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包头市第四医院儿科, 内蒙古 包头 014020;
3.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儿童最常见 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全国儿童哮喘协作组分别 于1990 年和2000 年进行了全国儿童哮喘流行病 学调查。为获取近10 年国内儿童哮喘的流行病学 资料,全国儿童哮喘协作组、首都儿科研究所哮 喘防治与教育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 与健康相关产品研究所于2009 年4 月启动了第3 次全国0~14 岁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作为该调 查的一部分,本研究对包头市0~14 岁儿童进行了 哮喘流行病学调查。现报告如下。
按照全国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组的统一 要求,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包头城区 1995 年7 月1 日0 时0 分至2010 年6 月30 日0 时0 分出生、在本地市区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为 本次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对象,共选取中学3 所、 小学3 所、幼儿园6 所、社区疫苗接种点4 个, 总样本量>10 000 人。
在规定的时间段内集中发放“初筛调查问卷”, 所有问卷均由全国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组提供, 并通过首都儿科研究所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集 中收回。对收回问卷中1~6 项阳性者,当面进行 病例确诊及排除。确诊病例填写“0~14 岁哮喘儿 童调查表”,同时随机在调查人群中选取性别、 年龄相匹配的非哮喘儿童填写“非哮喘儿童调查 表”作为对照组。
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调查前对所有调查员 进行统一培训;与本地区相关部门联系,取得支 持与配合,保证调查地区儿童90% 以上都接受调 查,即保证样本能够代表包头市城区的所有儿童; 所有调查表格逐项完整填写,问卷回收后认真审 核,发现漏填或错误问题及时纠正,对不合格问 卷严格剔除。采用统一诊断标准[1],同时要求家长 提供孩子病历,以免家长的口述与实际不符;病 例确诊工作由临床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副主任 医师把关,避免假阳性、假阴性;所有调查表采 用双录入及双录入比对。
应用Epi-Info 软件对所有问卷进行双录入及双 录入比对。采用Excel 表、SPSS 13.0 统计软件包 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相对比 或率(%)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χ2 检验; 儿 童支气管哮喘危险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 398 例,实际收 回有效问卷11 323 例,共检出哮喘患儿127 例, 患病率1.12%,其中典型哮喘121 例,咳嗽变异 性哮喘6 例;可疑哮喘24 例,患病率0.19%。127 例哮喘患儿中,男87 例,患病率1.51%(87/5 765), 女40 例,患病率0.72%(40/5 558),男女童患病 率之比为2.10 : 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97, P<0.001)。本次哮喘患儿患病率与本地区1990、 2000 年比较显著上升(P<0.05)。见表1~2。
![]() |
表 12010 年各年龄段调查人数、哮喘患儿性别、患病率分布情况 |
![]() |
表 2本地区3 次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比较 |
127 例哮喘患儿中,有明确诱发因素主要为 呼吸道感染(98 例,77.2%)、运动(43 例, 33.9%)、天气变化(36 例,28.3%)、接触花粉 (28 例,22.0%)、接触屋尘(17 例,13.4%)、 劳累(10 例,7.9%),其他诱因还有鱼虾、水果、 头孢类抗生素、情绪变化、香烟、油漆装修气味、 发霉气味等,发生率均低于5.0%。
127 例哮喘患儿中,发作先兆症状主要有打 喷嚏和流涕(60 例,47.2%)、鼻塞(47 例, 37.0%)、鼻痒(43 例,33.9%)、眼痒(31 例, 24.4%)、咽痒(9 例,7.1%)。
127 例哮喘患儿中,发作时表现以咳嗽(119 例,93.7%)、喘鸣(101 例,79.5%)最常见,其 余依次为憋气(41 例,32.3%)、夜间醒来(21 例, 16.5%)、胸闷(19 例,15.0%)、呼吸困难(18 例, 14.2%)、端坐呼吸(14 例,11.0%)、呼气延长(11 例, 8.7%),而表现有言语困难、发绀、大汗者很少, 不及5.0%。
127 例哮喘患儿中,轻度发作占61.4%(78 例), 中度为31.5%(40 例),重度为3.9%(5 例), 有4 例患儿家长因无法明确发作类型未行选择; 发病趋势以病情减轻、不变为主,分别为48.0%(61 例)和27.6%(35 例),1 年以上不发作、2 年以 上不发作比例均为11.0%(14 例),加重3 例(2.4%)。
127 例哮喘患儿中,首次发作年龄<1 岁 占10.2%(13 例),1 岁~ 占13.4%(17 例), 2 岁~ 占15%(19 例),3 岁~ 占15.7%(20 例), 4 岁~ 占25.2%(32 例),6~14 岁占20.4%(26 例);首次诊断年龄<1 岁占6.3%(8 例),1 岁~ 占10.2%(13 例),2 岁~ 占7.9%(10 例),3 岁~ 占17.3%(22 例),4 岁~ 占19.7%(25 例), 6~14 岁占38.6%(49 例)。首次诊断年龄在4 岁 前累加百分率为42.4%,低于同年龄段首次发作年 龄的54.3%。6 岁以后首次发作年龄与首次诊断年 龄基本一致。
127 例哮喘患儿中,个人药物过敏史者40.9% (52 例),诊断食物过敏者37.8%(48 例),有 湿疹及特应性皮炎者37%(47 例),变应性鼻炎 者59.1%(75 例)。有家族过敏史者66.1%(84 例),其中有一级亲属哮喘史者11%(14 例), 一级亲属其他过敏史者53.5%(68 例);有二级 亲属哮喘史者6.3%(8 例),二级亲属其他过敏 史者13.4%(17 例)。
对问卷中可能与儿童哮喘患病相关的60 余 个危险因素做单因素分析,显示有16 个因素对 儿童哮喘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将其进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儿童哮喘发生的独立 危险因素为家族过敏史、变应性鼻炎、慢性咳嗽 和反复呼吸道感染,见表3。
![]() |
表 3影响儿童哮喘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
127 例哮喘患儿中,使用吸入激素累计占 85.8%,其中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66.1%、布地 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18.9%、必可酮气雾剂0.8%; 全身激素使用累计百分比为25.9%;抗白三烯药 (顺尔宁)为16.5%;支气管舒张剂(特布他林雾 化液)为64.6%;氨茶碱为29.9%;使用抗生素占 66.9%,其中使用头孢类抗生素63.8%、大环内酯 类29.1%、青霉素6.3%;口服脱敏治疗占1.6%,皮下脱敏治疗占2.4%;免疫调节剂泛福舒使用率 为0.8%、转移因子为9.4%;抗过敏药物扑尔敏使 用率为34.6%、酮替芬为0.8%、氯雷他定糖浆为 27.6%、仙特明为8.7%。与本市2000 年调查比较: 全身糖皮质激素应用较前减少,由60.2% 减少到 25.9%,吸人糖皮质激素由13.6% 上升至85.8%; 抗生素滥用情况得到一定控制,使用率由98.1% 降 至6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 |
表 42000 年与2010 年儿童哮喘治疗情况比较 [ 例(%)] |
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流行病学研究表 明,儿童哮喘患病率呈现逐年增加趋势[2]。哮喘及 其他过敏性疾病在发达国家的患病率高于发展中 国家[3]。但近10 年来,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哮喘患 病率呈更为显著的上升趋势[4]。我国作为世界上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儿童哮喘的患病率亦有明显 上升趋势。我国儿童哮喘协作组于1990 年及2000 年组织的2 次全国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 示,儿童哮喘平均患病率由0.91%上升至1.54%, 10 年间平均上升了64.84% [5]。国内多个城市所 进行的本地区儿童哮喘患病率调查亦与国外趋势 相同。如北京、重庆、广州三城市儿童哮喘患病 率分别由2000 年的2.69%、4.63% 和1.33% 上升 至 2008 年的3.15%、7.45% 和2.09%,8 年间增 幅分别是17.10%、60.91% 及57.14%[6];福州、成 都、贵阳、合肥、乌鲁木齐5 城市2000 年儿童哮 喘患病率分别为3.28%、4.15%、1.87%、4.11%、 0.66%,2010 年上升至4.02%、4.56%、2.03%、 5.92%、1.11%,增幅分别为22.56%、9.88%、 8.56%、44.04%、68.18%[7, 8, 9, 10, 11]。包头市儿童哮喘患 病率1990 年为0.55 %,2000 年上升至0.88 %, 增幅为60.00%[12]。本次调查2010 年的患病率为 1.12%,较10 年前增加了27.27%,20 年间增长了 一倍多,显示我市儿童哮喘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 势,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国内外儿童 哮喘患病率普遍升高趋势是一致的。我市近10 年 儿童哮喘患病率增幅与福州接近,高于北京、成都、 贵阳,但低于重庆、广州、合肥、乌鲁木齐。总 体而言,本次流调结果显示,我市儿童哮喘的患 病率与乌鲁木齐市接近,低于国内其他城市,考 虑与我市地处温带,而海拔略高,气候多风、干燥, 不利于尘螨、霉菌及部分易致敏植物等过敏原生 长繁殖有关。但我市儿童哮喘患病率升高趋势明 显。分析有以下原因:(1)我市为重工业城市, 虽然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但空气质量仍不尽如人 意,加之近年来城市化速度加快,人口密度增大,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汽车数量猛增,汽车尾气导 致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导致哮喘发生;(2)随 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装修、居室空 调普及、铺设地毯、陈设毛绒玩具、饲养宠物、 种植花草以及进食海鲜增加等,都为与过敏原的 密切接触提供了条件;(3)卫生假说[13] 认为随 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卫生状况不断改善,感染性 疾病逐渐减少,家庭成员减少、交叉感染机会减 少导致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平衡,Th1 /Th2 比例失 调,Th2 型细胞是变态反应重要的启动与维持因子, 其分泌IL-4、IL-5、IL-9 和IL-13 诱导B 细胞生成 IgE 抗体,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募集, 使得气道粘液分泌,形成气道高反应性,导致哮 喘发生;(4)医务人员及家属对哮喘认识水平有 很大的提高也是一方面原因。在我国,随着全球 儿童哮喘防治倡议(GINA)方案的推广、普及, 儿童哮喘诊治指南的不断更新,临床医师对哮喘 的早期诊断水平不断提高,哮喘的漏诊和误诊率 逐渐减少,也是导致哮喘的患病率增加的原因之 一。本次流调结果显示男女童患病率之比为2.10 : 1, 男童明显高于女童,差异显著,提示儿童哮喘发 生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与文献报道一致[14, 15]。其 原因可能是由于男童比女童少一条与机体免疫有 关的X 染色体,易患呼吸道感染。另有报道男童 对花粉、运动等刺激的敏感性高,对病毒的易感 性也高于女孩,这些可能是男、女童哮喘患病率 差异的原因[16]。
127 例哮喘患儿中,轻度发作占61.4%,发 作时表现有言语困难、发绀、大汗者很少,不及 5.0%。发病趋势以病情减轻、不变为主,两者累 加达75.6%。与2000 年全国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显示儿童哮喘多为轻中度发作为主,病情严重者 较少。所以,应教育哮喘患儿及家长正确面对疾病, 不必过于忧虑而使患儿的生活、学习、活动受到 很大影响,又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规范化治疗达 到哮喘控制目标。本次调查中,127 例哮喘患儿首 次诊断年龄在4 岁前累加百分率为42.4%,低于同 年龄段首次发作年龄比例(54.3%);随着年龄增长, 哮喘发病逐渐降低,而6 岁以后首次发作年龄与 首次诊断年龄基本一致,提示应重视婴幼儿期的 喘息发作,及早发现高危因素,早期干预。本调 查显示哮喘患儿主要诱发因素依次为上呼吸道感 染(77.2%)、运动(33.9%)、天气变化(28.3%)、 接触花粉(22.0%)。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反复呼吸道感染为影响哮喘发生的独立危险 因素,表明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哮喘患病的独立危 险因素,提示对于易感儿童,应积极增强体质、 适当运动、避免接触过敏原、防治呼吸道感染, 最大程度的减少由此引发的哮喘发作。
特应性体质带有明显遗传倾向。本调查显示 哮喘患儿有家族过敏史占66.1%,有湿疹或皮炎占 37%,变应性鼻炎占59.1%,其他过敏史(个人药 物及食物过敏史)累计达88.7%。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族过敏史、过敏性鼻炎为影 响哮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防治哮喘发病 的重点之一是有个人及家族过敏史者,对并发过 敏性鼻炎的哮喘患儿应采取规范的防治措施,达 到控制哮喘的目的。
儿童哮喘的治疗目前仍应按照GINA 进行规范 化分级诊断及治疗。本次调查显示我市儿童哮喘治 疗吸入激素使用率(85.1%)较2000 年上升,全 身激素使用率(25.9%)较2000 年下降,抗白三 烯药亦已经用于控制哮喘,表明本地区儿童哮喘的 治疗较10 年前有进步,吸入激素已得到广范应用。
[1] |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J]. 中华儿科杂志, 2008, 46(10): 745-753. |
[2] | Anandan C, Nurmatov U, Van Schayck OC, et al. Is the prevalence of asthma declining? Systematic review of epidemiological studies[J]. Allergy, 2010, 65(2): 152-167. |
[3] | Neusa Falbo Wandalsen NF, Gonzalez C, Wandalsen GF, et al. Evaluation of criteria for the diagnosis of asthma using an epidemiological questionnaire[J]. J Bras Pneumol, 2009, 35(3): 199-205. |
[4] | Asher MI, Keil U, Anderson HR, et al.International study of asthma and allergies in childhood(ISAAC): rationale and methods[J]. Eur Respir J, 1995, 8(3): 483-491. |
[5] | 全国儿童哮喘协作组. 2000 年与1990 年儿童支气管哮喘患病 率的调查比较[J]. 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 2004, 27(2): 112-116. |
[6] | 柏娟, 赵京, 申昆玲, 等. 北京、重庆、广州三城市儿童哮 喘患病情况调查[J].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0, 4(4): 280-285. |
[7] | 唐素萍, 刘艳琳, 王世彪, 等. 2010 年福建省福州地区0-14 岁儿童哮喘患病情况调查[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2, 12(27): 928-934. |
[8] | 李敏, 薛德厚, 刘小凡, 等. 成都市城区0-14 岁儿童哮喘流 行病学调查[J]. 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 2013, 2(7): 27-31. |
[9] | 卢根, 靳蓉, 苏守硕, 等. 贵阳市儿童哮喘患病状况及其影 响因素分析[J]. 贵州医药, 2012, 12(36): 1076-1079. |
[10] | 熊梅, 倪陈, 潘家华, 等. 合肥市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3, 2(15): 109-111. |
[11] | 金克, 多力坤• 木扎帕尔, 马香萍, 等. 乌鲁木齐市儿童哮 喘患病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临床儿科杂志, 2012, 6(30): 559-561. |
[12] | 王鑫, 张爱平, 张亚京, 等. 2000 年包头地区儿童哮喘流行 病学调查[J]. 实用预防医学, 2002, 10(9): 433-435. |
[13] | Halloy JL. Sublingual hyposensitization[J]. Rev Med Brux, 2004, 25(4): A256-A258. |
[14] | Mejstrikova E, Fronkova E, Kalina T, et al. Detection of residual B precursor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y uniform gating flowcytometry[J]. Pediatr Blood Cancer, 2010, 54(1): 62-70. |
[15] | Cui L, Li Z, Wu M, et al. Combined analysis of minimal residualdisease at two time points and its value for risk stratification inchildhood B-lineag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J]. Leukemia Research, 2010, 34(10): 1314-1319. |
[16] | Yamaji K, Okamoto T, Yokota S, et al.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based augmented therapy in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 report from the Japanese Childhood Cancer and Leukemia Study Group[J]. Pediatr Blood Cancer, 2010, 55(7): 1287-12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