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广东 深圳 518000
偏头痛是小儿常见神经系统疾病,3~7 岁 发病率为3%,7~11 岁为4%~11%,11~15 岁达 8%~23%[1, 2]。剧烈头痛反复发作,病程迁延难愈, 常给患儿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是全球导致生活 功能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3]。对其病情的评估除发 作频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外,还应包括功能 残疾和生活质量[1]。偏头痛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遗 传因素、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伴有继发 性血管运动改变及过多内外刺激是主要原因[3, 4]。 目前,虽然预防用药种类较多,但其效果仍不能 令人满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化,人们越来越重 视心理与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行为干预等非 药物治疗已开始应用于偏头痛的预防[5, 6]。本研究 观察行为疗法加氟桂利嗪预防性治疗儿童偏头痛的效果,探索治疗儿童偏头痛的新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 年1 月至2014 年1 月在深圳市人民医 院和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偏头痛患儿90 名, 其中男38 名,女52 名,首诊年龄为8~14 岁,平 均年龄11.6±2.0 岁。头痛病程1~4 年,平均病程 2.6±1.1 年。其中无先兆偏头痛47 例(52%) 有 先兆偏头痛24 例(27%),很可能的偏头痛15 例 (17%),视网膜性偏头痛4 例(4%),偏头痛 并发症、常为偏头痛前驱的儿童周期性综合征未 纳入本研究。
入组标准:(1)偏头痛诊断标准采用国际头 痛协会(IHS)2004年修订的第2版“头痛疾患的 国际分类标准”[7]。全部患儿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头颅MRI或CT检查无异常。排除丛集性头痛、紧 张型头痛及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头痛。(2)能 配合行为疗法,患儿年龄≥8岁。 1.2 分组及治疗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90 名偏头痛儿童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 例,两组年龄、 平均病程、性别及偏头痛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接受偏头痛常规治疗,治疗组 采用偏头痛常规治疗同时接受行为疗法。开始治 疗后,由家长及儿童共同记录头痛日记。
偏头痛常规治疗:给予有美国神经病学会证 据分级Ⅰ级研究显示有效的儿童偏头痛预防性治 疗药物氟桂利嗪[1],每日0.2 mg/kg,总量≤ 10 mg/d, 睡前一次口服。
行为疗法包括:(1)严格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制定每日活动安排表,保持足够的水分补给,按 时进食并注意饮食成份健康,有规律的锻炼项目, 保持充足的睡眠。(2)患儿及家长教育,增强依 从性:主要为疾病及药物与治疗相关知识教育, 增加患儿及家长对药物的认可和治疗方案的信 赖。(3)认知行为治疗:主要采用贝克认知治疗 (Beck Cognitive Therapy)和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RET)。儿童及家长除共同记录 头痛日记外,还需记录认知治疗日记,主要内容为: 头痛诱因、头痛前及发作时情境、情绪、自动想法、合理回答。在医师指导下识别负性自动想法、 非理性思维,进行认知重建、培养理性情绪。患 儿每周复诊或接受电话指导1 次,随访半年。 1.3 疗效判断方法
以治疗前3 个月的儿童偏头痛残疾程度评 分(Pediatric Migraine Disability Assessment Score, PedMIDAS)[8] 及前1 个月的头痛发作频度、改良 Bussone 头痛指数[9] 为基础值,与开始治疗后3 个 月的PedMIDAS 及第3 个月的头痛发作频度、改 良Bussone 头痛指数结果进行比较来评价疗效。
PedMIDAS 计算方法:由家长及患儿共同填写 PedMIDAS 问卷,内容包括6 个问题:(1)在过 去的3 个月内,您有多少天由于头痛上学迟到或 早退? (2)在过去的3 个月内,您有多少天由于 头痛不能去上学? (3)在过去的3 个月内,您有 多少天由于头痛部分影响学习(效率下降一半以 上)?(4)在过去的3 个月内,您因为头痛错过 聚会、运动、打牌等类似的娱乐活动有多少天? (5)在过去的3 个月内,您因为头痛部分影响(效 率下降一半以上)聚会、运动、打牌等类似的娱 乐活动有多少天?(6)在过去的3 个月内,您有 多少天由于头痛不能做功课或家务?
改良Bussone 头痛指数计算方法: 原始 Bussone 评分将头痛强度分为5 级:0 分为无头痛, 1 分为轻度头痛,2 分为中度头痛,3 分为重度头 痛,4 分为剧烈头痛。头痛指数计算公式:每月叠 加的头痛时数× 头痛程度。为更准确判断头痛强 度,本研究采用视觉模拟尺度数字分级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头痛程度,分值为0~10 分, 头痛指数计算公式不变。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 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 料以均数± 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 用成组t 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计 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PedMIDAS 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间PedMIDAS 值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t=0.666,P>0.05),治疗后3 个月治疗组PedMIDAS 值显著低于对照组(t=2.147, 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PedMIDAS 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1。
![]() |
表 1 患儿治疗前后PedMIDAS 评分比较 |
两组治疗后头痛发作频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P<0.01)。治疗前后两组间头痛发作频度差异均 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 |
表 2 例移植患儿一般情况 |
治疗前两组间改良Bussone 头痛指数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t=1.415,P>0.05),治疗后3 个 月治疗组改良Bussone 头痛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 (t=3.086,P<0.01)。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 组改良Bussone 头痛指数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1),见表 3。
![]() |
表 3 例移植患儿一般情况 |
偏头痛的治疗包括急性发作时用药、预防用 药、非药物或行为干预等[1],治疗方案的制定需全面考虑病情、药物副作用、病人的意向、是否合 并其他躯体或精神疾患。预防性治疗是用来尽量 减少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发作的严重性,其效 果不仅与病情轻重有关,还与病人的生活习惯及 依从性密切相关[10, 11]。
目前用于偏头痛预防性治疗的药物主要有: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β 受体阻滞剂、抗抑郁剂、 抗癫癎药物等。作为儿童用药仅钙离子通道阻滞 剂氟桂利嗪有严格设计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证明 其有效性,同为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尼莫地平在 前瞻性交叉对照研究的两个研究阶段结果不同, 认为其证据不足[1]。β 受体阻滞剂普奈洛尔、抗 癫癎药物、抗抑郁药物及5- 羟色胺受体拮抗剂赛 庚啶应用于儿童的证据均不充足[1, 3]。由于药物治 疗的局限性,非药物治疗治疗方法正受到关注。
偏头痛常共患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双相情 感障碍和焦虑症[12]。儿童心理量表检测发现偏头 痛患儿具有特殊心理基础,主要表现为焦虑、抑 郁及社交退缩、人际关系紧张,这些不良的心理 健康因子作为负性情绪可影响人的行为,诱导偏 头痛的发作[13]。偏头痛共患情绪障碍或心境障碍 常预示着预防性治疗反应不佳,共患精神疾病者 常有较严重的功能残疾[14, 15]。因此在预防和治疗 偏头痛的同时注意到患儿的心理与行为健康并进 行干预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行为医学基于生物心理社会理论,认为生物、 心理和环境因素都在人体机能中发挥显著作用。 治疗技术主要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和生物行为训练 (即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和压力管理等),可单 独或与药物和其他干预结合使用[16]。行为治疗已 用于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的干预,有助于减少偏 头痛发作的风险,减轻头痛有关的功能残疾,形 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改善生活质量,有药物治疗 禁忌或传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更应采用[17, 18]。
本研究采用行为疗法加氟桂利嗪治疗儿童 偏头痛,与单用氟桂利嗪组比较,两组间治疗前 PedMIDAS 值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均有显著性下 降,说明氟桂利嗪用于偏头痛预防有一定疗效, 治疗后3 个月行为疗法加药物治疗组PedMIDAS 值 显著低于单用氟桂利嗪组,说明行为疗法有助于 减少偏头痛功能残疾。Powers 等[2] 使用认知行为 疗法加阿米替林治疗偏头痛,发现认知行为疗法 3 讨论 偏头痛的治疗包括急性发作时用药、预防用 药、能减少偏头痛残疾程度评分,本研究结果与之相 似。Voerman 等[19] 发现建立由非专业人员从事的 以家庭为基础的行为管理训练,可减少偏头痛残 疾程度评分和改善生活质量。Hedborg 等[20] 发现 多种模式的行为疗法可以减少偏头痛药物使用和 提高药物疗效。本研究治疗后3 个月行为疗法加 氟桂利嗪组与单用氟桂利嗪组比较,头痛发作频 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改良Bussone 头痛 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行为疗法有助于减轻 头痛程度及减少发作持续时间。另外,本研究发 现两组头痛发作频度差异无显著性,是否与病例 数较少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结果显示,行为疗法加药物治疗儿童 偏头痛较单用药物有更好的效果,可考虑临床推 广应用。已有通过电话和网络进行偏头痛行为治 疗管理的报道[21, 22],值得进一步探索。
[1] | Lewis D, Ashwal S, Hershey A, et al. Practice parameter: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migraine headach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report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Quality Standards Subcommittee and the Practice Committee of the Child Neurology Society[J]. Neurology, 2004, 63(12):2215-2224. |
[2] | Powers SW, Kashikar-Zuck SM, Allen JR, et al.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plus amitriptyline for chronic migrain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2013, 310(24):2622-2630. |
[3] | Estemalik E, Tepper S. Preventive treatment in migraine and the new US guidelines[J]. Neuropsychiatr Dis Treat, 2013, 9:709-720. |
[4] | 周克英, 文飞球, 王玉珍, 等. 发作间期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对偏头痛预防性治疗效果的影响[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4, 6(3):207-210. |
[5] | Connelly M.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treatment of pediatric chronic migraine[J]. JAMA, 2013, 310(24):2617-2618. |
[6] | Shapiro RE.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migraine[J]. Headache, 2012, 52(Suppl 2N):65-69. |
[7] | Headache Classific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 2nd ed[J]. Cephalalgia, 2004, 24(Suppl 1):9-160. |
[8] | Hershey AD, Powers SW, Vockell AL, et al. PedMIDAS:Development of a questionnaire to assess disability of migraines in children[J]. Neurology, 2001, 57(11):2034-2039. |
[9] | Bussone G, Baldini S, Andrea DG, et al. Nimodipine versus flunarizine in common migraine:a controlled pilot trial[J]. Headache, 1987, 27(2):76-79. |
[10] | Silberstein SD. Preventive migraine treatment[J]. Neurol Clin, 2009, 27(2):429-443. |
[11] | Rizzoli PB. Acute and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migraine[J]. Continuum (Minneap Minn), 2012, 18(4):764-782. |
[12] | Antonaci F, Nappi G, Galli F, et al. Migraine and psychiatric comorbidity:a review of clinical findings[J]. J Headache Pain, 2011, 12(2):115-125. |
[13] | 张海菊, 王玉玮, 孙若鹏, 等. 偏头痛患儿的心理行为特征 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7, 15(4):357-359. |
[14] | Baskin SM, Smitherman TA. Migraine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comorbidities,mechanism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J]. Neurol Sci, 2009, 30(1 Suppl):61-65. |
[15] | Seng EK, Holroyd KA. Psychiatric comorbidity and response to preventativ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migraine trial[J]. Cephalalgia, 2012, 32(5):390-400. |
[16] | Buse DC, Andrasik F. Behavioral medicine for migraine[J]. Neurol Clin, 2009, 27(2):445-465. |
[17] | Rains JC, Penzien DB. Behavioral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migraine and tension-type headache: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and future directions[J]. Expert Rev Neurother, 2002, 2(5):749-760. |
[18] | Pistoia F, Sacco S, Carolei A. Behavioral therapy for chronic migraine[J]. Curr Pain Headache Rep, 2013, 17(1):304. |
[19] | Voerman JS, Klerk CD, Merelle SY, et al. Long-term followup of home-based behavioral management training provided by migraine patients[J]. Cephalalgia, 2014, 34(5):357-364. |
[20] | Hedborg K, Muhr C. The influence of multimodal behavioral treatment on the consumption of acute migraine drug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 Cephalalgia, 2012, 32(4):297-307. |
[21] | Hedborg K, Muhr C. Multimodal behavioral treatment of migraine:an internet-administer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Ups J Med Sci, 2011, 116(3):169-186. |
[22] | Cottrell C, Drew J, Gibson J, et al. Feasibility assessment of telephone-administered behavioral treatment for adolescent migraine[J]. Headache, 2007, 47(9):1293-1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