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开封市儿童医院PICU, 河南 开封 475000;
3.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由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各 型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其致病病 毒类型为汉滩型和汉城型[1],主要传染源为黑线 姬鼠、褐家鼠等啮齿类动物[2]。作为HFRS 主要疫 区,我国每年发病人数为5~10 万人,约占全球总 病例数的85%[3, 4];陕西省西安市自1956 年发现首 例HFRS 患者以来一直是该病高发疫区,且近年 发病率呈上升趋势[5]。该病以男性青壮年为主要发 病人群,成人患者HFRS 有典型的三大主症,即 发热、出血和肾损害,同时,“三痛”(头痛、 腰痛、眼眶痛)和“三肿”(结合膜水肿、眼睑、 颜面浮肿)表现突出[6]。与之相比,儿童发病率及 病死率较低[7],临床表现不典型,越期率高,发病初期极易误诊。国内小儿HFRS 报道较少,本研 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西安市唐都医院全军感染病诊 疗中心收治的小儿HFRS 病例,总结其临床表现、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发症等特点,供临 床医师参考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 年1 月至2012 年12 月在唐都医院 全军感染病诊疗中心住院治疗的26 例HFRS 患儿 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诊断、分型标准均符合中 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7 年2 月4 日颁发的《全 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4],并经血清特异性 IgM 抗体(ELISA)检验证实。 1.2 研究方法
根据患儿病历资料填写自拟调查表,对患儿 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伴随体征、5 期病程经过、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发症、血清降钙素 原升高与病情程度相关性、低钙血症与病情程度 相关性等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与 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Pearson 卡方检验(单侧 Fisher 确切概率法),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6 例患儿中,男17 例(65%),女9 例(35%), 性别比为1.89 : 1。患儿年龄3~14 岁,其中7 岁以 下 3 例(12%),7~14 岁23 例(88%)。根据《全 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分型标准[4],轻型10 例(39%),中型8 例(30%),重型6 例(23%), 危重型2 例(7%)。1 例危重型患儿死于少尿期; 2 例患儿病初被误诊为阑尾炎。 2.2 临床症状
以发热首诊的患儿有25 例(96%);其中 37.3~38℃(低热)9 例(36%),38.1~39℃(中度热) 9 例(36%),39.1~41℃(高热)7 例(28%); 热程最长9 d。临床表现以头痛及消化道症状为主。 1 例未发热患儿主诉右下腹痛、腹泻,病初误诊为阑尾炎;2 例患儿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其中1 例表现为一过性视物模糊、晕厥,另1 例表现为 烦躁、谵妄;另有2 例患儿以呕吐为主诉入院。 相关临床症状见表 1。
![]() |
表 1 26 例患儿临床症状 |
患儿“三红”的表现不典型,多表现为颜面 潮红,咽部、软腭、球结膜充血出血;“三肿” 的表现亦不明显,多为轻度水肿,易被忽略;单 纯球结膜水肿少见;肾区叩击痛、腹部压痛阳性 率高。相关伴随体征见表 2。
![]() |
表 2 26 例患儿伴随体征 |
HFRS 病程分为5 期,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 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8]。本组病例中,23 例(88%)患儿出现越期现象,其中越过低血压休 克期和少尿期12 例,越过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 多尿期2 例;3 例重症病例发热期与低血压休克期 重叠。 2.5 实验室检查
26 例患儿的一般实验室检查基本符合HFRS 疾病特点[8],即多数患儿白细胞和异型淋巴细胞增 多,血小板偏低;但大多数患儿中性粒细胞和血 红蛋白并不增高,部分患儿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 低。患儿尿蛋白均为阳性,肝、肾功能检查多见 异常(表 3)。
![]() |
表 3 26 例患儿实验室检查结果 |
18 例轻/ 中型患儿中,血清降钙素原升高7 例(39%),8 例重/ 危重型患儿中,血清降钙素原升高3 例(38%),两者血清降钙素原升高率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8)。26 例患儿中, 发生低钙血症12 例,其中轻/ 中型患儿(n=18) 发生8 例(44%),重/ 危重型患儿(n=8)发生4 例(50%),两者低钙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563)。 2.6 影像学检查结果
心、肝、脾等影像学检查表现为渗出性炎症, 并多伴有肺部感染。相关检查结果见表 4。
![]() |
表 4 26 例患儿影像学检查结果 |
相关并发症诊断标准参见文献[9, 10, 11, 12]。最常见 的并发症是心肌损伤,其次是肺部感染,见表 5。
![]() |
表 5 26 例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 |
HFRS 又称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以姬鼠属或家鼠属等啮齿类 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经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 方式传播,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世界各 地流行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其发病机制与病毒直 接作用和自身免疫病理损害有关;病毒本身的作 用可直接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造成广泛性的 小血管损害,进而导致各脏器的病理损害和功能 障碍;病毒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引起Ⅰ型和 Ⅲ型超敏反应[4]。病程早期可能有Ⅰ型变态反应参与,表现为血清中IgE 抗体增高,在病毒抗原诱导 下,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由此 引起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形成 早期充血、水肿等症状。Ⅲ型变态反应在疾病的 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免疫复合物形成并广 泛沉积于小血管壁、肾小球、肾小管基底膜以及 红细胞和血小板表面,激活补体系统,致全身小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 引起血浆外渗、血液浓缩、组织水肿、低血压、 休克和急性肾功能不全[13]。
值得注意的是,与成人患者典型的三大主症 ( 发热、出血、肾损害)、三痛症状( 头痛、腰痛、 眼眶痛)、三肿体征( 结合膜水肿、眼睑及颜面浮肿) 和三怪现象( 发热伴有酒醉样、不吃不喝反见“胖”、 体温下降反遭殃)[6] 相比,小儿HFRS 症状、体征 大多不典型,在诊断方面容易发生误诊和漏诊。 本研究中误诊病例均以右下腹痛伴恶心、呕吐为 主诉,B 超提示阑尾炎收入普外。后体查见双上肢 及胸前出现散在针尖样出血点,考虑HFRS 转入 传染科。两例患儿分别于11 月初和1 月初发病, 正值HFRS 流行之初和之末,医务人员对HFRS 警 惕性下降;加之小儿HFRS 症状不典型,腹痛腹泻、 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表现突出,因此误 诊为阑尾炎。
对于小儿HFRS 的治疗,应针对各期病理生 理变化,进行以液体疗法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性治 疗;把好三关,即休克、少尿和出血关。发热期 注意退热,并应用抗渗出、抗出血、抗病毒药物。 低血压休克期以平衡盐为主,晶胶比3 : 1,视情况 使用白蛋白,足量、迅速扩充血容量,同时依据 血气,应用5% NaHCO3(剂量<600 mL/24 h)纠 正酸中毒。少尿期重点在维持水、电解质、酸碱 和热量等内环境平衡,有相关指征[14] 时应用血液 透析;在血压稳定12~24 h 后开始,首选速尿促进 利尿。多尿期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 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恢复期要注重补充营养, 逐步恢复工作;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和垂体功能; 积极治疗后遗病症,如高血压、贫血、慢性肾功 不全等。本研究26 例患儿经过积极救治,25 例全 愈出院,1 例危重型患儿病故于少尿期。该患儿入 院诊断为HFRS 危重型。在治疗过程中患儿出现 咳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左心衰、肺水肿的临床表现,经吸氧、强心、利尿等抢救措施治疗无效病故。 该患儿入院时已进入少尿期,但仍有发热,提示 存在感染;血压虽不低,但四肢冰冷等说明其已 处于休克早期。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提示心肌损伤, 加之肺部感染、补液所致循环血量增加等诱因, 最终诱发急性左心衰和肺水肿。此病例提示在抗 病毒、抗感染、补液抗休克治疗的同时,应加强 对心肌功能、血气的监测,及时调整补液量,改 善心肌功能,维持电解质平衡,避免患儿急性心 力衰竭的发生。
本研究对26 例HFRS 患儿的临床资料的综合 分析,发现小儿HFRS 有如下特征:(1)多发于 学龄期男性儿童。(2)症状不典型,早期易误诊。 小儿免疫系统不完善,病毒所致Ⅰ型、Ⅲ型变态 反应不如成人强烈,因而“三红”“三肿”“三 痛”等临床表现并不明显;早期误诊率高,多误 诊为感冒、急性胃肠炎、阑尾炎、心肌炎等。 (3)全身中毒症状较轻,消化道症状显著。以呕 吐多见,其次为恶心、厌食等,个别有剧烈腹痛, 需与外科急腹症相鉴别。(4)越期率高,病死率 低。小儿HFRS 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发生率低, 持续时间短,多数从发热期直接进人多尿期甚至 恢复期;危重症及并发症少,病程短,预后好。 (5)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血红蛋白多正常, 异型淋巴细胞出现机会较大,绝大多数早期出现 血小板计数下降;超过半数患儿肝肾功能检查异 常。(6)成人HFRS 影像学检查可见脾大、肾周 渗出、腹水等改变[15],小儿HFRS 相关结果与成 人并无显著差别。部分病例初诊时B 超提示阑尾 炎;另有少数患儿有胆囊炎征象。(7)本例突出 的并发症是病毒性心肌损伤,加之在治疗过程中 需要大量补液,易诱发心力衰竭,需引起临床重视。 一次心电图发现心肌损伤的敏感度差,根据以往 文献可行心肌炎动态心电图早期对心肌损伤进行 诊断[16]。(8)以往有文献报道血清降钙素原升高 与HFRS 病情严重程度有关[17],而本研究显示, 轻/ 中型患儿血清降钙素原升高率与重/ 危重型患 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以往有文献报道 低钙血症的发生与HFRS 病情严重程度有关[18], 而本研究显示,轻/ 中型患儿低钙血症发生率与重 / 危重型患儿发生率与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总之,在HFRS 流行季节,若出现发热、腹痛、呕吐等表现无法用感冒、胃肠炎、阑尾炎等病解释, 同时不排除患儿有鼠类粪便接触史,应仔细对患 儿进行体查,及时行血、尿常规及相关生化检查。 如发现颜面潮红、球结合膜水肿、皮肤、黏膜充 血出血,同时伴有血小板下降、心肌酶谱升高、 肝肾功能损害,应考虑小儿HFRS 的可能。在治 疗小儿HFRS 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心肌损害并发症, 注意检测各项心功能指标,补液量需根据患儿心 功能情况及时调整,预防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 有文献报道,2004~2006 年陕西省西安市试点乡镇 人群中疫苗流行病学保护率达到100% [19],因而接 种HFRS 疫苗是减少小儿HFRS 发病率的有力措施。
[1] | Wang W, Wang MR, Lin XD, et al. Ongoing spillover of Hantaan and Gou hantaviruses from rodents is associated with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in China[J]. PLoS Negl Trop Dis. 2013, 7(10):e2484. |
[2] | Jonsson CB, Figueiredo LT, Vapalahti O.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hantavirus ecology, epidemiology, and disease[J]. Clin Microbiol Rev, 2010, 23(2):412-441. |
[3] | Chen HX, Qiu FX, Dong BJ, et al.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n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in China[J]. J Infect Dis, 1986, 154(3):394-398. |
[4] | 杨为松. 肾综合征出血热[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 |
[5] | 李劲松, 陈志军, 侯铁军, 等. 西安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危 险因素研究[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3, 17(7):564-566. |
[6] | 刘泽富, 白雪帆, 何文革, 等. 肾综合征出血热2263 例[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3, 21(5):365-368. |
[7] | Bi P, Tong S, Donald K, et al. Climatic, reservoir and occupational variable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ha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in China[J]. Int J Epidemiol, 2002, 31(1):189-193. |
[8] | 杨绍基, 任红. 传染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
[9] | 陆再英, 钟南山. 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
[10] | 欧阳修殷, 何龙明. 小儿营养不良类型与小儿贫血程度的关 系(附560 例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34):5472. |
[11] | 陈新旺, 郭榕. 小儿肾综合征出血热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 碍(附20 例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0, 11(3):232-234. |
[12] | 李萍, 马素芳. 小儿肾综合征出血热伴心肌损害36 例报告[J]. 临床儿科杂志, 1999, 17(3):146-147. |
[13] | Vaheri A, Strandin T, Hepojoki J, et al. Uncovering the mysteries of hantavirus infections[J]. Nat Rev Microbiol, 2013, 11(8):539-550. |
[14] | 邱吉凤. 小儿肾综合征出血热57 例诊疗分析[J]. 中国医师杂 志, 2009, 11(4):504-505. |
[15] | 戴小平, 彭德昌, 汪建辉, 等.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腹部CT 表 现[J]. 放射学实践, 2014, 29(1):69-72. |
[16] | 王锐, 师廷明, 普平, 等. 儿童心肌炎动态心电图监测临床 价值探讨[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7, 9(3):213-215. |
[17] | 汪明明, 孙玉秋, 史兆章, 等.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清降 钙素原测定的临床意义[J]. 山东医药, 2001, 41(23):40-41. |
[18] | 吴新军. 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低钙血症120 例分析[J]. 浙江 临床医学, 2009, 11(8):853-854. |
[19] | 陈志军, 龚建人, 蔡正华.西安市出血热疫苗接种控制出血 热疫情效果分析[J]. 职业与健康, 2008, 24(13): 1281-12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