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4, Vol. 16 Issue (1): 1019-1024   PDF    
CAMSBDH-ALL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中长期疗效观察
陈晓娟, 邹尧,陈玉梅, 杨文钰, 王书春, 郭晔, 张丽, 阮敏, 刘晓明, 刘芳, 刘天峰, 张家源, 戚本泉, 常丽贤,竺晓凡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血液病医院/ 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 天津 300020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CAMSBDH-ALL 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1999 年1 月至2007 年12 月间初诊儿童ALL 共318 例,2002 年12 月前收治的83 例患儿采用CAMSBDH-ALL99 方案治疗,其中标危(SR)患儿48 例,高危(HR)患儿35 例;之后收治的235 例患儿采用CAMSBDH-ALL03 方案,其中SR 患儿131 例,HR 患儿104 例。99 方案采用传统化疗;03 方案在99 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结果 03 方案组中长期OS 率及EFS 率均明显高于99 方案组 (均P<0.01);SR 及HR 患儿03方案组中长期OS 率及EFS 率亦均显著高于99 方案组(均P<0.01);03 方案组复发率(28.9%)显著低于99方案组(50.6%)(P<0.05),且病死率(28.5%)亦显著低于99 方案组(56.6%)(P<0.05)。结论 03 方案疗效明显优于99 方案,即能明显降低ALL 患儿复发率和病死率,提高患儿中长期生存率。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化疗     儿童    
Long-term efficacy of CAMSBDH-ALL chemotherapy protocol for the treatment of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CHEN Xiao-Juan, ZOU Yao,CHEN Yu-Mei, YANG Wen-Yu, WANG Shu-Chun, GUO Ye, ZHANG Li, RUAN Min, LIU Xiao-Ming, LIU Fang, LIU Tian-Feng, ZHANG Jia-Yuan, Qi Ben-Quan, CHANG Li-Xian,ZHU Xiao-Fan     
Institute of Hematology, Blood Disease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CAMS),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Tianjin 300020, Chian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long-term efficacy of CAMSBDH-ALL chemotherapy protocol for the treatment of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Methods Three hundred and eighteen children who were newly diagnosed with ALL between January 1999 and December 2007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Among the 318 children, 83 children who hospitalized before December 2002 were treated with CAMSBDH-ALL99 protocol, including 48 patients of standard risk and 35 patients of high risk. The patients (n=235; 131 in standard risk and 104 in high risk) who hospitalized after December 2002 were treated with CAMSBDH-ALL03 protocol. Patients in the CAMSBDHALL99 protoc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CAMSBDH-ALL03 protocol was modified based on the CAMSBDH-ALL99 protocol. Results The long-term overall survival (OS) and event-free-survival (EFS) in the CAMSBDH-ALL03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CAMSBDH-ALL99 (P<0.01). The long-term OS and EFS of standard risk and high risk patients in the CAMSBDH-ALL03 protoc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CAMSBDH-ALL99 protocol group (P<0.01). The CAMSBDH-ALL03 protocol group showed a significantly lower recurrence rate (28.9%) than in the CAMSBDH-ALL99 protocol group (50.6%) (P<0.05). The mortality rate in the CAMSBDH-ALL03 protocol group was 28.5% vs 56.6% in the CAMSBDH-ALL99 protocol group (P<0.05). Conclusion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CAMSBDH-ALL03 protocol is supior to the CAMSBDH-ALL99 protocol group for childhood ALL, with a higher long-term survival rate.
Key words: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Chemotherapy     Child    

急 性 淋 巴 细 胞 白 血 病(acute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 我国儿童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 细胞遗传学、药物代谢酶等研究的不断深入,儿 童 ALL 的危险度分组逐步完善;且随着 ALL 治疗 方案的优化,其疗效也不断提高。目前国际上先 进治疗组治疗儿童 ALL 的 5 年无事件生存(EFS) 率接近 90%,是当今疗效最好、治愈率最高的恶 性肿瘤之一,但仍有 10% 左右的病例会复发[1]。 我国依据危险度分组的儿童ALL 治疗已普遍应用, 同时由于支持治疗的加强,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 发生率大为降低,近远期疗效均明显提高,但远 期疗效的报道有限。现对我院 1999 年 1 月至 2007 年 12 月收治的 318 例初治 ALL 患儿长期疗效进行 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中国医学 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住院治疗 的 318 例 ALL 初诊患儿为研究对象,中位年龄 6 岁(1~16 岁),其中男 204 例,女 114 例,男女 比例 1.8:1;T 细胞 ALL38 例,B 细胞 ALL280 例。 所有病例的诊断和疗效标准按照《血液病诊断和 疗效标准》第 3 版[2]1.2 危险度分型

危险度分型方法同既往报道[3],分为标危组 (SR) 和 高 危 组(HR)。(1)SR 组: 年 龄 1~ 10 岁,WBC ≤ 50×10 9/L,无预后不良的染色体 结构或数量异常者;(2)HR 组:年龄 <1 岁或 >10 岁,WBC>50×10 9/L,伴有染色体 t (4;11) 或 t (9;22),亚二倍体核型,联合化疗第 4 周后骨髓未 达完全缓解(CR),符合以上任何一项者。 1.3 治疗方案

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 CAMSBDH-ALL99 治疗 组(简称 99 方案)(病例收治于 1999 年 1 月至 2002 年 12 月,共 83 例,其中 SR 患儿 48 例,HR 患儿 35 例)和 CAMSBDH-ALL03 治疗组(简称 03 方案)(病例收治于 2003 年 1 月至 2007 年 12 月, 共 235 例,其中 SR 患儿 131 例,HR 患儿 104 例)。 具体治疗方案参照既往报道[3,4]:(1)99 方案采 用传统方案:①患儿确诊 ALL 后给予“VDLP”[长 春新碱(VCR)+ 柔红霉素(DNR)+ 左旋门冬酰 胺酶(L-asp)+ 泼尼松(Pred)] 诱导治疗,缓解 后予“CAT”[环磷酰胺(CTX)+ 阿糖胞苷(AraC)+6-巯基嘌呤(6-MP)] 巩固,早期强化采用 “TA”[替尼泊甙(VM26)+Ara-C],维持治疗采 用“MM”[甲氨喋呤(MTX)+6-MP] 和“COAP” (CTX+Ara-C+VCR+Pred)。②再诱导治疗:完全 缓解(CR)后第 12 月和第 24 月时采用“VDLP” 方案再诱导。③庇护所的治疗:采用“大剂量 MTX(HD-MTX)+ 亚叶酸钙(CF)+VCR+Pred” 方案,每 3 个月 1 次,同时进行“三联”鞘注, 共 21~23 次;初诊时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和治 疗中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患儿,采取连续 的“三联”鞘注,隔日 1 次,直到连续 3 次以上 脑脊液检查正常,均未加用颅脑放疗。④总疗程: 女孩 2 年半,男孩 3 年。(2)03 方案在 99 方案 基础上进行调整:将 Pred 改为地塞米松(DXM); 增加“VDLD”方案再诱导次数,每半年 1 次;进 行“CAT”方案定期强化,每年 1 次;维持治疗采 用“MM+VD”(MTX+6-MP+VCR+DXM) 方 案。 同时 HR 组患儿加大 MTX 剂量(每次 5g/m 2), 并在早期CAT 方案中应用中剂量Ara-C(每次 1g/m 2 ,q12h,共 3d)强化。 1.4 随访

随访时间截止至 2013 年 10 月,随访中位时 间为 82 个月(1~177 个月);318 例患儿中,失 访 13 例,占 4.1%。总体生存(OS)期为患儿开 始治疗至死亡或末次随访时间;EFS 期为自诊断到 第 1 次事故或末次随访时间;事故评估包括:未 达缓解(早期死亡或白血病耐药)、复发、在持 续完全缓解(CCR)期间的死亡和发生第二肿瘤。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 析,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 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 用卡方检验。采用 Kaplan-Meier 方法评估患儿的 OS 率和 EFS 率,组间患儿 OS 率和 EFS 率差异比 较用 log-rank 检验。生存分析应用 Kaplan-Meier 法 绘制生存曲线,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治疗方案诱导治疗疗效的比较

318 例患儿诱导治疗采用 VDLP(D)方案, 其中 313 例患儿达 CR,CR 率为 98.4%。99 方案 治疗组 CR 率为 96.4%(80/83);03 方案治疗组 CR 率为 99.1%(233/235),两组 CR 率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0.05)。 2.2 不同治疗方案患儿中长期疗效的比较

318例患儿的中长期疗效统计分析结果 显 示,5、10 年 OS 率 分 别 为 64.5%±2.7% 和 62.5%±2.8%,EFS 率均为 61.8%±2.8%。03 方案 治疗组 5、10 年 OS 率和 EFS 率均高于 99 方案治 疗组(均P<0.001),见表 1图 1~2。

表 1 不同治疗方案患儿中长期疗效的比较(x±s,%)

图 1 不同方案治疗组总生存曲线

图 2 不同方案治疗组无事件生存曲线
2.3 不同危险度分型患儿在不同治疗方案下中长 期疗效的比较

按危险度分型采用不同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随访疗效显示,SR 和 HR 患儿采用 03 方案治疗, 其 5、10 年 OS 率和 EFS 率均显著高于 99 方案治 疗组(均P<0.001),见表 2图 3,4,5,6

表 2 不同危险度分型患儿在不同治疗方案下中长期疗效的比较(x±s,%)

图 3 不同方案治疗标危组患儿总生存曲线

图 4 不同方案治疗标危组患儿无事件生存曲线

图 5 不同方案治疗高危组患儿总生存曲线

图 6 不同方案治疗高危组患儿无事件生存曲线
2.4 不同免疫分型患儿在不同治疗方案下中长期 疗效的比较

按免疫分型采用不同治疗方案进行治疗,随 访疗效显示,B-ALL 患儿采用 03 方案治疗后,5、 10 年 OS 率和 EFS 率均显著高于 99 方案治疗组(均 P<0.001)(表 3);99 方案治疗组无长期生存 T-ALL 患儿,03 方案组 T-ALL患儿5年OS率和EFS率 分别为 57%±9% 和 54%±9%。

表 3 B-ALL 患儿在不同治疗方案下中长期疗效的比较
2.5 患儿复发情况

99 方案治疗组共 83 例患儿,复发 42 例,复 发率为 50.6%,复发中位时间为 17.0 个月,其中 85.7% 的患儿在 36 个月内复发,复发部位主要发 生在骨髓(表 4)。8 例 T-ALL 患儿中6 例获得 CR,但均复发,复发中位时间为 11 个月,所有复 发患儿均放弃治疗后死亡。

03 方案治疗组共 235 例患儿,复发 68 例,复 发率为 28.9%,复发中位时间为 18.1 个月,其中 86.8% 的患儿在 36 个月内复发,复发部位主要发 生在骨髓(表 4)。30 例 T-ALL 患儿中 29 例获得 CR,11 例复发,复发中位时间为 12 个月,复发 患儿中 7 例放弃治疗后死亡,4 例接受 VDLD 再诱 导治疗,其中 3 例获得第 2 次完全缓解(CR2), 1 例感染死亡;获得 CR2 的 3 例患儿中 1 例行造 血干细胞移植后获得长期生存,1 例再次复发死亡, 1 例失访。

表 4 复发患儿复发部位与时间一览表[例(%)]
2.6 死亡情况分析

318例患儿中,死亡114例,病死率为 35.8%。99方案治疗组死亡47例,病死率为 56.6%,03方案治疗组死亡67例,病死率为 28.5%,与 99 方案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死亡情况分析显示复发为导致患儿死 亡的主要原因,见表 5

表 5 患儿死亡情况一览表[例(%)]

4 例因发生心力衰竭导致死亡的患儿均为 99 方案治疗组患儿,分别发生于治疗后3 个月、 12 个月、27 个月和 31 个月。4 例患儿在治疗中 应用蒽环类抗生素的平均累计剂量为:柔红霉素 337.75mg/m 2 ,米托蒽醌 24.5mg/m 2。03 方案中无 因心力衰竭死亡的患儿。 2.7 患儿远期生存质量分析

长期生存患儿中仅 1 例患儿诊断为丙型肝炎 病毒携带者,转氨酶正常,能正常生活与学习。至 随访时未发现第二肿瘤发生者,无身材矮小、智力 低下者,无内分泌功能障碍者,生存质量均良好。 3 讨论

ALL 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5 岁以下儿 童急性白血病中约 80% 为 ALL[5,6]。随着治疗方案 的不断优化,儿童 ALL 治愈率不断提高,目前国 际先进治疗组 5 年 OS 率可达 90%[1,7],但治疗失败 仍是导致儿童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本研究回顾 性分析我院初诊儿童 ALL 的长期疗效,对进一步 改进治疗方案,提高长期生存率极为重要。 本治疗组 318 例初诊儿童 ALL 的发病高峰年 龄、性别比例、免疫学分型等生物学特征与欧美 报道接近[8,9]。99 方案治疗组远期疗效显示 10 年 EFS 仅为 43%。03 方案治疗组 10 年 EFS 为 69%, SR 组和 HR 组 10 年 EFS 分别为 84% 和 49%,均 明显高于 99 方案组。

既往 T-ALL 疗效较差,张艳兰等 [10] 报道 26 例T-ALL患儿,3年EFS率中、高危组分别为 51.7 %和 22.4 %,其中 8 例(30.8 %)复发,CR 至复发时间为 9.78~3.48 个月,明显短于 B-ALL。 近年来,治疗方案的优化,T-ALL 的疗效有了较大 提高。Silverman 等[11] 总结了 DFCIALL 治疗组 20 年T-ALL 的疗效,10 年 EFS 达 79%~85%。国内 有研究报道采用 ALL-XH-99 方案治疗的 T-ALL 患 儿,8 年 EFS 为 40.2%,调整方案后的 ALL-2005 方案,5 年 EFS 提高到 73.5%,分析与降低了因化 疗强度较大而导致的治疗相关并发症,同时治疗 依从性提高有关[12,13]。本研究 99 方案治疗的 8 例 T-ALL 无长期生存者;03 方案治疗 30 例 T-ALL 患 儿,5 年 EFS 率为 54%,疗效明显优于 99 方案, 分析原因与 03 方案采用高危方案治疗,早期应用 中剂量 Ara-C 有关。

研究报道 ALL 患儿约有 15%~20% 复发[14], 其中 T-ALL 早期复发率高,占复发患儿 15% [15,16], 复发后 3~5 年 OS 率仅为 7%~23%[17]。本研究中 T-ALL 复发患儿占总复发患儿的 17.3%,复发中位 时间 12 个月。03 方案 T-ALL 复发率较 99 方案明 显减低,但复发后患儿大多放弃治疗而死亡。本 研究分析发现 03 方案 HR 组患儿髓外复发率低于 99 方案治疗组,提示增加 MTX(5g/m 2)剂量及 采用中剂量 Ara-C 可减低 HR 患儿髓外复发风险, 并能有效减低 T-ALL 患儿的复发。虽然有研究认 为用鞘内注射代替颅脑照射可能增加全身复发的 危险[18,19],本研究未能证实该结论,但本研究认 为三联鞘注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同时,加 强全身化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治疗相关死亡是治疗失败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多发生在诱导治疗阶段,因此减低诱导治疗时期 病死率是进一步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随着治愈率的提高,长期生存患儿的生存质 量备受关注[20]。其中心脏毒性是最主要的,多是 蒽环类化疗药物引起。本研究中 4 例发生心力衰 竭的患儿,均发生在 99 方案治疗组,考虑可能与 蒽环类药物应用累积剂量较多相关。定期检查心 脏功能,及时发现心脏功能异常,并且在不减低 疗效的基础上减少蒽环类药物的累积用量可减少 心力衰竭的发生[21]

本研究对 318 例儿童 ALL进行的疗效分析结 果显示 03 方案在 HR 组加用中剂量 Ara-C,MTX 量加至 5g/m 2,以及支持治疗的加强,家属对疾病 认识的提高,依从性增强,使治愈率较 99 方案明 显提高,复发率减低,但较国际先进治疗组仍有 差距[22,23,24]。因此需要在目前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治 疗策略,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尽快达到 和超过国际水平。由于长期生存者的逐渐增多, 加强远期并发症的观察是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Pui CH, Mullighan CG, Evans WE, et al. Pediatric acutelymphoblastic leukemia: where are we going and how do we getthere? [J]. Blood, 2012, 120(6): 1165-1174.
[2] 张之南, 沈悌.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 第3 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19-23.
[3] 陈晓娟, 张丽, 刘天峰, 等. 225 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8, 29(12):824-827.
[4] 陈晓娟, 张丽, 刘天峰, 等. 中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9, 24(3): 225-226, 231.
[5] McCredie M, Williams S, Coates M. Cancer mortality inmigrants from the British Isles and continental Europe to NewSouth Wales, Australia, 1975-1995[J]. Int J Cancer, 1999, 83(2):179-185.
[6] Yeoh AE, Tan D, Li CK, et al. Management of adult andpaediatric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 in Asia: resourcestratifiedguidelines from the Asian Oncology Summit 2013[J].Lancet Oncol, 2013, 14(12): e508-e523.
[7] Pui CH, Carroll WL, Meshinchi S, et al. Biology, riskstratification and therapy of pediatric leukemias: an update[J]. JClin Oncol, 2011, 29(5): 551-565.
[8] Crist W, Boyett J, Pullen J, et al. Clinical and biologic featurespredict poor prognosis in acute lymphoid leukemias in childrenand adolescents: a Pediatric Oncology Group review[J]. MedPediatr Oncol, 1986, 14(3): 135-139.
[9] Taskov H, Dimitrova E, Serbinova M, et al. Immunologicalsubtypes of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inBulgaria[J]. Leuk Res, 1995, 19(11): 877-881.
[10] 张艳兰, 赵文理, 聂述山, 等. 儿童T 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1,6(19): 1496-1500.
[11] Silverman LB, Stevenson KE, O'Brien JE, et al. Long-termresults of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ALL Consortiumprotocols for children with newly diagnosed acute lymphoblasticleukemia (1985-2000) [J]. Leukemia, 2010, 24(2): 320-334.
[12] 顾龙君, 李娟, 薛惠良, 等. ALL-XH-99 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58 例疗效分析[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4,25(1): 1-4.
[13] 周敏, 顾龙君, 汤静燕, 等. ALL-2005 方案治疗儿童T 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5 例疗效[J]. 中国小儿与血液肿瘤杂志,2012, 17(5): 224-227.
[14] Locatelli F, Schrappe M, Bernardo ME, et al. How I treatrelapsed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J]. Blood,2012, 120(14): 2807-2816.
[15] Pui CH, Boyett JM, Ruvera GK, et al. Long-term results ofTotal Therapy studies 11, 12 and 13A for childhood acutelymphoblastic leukemia at 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Hospital[J]. Leukemia, 2000, 14(12): 2286-2294.
[16] Schrappe M, Reiter A, Zimmermann M, et al. Long-term resultsof four consecutive trials in childhood ALL performed by theALL-BFM study group from 1981 to 1995[J]. Leukemia, 2000,14(12): 2205-2222.
[17] Nguyen K, Devidas M, Cheng SC, et al. Factors infl uencingsurvival after relapse from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Children's Oncology Group study[J]. Leukemia, 2008, 22(12):2142-2150.
[18] Mitchell CD, Richards SM, Kinsey SE, et al. Benefit ofdexamethasone compared with prednisolone for childhood acutelymphoblastic leukaemia: results of the UK Medical ResearchCouncil ALL97 randomized trial[J]. Br J Haematol, 2005,129(6): 734-745.
[19] Pinkel D. Treatment of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in asecond remission[J]. N Engl J Med, 1995, 332(12): 823-824.
[20] Vora A, Goulden N, Wade R, et al. Treatment reduction for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with low-risk acute lymphoblasticleukaemia defined by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a randomisedcontrolled trial[J]. Lancet Oncol, 2013, 14(3): 199-209.
[21] 陈波, 宪莹, 苏庸春, 等. CCLG-ALL 08 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毒副作用的临床研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3, 15(9): 737-742.
[22] Pui CH, Campana D, Pei D, et al. Treating childhood acutelymphoblastic leukemia without cranial irradiation[J]. N Engl JMed, 2009, 360(26): 2730-2741.
[23] Hunger SP, Lu X, Devidas M, et al. Improved survival for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etween 1990 and 2005: a report from the Children's OncologyGroup[J]. J Clin Oncol, 2012, 30(14): 1663-1669.
[24] Vrooman LM, Stevenson KE, Supko JG, et al. Postinductiondexamethasone and individualized dosing of EscherichiaColi L-asparaginase each improve outcome of childrenand adolesc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acute lymphoblasticleukemia: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study--Dana-Farber CancerInstitute ALL Consortium Protocol 00-01[J]. J Clin Oncol, 2013,31(9): 1202-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