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 北京 101100;
3. 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卫生部生育健康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91
出生缺陷(birth defects)是指胚胎或胎儿发 育过程中出现的结构和功能(包括代谢和智力) 方面的缺陷或异常[1],往往是导致流产、死胎、死产、 新生儿死亡和婴幼儿夭折的重要原因。监测资料 显示,1997 年北京市出生缺陷率为9.8 ‰,2008 年为17.08‰,1997~2008 年北京市8 个区和10 个 远郊区县的出生缺陷率大部分呈上升趋势[2]。出生 缺陷导致5 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占25%~60%[3], 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负担、精神负担 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2003 年,北京市将出生 缺陷监测时限由原来的孕28 周至产后7 d,延长 为孕13 周至产后7 d,将中期引产胎儿纳入监测 对象,并加强了对出生缺陷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 工作。2001~2007 年北京市通州区出生缺陷率为 11.32‰,7 年间不断上升[4],但未见近期出生缺陷 率变化情况的研究报告。本研究以北京市通州区 2006~2012 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为基础,描述该地 区不同特征人群的出生缺陷患病率和变化趋势, 为出生缺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自2006~2012 年(上年度10 月1 日至 本年度9 月30 日为1 个监测年)北京市通州区出 生缺陷监测系统。监测对象为在通州区各助产单 位住院分娩的、孕13 周至产后7 d 内的孕产妇及 围产儿(包括活产、死胎和死产)[2]。 1.2 监测方法
每名新生儿或引产儿由1 名产科或儿科专业 人员检查,发现出生缺陷病例后按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中对23 种主要出生缺陷的定义及 特征进行诊断,并填写“出生缺陷儿登记卡(产 科专用)”。同时,每季度汇总填写“产科质量 季报表”(2007 年之前为“围产儿数季报表”), 并上报到区妇幼保健院。其中,唇裂、腭裂及唇 裂合并腭裂合并为唇腭裂;脊柱裂、无脑畸形及 脑膨出合并为神经管缺陷;小耳/ 无耳及外耳其他 畸形合并为外耳畸形;出生缺陷儿登记卡(产科 专用)中明确分类的23 种主要出生缺陷以外的类 型称为“其他”。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出生缺陷患病率= 出生缺陷例数/ 同期活产数 ×1 000‰,出生缺陷产前检出比例= 出生缺陷产 前确诊例数/ 同期出生缺陷总例数×100%。组间 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时间变化趋势采用线性趋 势χ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出生缺陷儿一般特征
2006~2012 年通州区活产出生总数92 340 例, 缺陷儿1 165 例,出生缺陷患病率为12.62‰,其 中2008 年和2010 年较低,2012 年最高(12.98‰), 整体呈上升趋势(χ2=6.77,P<0.01),见表 1。出 生缺陷儿中,男婴659 例,女婴464 例,性别不 明42 例;813 例胎龄在28 周及以上,352 例不足 28 周;单胎1 136 例,双胎29 例;活产儿727 例 (62.40%),死胎345 例(29.61%),死产93 例 (7.98%)。
![]() |
表 1 2006~2012 年北京市通州区出生缺陷患病率及趋势变化 |
监测到明确分类的出生缺陷22 种,未见连 体双胎畸形。“其他”出生缺陷主要有:中枢神 经系统畸形(小头畸形、前脑无裂畸形等)、泌 尿系统畸形(单侧肾缺如、多囊肾等)、生殖系 统畸形(隐睾、两性畸形等)及肢体畸形(手内 翻、足跟畸形等)等,共211 例。7 年间,“其 他”类别的出生缺陷患病率呈上升趋势(χ2=7.96, P<0.01)。缺陷儿中90.04% 为单病种出生缺陷, 8.07% 为两病种出生缺陷,1.89% 为3 种及3 种以 上畸形。 2.3 出生缺陷患病率顺位及变化趋势
出生缺陷患病率居前5 位的分别是先天性心 脏病(简称先心病)、多指(趾)、唇腭裂、神经 管缺陷、外耳畸形,共占所有出生缺陷的57.18% (表 2)。7 年间,先心病患病率从顺位第5 上升 至首位(表 3),且2012 年的患病率为2006 年的 4.62 倍(χ2=52.18,P<0.01);神经管缺陷患病率 从顺位第1 下降至第6,降幅为71.75%(χ2=24.12, P<0.01)。
![]() |
表 2 1 165 例出生缺陷的缺陷种类、患病率及构成比 |
![]() |
表 3 2006~2012 年北京市通州区出生缺陷顺位前5 位及其患病率 (患病率‰) |
(1)不同户籍:7 年间,流动人口出生数 的构成比高于户籍人口(χ2=1119.17,P<0.01); 户籍人口出生缺陷患病率为11.55‰,流动人口 为13.27 ‰,流动人口高于户籍人口(χ2=3.59, P<0.05);前者从2006 年的11.90‰增长到2012 年的21.28 ‰,整体呈上升趋势(χ2 = 25.02, P<0.01),而后者未见趋势变化(χ2=3.51, P=0.06)(表 1)。
(2) 不同性别: 男婴出生缺陷患病率为 13.47‰,女婴为10.69‰,男婴高于女婴(χ2=4.88, P<0.01)。男女婴先心病及神经管缺陷患病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分别为1.17 和0.30,均 P>0.05)。
(3)单胎、双胎及多胎:单胎出生缺陷患 病率为12.50 ‰(1 136/90 847),双胎及多胎为 20.09‰(29/1 493),后者是前者的1.6 倍,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χ2=6.57,P<0.05)。
(4)不同监测时限:孕28 周至产后7 d 的出 生缺陷患病率为7.26‰(670/92 340),是孕13 周 至产后7 d 出生缺陷患病率的57.5%;2006~2012 年孕28 周至产后7 d 的出生缺陷患病率分别为 7.00‰、7.70‰、5.71‰、7.30‰、6.24‰、6.15‰、 10.50‰,各年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5, P<0.01),且呈上升趋势(χ2=5.03,P<0.05)。 2.5 出生缺陷产前诊断情况
1 165 例出生缺陷儿中,产前确诊531 例(其 中385 例在孕28 周前确诊),平均产前检出比例 为45.25%,7 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0, P=0.66)。7 年间,先心病的产前检出比例为 65.09%,呈上升趋势(χ2=14.80,P<0.01)。 3 讨论
2006~2012 年通州区出生缺陷患病率呈上升 趋势,与北京市1997~2008 年出生缺陷患病率变 化趋势大体一致(从1997 年的90.78 / 万上升至 2008 年的170.82 / 万[2]),且和全国的出生缺陷 患病率变化趋势一致(从2000 年的109.79/ 万上 升至2011 年的153.23/ 万[5])。7 年间本辖区出 生缺陷患病率为12.62‰,其中孕28 周至产后7 d 的出生缺陷患病率为7.26‰,低于2001~2007 年 本辖区的患病率11.32‰ [4],低于全国的平均水 平(2007~2012 年全国人群出生缺陷率在135/ 万 ~185/ 万波动[6])且低于全球的平均患病水平(6%)。 与同样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大国印度相比,本 辖区出生缺陷患病率高于印度2006~2010 年的出 生缺陷患病率(75.39/ 万,监测时限为孕24 周至 产后1 年[7]),但孕28 周后的出生缺陷患病率与 之相近。本研究的出生缺陷监测时限为孕13 周至 产后7 d,如果从孕28 周开始监测,则会使通州 区出生缺陷患病率低估43% 左右,关于神经管缺 陷的监测也有类似报道[8]。
导致通州区出生缺陷患病率上升的原因主要 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2006~2012 年监测数据 得出,每年流动人口出生数均高于户籍人口,且 前者出生缺陷患病率高于后者,在总出生缺陷患 病率的上升趋势中起主要作用,并提示流动人口 是预防出生缺陷的重点人群。流动人口出生缺陷 患病率不断上升,这可能与流动人口自我保健意 识不强,优生优育知识的掌握较少,以及营养状 况和工作环境不良等有关[9]。(2)监测的出生缺 陷类型不断扩展,“其他”类别的出生缺陷如单 侧肾缺如、多囊肾、淋巴管瘤、足畸形等不断检 出,使患病率整体上升。监测结果一方面反映了 出生缺陷患病率和纳入监测的缺陷种类有关,另 一方面说明辖区对出生缺陷的诊断能力逐步提高。
(3)7 年间先心病患病率居各种出生缺陷患病率 首位,且其上升趋势明显,与全国2000~2011 年 围产期(孕28 周至产后7 d)先心病患病率的上 升趋势一致[5]。目前,先心病是全球最常见的出生 缺陷,1995~2010 年患病率为8‰ ~10‰ [10]。本辖 区先心病患病率为1.83‰,虽然低于全球患病率, 但其不断上升的趋势仍值得重视。先心病患病率 升高,可能是由于诊断方法的进步,使得辖区对 本病种的识别能力逐年提高,先心病产前检出比 例上升,原来一些产前不能明确诊断的先心病得 以确诊,但也不能排除先心病真实患病率升高的 可能。近年来有研究发现,环境因素特别是妊娠 期感染、环境污染和理化因素的接触增多都会影 响先心病的发生[11]。
2006 年通州区出生缺陷产前检出比例为 42.40%(不同年份之间无明显差异),高于2006 年北京本市户籍人口的检出比例35.13%[12],但先 心病的产前诊断比例远不及海淀区2003~2006 年 (94.85%)的水平[13]。现阶段超声检查仍是筛查 胎儿畸形的主要手段[8]。出生缺陷监测时限提前, 可及早发现严重的致死、致残的畸形,并进行适 当处理,避免出生缺陷儿的出生。以上提示,我 们还要加强辖区超声科室的建设和超声医师的专 项培训,提高产前诊断水平,及早发现异常并适 时终止妊娠,提高优生比例。
总之,2006~2012 年通州区出生缺陷患病率呈 上升趋势,主要与流动人口出生缺陷患病率上升、 监测出生缺陷类型不断扩展以及先心病诊断水平 提高有关。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和管理, 进一步提高产前诊断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1] | Christianson A, Howson CP, Modell B. March of Dimes:global report on birth defects, the hidden toll of dying and disabled children [R]. New York:March of Dimes Birth Defects Foundation, 2006. |
[2] | 李艳博, 郭彩霞, 黄沛力, 等. 北京市出生缺陷防治现状及 对策 [J]. 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17):2570-2572. |
[3] | Botto LD, Mastroiacovo P. Birth Defect Prevention:Global Issues [R]. Geneva:WHO, 2012. |
[4] | 白中霞, 陈秋颖, 金蕾. 2001-2007 年通州区围产儿出生 缺陷监测及干预措施分析 [J]. 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24):3378-3379. |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 [R]. 2012. |
[6] | 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健康服务司. 2012 年妇幼卫生年报主要结果分析报告 [J]. 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及年报通讯, 2013, (5):4-9. |
[7] | Anonymous. International Clearinghouse for Birth Defects Monitoring Systems Annual Reports, 2012 [R]. Rome, Italy: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Birth Defects, 2012. |
[8] | 李凯, 何祥波, 张乐, 等. 山西省两县妇女孕28 周前终止 妊娠对神经管缺陷总患病率的影响 [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2, 33(5):509-512. |
[9] | Katano K, Suzuki S, Ozaki Y, et al. Peripheral natural killer cell activity as a predictor of recurrent pregnancy loss:a large cohort study [J]. Fertil Steril, 2013, 100(6):1629-1634. |
[10] | Van Der Linde D, Konings EE, Slager MA, et al. Birth prevalence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worldwid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J Am Coll Cardiol, 2011, 58(21):2241-2247. |
[11] | 陈梦捷, 梁梅英, 裴秋艳, 等.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母体相关危 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2, 15(4):211-216. |
[12] | 刘凯波, 潘迎, 丁辉. 2006 年北京市出生缺陷监测数据分析[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7, 15(6):95-97. |
[13] | 张凤霞, 徐文. 海淀区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与早期诊断 情况分析 [J]. 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19):2685-26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