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生殖细胞瘤(malignant germ-cell tumors) 在儿童较少见, 占15 岁以下儿童恶性肿瘤的 2.9%[1],主要发生于生殖腺及中线附近的生殖腺外 组织。其中较常见的是内胚窦瘤(endodermal sinus tumor),又称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约占 所有生殖细胞瘤的27.3%,仅次于畸胎瘤[2]。此瘤 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容易复发及转移,生存 率较低。现将2000 年4 月至2013 年7 月我科收 治的12 例内胚窦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 析,总结报告如下。
肿瘤标志物:11 例血清甲胎蛋白(AFP) 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数值为91.05~ 24 200.00 μg/L,平均9 890±5 997 μg/L;7 例血清神 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不同程度升高,数值 为20.18 ~77.09 μg/L,平均35±15 μg/L。
患儿性别、发病年龄、发病至确诊时间、原 发部位、首发症状、分期、治疗方法及转归等情 况见表1。
![]() |
表1 12 例内胚窦瘤患儿的临床资料 |
采用手术与化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2002 年 前采用VAC 等化疗方案,2002 年后采用PEB 方 案(参照POG 9049/CCG 8882)[3],难治性及复发 患儿考虑加用TIC 方案(参照COG AGCT0521)[4]。 12例患儿均经手术切除或化疗后行手术切除治疗, 除1 例仅采用单纯手术外,余11 例均在肿块切除 后半年内开始化疗,其中1 例采用VAC 方案,10 例采用以PEB 方案为主的化疗。具体治疗方法和 化疗方案见表1~2。
![]() |
表 2 化疗方案 |
按WHO 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分别 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病变稳定 (SD)和进展(PD)。不良反应按WHO 抗癌药 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进行评价[5]。
采取来院或电话随访方式,定期监测患儿的 血清AFP 及影像学表现 表1。
12 例患儿中,成功随访11 例,1 例Ⅲ期患儿 于治疗33 个月后失访。失访者不纳入分析范围。
根据WHO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随访成功的 11 例患儿中,9 例达到CR,1 例达到PR,1 例死亡。 具体如下:分期为Ⅰ期的2 例患儿中,1 例仅进 行手术,1 例术后行5 疗程PEB 方案化疗,均达 CR;分期为Ⅱ期的4 例患儿中,术后均进行4~6 疗程PEB 方案化疗,其中1 例因考虑AFP 下降速 度较慢,再予2 个疗程环磷酰胺+ 顺铂方案化疗, 均达CR;Ⅲ期1 例,为复发患儿,7 个月后行B 超和CT 检查发现盆腔肿瘤复发,接受52 次放疗(具 体不详)后肿瘤无明显缩小,并出现左下肢疼痛, 后于我科予4 疗程VAC 方案化疗,半年后进展死 亡,生存期为25 个月(生存期为患儿开始治疗至 死亡的时间);分期为Ⅳ期的4 例患儿中,2 例术 后各予6 疗程PEB 方案、2 疗程TIC+6 疗程PEB 方案化疗,1 例因肿块较大难以切除且伴远处转移, 予3 疗程PEB 方案化疗后进行手术切除术,后进 行3 疗程PEB 方案+2 疗程TIC 方案化疗,此3 例 均达CR,另1 例因肿瘤较大无法切除且伴远处转 移,已进行4 疗程PEB 方案化疗,对化疗较敏感, 原发部位肿瘤体积已缩小50% 以上,远处转移部 位肿瘤已不明显,达到PR,欲择期进行手术切除术。 截至2013 年8 月1 日,共存活10 例,生存期为4.5~66 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6 个月,其中随访超过5 年 的2 例,超过2 年的5 例,血清AFP 监测无异常。 12 例患儿治疗转归见表1。
患儿均可耐受其使用的PEB、VAC 或TIC 化 疗方案的毒副作用。9 例出现2~3 级血液系统不良 反应,2 例出现1~2 级胃肠道反应,2 例出现心肌 酶和(或)肝酶增高,经对症治疗均能恢复,无 明显的肝肾功能及听力损害。未发现第二肿瘤及 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McKenney 等[6] 研究发现,7 个月至3 岁为内 胚窦瘤发病高峰,本研究中11 例患儿发病年龄在 此区间,与此结论相符。
性腺外内胚窦瘤多隐匿而不易发现,早期多 无明显症状,病程短,进展快,发展到一定时期, 则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出现不同的症状,没有特 异性的临床表现和体征,易发生早期血行转移[7]。 本研究中共6 例此类患儿,5 例原发部位为骶尾部, 只有2 例是无意间发现骶尾部外观异常而就诊的, 另3 例已分别出现骶尾部疼痛、排便困难、排尿 困难,就诊时1 例为Ⅲ期,3 例为Ⅳ期,伴远处转 移,均属晚期;另1 例原发部位为右侧膈肌,仅 表现为精神状态差,就诊时已属Ⅳ期,肿瘤较大 难以切除伴广泛远处转移。因此应全面检查,高 度关注性腺外内胚窦瘤的可能。
FP 是一种癌胚蛋白,目前已作为内胚窦瘤 的标志物应用于临床,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疗效观察、复发或转移监测有重要意义。但须注意, 2 岁以内的婴幼儿血清AFP 可有生理性升高,需 要结合此年龄段的正常值来判断[8]。本研究中12 例患儿除1 例外,发病初期血清AFP 均显著升高, 经综合治疗后降至正常;1 例患儿复发后AFP 复升, 再次接受化疗后AFP 一直未降至正常,半年后进 展死亡。11 例随访成功的患儿,9 例已完成治疗 处于CR,血清AFP 水平监测长期正常;1 例目前 处于治疗中已达PR,经过4 疗程PEB 方案化疗后 AFP 水平已降至正常。
NSE 是烯醇化酶的一种同工酶,特异地存在 于神经元、神经内分泌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内, 当有某些癌细胞浸润时,其血中浓度会增高,因 此在临床中被用来作为某些肿瘤的标记物。本研 究中12 例患儿中的7 例血清NSE 升高。 对于内胚窦瘤和含有内胚窦瘤成分的混合 型恶性生殖细胞瘤,单纯手术切除效果不佳。 Kurman 等[9] 于1976 年曾报道单纯手术治疗卵黄 囊瘤的3 年生存率仅为15% 左右。近年来对于儿 童内胚窦瘤,多采用手术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法。 目前,恶性生殖细胞瘤的手术切除和化疗的顺序 大致遵循这样一个模式:对于较小的、非转移性 并经影像学证明无转移的肿瘤先进行手术治疗; 而对于大块、侵袭性或转移性的肿瘤则建议术前 化疗,以防手术切除不彻底[1]。自从顺铂应用到化 疗方案中后,原发肿瘤切除的完整程度也在很大 程度上影响着预后[1]。本研究中随访成功的11 例 患儿,9 例治疗结束处于随访中,均接受了先手术 后化疗的治疗方法,均达到CR;1 例为Ⅳ期,因 肿瘤较大无法切除,且伴有远处转移,已进行4 疗程PEB 方案化疗,对化疗较敏感,原发部位肿 瘤体积已缩小50% 以上,达到PR,欲择期进行手 术切除术;1 例为Ⅰ期,手术后拒绝化疗,目前随 访6 个月,随访时间较短,需进一步观察。
对于化疗方案的选择,我科2002 年以前使用 VAC 等化疗方案,但对于卵巢和性腺外组织的原 发肿瘤效果不甚理想。1992 年Marina 等[10] 报道用 VAC 方案治疗进展的卵巢和性腺外恶性生殖细胞 瘤的复发和进展率分别为47.37% 和88.90% 。本 研究中2002 年以前的1 例患儿复发后使用4 疗程 VAC 方案化疗,半年后进展死亡,病例数少,无 法综合评判治疗效果,但可看出VAC 方案对其晚 期复发病例效果欠佳。自含有铂类药物的化疗方 案广泛应用后,包括内胚窦瘤在内的恶性生殖细 胞瘤的疗效和生存率明显改善。Cushing 等[11] 报道 应用PEB 方案治疗150 例恶性生殖细胞瘤患儿,6 年无事件生存率达到(80.5±4.8)%,总生存率达 到(86.0±4.1)%。国内李璋琳等[12] 报道,应用 顺铂或卡铂治疗儿童卵黄囊瘤,2 年无事件生存率 可达到73.68%。近年来我科采用PEB 方案化疗, 对于难治性及复发患儿考虑加用TIC 方案化疗。 本研究中12 例患儿,9 例接受了4~6 疗程PEB 方 案化疗,其中8 例在化疗前或化疗后均接受了手 术治疗,目前均达到CR,1 例处于化疗中还未手 术,达到PR,随访超过5 年的2 例,超过2 年的 5 例,其中包括2 例Ⅳ期患儿。另有1 例Ⅲ期患 儿,已结束6 疗程PEB 方案化疗,长期处于CR, 于33 个月后失访。由此可见,采用PEB 方案化疗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但Cushing 等[11] 远期随访 发现,顺铂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肾损害(40%)和高 频听力下降(11%)。本研究中应用PEB 的患儿 未出现明显的肾功能和听力损害,可能与病例少, 随访时间短有关,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综上所述,血清AFP 及影像学联合监测、合 理应用手术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是改善儿童内胚窦 瘤预后的关键。手术联合PEB 方案治疗儿童内胚 窦瘤疗效较好,无严重并发症,但仍需积累更多 病例进一步研究。
[1] | Gobel U, Schneider DT, Calaminus G, et al. Germ-cell tumor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GPOH MAKEI and the MAHO study groups[J]. Ann Oncol, 2000, 11(3): 263-271. |
[2] | Schneider DT, Calaminus G, Koch S, et al. Epidemiologic analysis of 1, 442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registered in the German germ cell tumor protocols[J]. Pediatr Blood Cancer, 2004, 42(2): 169-175. |
[3] | Rescorla F, Billmire D, Stolar C, et al. The effect of cisplatin dose and surgical resection in children with malignant germ cell tumors at the sacrococcygeal region: a pediatric intergroup trial (POG 9049/ CCG 8882)[J]. J Pediatr Surg, 2001, 36(1): 12-17. |
[4] | Children's Oncology Group, AGCT052: Treatment of recurrent or resistant pediatric malignant germ cell tumors with paclitaxel, ifosfamide and carboplatin[S]. Cure Search, 2008. |
[5] | 张伟令, 张谊, 黄东生, 等. 儿童恶性生殖细胞瘤的综合治疗: 7 例报告[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1, 13(2): 163-164. |
[6] | McKenney JK, Heerema-McKenney A, Rouse RV. Extragonadal germ cell tumors: a review with emphasis on pathologic features, clinical prognostic variable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tic considerations[J]. Adv Anat Pathol, 2007, 14(2): 69-92. |
[7] | 高阳旭, 张宏武, 刘宝富, 等. 小儿性腺外内胚窦瘤3 例诊断 与治疗分析[J].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12, 10(5): 231-234. |
[8] | Blohm ME, Vesterling-Horner D, Calaminus G, et al. Alpha 1-fetoprotein (AFP) reference values in infants up to 2 years of age[J]. Pediatr Hematol Oncol, 1998, 15(2): 135-142. |
[9] | Kurman RJ, Norris HJ. Endodermal sinus tumor of the ovary: a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analysis of 71 cases[J]. Cancer, 1976, 38(6): 2404-2419. |
[10] | Marina N, Fontanesi J, Kun L, et al. Treatment of childhood germ cell tumors. Review of the St. Jude experience from 1979 to 1988[J]. Cancer, 1992, 70(10): 2568-2575. |
[11] | Cushing B, Giller R, Cullen JW, et al.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with etoposide, bleomycin, and either high-dose or standard-dose cisplati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high-risk malignant germ cell tumors: a pediatric intergroup study——Pediatric Oncology Group 9049 and Children's Cancer Group 8882[J]. J Clin Oncol, 2004, 22(13): 2691-2700. |
[12] | 李璋琳, 赵强, 阎杰, 等. 30 例儿童卵黄囊瘤临床预后因素 分析[J]. 中国肿瘤临床, 2005, 32(16): 948-9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