2013年12月,湖南、广东、四川等地出现接 种乙肝疫苗后死亡病例,经过媒体报道,引起社 会的普遍关注。12月2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 理总局、卫生计生委联合召开发布会,就乙肝疫 苗疑似致死事件进行通报。通报会上报告从2000 年1月至2013年12月,接种乙肝疫苗后死亡的 疑似异常反应病例已上报188例,其中,最终确 定为疫苗异常反应的有18例,近年每年有4~5例 [1] 。 2014年1月3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 卫生计生委再次联合通报调查结果,2013年12月 13日至19日报告的5例怀疑与接种康泰乙肝疫苗有关病例,4例死亡病例初步判断与接种疫苗无关; 1例重症病例已康复出院,不排除疫苗引起的异常 反应。各地报告的13例疑似致死病例,经诊断, 9例已明确诊断与接种疫苗无关;其他4例初步判 断也与接种疫苗无关;调查也没有发现涉事乙肝 疫苗存在质量问题 [2] 。这一事件也引起了世界卫生 组织(WHO)的注意 [3] 。
疫苗是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 用于人体预防接种、使机体产生对某种疾病的特 异免疫力的生物制品。疫苗与抗生素是医学科学 的重大进展,对控制感染性疾病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没有经过免疫或感染,儿童是常见感染性疾 病的主要易感人群,因此,绝大部分疫苗在儿童 阶段接种。是否需要进行疫苗接种,什么时候接种, 怎样接种,接种后异常情况是否与疫苗有关,接 种异常反应等等,患儿家属往往会垂询儿科医师。 当前,更有治疗性疫苗出现。毫无疑问,临床医 生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与疫苗有关的临床问题。
长期以来,国内疾病预防和治疗分别由不同 部门承担,医院通常没有疫苗产品,临床医生也 无法处方疫苗,因此,临床儿科医生实际上对疫 苗特性、疫苗使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等认识非 常有限,有些认识甚至来源于媒体报道,但新闻 媒体的报道中,有些专业名词使用不规范,传达 信息片面、不准确。另一方面,预防接种后出现 的一些异常表现,尤其是严重的医学状况,需要 临床医生处理和救治。因此,儿科医生应加强对 疫苗及其相关知识的学习。
国务院和卫生部门已经颁布了几个与疫苗有 关的法规: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疫苗流通和预 防接种管理条例》,同年卫生部颁发了《预防接 种工作规范》,2008年卫生部又颁布了《预防接 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2010年卫生部与国家食 品药品监管局组织制定了《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 常反应监测方案》。上述文件有“疑似预防接种 异常反应”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两个容易在 意义上混淆的名词。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在《预防接种工作规 范》中定义为“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 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 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全国疑似预防 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则定义为“在预防接种 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这两个定义与WHO定义的预防接种不良事件 (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相似。 AEFI的定义也有时间变化,最新的定义为:随 预防接种发生的、意料外的、棘手的所有医学状 况,不一定与疫苗使用存在因果关系,可以是不 利和非预期的表现、实验室检测异常、症状或疾 病(Any untoward medical occurrence which followsimmunization and which does not necessarily have a caus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usage of the vaccine.The adverse event may be any unfavourable or unintended sign,abnormal laboratory finding,symptom or disease.) [4] 。在我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包括 不良反应(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 接种事故、偶合症和心因性反应,还包括部分原 因不明反应,上述各个名称均具有严格的定义 [5] 。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 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中明确预防接种异常反 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实施 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虽然属于药 品不良反应,但因为疫苗和药品在使用制剂性质、 使用对象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导致出现不良反 应时的影响等也明显不同,见表1。
![]() |
表 1疫苗和药品及其所致不良反应的差异 |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具有以下特点:由疫苗固 有性质引起;发生率极低,但反应较重,需要临 床处置;虽然极少发生,但可能留下永久性损害; 接种的疫苗为合格产品;接种实施过程正确 [5] 。预 防接种后出现的下列情况,不能认为是异常反应:(1)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一般反应;(2)因 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3)因接 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 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4)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 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5)受种者有疫苗 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 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 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 情加重;(6)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 心因性反应。从该定义也可以看出预防接种异常 反应的是经过调查分析后的结论性的诊断名称, 它已经不包括一般反应、疫苗生产事故、运输或 保存事故等等。这些特点也决定了我国对异常反 应的补偿采用的是一种无过错补偿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预防接 种存在因果关系,但存在因果关系并不能确定不 良事件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这是媒体报道中 经常隐含的错误逻辑信息。
因果关系的判断不仅对确定疑似疫苗接种异 常反应的类型有意义,而且是卫生部门应对不良 事件采取不同公共卫生措施的重要依据 [6] 。评估疑 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预防接种之间的因果关系 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对预防接种在一般人群中导 致特定异常反应的因果评估;一个是对个案进行 因果关系评估 [4] 。前者需要设计良好的流行病学研 究,证明预防接种疫苗后发生异常反应的风险较 未接种人群明显增高,并且/或者具有实验室调查 等发病机制的研究提示,或在感染病例中检测到 疫苗成分。接种部位的局部反应,无其他暴露因 素下发生的速发型过敏反应,以及接种同种疫苗 后反复出现的不良反应,是支持因果关系的证据 [7] 。
虽然不同群体调查出现一致结果是因果关系 的重要证据,但有时单个病例也可能提供充分的 因果关系证据。例如,一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 染者接种麻疹疫苗后发生进行性加重的肺组织病 变,从肺组织中检测出麻疹疫苗病毒,支持接种 疫苗导致该病 [5] 。
处理已明确特定异常反应与某疫苗预防接种 的因果关系后发生的个案,也需要谨慎调查,以 证明后续发生的个案与预防接种存在因果关系。 评估的证据包括接种疫苗的资料、确定诊断、对 其他可能原因的评估、异常反应是否在已知的与 风险增高有关的时间窗内和医学文献相关资料。 WHO对AEFI与预防接种因果关系的评估有详细 的推荐方案 [4, 7] 。
WHO对AEFI与预防接种的因果关系个案 评估的结论分为两种情况 [4] :有足够信息支持因 果关系的案例和没有足够信息支持因果关系的 案例。有足够信息支持因果关系的案例包括: (1)与预防接种有因果关系:①疫苗产品相关的 反应(包括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笔者 注);②疫苗质量缺陷相关反应(相当于我国相 关规定中的疫苗质量事故,但含义更广,笔者注); ③接种差错;④心因性反应。(2)不确定:时 间上符合,但还没有充分的确定性证据支持是疫 苗导致的事件,可能是疫苗有关的新事件,需要 考虑进一步调查研究;调查结果中存在支持和不 支持与预防接种因果关系的矛盾因素,比如可能 是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同时也可能是偶合症, 还没有证据明确支持是哪一种情况。(3)与预防 接种无因果关系(偶合症):是因为基础状况、 新发状况或暴露于非疫苗因素导致的结果。没有 足够信息支持因果关系的案例需要进一步的因果 关系调查研究,这些“不能分类”的案例应该放 在特定数据库,并定期分析,以确认增加信息后 是否可进行分类。
临床预防接种安全性评价(Clinical Immuniza- tion Safety Assessment,CISA)在判断AEFI与预防 接种因果关系时,采用了符合因果关系、不符合 因果关系和不确定来描述病例个案的因果关系 [7] 。
当前,绝大多数临床医生没有机会参与疑似 疫苗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和鉴定工作,实际工作中 也很少使用到疫苗。但又存在临床医生给患儿及 家属提供错误信息的情况,比如一些诊断为哮喘、 免疫缺陷、肾病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慢性疾病,以及具有先 天异常(如先心病等)的患儿家属,被错误地告 知“不要再考虑接种疫苗”;临床医生更没有主 动为适宜的患儿规划、推荐疫苗预防接种的习惯;当疫苗接种人员需要临床医生判断患儿疾病状态 是否适宜进行疫苗接种时常常得不到可靠的帮助。 上述原因致使我国相当一部分儿童没有接种疫苗 或停止疫苗接种,根本没有开始或没有完成计划 免疫。虽然存在体制方面的原因,但临床医生对 此不重视,指导不科学也是重要原因之一。2007 年以后,我国计划免疫已扩大为14苗防15病, 民众还可以获得更多计划外的疫苗。临床医生, 尤其儿科医生需要对此加以重视,不仅要学习各 种疫苗的知识,还要了解预防接种基础知识,以 及相关法律法规,才能及时准确地回答患者及其 家属的疑问,科学地指导儿童疫苗接种,且有助 于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社会恐慌。
[1] | 新浪网. 两部委回应婴儿接种疫苗后死亡6大质疑[EB/OL].[2013-12-26].http://news.sina.com.cn/c/2013-12-25/021929072312.shtml. |
[2] | 新浪网. 官方: 未发现深圳康泰乙肝疫苗存在质量问题[EB/OL]. [2014-1-6].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y/20140103/124017836087.shtml. |
[3] | 世界卫生组织. 世卫组织关注和支持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EB/OL]. [2014-1-6].http://www.wpro.who.int/china/mediacentre/releases/2013/20131227/zh/. |
[4]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ausality assessment of an 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 (AEFI). User manual for the WHO revised classification [EB/OL].[2013-12-26].http://www.who.int/vaccine_safety/publications/gvs_aefi/en/. |
[5] | 预防接种的反应和分类[M]//谢广中, 刁连东, 王树巧, 等.预防接种的反应和处理.第三版.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22-40. |
[6] | Tozzi AE, Asturias EJ, Balakrishnan MR, et al. Assessment of causality of individual 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 (AEFI): a WHO tool for global use[J]. Vaccine, 2013, 31(44): 5041-5046. |
[7] | Halsey NA, Edwards KM, Dekker CL, et al. Algorithm to assess causality after individual 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s[J]. Vaccine, 2012, 30(39): 5791-57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