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4, Vol. 16 Issue (2): 170-173   PDF    
联合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婴幼儿胃食管反流病
雷小雨 崔振泽, 黄燕,     
大连儿童医院呼吸科, 辽宁 大连 116012
摘要目的 评价24 h 联合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 监测(24 h MⅡ-pH)在婴幼儿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伴有反复肺炎的胃食管反流婴幼儿的反流特点。方法 疑诊胃食道反流的反复肺炎婴幼儿17 例,行24 h MⅡ-pH 监测,分析反流物性质和特点。结果 17 例患儿中阳性11 例(65%),共监测到853 次反流周期,其中65.3% 为酸反流,以餐后2 h 以内发生为主(69.5%);71.6%为混合反流;反流发生的体位从多至少依次为直立位、仰卧位、侧卧位和俯卧位;反流物的高度以远端反流为主。根据Biox-ochoa 评分,重度反流的患儿占73%(8/11)。结论 联合食管MⅡ-pH 监测可分析反流物性质,增加胃食道反流病的检出率。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     联合多通道腔内阻抗pH(MⅡ-pH)监测     反复肺炎     儿童    
Application of combined esophageal 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impedance-pH monitoring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LEI Xiao-Yu, CUI Zhen-Ze, HUANG Yan     
Department of Respiration, Dalian Children Hospital, Dalian, Laoning 11601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a 24-hour esophageal combined 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impedance pH (24 h our MⅡ-pH) monitoring in children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GER) disease and recurrent pneumonia. Methods A total of 17 cases with a suspected diagnosis of GER disease children with unexplained recurrent pneumonia underwent a 24-hour MⅡ-pH monitoring to analysis of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flux. Results In the 17 cases of GER disease with recurrent pneumonia, 11 (65%) were confirmed positively by a 24-hours of MⅡ-pH monitoring. A total of 853 reflux cycle were detected, of which 65.3% were acid refluxes predominantly occurring within 2 hours after meal, and 71.6% were mixed refluxes. Refluxes occurred most frequently in the supine position, followed by the lateral position and the prone position. Distal reflux was the predominant form of reflux. According to the Biox-Ochoa classification, 73% of cases (8/11) were severe GER. Conclusions MII-pH monitoring may effectively characterize refluxate properties and thereby increase the detection rate of GER disease.
Key words: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Multichannel intrahminal impedance-pH monitoring     Recurrent pneumonia     Child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儿童最常见 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全国儿童哮喘协作组分别 于1990 年和2000 年进行了全国儿童哮喘流行病 学调查。为获取近10 年国内儿童哮喘的流行病学 资料,全国儿童哮喘协作组、首都儿科研究所哮 喘防治与教育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 与健康相关产品研究所于2009 年4 月启动了第3 次全国0~14 岁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作为该调 查的一部分,本研究对包头市0~14 岁儿童进行了 哮喘流行病学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照全国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组的统一 要求,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包头城区 1995 年7 月1 日0 时0 分至2010 年6 月30 日0 时0 分出生、在本地市区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为 本次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对象,共选取中学3 所、 小学3 所、幼儿园6 所、社区疫苗接种点4 个, 总样本量>10 000 人。

1.2 调查方法

在规定的时间段内集中发放“初筛调查问卷”, 所有问卷均由全国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组提供, 并通过首都儿科研究所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集 中收回。对收回问卷中1~6 项阳性者,当面进行 病例确诊及排除。确诊病例填写“0~14 岁哮喘儿 童调查表”,同时随机在调查人群中选取性别、 年龄相匹配的非哮喘儿童填写“非哮喘儿童调查 表”作为对照组。

1.3 质量控制

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调查前对所有调查员 进行统一培训;与本地区相关部门联系,取得支 持与配合,保证调查地区儿童90% 以上都接受调 查,即保证样本能够代表包头市城区的所有儿童; 所有调查表格逐项完整填写,问卷回收后认真审 核,发现漏填或错误问题及时纠正,对不合格问 卷严格剔除。采用统一诊断标准[1],同时要求家长 提供孩子病历,以免家长的口述与实际不符;病 例确诊工作由临床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副主任 医师把关,避免假阳性、假阴性;所有调查表采 用双录入及双录入比对。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Epi-Info 软件对所有问卷进行双录入及双 录入比对。采用Excel 表、SPSS 13.0 统计软件包 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相对比 或率(%)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χ2 检验; 儿 童支气管哮喘危险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哮喘患病率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 398 例,实际收 回有效问卷11 323 例,共检出哮喘患儿127 例, 患病率1.12%,其中典型哮喘121 例,咳嗽变异 性哮喘6 例;可疑哮喘24 例,患病率0.19%。127 例哮喘患儿中,男87 例,患病率1.51%(87/5 765), 女40 例,患病率0.72%(40/5 558),男女童患病 率之比为2.10 : 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97, P<0.001)。本次哮喘患儿患病率与本地区1990、 2000 年比较显著上升(P<0.05)。见表1~2

表 12010 年各年龄段调查人数、哮喘患儿性别、患病率分布情况

表 2本地区3 次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比较
2.2 发病诱因

127 例哮喘患儿中,有明确诱发因素主要为 呼吸道感染(98 例,77.2%)、运动(43 例, 33.9%)、天气变化(36 例,28.3%)、接触花粉 (28 例,22.0%)、接触屋尘(17 例,13.4%)、 劳累(10 例,7.9%),其他诱因还有鱼虾、水果、 头孢类抗生素、情绪变化、香烟、油漆装修气味、 发霉气味等,发生率均低于5.0%。

2.3 发作先兆症状

127 例哮喘患儿中,发作先兆症状主要有打 喷嚏和流涕(60 例,47.2%)、鼻塞(47 例, 37.0%)、鼻痒(43 例,33.9%)、眼痒(31 例, 24.4%)、咽痒(9 例,7.1%)。

2.4 发作时表现

127 例哮喘患儿中,发作时表现以咳嗽(119 例,93.7%)、喘鸣(101 例,79.5%)最常见,其 余依次为憋气(41 例,32.3%)、夜间醒来(21 例, 16.5%)、胸闷(19 例,15.0%)、呼吸困难(18 例, 14.2%)、端坐呼吸(14 例,11.0%)、呼气延长(11 例, 8.7%),而表现有言语困难、发绀、大汗者很少, 不及5.0%。

2.5 发作类型和患病趋势

127 例哮喘患儿中,轻度发作占61.4%(78 例), 中度为31.5%(40 例),重度为3.9%(5 例), 有4 例患儿家长因无法明确发作类型未行选择; 发病趋势以病情减轻、不变为主,分别为48.0%(61 例)和27.6%(35 例),1 年以上不发作、2 年以 上不发作比例均为11.0%(14 例),加重3 例(2.4%)。

2.6 首次发作年龄及首次诊断年龄

127 例哮喘患儿中,首次发作年龄<1 岁 占10.2%(13 例),1 岁~ 占13.4%(17 例), 2 岁~ 占15%(19 例),3 岁~ 占15.7%(20 例), 4 岁~ 占25.2%(32 例),6~14 岁占20.4%(26 例);首次诊断年龄<1 岁占6.3%(8 例),1 岁~ 占10.2%(13 例),2 岁~ 占7.9%(10 例),3 岁~ 占17.3%(22 例),4 岁~ 占19.7%(25 例), 6~14 岁占38.6%(49 例)。首次诊断年龄在4 岁 前累加百分率为42.4%,低于同年龄段首次发作年 龄的54.3%。6 岁以后首次发作年龄与首次诊断年 龄基本一致。

2.7 个人及家族过敏史

127 例哮喘患儿中,个人药物过敏史者40.9% (52 例),诊断食物过敏者37.8%(48 例),有 湿疹及特应性皮炎者37%(47 例),变应性鼻炎 者59.1%(75 例)。有家族过敏史者66.1%(84 例),其中有一级亲属哮喘史者11%(14 例), 一级亲属其他过敏史者53.5%(68 例);有二级 亲属哮喘史者6.3%(8 例),二级亲属其他过敏 史者13.4%(17 例)。

2.8 与儿童哮喘相关的危险因素分析

对问卷中可能与儿童哮喘患病相关的60 余 个危险因素做单因素分析,显示有16 个因素对 儿童哮喘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将其进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儿童哮喘发生的独立 危险因素为家族过敏史、变应性鼻炎、慢性咳嗽 和反复呼吸道感染,见表3

表 3影响儿童哮喘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2.9 哮喘治疗情况

127 例哮喘患儿中,使用吸入激素累计占 85.8%,其中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66.1%、布地 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18.9%、必可酮气雾剂0.8%; 全身激素使用累计百分比为25.9%;抗白三烯药 (顺尔宁)为16.5%;支气管舒张剂(特布他林雾 化液)为64.6%;氨茶碱为29.9%;使用抗生素占 66.9%,其中使用头孢类抗生素63.8%、大环内酯 类29.1%、青霉素6.3%;口服脱敏治疗占1.6%,皮下脱敏治疗占2.4%;免疫调节剂泛福舒使用率 为0.8%、转移因子为9.4%;抗过敏药物扑尔敏使 用率为34.6%、酮替芬为0.8%、氯雷他定糖浆为 27.6%、仙特明为8.7%。与本市2000 年调查比较: 全身糖皮质激素应用较前减少,由60.2% 减少到 25.9%,吸人糖皮质激素由13.6% 上升至85.8%; 抗生素滥用情况得到一定控制,使用率由98.1% 降 至6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 42000 年与2010 年儿童哮喘治疗情况比较  [ 例(%)]
3 讨论

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流行病学研究表 明,儿童哮喘患病率呈现逐年增加趋势[2]。哮喘及 其他过敏性疾病在发达国家的患病率高于发展中 国家[3]。但近10 年来,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哮喘患 病率呈更为显著的上升趋势[4]。我国作为世界上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儿童哮喘的患病率亦有明显 上升趋势。我国儿童哮喘协作组于1990 年及2000 年组织的2 次全国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 示,儿童哮喘平均患病率由0.91%上升至1.54%, 10 年间平均上升了64.84% [5]。国内多个城市所 进行的本地区儿童哮喘患病率调查亦与国外趋势 相同。如北京、重庆、广州三城市儿童哮喘患病 率分别由2000 年的2.69%、4.63% 和1.33% 上升 至 2008 年的3.15%、7.45% 和2.09%,8 年间增 幅分别是17.10%、60.91% 及57.14%[6];福州、成 都、贵阳、合肥、乌鲁木齐5 城市2000 年儿童哮 喘患病率分别为3.28%、4.15%、1.87%、4.11%、 0.66%,2010 年上升至4.02%、4.56%、2.03%、 5.92%、1.11%,增幅分别为22.56%、9.88%、 8.56%、44.04%、68.18%[7, 8, 9, 10, 11]。包头市儿童哮喘患 病率1990 年为0.55 %,2000 年上升至0.88 %, 增幅为60.00%[12]。本次调查2010 年的患病率为 1.12%,较10 年前增加了27.27%,20 年间增长了 一倍多,显示我市儿童哮喘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 势,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国内外儿童 哮喘患病率普遍升高趋势是一致的。我市近10 年 儿童哮喘患病率增幅与福州接近,高于北京、成都、 贵阳,但低于重庆、广州、合肥、乌鲁木齐。总 体而言,本次流调结果显示,我市儿童哮喘的患 病率与乌鲁木齐市接近,低于国内其他城市,考 虑与我市地处温带,而海拔略高,气候多风、干燥, 不利于尘螨、霉菌及部分易致敏植物等过敏原生 长繁殖有关。但我市儿童哮喘患病率升高趋势明 显。分析有以下原因:(1)我市为重工业城市, 虽然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但空气质量仍不尽如人 意,加之近年来城市化速度加快,人口密度增大,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汽车数量猛增,汽车尾气导 致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导致哮喘发生;(2)随 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装修、居室空 调普及、铺设地毯、陈设毛绒玩具、饲养宠物、 种植花草以及进食海鲜增加等,都为与过敏原的 密切接触提供了条件;(3)卫生假说[13] 认为随 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卫生状况不断改善,感染性 疾病逐渐减少,家庭成员减少、交叉感染机会减 少导致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平衡,Th1 /Th2 比例失 调,Th2 型细胞是变态反应重要的启动与维持因子, 其分泌IL-4、IL-5、IL-9 和IL-13 诱导B 细胞生成 IgE 抗体,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募集, 使得气道粘液分泌,形成气道高反应性,导致哮 喘发生;(4)医务人员及家属对哮喘认识水平有 很大的提高也是一方面原因。在我国,随着全球 儿童哮喘防治倡议(GINA)方案的推广、普及, 儿童哮喘诊治指南的不断更新,临床医师对哮喘 的早期诊断水平不断提高,哮喘的漏诊和误诊率 逐渐减少,也是导致哮喘的患病率增加的原因之 一。本次流调结果显示男女童患病率之比为2.10 : 1, 男童明显高于女童,差异显著,提示儿童哮喘发 生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与文献报道一致[14, 15]。其 原因可能是由于男童比女童少一条与机体免疫有 关的X 染色体,易患呼吸道感染。另有报道男童 对花粉、运动等刺激的敏感性高,对病毒的易感 性也高于女孩,这些可能是男、女童哮喘患病率 差异的原因[16]

127 例哮喘患儿中,轻度发作占61.4%,发 作时表现有言语困难、发绀、大汗者很少,不及 5.0%。发病趋势以病情减轻、不变为主,两者累 加达75.6%。与2000 年全国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显示儿童哮喘多为轻中度发作为主,病情严重者 较少。所以,应教育哮喘患儿及家长正确面对疾病, 不必过于忧虑而使患儿的生活、学习、活动受到 很大影响,又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规范化治疗达 到哮喘控制目标。本次调查中,127 例哮喘患儿首 次诊断年龄在4 岁前累加百分率为42.4%,低于同 年龄段首次发作年龄比例(54.3%);随着年龄增长, 哮喘发病逐渐降低,而6 岁以后首次发作年龄与 首次诊断年龄基本一致,提示应重视婴幼儿期的 喘息发作,及早发现高危因素,早期干预。本调 查显示哮喘患儿主要诱发因素依次为上呼吸道感 染(77.2%)、运动(33.9%)、天气变化(28.3%)、 接触花粉(22.0%)。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反复呼吸道感染为影响哮喘发生的独立危险 因素,表明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哮喘患病的独立危 险因素,提示对于易感儿童,应积极增强体质、 适当运动、避免接触过敏原、防治呼吸道感染, 最大程度的减少由此引发的哮喘发作。

特应性体质带有明显遗传倾向。本调查显示 哮喘患儿有家族过敏史占66.1%,有湿疹或皮炎占 37%,变应性鼻炎占59.1%,其他过敏史(个人药 物及食物过敏史)累计达88.7%。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族过敏史、过敏性鼻炎为影 响哮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防治哮喘发病 的重点之一是有个人及家族过敏史者,对并发过 敏性鼻炎的哮喘患儿应采取规范的防治措施,达 到控制哮喘的目的。

儿童哮喘的治疗目前仍应按照GINA 进行规范 化分级诊断及治疗。本次调查显示我市儿童哮喘治 疗吸入激素使用率(85.1%)较2000 年上升,全 身激素使用率(25.9%)较2000 年下降,抗白三 烯药亦已经用于控制哮喘,表明本地区儿童哮喘的 治疗较10 年前有进步,吸入激素已得到广范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J]. 中华儿科杂志, 2008, 46(10): 745-753.
[2] Anandan C, Nurmatov U, Van Schayck OC, et al. Is the prevalence of asthma declining? Systematic review of epidemiological studies[J]. Allergy, 2010, 65(2): 152-167.
[3] Neusa Falbo Wandalsen NF, Gonzalez C, Wandalsen GF, et al. Evaluation of criteria for the diagnosis of asthma using an epidemiological questionnaire[J]. J Bras Pneumol, 2009, 35(3): 199-205.
[4] Asher MI, Keil U, Anderson HR, et al.International study of asthma and allergies in childhood(ISAAC): rationale and methods[J]. Eur Respir J, 1995, 8(3): 483-491.
[5] 全国儿童哮喘协作组. 2000 年与1990 年儿童支气管哮喘患病 率的调查比较[J]. 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 2004, 27(2): 112-116.
[6] 柏娟, 赵京, 申昆玲, 等. 北京、重庆、广州三城市儿童哮 喘患病情况调查[J].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0, 4(4): 280-285.
[7] 唐素萍, 刘艳琳, 王世彪, 等. 2010 年福建省福州地区0-14 岁儿童哮喘患病情况调查[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2, 12(27): 928-934.
[8] 李敏, 薛德厚, 刘小凡, 等. 成都市城区0-14 岁儿童哮喘流 行病学调查[J]. 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 2013, 2(7): 27-31.
[9] 卢根, 靳蓉, 苏守硕, 等. 贵阳市儿童哮喘患病状况及其影 响因素分析[J]. 贵州医药, 2012, 12(36): 1076-1079.
[10] 熊梅, 倪陈, 潘家华, 等. 合肥市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3, 2(15): 109-111.
[11] 金克, 多力坤• 木扎帕尔, 马香萍, 等. 乌鲁木齐市儿童哮 喘患病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临床儿科杂志, 2012, 6(30): 559-561.
[12] 王鑫, 张爱平, 张亚京, 等. 2000 年包头地区儿童哮喘流行 病学调查[J]. 实用预防医学, 2002, 10(9): 433-435.
[13] Halloy JL. Sublingual hyposensitization[J]. Rev Med Brux, 2004, 25(4): A256-A258.
[14] Mejstrikova E, Fronkova E, Kalina T, et al. Detection of residual B precursor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y uniform gating flowcytometry[J]. Pediatr Blood Cancer, 2010, 54(1): 62-70.
[15] Cui L, Li Z, Wu M, et al. Combined analysis of minimal residualdisease at two time points and its value for risk stratification inchildhood B-lineag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J]. Leukemia Research, 2010, 34(10): 1314-1319.
[16] Yamaji K, Okamoto T, Yokota S, et al.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based augmented therapy in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 report from the Japanese Childhood Cancer and Leukemia Study Group[J]. Pediatr Blood Cancer, 2010, 55(7): 1287-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