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乌鲁木齐巿儿童医院血液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 祖细胞发生恶性病变 的异质性造血系统肿瘤,以异常造血细胞的恶性 增殖、分化受阻、凋亡受抑并造成正常血细胞减 少为特征[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 急性白血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目前减少复发,提 高白血病患儿的缓解率及无事件生存率,改善预 后,争取骨髓移植时间尤为重要。白血病的预后 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初诊年龄、白细胞计数、白 血病细胞MIC 分型、早期治疗反应及早期治疗后 微小残留病(MRD)水平等。目前化学药物治疗 仍是儿童白血病的首选治疗措施,而中药与化疗 药物联合治疗儿童白血病的研究尚不足,黄芪作 为传统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现代药理认为: 黄芪对免疫系统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体液免 疫、细胞免疫,对自然杀伤(NK)细胞以及对诱 生干扰素都有重要的影响;在机体代谢方面,有 延缓衰老和抗氧化作用,对核酸、环核苷酸、蛋 白质及其它代谢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证明 黄芪有一定的造血功能和抗病毒作用及抗肿瘤作 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黄芪注射液对儿童ALL 近 期预后的影响,以提高儿童ALL 的临床疗效。
选取2009 年1 月至2012 年12 月于我院就诊 的ALL 患儿105 例为研究对象,均经骨髓细胞形 态学确诊(骨髓涂片中有核细胞大多呈明显增生 或极度增生,仅少数呈增生低下,均以淋巴细胞 增生为主,原始+ 幼稚淋巴细胞必须≥ 30%)、 并进行细胞化学初诊、免疫分型及细胞遗传学检 查。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n=49)与对照 组(n=56),其中治疗组男21 例,女28 例,平 均年龄5.9±3.4 岁;对照组男27 例,女29 例, 平均年龄6.5±3.1 岁。两组患儿3 个月内未参加 其它临床研究,并由患儿家长签署黄芪注射液临 床应用研究使用知情同意书。
本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的 随机对照试验,两组均采用2006 年全国小儿血液 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 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2],给予同种危险度 分型患儿相同的化疗方案。治疗组实施化疗的同 时给予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成都地奥九泓制药 厂,国药准字Z51021776,10 mL/ 支,相当于黄芪 20 g),剂量为每日0.5~1.0 mL/kg,对照组用0.9% 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替代输注(两组均用黑色瓶罩 及棕色输液器),至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所有患 者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109/L 时,给予粒细胞 集落刺激因子至白细胞计数>1×109/L; 在血红蛋 白<60 g/L 时,给予输注悬浮红细胞;在血小板计 数<20×109/L 或有严重出血时,给予输注单采血 小板。
检测并评价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相关预后 指标及缓解情况;同时采用四色多参数流式细胞 仪检测两组患儿诱导缓解治疗第19 天以及两组 B-ALL 患儿诱导缓解治疗结束达完全缓解(CR) 时患儿MRD 水平,比较组间患儿MRD ≥ 10-4 的 发生率。
临床危险度分型判 断标准根据2006 年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 病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判断标准[2]。 (1)低危型:不具备以下任何1 项危险因素者: ①年龄在<12 个月的婴儿白血病或≥ 10 岁的年长 儿童。②诊断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50×109/L。 ③诊断时已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或 睾丸白血病(TL)者。④免疫表型为T 细胞白血 病。⑤不利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染色体数目为<45 的低二倍体,t(4;11)/MLL-AF4 融合基因或其 他MLL 基因重排, 或t(9;22)/BCR-ABL 融合 基因异常。⑥早期治疗反应不佳者:泼尼松诱导 试验[60 mg/(m2·d),×7 d]第8 天,外周血 幼稚淋巴细胞≥ 1×109/L,定为泼尼松不良效应者 (PPR);和(或)标准方案联合化疗(包括泼尼 松诱导试验)第19 天骨髓幼稚淋巴细胞>5% 者。 ⑦初治诱导缓解治疗失败(标准诱导方案联合化 疗6 周未获CR)。(2)中危型:具备以下任何1 项或多项者:①年龄≥ 10 岁;②诊断时外周血白 细胞计数≥ 50×109/L;③诊断时已发生中枢神经 系统白血病(CNSL)和(或)睾丸白血病(TL); ④免疫表型为T 细胞白血病;⑤染色体数目为<45 的低二倍体,或具有t(12;21)、t(9;22)核 型以外的其他异常染色体核型,或t(4;11)以 外的其他MLL 基因重排。(3)高危型:具备以下 任何1 项或多项者:①年龄<12 个月;②诊断时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100×109/L;③染色体核型为 t(9;22),有BCR-ABL 融合基因;或染色体核 型为t(4;11),有MLL-AF4 融合基因;④早期 治疗反应不佳者;⑤初治诱导缓解治疗失败。
疗效评定标准包括:(1)CR:临床症状消失, 生活正常或接近正常;外周血象示Hb≥110 g/L(男) 或≥ 100 g/L(女),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1.5×109/L, PLT>100×109/L,外周血分类无白血病细胞;骨髓 象示原+ 幼稚淋巴细胞<5%,红细胞和巨核细胞 系列正常。(2)部分缓解(PR):骨髓象示原+ 幼稚淋巴细胞<5%~20%;或临床症状、血象中有 一项未达CR 者。(3)未缓解:未达PR 者。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 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9 例治疗组患儿中,FAB 分型:ALL-L1 19 例, ALL-L2 22 例,ALL-L3 8 例;免疫学分型:B 细胞 型 45 例,T 细胞型 4 例;临床危险度分型:高危 型24 例,中危型7 例,低危型18 例。56 例对照 组患儿中,FAB 分型:ALL-L1 18 例,ALL-L2 27 例, ALL-L3 11 例;免疫学分型:B 细胞型54 例,T 细 胞型2 例;临床危险度分型:高危型28 例,中危 型7 例,低危型21 例。
根据参考文献[2],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 性别、年龄、初诊白细胞计数、FAB 分型、泼尼松诱导试验结果、免疫分型、预后有关遗传学 特征等7 个与预后相关因素的分布差异,结果上 述7 个因素在组间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1。
![]() |
表 1两组各预后因素分布的比较 [ 例(%)] |
105 例初诊的ALL 患儿中,CR 83 例,PR 或 未缓解22 例,CR 率为79.0%。其中,治疗组CR 40 例,PR 或未缓解9 例,CR 率为82%; 对照 组CR 43 例,PR 或未缓解13 例,CR 率为77%, 两组CR 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1, P=0.543)。且不同临床危险度分型患儿在两组间 的CR 率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见表2。
![]() |
表 2不同分型患儿在两组间完全缓解率的比较 [ 例(%)] |
诱导缓解治疗第19 天时, 治疗组MRD<10-4 15 例, ≥ 10-4 34 例; 对照组MRD<10-4 3 例, ≥ 10-4 53 例, 对照组 MRD ≥ 10-4 的发生率(95%)高于治疗组(69%, χ2=11.735,P=0.001)。对照组高危型和低危型 患儿MRD ≥ 10-4 的发生率均高于治疗组( 均 P<0.05),而中危型患儿MRD ≥ 10-4 的发生率在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 |
表 3诱导缓解治疗第19 天时两组患儿不同MRD 水平发生率的比较 [ 例(%)] |
![]() |
表 4诱导治疗结束时两组B-ALL 患儿达CR 时不同MRD 水平发生率的比较 [ 例(%)] |
儿童ALL 的不同危险度分型决定了不同的治 疗方案,而危险度分型是根据儿童ALL 预后确切 相关的危险因素划分的,与儿童ALL 预后确切相 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诊断时外周血白细胞计 数、诊断时已发生CNSL 或TL 者、免疫表型为T 细胞白血病、不利的细胞遗传学特征[ 染色体数目 为<45 的低二倍体,t(4;11)/MLL-AF4 融合基 因或其他MLL 基因重排,或t(9;22)/BCR-ABL 融合基因异常]、早期治疗反应不佳者、初治诱导 缓解治疗失败等。MRD 是指白血病经治疗达到CR 后用传统方法不能测出来,体内微量残留的白血 病细胞以及和复发有关的白血病细胞。患儿体内 MRD 数量是决定是否复发的关键因素,具有重要 的预后价值[3]。无论在诱导期、缓解早期和维持治 疗过程中,MRD 阳性均意味着高度的复发风险, 尤其是MRD>0.1%的患儿[4]。大量临床研究已证 实儿童ALL 诱导治疗后存在高水平的MRD,则复 发的可能性极大,预后较低水平MRD 患者差,即 使诊断时并不具有高危因素的ALL 也有同样的结 果。
黄芪为常用的补气之药,含有多糖、甙、黄 酮和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扶正固本”,“补中益气” 等多种药理作用[5]。黄芪注射液可减轻化疗对急性 白血病患儿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促进造血功能 恢复,提高细胞免疫功能。黄芪与化疗药物相配 合能明显减轻化疗患者消化道副反应,改善气虚 症状,有效保护骨髓造血功能,缩短骨髓受抑时间, 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显著提高白血病患者生存质 量。近年来,黄芪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报道较多[6, 7, 8]。 黄芪多糖在体外体内实验都显示出其一定的抗癌 效果,可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凋亡。 黄芪多糖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通过抑制EC9706 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凋亡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此过 程中,黄芪多糖明显降低了EC9706 细胞中bcl-2 蛋白的表达,并提高了bax 蛋白的表达,可以推断, 通过降低bcl-2/bax 表达比例而诱发线粒体凋亡途 径是黄芪多糖促进食管癌EC9706 细胞凋亡的一 个重要机制[9]。黄芪总苷可以抑制白血病NB4 细 胞增殖并可以诱导其凋亡,具有体外抗白血病效 应[10]。黄芪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及抗白血病效应、 以及免疫清除MRD 等作用。
本研究结果提示诱导缓解治疗第19 天时,治 疗组总的MRD 水平及高危型、低危型患儿MRD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黄芪联合化疗药物较单 纯化疗明显降低白血病患儿MRD 水平,提示黄 芪联合化疗药物可增强抗肿瘤作用。目前黄芪在 抗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较广泛,田庆锷等[11] 报道: 黄芪对肿瘤细胞周期、血管生成、凋亡相关蛋白 bcl-2 端粒酶活性、信号转导等都有影响,并通过 促进TNF-α 和IFN-γ 的产生,增强机体免疫功 能而实现其抗肿瘤作用。而体外实验研究表明, 黄芪单独或联合化疗药具有抗肿瘤作用,其机制 可能为与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促进细胞凋亡、增 强小鼠细胞免疫水平、影响机体氨基酸代谢等有 关,并能降低化疗药的毒副作用。目前黄芪抗肿 瘤机制的研究仍不完全明确,仍需长期、大量、 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中中危型患儿MRD ≥ 10-4 的发生率在 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与两 组中危型ALL 患儿样本量太少有关,需增加样本 含量避免误差,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黄芪注射液对 儿童ALL 近期预后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黄芪注 射液联合化疗可增强抗肿瘤作用,从而改善近期 预后,提高了儿童ALL 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 仍需进一步研究,黄芪作为传统中药已被广泛应 用于临床,但在恶性血液病的应用仍需更多有力 的试验依据。
[1] | 张坤龙. 多重RT-PCR 检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融合基 因的临床研究[D]. 安徽医科大学, 2010. |
[2] |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 会.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J]. 中华儿科杂志, 2006, 44(5): 392-395. |
[3] | 叶启东, 顾龙君, 汤静燕, 等. MRD 监测对儿童B 系急性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疗效评估的意义[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8, 10(3): 333-336. |
[4] | Borowitz MJ, Devidas M, Hunger SP, et 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in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other prognostic factors: a Children's Oncology Group study[J]. Blood, 2008, 111(12): 5477-5485. |
[5] | 黄宗宣, 严媚, 李婕, 等. 黄芪注射液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 儿造血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 25(11): 1070-1072. |
[6] | 孙聪, 韩业超, 洪敏. 黄芪多糖抑制大鼠神经胶质瘤细胞增 殖的实验研究[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1): 41-43. |
[7] | 董竞成, 董晓辉, 赵福东. 黄芪注射液对肺癌治疗作用的实 验研究[J]. 中华肿瘤杂志, 2006, 28(4): 272-273. |
[8] | 卢创新, 罗执芬, 周建炜, 等. 黄芪多糖通过激活线粒体凋 亡途径诱导食管癌EC9706 细胞的凋亡并增加其对顺铂的敏 感性[J].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3, 30(3): 539-541. |
[9] | 胡雪莹, 夏瑞祥, 程昌斌, 等. 黄芪总苷诱导人白血病NB4 细胞凋亡的机制[J]. 中华肿瘤杂志, 2011, 33(5): 345-348. |
[10] | 邓旻, 陈志明, 窦晓兵, 等. 黄芪多糖诱生脐血来源的树突 状细胞体外介导抗白血病效应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9, 27(11): 2360-2365. |
[11] | 田庆锷, 李焕德. 黄芪多糖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 中医药 导报, 2011, 17(12): 86-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