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精神障碍 之一,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 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而患儿的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患有ADHD 的孩子通常在人际交往、情绪、行为等方面均存 在不同程度的障碍,这不仅影响到了患儿的社会 交往,甚至导致家长育儿压力增加[1],使亲子间关 系不良[2]。上世纪60 年代由美国Hanf 医生创立, Barkley 医生扩展的父母培训八步法被广泛运用, 并被证明能有效改善孩子的多动冲动及对立违抗 行为[3, 4],但其对家长育儿压力和亲子关系的干预 效果目前尚无明确报道。原Barkley 八步培训法培 训时间长,且某些内容可能会存在文化不适应性, 故本研究拟以Barkley 家长培训八步法为基础,将 其核心内容精简为五次课程,适当调整培训内容, 并纳入多种评价工具,以探讨其对家庭关系和亲 子关系的干预效果。
本研究为自身前后对照设计,对象来源于昆 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2011 年在精神科 门诊就诊的ADHD 患儿及其家长共62 例,以美 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4 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IV,DSM-IV)中ADHD 的诊断原则为标准,由一 名副高职称儿童精神科医师接诊,通过询问病史、 体检、量表初筛及智力和认知检查作出临床诊断, 再经另一名主治医师与家长通过儿童临床诊断性 会谈量表[5, 6] 进行半定式访谈核实ADHD 诊断、分 型以及其他共患疾病。
排外存在以下情况者:(1)儿童青少年期 的其他发育、精神与行为障碍,如精神发育迟滞 (IQ<70 分)、特殊发育障碍、广泛性发育障碍等; (2)共患情绪障碍;(3)存在哌甲酯治疗的禁 忌症,如抽动障碍、青光眼,或患有高血压、哮喘、 心功能不全、快速心律失常、癫癎等疾病者。 参加培训者为与确诊患儿长期生活在一起并 负责主要照顾患儿及至门诊接受治疗的家长。所 有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入选的患儿予以哌醋甲酯每日0.2 mg/kg 起始 治疗,第四天滴定至每日0.4 mg/kg,第八天滴定 至每日0.6 mg/kg,此后,分别在1 周末、2 周末、 4 周末、6 周末及8 周末评定患儿症状和不良反应 的情况。当最大剂量维持治疗超过8 周,且家长 反映患儿注意缺陷、以及多动冲动症状在近4 周 来无明显改善时,遂在继续药物治疗的同时合并 家长培训。
本研究以Barkley 的家长培训八步法为基础, 结合目前我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将培训时间精简 为5 周,每周进行1.5~2 h 培训时间。主要培训内 容为:(1)简介ADHD 的疾病性质,阐述孩子为 什么不听话;(2)建立亲密关系,使用正确的关 注技巧和培养孩子的服从性;(3)代币制度,系 统地鼓励及奖励;(4)如何恰当地处理不合意行为, 运用“冷板凳”技巧;(5)在学校及公共场合如 何管理孩子。
为提高培训效果采取了以下措施:每次培训 授课时间在1/3 以下,剩余时间进行角色扮演、案 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加深家长对培训内容的 理解;每次培训结束时将培训内容制成纸质资料 发放给家长便于进一步学习和复习,并安排家庭 练习以强化教学效果;每次培训前预留10~15 min 与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家长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 问题并进行指导。
使用 1978 年修订版,共有 48 个条目,包括品行问题、 学习困难、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和多动指 数共6 个因子,基本上概括了儿童常见的行为问 题,其信度及效度已经过较广泛的检验,能满足 一般需要。该量表采用四级(0、1、2、3)评分法, 评分越高说明相应症状越明显[7]。
根据DSMIV 中ADHD 的诊断标准编制而成,由患儿父母填 写。量表共18 个条目,采用 0~3 分的4 级评分, 评分越高,说明相应的症状越严重。其中1~9 项 得分总和为注意缺陷分;10~18 项得分总和为多动 冲动分。根据DSM-IV 标准自编9 个项目的对立违 抗(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症状量表, 反映患儿过去1 周在家中对立违抗情况[8]。
该量表于2001 年由北 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引入国内使用。该量表共 21 个条目从总体上评估家长的育儿压力,每个条 目均1~5 的5 级评分,家长自评总分越高,说明压力更大[9]。
本量表由20 个条目 组成,采用1~5 分的5 级评分法,家长自评总分 越低,说明亲子关系越差。总分在60 分以下,说 明亲子关系存在危机,60~80 分之间,表示亲子关 系良好,80 分以上为比较好[10]。
采用自编的对家长培训的主观评定量表, 内容设计包括家长是否对孩子的教育感到苦恼、 孩子的不良行为是否影响到家庭生活以及对培训 是否满意等多个方面,按照“从来没有”“有时”“经 常”“总是如此”评定。
以上量表均由参加培训的家长亲自完成。
本量表 共有80 个条目,包含行为问题、学校和智力情况、 躯体外貌、焦虑、合群、幸福和满足因子共6 个 分量表。由儿童根据指导语自行完成。每一项均 规定了“是”或“否”的标准答案,得分越高表 明该分量表评价好,而总分高说明儿童的自我意 识水平高[11]。
培训前后均需完成上述评估,以及一般情况, 均录入Epidata 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 差(x±s)表示,培训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的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入组ADHD 患儿年龄为6~14 岁,平均年龄 10.0±1.7 岁,共有59 例患儿家长完成全部课程, 其中<8 岁4 例,8 岁~ 51 例,≥ 12 岁4 例。3 例 因课程与家长工作时间冲突而放弃培训。参加培 训的家庭中,儿童男女性别比例为4.4 : 1,男生48 例,女生11 例,总病程最短为1 年,最长8 年。 所有患儿中I 型(注意缺陷型)共18 例,C 型(混 合型)共41 例,无HI 型(多动冲动型)。其中 有4 位家长与患儿为祖孙关系,9 个家庭为父母双 方共同参加培训,其余46 例均为父亲或母亲单独参加培训。 2.2 家长培训对Conners 儿童行为问卷分值的影响 培训后Conners 儿童行为问卷总分、品行问题 及焦虑因子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因 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 |
表 1表1 培训前后Conners 儿童行为问卷各因子分与总分比较 |
培训后ADHD 症状分级父母评量表中注意缺 陷、多动、冲动、对立违抗行为分数较培训前均 有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 |
表 2培训前后ADHD 症状分级父母评量表比较 |
培训后照料者压力问卷总分较培训前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10 vs 47±15,t=3.59, P<0.001)。
培训后亲子关系自评量表总分较培训前有 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13 vs 61±13,t= -3.98,P<0.001)。
培训后儿童Piers-Harris 儿童自我意识量表总 分、躯体外貌属性(Ⅲ)及智力和学校行为(Ⅱ) 因子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因子分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 |
表 3培训前后儿童自我意识量表比较 (n=59,x±s) |
培训后各分值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见表4。
![]() |
表 3家长对培训效果的评价 [ 例(%)] |
此外,培训后85% 的家长感觉此次培训对教 育孩子比较有帮助,97% 的家长感觉此套方法不 难掌握,97% 的家长感到比较满意。
比较<8 岁,8 岁~,≥ 12 岁各年龄组以上 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比较ADHD 不同分型患儿以上量表得分,Conners 儿童行为问卷的冲动多动因子培训后,I 型减分大 于C 型(t=-4.717,P<0.001),而儿童自我意识 量表合群因子(因子V)培训后C 型增分大于I 型 (t=-2.286,P=0.027),余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 计学意义(P>0.05)。
研究表明,ADHD 儿童家庭中,成员之间缺 乏感情交流,亲子关系不良,而愤怒、攻击等矛 盾性大于正常家庭[12]。因此,家长会对ADHD 儿 童的多动、冲动等行为多采取如严厉惩罚、拒绝 和否认的教养方式,缺乏理解和宽容,结果导致 患儿不良行为加剧[13],甚至影响亲子关系[2]。国 内研究显示,对家长进行干预后,家庭成员间的 情感表达增加,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发生改变[14]。 但家长培训对于家庭亲子间关系的作用未见报道。 本研究中,通过培训,家长了解ADHD 疾病的本质, 能充分理解和接受孩子的处境,了解孩子的某些 行为是能力达不到的表现,而不是故意与父母“作 对”,因此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采取更为宽容 的态度,更多地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学到与孩 子沟通的技巧,对于不能有效管教孩子的担心也 有减少。亲子关系在培训后有了明显改善,提示 系统性家长培训可以促进亲子间发展良好关系。
ADHD 患儿家长比正常儿童的家长承受着更 大的育儿压力[15],其压力除来自儿童的不良行为 之外[1, 16],还来自于家长自身的心理情绪问题[17]。 与以往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家长培训不仅可以 有效减少患儿的不良行为、改善家庭功能,还能 减轻家长的育儿压力[18]。其原因可能是通过培训, 家长逐渐发自内心地接纳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 和独特性,改变以往看待孩子的消极态度;同时 家长学会有效管理患儿不良行为的方式,感到孩 子变得“听话”,孩子多动、冲动及对立违抗行 为均有减少,使得亲子关系进入良性循环;并且 家长意识到了负性情绪在育儿中的破坏性作用, 从而开始积极调节自身情绪状态。
儿童自我意识反映了儿童对自己在环境和社 会中所处地位的认识,也反映评价自身的价值观 念[11]。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儿童人格的完善有着巨 大的影响。研究发现,ADHD 患儿自我意识水平 普遍低于正常儿童,对自己负面看法过多,缺乏 自信[19]。培训后结果显示,儿童在躯体外貌属性 及智力和学校行为的评分上较培训前有增加。这 反映了当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表扬、鼓励和支持 时,孩子会逐步改变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表现得 更为自信。另外,有研究发现自我意识水平低的 儿童家庭环境中缺少情趣和活力,家庭氛围紧张, 不能和睦相处[20]。如前所述,系统性家长培训能 促进亲子关系融洽,也提示良好的家庭环境能促 进儿童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
本研究未发现患儿年龄对家长培训效果的影 响,但因样本量小,还需扩大样本再进行探索。 ADHD 分型会影响家长培训效果,培训后I 型儿童 冲动多动行为减轻明显,C 型儿童合群程度改善明 显,提示不同分型的儿童可能在不同的方面受益 更多,但这一结论还需进一步验证。
本研究在设计中考虑了以下两点因素,首先, 被试者均为经过哌醋甲酯标准滴定治疗、近4 周 症状无进一步改善的患儿,保证了患者状况的同 质性,避免因服药情况不一而导致疗效评估有药 物因素混杂,能够相对单纯地反映培训的效果。 其次,根据以往的培训经验和当前社会生活实际, 为保证家长能全程完成培训,我们将培训精简为5 周,同时调整了培训内容,使之更符合国情,并 在培训中尽量采用互动和交流式的培训方式。在 培训后的反馈中,家长们对培训普遍感到满意, 认为培训方法不难操作,说明修改后的家长培训 内容及方法易于被接受,干预效果较好,在当前 社会状况下值得推广。
然而,本研究依然存在不足之处。有家长反映, 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代币制度”及“冷板凳” 可能不太适用。对于学校行为的监管这部分内容 来说,一些家长表示要取得老师的配合存在困难, 因此建议开展包括针对ADHD 患儿以及深入学校 教育的认知行为干预。此外,在临床实践中想真 正实施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非常困难,故本研究未 设立单纯家庭治疗及单纯药物治疗对照,有待于 今后进一步以明确家长培训的疗效,并需随访观 察培训的远期效果。
[1] | Heida JG, Moshe SL, Pittman QJ. The role of interleukin-1beta in febrile seizures[J]. Brain Dev, 2009, 31(5): 388-393. |
[2] | Nakayama J. Progress in searching for the febrile seizure susceptibility genes[J]. Brain Dev, 2009, 31(5): 359-365. |
[3] | 施旭来, 林忠东, 叶秀云, 等. 温州地区小学生热性惊厥流 行病学调查[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2, 14(2): 128-130. |
[4] | Helminen M, Vesikari T. Increased interleukin-1 (IL-1) production from LPS-stimulated 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s in children with febrile convulsions[J]. Acta Paediatr Scand, 1990, 79(8-9): 810-816. |
[5] | Dube CM, Brewster AL, Baram TZ. Febrile seizures: mechanisms and relationship to epilepsy[J]. Brain Dev, 2009, 31(5): 366-371. |
[6] | Virta M, Hurme M, Helminen M. Increased frequency of interleukin-1 beta (-511) allele 2 in febrile seizures[J]. Pediatr Neurol, 2002, 26(3): 192-195. |
[7] | Nur BG, Sahinturk D, Coskun M, et al.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nd production of IL-1β and IL-10 cytokines in febrile seizures[J]. Neuropediatrics, 2012, 43(4): 194-200. |
[8] | Chou IC, Lin WD, Wang CH, et al. Interleukin (IL)-1beta, IL-1 receptor antagonist, IL-6, IL-8, IL-10,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gene polymorphisms in patients with febrile seizures[J]. J Clin Lab Anal, 2010, 24(3): 154-159. |
[9] | Kira R, Torisu H, Takemoto M, et al.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simple febrile seizures: interleukin-1beta promoter polymorphisms are associated with sporadic cases[J]. Neurosci Lett, 2005, 384(3): 239-244. |
[10] | Wu ZQ, Sun L, Sun YH, et al. Interleukin 1 beta-511 C/T gene polymorphism and susceptibility to febrile seizures: a metaanalysis[J]. Mol Biol Rep, 2012, 39(5): 5401-5407. |
[11] | Tsai FJ, Hsieh YY, Chang CC, et al. Polymorphisms for interleukin 1 beta exon 5 and interleukin 1 receptor antagonist in Taiwanese children with febrile convulsions[J].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2, 156(6): 545-548. |
[12] | Matsuo M, Sasaki K, Ichimaru T, et al. Increased IL-1beta production from dsRNA-stimulated leukocytes in febrile seizures[J]. Pediatr Neurol, 2006, 35(2): 102-106. |
[13] | Chabris CF, Hebert BM, Benjamin DJ, et al. Most reported genetic associations with general intelligence are probably false positives[J]. Psychol Sci, 2012, 23(11): 1314-1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