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呼吸系统的常见 病和多发病,病变主要为可逆性气流受限,儿童 常表现为咳嗽、咳痰、气喘,活动时加重,常常 严重影响生存质量。肺炎支原体(MP)感染被认 为是哮喘重要的发病因素[1]。研究发现,哮喘患者 气道、肺实质、肺血管中均存在着慢性炎症,中 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T 细胞均参 与其中, 但它们各自在哮喘发展过程中的确切功 能目前尚未完全明了[2, 3]。关于T 细胞亚群在儿童 哮喘的急性期、稳定期中的变化的研究较少,且 结果也缺乏一致性。因此本研究就MP 感染对哮喘 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 细胞亚群功 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1 年3 月至2012 年3 月入住我院呼 吸科的哮喘患儿50 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非MP 感 染的哮喘组26 例,男19 例,女7 例,平均年龄 6.8±1.9 岁;MP 感染哮喘组24 例,男15 例,女 9 例,平均年龄7.9±2.1 岁。两组患儿均符合我国 《儿科学》(第7 版)中关于儿童哮喘的诊断标 准[4],并排除营养不良,先天遗传代谢性疾病、先 天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间质性肺疾病、呼吸衰竭、 肺结核、支气管异物以及糖皮质激素使用者。MP 诊断标准[5]:MP-IgM 抗体:双份血清(间隔1~2 周), 恢复期滴度上升4 倍或下降至原来的1/4;单份血 清抗体滴度持续升高>1 : 160。另选取同期入住我 院呼吸科的对照组患儿21 例,男14 例,女7 例, 平均年龄7.4±2.1 岁,无MP 感染史,临床表现为 单纯咳嗽,经血液分析、痰液细胞学及肺功能检 查均无异常发现,胸部影像学提示一般支气管炎、 支气管肺炎或大叶性肺炎。 1.2 肺功能测定
入院时应用肺功能仪检测1 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1.3 BALF 检测T 细胞亚群
术前签署支气管镜检查知情同意书。选用 3.6 mm 直径的纤维支气管镜(Olympus 3C40), 于右肺中叶用37℃灭菌生理盐水进行灌洗,每 次1 mL/kg,共3 次,回收灌洗液,回收率应大于 60%;所得BALF 用2 层纱布过滤黏液后,立即置 于4℃、4 000 r/min 离心15 min。离心后取上清液, 冻存于-80℃冰箱中待检[6]。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BALF 中CD3+、CD4+、CD8+、CD4+/CD8+ 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 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x±s)表示,多 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SNK-q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各组在年龄、性别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两哮喘组患儿FEV1% 均低于对照 组(均P<0.05),但两哮喘组间FEV1%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 |
表 1各组一般情况比较 (x±s,例) |
入院时两哮喘组患儿BALF 中CD3+、CD4+ 及CD4+/CD8+ 均低于对照组,但CD8+ 有上升(均 P<0.05)。MP 感染哮喘患儿CD4+、CD4+/CD8+ 明 显低于非MP 感染哮喘患儿,而CD8+ 则高于非 MP 感染哮喘患儿(均P<0.05)。见表2。
![]() |
表 2入院时各组患儿BALF 中T 细胞亚群水平 (x±s) |
稳定期两哮喘组患儿BALF 中CD3+、CD4+ 及CD4+/CD8+ 均低于对照组, 但CD8+ 上升( 均 P<0.05)。MP 感染哮喘患儿仅CD4+/CD8+ 明显低 于非MP 感染哮喘患儿(P<0.05)。见表3。
![]() |
表 3入院时各组患儿BALF 中T 细胞亚群水平 (x±s) |
MP 目前已成为儿童与成人呼吸道感染的重要 病原[7],可引起肺外多系统损害,部分患儿病程 长、病情重,甚至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研究发现MP 感染 不但引起呼吸系统炎症,且与哮喘密切相关[8, 9, 10]。 MP 诱发和引起哮喘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点[11]: (1)气道黏膜损伤机制;(2)作为过敏原诱发 IgE 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3)细胞因子和炎性 介质。
哮喘是由多种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共同参与 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作为一种变态反应性疾 病,哮喘存在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双重紊乱,表 现为辅助性T 细胞功能增强,而抑制性T 细胞功 能低下,研究发现Th1/Th2 比例失衡与哮喘发病 密切相关[12, 13]。CD3+ 为总T 淋巴细胞,代表机体 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CD4+ 为辅助型/ 诱导型T 细胞,对细胞免疫起调节作用;CD8+ 为细胞毒抑 制型T 细胞,与CD4+ 功能相反[14]。临床上常用 CD4+/CD8+ 细胞比例来评价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状 态[15]。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哮喘的急性发作期和 稳定期,患儿BALF 中CD3+、CD4+、CD8+、CD4+/ CD8+ 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急性期和稳定 期,CD3+、CD4+、CD4+/CD8+ 均较对照组降低,而 CD8+ 有上升。急性期时,伴MP 感染哮喘患儿的 CD4+ 和CD4+/CD8+ 明显低于无MP 感染的哮喘患 儿,而CD8+ 有上升;在稳定期,MP 感染组患儿 BALF 中仅CD4+/CD8+ 下降明显。提示无论是在急 性期还是稳定期,哮喘患儿BALF 中T 细胞的功 能异常主要表现在CD4+/CD8+ 的下降,这种改变 在伴MP 感染的哮喘患儿中尤为突出。患儿BALF 中CD4+/CD8+ 下降可能是CD8+ 数目增加所致,表 现为反复感染,说明气道局部免疫防御能力下降。 感染是哮喘急性加重的主要原因[16]。有研究 表明,CD8+ 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分泌IFN-γ 和 TNF 对感染和改变的宿主细胞起到溶解作用,防 止感染发生[17]。反复呼吸道感染可使CD8+ 细胞过 度聚集,引起肺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CD8+ 细 胞在哮喘患儿气道可能出现异常浸润,导致免疫 损伤,进一步引起免疫功能下降。
综上所述,在治疗哮喘的过程中,有必要进 行适当地免疫治疗,对于有MP 感染的病例,必须 正规治疗,清除病原。
[1] | 刘超, 符州. 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病原分布特点[J]. 临床儿科杂志, 2011, 29(2): 133-135. |
[2] | Koh YY, Chae SA, Min KU. Cough variant asthma in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wheezing threshold than classic asthma[J]. Clin Exp Allergy, 1993, 23(3): 696-701. |
[3] | Daian CM, Wolff AH, Bielory L, et al. The role of a typical ganisms in asthma[J]. Allergy Asthma Proc, 2000, 21(2): 107. |
[4] | 沈晓明, 王卫平. 儿科学[M]. 第7 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268-269. |
[5] | 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第7 版(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204-1205. |
[6] |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学检测 技术规范(草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25(7): 390-391. |
[7] | 左慧敏, 刘秀云, 江载芳. 白介素8 白介素10 及干扰素γ 在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作用[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8, 23(4): 269-271. |
[8] | Varshney AK, Chaudhry R, Saharan S, et al. Association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and asthma among Indian children[J]. FEMS Immunol Med Microbiol, 2009, 56(6): 25-31. |
[9] | Nisar N, Guleria R, Kumar S, et al. Mycoplasma pneumoniae and its role in asthma[J]. Postgrad Med J, 2007, 83(2): 100-104. |
[10] | Johnston SL, Martin RJ. Chlamydophila pneumoniae and Mycoplasma pneumoniae. a role in asthma pathogenesis?[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5, 172(11): 1078-1089. |
[11] | 伍亚辉, 杨晓鸥, 刘翠梅, 等.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 发病的关系[J].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2011, 23(6): 5-6. |
[12] | 阳艳丽, 潘玉琴, 何帮顺, 等. 哮喘患儿外周血调节性T 细 胞和Th1/Th2 的变化及其与哮喘病情的关系[J]. 中国当代儿 科杂志, 2011, 13(6): 482-485. |
[13] | 蒋玉红, 王亚秋, 孙宽周. 支气管哮喘患者TH 细胞的极化 状态及临床意义[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6, 8(5): 379-381. |
[14] | 王超, 吴静, 侯光辉, 等. 1, 25-二羟维生素D3 对T 淋巴细 胞的免疫调节作用[J]. 广东医学杂志, 2013, 34(20): 3114-3116. |
[15] | 刘洋, 李敏. 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临床儿 科杂志, 2011, 29(2): 196-198. |
[16] | 屈姣华, 屈丽华, 龙勤. 支气管哮喘诱因调查及护理对策[J].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36(5): 725-726. |
[17] | 梁毅, 钟小宁, 何志义, 等. CD8+T 淋巴细胞在慢性支气管炎 与肺气肿大鼠肺血管炎症中作用的实验研究[J]. 细胞与分子 免疫学杂志, 2008, 24(7): 734-7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