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4, Vol. 16 Issue (1): 1060-1061   PDF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诱导缓解化疗期间合并侵袭性真菌性鼻- 鼻窦炎2例
李春怀, 何永艳, 王玥, 薛露, 马翠, 胡扬帆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血液肿瘤科, 吉林 长春 130021
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 in children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during chemotherapy: a report of 2 cases
LI Chun-Huai, HE Yong-Yan, WANG Yue, XUE lu, MA cui, HE yang-fan    
Department of Pediatric Hematology and Oncology, First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1, China

病例 1:患儿,男,8 岁,因面色苍白伴乏 力半月余入院。否认结核病史及接触史。体查: 重度贫血貌,躯干部皮肤可见针尖大小出血点, 浅表淋巴结、肝脾无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入 院 血 常 规:WBC 3.0×10 9 /L、 淋 巴 92.3%、RBC 1.18×10 12 /L、Hb 38 g/L,PLT 18×10 9/L;骨髓检查: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 骨髓象;免疫分型: 异常 B 系淋巴细胞。临床诊断:ALL(B 细胞型)。 给予诱导缓解方案 VDLP(长春新碱 + 柔红霉素 + 左旋门冬酰胺酶 + 泼尼松),强的松试验反应良 好,并口服复方新诺明预防卡氏肺囊虫感染,第 11 天患儿开始出现发热及咳嗽,血常规:WBC 0.6× 10 9 /L,RBC 2.38×10 12 /L、Hb 71 g/L,PLT 22×10 9/L, 胸部 X 线未见异常。给予美罗培南治疗,发热缓 解,但 3 d 后体温再次上升,最高为 38.2℃,并出 现右侧鼻唇沟部疼痛,体查:右侧颜面部略肿胀, 上腭黏膜呈紫红色,右侧上颌窦区压痛阳性,鼻 窦 CT:双侧副鼻窦炎症,考虑存在颌面部蜂窝组 织炎及双侧上颌窦炎,在暂停化疗的同时加用万 古霉素抗感染治疗,用药第 2 天体温正常,但鼻 腔疼痛无缓解,口腔上腭部破溃处面积增大,第 3 天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最高 38.5℃,鼻腔症状无 缓解,上腭部病灶继续扩大,期间多次行鼻腔分 泌物涂片及培养,结果均为阴性,考虑不除外真 菌感染,给予氟康唑静脉滴注(每日 3 mg/kg), 同时取右侧鼻腔组织行病理检查,应用氟康唑后 患儿体温较前下降,但口鼻局部病变范围继续扩 大,出现口唇、软、硬腭连接处瘘。病理回报形 态符合曲霉菌,同时肺部 CT 检查示双肺上叶片状 高密度影。临床诊断为侵袭性真菌性鼻 - 鼻窦炎 (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 IFRS)。立即停用氟 康唑,改用伏立康唑静脉注射(每日 6 mg/kg), 3 d 后热退,继续静脉治疗 1 个月,感染未播散至 颅内及全身组织,2 个月后患儿上腭局部感染受累 组织坏死脱落,病侧牙槽骨溃烂,相应牙齿脱落, 病侧鼻翼缺失,鼻中隔溃烂,口腔与鼻腔失去上 腭屏障,直接相通(图 1),局部侵犯严重,致严 重畸形(图 2)。建议白血病缓解后就诊于整形外 科行局部整形治疗,但家属因经济原因未能行局 部矫形治疗,之后患儿放弃治疗,6 个月后白血病 复发死亡。

图 1 病例 1 口腔与鼻腔失去上腭屏障 上腭感染组 织坏死脱落,病侧牙槽骨溃烂,相应牙齿脱落,鼻中隔溃烂。

图 2 病例 1 颌面部畸形 感染坏死组织脱落,病侧鼻 翼缺失,严重颌面部畸形。

病例 2:男,4 岁,因间断发热半月余,皮 肤出血点 2 d 入院,否认结核病史及接触史。体 查:中度贫血貌,皮肤可见散在出血点。颈部及 双侧腹股沟可触及肿大淋巴结,质韧、活动度 可、无触痛。双肺听诊呼吸音略粗。腹软,肝肋 下约 6.0 cm,脾肋下未触及。入院血常规:WBC 52.6×10 9 /L,NE 0.10×10 9 /L,RBC 2.68×10 12/L, HB 69 g/L,PLT 19×10 9 /L;骨髓检查:ALL 骨髓 象;免疫分型:异常 B 系淋巴细胞;染色体正常; 融合基因阴性。临床诊断:ALL(B 细胞型)。给 予患儿 ALL 2006 方案化疗,泼尼松试验反应良好。 化疗第 17 天患儿出现颜面部水肿,鼻塞及流涕, 无发热。体查:颜面部水肿,右侧鼻腔黏膜水肿, 可见黄绿色分泌物,口腔硬腭处可见黏膜坏死区, 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罗音,神经系统无异常。 血常规:WBC 0.50×10 9 /L,NE 0.02×10 9 /L,RBC 3.38×10 12 /L,HB 102 g/L,PLT 21×10 9/L。真菌涂 片(鼻拭子):未查到真菌菌丝及孢子。一般细 菌涂片(鼻拭子):可见革兰阴性球菌和革兰阳 性球菌。G 试验阴性。多次血培养及鼻腔分泌物培 养结果均为阴性。鼻窦CT 平扫:双侧上颌窦、筛窦、 蝶窦炎症;双侧下鼻甲、鼻中隔黏膜增厚,考虑 炎性所致;右侧颌面、鼻根及鼻前庭软组织改变, 无骨质破坏。同时行鼻黏膜坏死组织活检。治疗 上暂停化疗,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给予头 孢哌酮 / 舒巴坦、万古霉素及伏立康唑联合抗感染, 患儿症状无改善,颜面部水肿较前加重。鼻黏膜 病理结果回报:大部分为变性组织及炎性渗出物, 表面附真菌,伴变性,菌丝略粗,偶见近直角分支, 排列杂乱,孢子较多,考虑为毛霉菌感染。肺部 CT 示双肺各叶炎症,考虑真菌感染可能性大。临 床确诊为毛霉菌感染导致 IFRS。改用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治疗(每日 0.1 mg/kg,静脉滴注,1 周后逐 渐加量至每日 5 mg/kg 维持用药)。用药第 2 天患 儿颜面部水肿减轻,仍有鼻塞及流涕症状,硬腭 坏死区面积未扩大。治疗 2 个月,病情明显好转, 复查肺部 CT 提示病灶逐渐吸收,但感染组织出现 坏死和脱落,形成瘘道。 讨论:IFRS 临床发病率逐渐上升,进展迅速, 病死率高,易播散至颅内等部位[1]。多在机体长期 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接受放 射治疗等情况下发生,曲霉菌及毛霉菌是其最常 见的感染病原菌[2,3,4]。包括急性侵袭性真菌感染、 慢性侵袭性真菌感染和肉芽肿型侵袭性真菌感染。 本文报道的 2 例患儿均为 ALL 诱导化疗、粒细胞 缺乏期间合并 IFRS,首发症状包括发热,鼻塞及 流涕,颜面水肿及上腭黏膜改变,后期合并上腭 骨质破坏。多次行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影像学检查, 未查到真菌感染的证据。依靠组织活检方可确诊。 提示对于化疗期间颜面部水肿、鼻窦炎患儿,应 警惕 IFRS,积极行鼻窦 CT、鼻内镜检查并取病变 组织活检和培养鉴别真菌种类非常关键。 IFRS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提高患儿生存率。对 于临床怀疑合并 IFRS 的患儿,应积极开始有效治 疗。IFRS 的治疗包括改变潜在的危险因素,抗真 菌治疗及外科清创术[5]。但白血病患儿化疗期间往 往存在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异常,使及时行外科清创 术受限,只能行单一抗真菌药物治疗,增加治疗的 难度。明确真菌种类对于抗真菌药物的选择至关重 要,本文 2 例患儿分别是曲霉菌和毛霉菌感染。病 例 1 患儿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选用氟康唑,疗效 差,最终发展为口唇、软、硬腭连接处瘘,明确病 原菌后,换用伏立康唑治疗病情很快得到控制。病 例 2 患儿早期即开始选用广谱抗真菌药物伏立康唑 治疗,病情未控制,明确病原菌后,换用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治疗,症状缓解。因此,临床中高度警惕 合并 IFRS 的患儿,应及时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一旦致病抗原明确应酌情调整用药。

参考文献
[1] Szalai G, Fellegi V, Szabo Z, et al. Mucormycosis mimickssinusitis in a diabetic adult[J]. Ann N Y Acad Sci, 2006, 1084:520-530.
[2] Montone KT, Livolsi VA, Feldman MD, et al. Fungalrhinosinusitis: a retrospective microbiologic and pathologicreview of 400 patients at a singl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p[J].Int J Otolaryngol, 2012, 2012: 684835.
[3] Michael RC, Michael JS, Ashbee RH, et al. Mycological profileof fungal sinusitis: an audit of specimens over a 7-year periodin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 in Tamil Nadu[J]. Indian J PatholMicrobiol, 2008, 51(4): 493-496.
[4] Kontoyiannis DP, Lewis RE. Invasive zygomycosis: update onpathogenes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management[J]. InfectDis Clin North Am, 2006, 20(3): 581-607.
[5] Kasapoglu F, Coskun H, Ozmen OA, et al. Acute invasivefungal rhinosinusitis: evaluation of 26 patients treated withendonasal or open surgical procedures[J]. Otolaryngology, 2010,143(5): 614-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