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4, Vol. 16 Issue (2): 141-146   PDF    
黄芪注射液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近期预后的影响
颜培花1, 严媚1, 王学梅1, 王淑红2     
1.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2. 乌鲁木齐巿儿童医院血液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摘要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 年1 月至2012 年12 月105 例初诊ALL 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49 例,其中低危型18 例,中危型7 例,高危型24 例;对照组56 例,其中低危型21 例,中危型7 例,高危型28 例;两组均按相同危险度分型给予相同的诱导缓解治疗方案,治疗组同时给予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每日0.5~1.0 mL/kg;对照组用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替代输注,至诱导缓解治疗结束。对影响两组预后的因素分布及两组诱导缓解治疗后的完全缓解(CR)率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两组患儿在诱导缓解治疗第19 天以及两组B-ALL 患儿在诱导缓解治疗结束达CR 时不同微小残留病(MRD)水平的发生率。结果 105 例ALL 患儿中,B-ALL 型99 例,T-ALL 型6 例。两组患儿各预后因素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05 例患儿的总CR 率为79%,治疗组(82%)与对照组(77%)的CR 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临床危险度分型患儿CR 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诱导治疗第19 天,治疗组患儿MRD ≥ 10-4 的发生率(69%)低于对照组(95%,P<0.05);80 例达CR 的B-ALL 患儿中,对照组43 例,治疗组37 例,治疗组MRD ≥ 10-4 的发生率(27%)低于对照组(58%,P<0.05);且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治疗组高危型和低危型患儿MRD ≥ 10-4 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黄芪注射液联合化疗可增强抗肿瘤作用,改善儿童ALL 近期预后,提高儿童ALL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黄芪     近期预后     儿童    
Effect of Huangqi injection on short-term prognosis in children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YAN Pei-Hua1, YAN Mei1 , WANG Xue-Mei1, WANG Shu-Hong1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uangqi injection on the short-term prognosis in childhood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the clinical data of 105 children newly diagnosed with ALL between January 2009 and December 2012. These childr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18 low-risk cases, 7 medium-risk cases, and 24 high-risk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21 low-risk cases, 7 medium-risk cases, 28 high-risk cases). Both groups were given remission induction therapy based on the levels of risk. Throughout the remission induction therapy, the treatment group also received Huangqi injection (0.5-1.0 mL/kg per day) by intravenous infus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0.9%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instead.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in terms of distribution of prognostic factors and complete remission (CR) rate after remission induction therapy, as well as the incidence of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DR) (≥ 10-4 and < 10-4) among all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on day 19 of remission induction therapy and among B-ALL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hen achieving a CR at the end of remission induction therapy. Results Of the 105 children with ALL, 99 had B-ALL, and 6 had T-ALL.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rognostic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overall CR rate of 105 patients was 79%;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R rate between the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82% vs 77%; P>0.05); also,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CR rates among high-, medium-, and low-risk cases (P>0.05). On day 19 of remission induction therapy, the incidence of MRD ≥10-4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69% vs 95%; P<0.05); among 80 children with B-ALL who achieved a CR (43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37 cas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e incidence of MRD ≥10-4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27% vs 58%; P<0.05); in both circumstances above, the high-and low-risk cas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a significantly lower incidence of MRD ≥10-4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s Huangqi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has an enhanced anti-tumor effect and can improve the short-term prognosis and clinical outcome in children with ALL.
Key words: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Huangqi     Short-term prognosis     Child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 祖细胞发生恶性病变 的异质性造血系统肿瘤,以异常造血细胞的恶性 增殖、分化受阻、凋亡受抑并造成正常血细胞减 少为特征[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 急性白血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目前减少复发,提 高白血病患儿的缓解率及无事件生存率,改善预 后,争取骨髓移植时间尤为重要。白血病的预后 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初诊年龄、白细胞计数、白 血病细胞MIC 分型、早期治疗反应及早期治疗后 微小残留病(MRD)水平等。目前化学药物治疗 仍是儿童白血病的首选治疗措施,而中药与化疗 药物联合治疗儿童白血病的研究尚不足,黄芪作 为传统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现代药理认为: 黄芪对免疫系统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体液免 疫、细胞免疫,对自然杀伤(NK)细胞以及对诱 生干扰素都有重要的影响;在机体代谢方面,有 延缓衰老和抗氧化作用,对核酸、环核苷酸、蛋 白质及其它代谢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证明 黄芪有一定的造血功能和抗病毒作用及抗肿瘤作 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黄芪注射液对儿童ALL 近 期预后的影响,以提高儿童ALL 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 年1 月至2012 年12 月于我院就诊 的ALL 患儿105 例为研究对象,均经骨髓细胞形 态学确诊(骨髓涂片中有核细胞大多呈明显增生 或极度增生,仅少数呈增生低下,均以淋巴细胞 增生为主,原始+ 幼稚淋巴细胞必须≥ 30%)、 并进行细胞化学初诊、免疫分型及细胞遗传学检 查。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n=49)与对照 组(n=56),其中治疗组男21 例,女28 例,平 均年龄5.9±3.4 岁;对照组男27 例,女29 例, 平均年龄6.5±3.1 岁。两组患儿3 个月内未参加 其它临床研究,并由患儿家长签署黄芪注射液临 床应用研究使用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本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的 随机对照试验,两组均采用2006 年全国小儿血液 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 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2],给予同种危险度 分型患儿相同的化疗方案。治疗组实施化疗的同 时给予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成都地奥九泓制药 厂,国药准字Z51021776,10 mL/ 支,相当于黄芪 20 g),剂量为每日0.5~1.0 mL/kg,对照组用0.9% 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替代输注(两组均用黑色瓶罩 及棕色输液器),至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所有患 者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109/L 时,给予粒细胞 集落刺激因子至白细胞计数>1×109/L; 在血红蛋 白<60 g/L 时,给予输注悬浮红细胞;在血小板计 数<20×109/L 或有严重出血时,给予输注单采血 小板。

检测并评价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相关预后 指标及缓解情况;同时采用四色多参数流式细胞 仪检测两组患儿诱导缓解治疗第19 天以及两组 B-ALL 患儿诱导缓解治疗结束达完全缓解(CR) 时患儿MRD 水平,比较组间患儿MRD ≥ 10-4 的 发生率。

1.3 分型标准及细胞遗传学特征
1.3.1 FAB 分型依据  (1)L1 型:以小细胞为 主,其平均直径为6.6 μm,核染色质均匀,核形 规则;核仁很小,一个或无;细胞质少,细胞质 空泡不明显。(2)L2 型:以大细胞为主,大小不 一,其平均直径为8.7 μm,核染色质不均匀,核 形不规则;核仁一个或数个,较大;细胞质量中等, 细胞质空泡不定。(3)L3 型:以大细胞为主,细 胞大小一致,核染色质细点状,均匀,核型规则; 核仁一个或多个;细胞质量中等,细胞质空泡明显。
1.3.2 免疫分型依据  (1)T系急性淋巴细 胞白血病(T-ALL):具有阳性的T淋巴细胞标 志,如CD1、CD2、CyCD3、CD4、CD5、CD7、 C D 8 以及T d T等。(2 )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 病(B-ALL):①早期前B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 病(early Pre B-ALL),CD79a、CD19和(或) CyCD22、CD10及HLA-DR阳性,SmIg、CyIg阴 性;②前B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re B-ALL), C y I g 阳性, S m I g 阴性,其他B系标志C D 7 9 a 、 CD19、CD20、CD10、CyCD22以及HLA-DR常为阳 性;③成熟B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 SmIg阳性,其他B系标志CD79a、CD19、CD22、 CD10、CD20以及HLA-DR常为阳性[2]
1.3.3 泼尼松敏感与否判别依据  (1)泼尼 松诱导试验:给予患儿口服泼尼松,剂量为每日 60 mg/m2,共7 d,第8 天时,患儿外周血幼稚淋 巴细胞≥ 1×109/L;(2)标准方案联合化疗(包 括泼尼松诱导试验)第19 天骨髓幼稚淋巴细胞 >5%。以上满足任1 条即定为泼尼松不敏感者。
1.3.4 不利的细胞遗传学特征  染色体数目为 <45 的低二倍体,具有t(9;22)/BCR-ABL 融合 基因,或具有t(4;11)/MLL-AF4 融合基因或其 他MLL 基因重排。
1.3.5 临床危险度分型

  临床危险度分型判 断标准根据2006 年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 病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判断标准[2]。 (1)低危型:不具备以下任何1 项危险因素者: ①年龄在<12 个月的婴儿白血病或≥ 10 岁的年长 儿童。②诊断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50×109/L。 ③诊断时已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或 睾丸白血病(TL)者。④免疫表型为T 细胞白血 病。⑤不利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染色体数目为<45 的低二倍体,t(4;11)/MLL-AF4 融合基因或其 他MLL 基因重排, 或t(9;22)/BCR-ABL 融合 基因异常。⑥早期治疗反应不佳者:泼尼松诱导 试验[60 mg/(m2·d),×7 d]第8 天,外周血 幼稚淋巴细胞≥ 1×109/L,定为泼尼松不良效应者 (PPR);和(或)标准方案联合化疗(包括泼尼 松诱导试验)第19 天骨髓幼稚淋巴细胞>5% 者。 ⑦初治诱导缓解治疗失败(标准诱导方案联合化 疗6 周未获CR)。(2)中危型:具备以下任何1 项或多项者:①年龄≥ 10 岁;②诊断时外周血白 细胞计数≥ 50×109/L;③诊断时已发生中枢神经 系统白血病(CNSL)和(或)睾丸白血病(TL); ④免疫表型为T 细胞白血病;⑤染色体数目为<45 的低二倍体,或具有t(12;21)、t(9;22)核 型以外的其他异常染色体核型,或t(4;11)以 外的其他MLL 基因重排。(3)高危型:具备以下 任何1 项或多项者:①年龄<12 个月;②诊断时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100×109/L;③染色体核型为 t(9;22),有BCR-ABL 融合基因;或染色体核 型为t(4;11),有MLL-AF4 融合基因;④早期 治疗反应不佳者;⑤初治诱导缓解治疗失败。

1.4 疗效评定

疗效评定标准包括:(1)CR:临床症状消失, 生活正常或接近正常;外周血象示Hb≥110 g/L(男) 或≥ 100 g/L(女),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1.5×109/L, PLT>100×109/L,外周血分类无白血病细胞;骨髓 象示原+ 幼稚淋巴细胞<5%,红细胞和巨核细胞 系列正常。(2)部分缓解(PR):骨髓象示原+ 幼稚淋巴细胞<5%~20%;或临床症状、血象中有 一项未达CR 者。(3)未缓解:未达PR 者。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 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49 例治疗组患儿中,FAB 分型:ALL-L1 19 例, ALL-L2 22 例,ALL-L3 8 例;免疫学分型:B 细胞 型 45 例,T 细胞型 4 例;临床危险度分型:高危 型24 例,中危型7 例,低危型18 例。56 例对照 组患儿中,FAB 分型:ALL-L1 18 例,ALL-L2 27 例, ALL-L3 11 例;免疫学分型:B 细胞型54 例,T 细 胞型2 例;临床危险度分型:高危型28 例,中危 型7 例,低危型21 例。

2.2 影响两组患儿预后的因素比较

根据参考文献[2],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 性别、年龄、初诊白细胞计数、FAB 分型、泼尼松诱导试验结果、免疫分型、预后有关遗传学 特征等7 个与预后相关因素的分布差异,结果上 述7 个因素在组间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1

表 1两组各预后因素分布的比较 [ 例(%)]
2.3 疗效

105 例初诊的ALL 患儿中,CR 83 例,PR 或 未缓解22 例,CR 率为79.0%。其中,治疗组CR 40 例,PR 或未缓解9 例,CR 率为82%; 对照 组CR 43 例,PR 或未缓解13 例,CR 率为77%, 两组CR 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1, P=0.543)。且不同临床危险度分型患儿在两组间 的CR 率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见表2

表 2不同分型患儿在两组间完全缓解率的比较 [ 例(%)]
2.4 两组患儿不同MRD 水平发生率比较
2.4.1 诱导缓解治疗第19 天时两组患儿不同 MRD 水平发生率的比较

  诱导缓解治疗第19 天时, 治疗组MRD<10-4 15 例, ≥ 10-4 34 例; 对照组MRD<10-4 3 例, ≥ 10-4 53 例, 对照组 MRD ≥ 10-4 的发生率(95%)高于治疗组(69%, χ2=11.735,P=0.001)。对照组高危型和低危型 患儿MRD ≥ 10-4 的发生率均高于治疗组( 均 P<0.05),而中危型患儿MRD ≥ 10-4 的发生率在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 3诱导缓解治疗第19 天时两组患儿不同MRD 水平发生率的比较 [ 例(%)]
2.4.2 诱导治疗结束时两组B-ALL 患儿达CR 时 不同MRD 水平发生率的比较  99 例B-ALL 患 儿在诱导治疗结束时,CR 患儿80 例,其中治疗 组37 例,MRD<10-4 27 例,≥ 10-4 10 例;对照组 43 例,MRD<10-4 18 例,≥ 10-4 25 例,对照组CR患儿MRD ≥ 10-4 的发生率(58%)高于治疗组 (27%,χ2=7.823,P=0.005)。对照组高危型和低 危型CR 患儿MRD ≥ 10-4 的发生率均高于治疗组 (均P<0.05),而中危型CR 患儿MRD ≥ 10-4 的 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 表4
表 4诱导治疗结束时两组B-ALL 患儿达CR 时不同MRD 水平发生率的比较 [ 例(%)]
3 讨论

儿童ALL 的不同危险度分型决定了不同的治 疗方案,而危险度分型是根据儿童ALL 预后确切 相关的危险因素划分的,与儿童ALL 预后确切相 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诊断时外周血白细胞计 数、诊断时已发生CNSL 或TL 者、免疫表型为T 细胞白血病、不利的细胞遗传学特征[ 染色体数目 为<45 的低二倍体,t(4;11)/MLL-AF4 融合基 因或其他MLL 基因重排,或t(9;22)/BCR-ABL 融合基因异常]、早期治疗反应不佳者、初治诱导 缓解治疗失败等。MRD 是指白血病经治疗达到CR 后用传统方法不能测出来,体内微量残留的白血 病细胞以及和复发有关的白血病细胞。患儿体内 MRD 数量是决定是否复发的关键因素,具有重要 的预后价值[3]。无论在诱导期、缓解早期和维持治 疗过程中,MRD 阳性均意味着高度的复发风险, 尤其是MRD>0.1%的患儿[4]。大量临床研究已证 实儿童ALL 诱导治疗后存在高水平的MRD,则复 发的可能性极大,预后较低水平MRD 患者差,即 使诊断时并不具有高危因素的ALL 也有同样的结 果。

黄芪为常用的补气之药,含有多糖、甙、黄 酮和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扶正固本”,“补中益气” 等多种药理作用[5]。黄芪注射液可减轻化疗对急性 白血病患儿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促进造血功能 恢复,提高细胞免疫功能。黄芪与化疗药物相配 合能明显减轻化疗患者消化道副反应,改善气虚 症状,有效保护骨髓造血功能,缩短骨髓受抑时间, 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显著提高白血病患者生存质 量。近年来,黄芪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报道较多[6, 7, 8]。 黄芪多糖在体外体内实验都显示出其一定的抗癌 效果,可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凋亡。 黄芪多糖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通过抑制EC9706 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凋亡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此过 程中,黄芪多糖明显降低了EC9706 细胞中bcl-2 蛋白的表达,并提高了bax 蛋白的表达,可以推断, 通过降低bcl-2/bax 表达比例而诱发线粒体凋亡途 径是黄芪多糖促进食管癌EC9706 细胞凋亡的一 个重要机制[9]。黄芪总苷可以抑制白血病NB4 细 胞增殖并可以诱导其凋亡,具有体外抗白血病效 应[10]。黄芪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及抗白血病效应、 以及免疫清除MRD 等作用。

本研究结果提示诱导缓解治疗第19 天时,治 疗组总的MRD 水平及高危型、低危型患儿MRD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黄芪联合化疗药物较单 纯化疗明显降低白血病患儿MRD 水平,提示黄 芪联合化疗药物可增强抗肿瘤作用。目前黄芪在 抗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较广泛,田庆锷等[11] 报道: 黄芪对肿瘤细胞周期、血管生成、凋亡相关蛋白 bcl-2 端粒酶活性、信号转导等都有影响,并通过 促进TNF-α 和IFN-γ 的产生,增强机体免疫功 能而实现其抗肿瘤作用。而体外实验研究表明, 黄芪单独或联合化疗药具有抗肿瘤作用,其机制 可能为与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促进细胞凋亡、增 强小鼠细胞免疫水平、影响机体氨基酸代谢等有 关,并能降低化疗药的毒副作用。目前黄芪抗肿 瘤机制的研究仍不完全明确,仍需长期、大量、 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中中危型患儿MRD ≥ 10-4 的发生率在 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与两 组中危型ALL 患儿样本量太少有关,需增加样本 含量避免误差,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黄芪注射液对 儿童ALL 近期预后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黄芪注 射液联合化疗可增强抗肿瘤作用,从而改善近期 预后,提高了儿童ALL 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 仍需进一步研究,黄芪作为传统中药已被广泛应 用于临床,但在恶性血液病的应用仍需更多有力 的试验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坤龙. 多重RT-PCR 检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融合基 因的临床研究[D]. 安徽医科大学, 2010.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 会.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J]. 中华儿科杂志, 2006, 44(5): 392-395.
[3] 叶启东, 顾龙君, 汤静燕, 等. MRD 监测对儿童B 系急性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疗效评估的意义[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8, 10(3): 333-336.
[4] Borowitz MJ, Devidas M, Hunger SP, et 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in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other prognostic factors: a Children's Oncology Group study[J]. Blood, 2008, 111(12): 5477-5485.
[5] 黄宗宣, 严媚, 李婕, 等. 黄芪注射液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 儿造血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 25(11): 1070-1072.
[6] 孙聪, 韩业超, 洪敏. 黄芪多糖抑制大鼠神经胶质瘤细胞增 殖的实验研究[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1): 41-43.
[7] 董竞成, 董晓辉, 赵福东. 黄芪注射液对肺癌治疗作用的实 验研究[J]. 中华肿瘤杂志, 2006, 28(4): 272-273.
[8] 卢创新, 罗执芬, 周建炜, 等. 黄芪多糖通过激活线粒体凋 亡途径诱导食管癌EC9706 细胞的凋亡并增加其对顺铂的敏 感性[J].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3, 30(3): 539-541.
[9] 胡雪莹, 夏瑞祥, 程昌斌, 等. 黄芪总苷诱导人白血病NB4 细胞凋亡的机制[J]. 中华肿瘤杂志, 2011, 33(5): 345-348.
[10] 邓旻, 陈志明, 窦晓兵, 等. 黄芪多糖诱生脐血来源的树突 状细胞体外介导抗白血病效应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9, 27(11): 2360-2365.
[11] 田庆锷, 李焕德. 黄芪多糖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 中医药 导报, 2011, 17(12): 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