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是由各种严重损伤( 包 括感染、创伤、缺氧缺血、休克等)引起全身炎 性反应的统称[1]。研究发现 SIRS 与脓毒症、多器 官功能障碍(MODS)密切相关,极大地危害着儿 童的健康[1]。脓毒症患儿往往伴有严重感染和凝血 功能紊乱,临床上缺乏早期、高效诊断脓毒症的 指标。目前临床应用较广泛、参考价值较高的指 标有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D-二聚体(D-dimer,D-D)等 [2]。寻找早 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指标,将能有效控制 SIRS 发 生、发展,阻止脓毒症及 MODS 的发生,从而降 低 SIRS 患儿的病死率。本研究通过前瞻性临床 分析,旨在探讨检测血清 PCT、D-D 水平及结合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ediatric critical illness score, PCIS)判断 SIRS 患儿预后的临床价值。
选取 2011 年 1 月至 2012 年 7 月我院儿科重 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 67 例 SIRS 患儿为研 究对象,均符合 2005 年国际脓毒症会议颁布的儿 童 SIRS 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 34 例,女 33 例, 年龄1 个月至14 岁。排除标准:年龄<28 d 及>14 岁; 慢性疾病终末期所致的 SIRS;排除小儿外科疾患 引起的 SIRS。根据入院 24 h 有无明确感染灶(或 高度可疑感染灶)分为:(1)脓毒症组(38 例): 男 18 例,女 20 例。其中重症肺炎 23 例(下呼吸 道分泌物培养连续 3 次,每次结果均一致且均为 阳性,包括肺炎链球菌 11 例,流感嗜血杆菌 3 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白杆 菌及鲍曼不动杆菌各 2 例,军团菌 1 例)。重症 肺炎患儿中伴呼吸衰竭、合并呼吸、心力衰竭及 脓胸各 2 例,合并肝、肾功能损害 1 例。化脓性 脑膜炎 3 例(血培养检出 2 例肺炎链球菌和 1 例 流感嗜血杆菌);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3 例(大便 培养出痢疾杆菌),感染性休克 3 例(临床诊断);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脓液涂片可见 G+球菌)、重 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检测出 EB 病毒抗体) 各 2 例,瑞氏综合征 2 例中合并颅内感染和感染 性肠炎各 1 例。(2)非脓毒症组(29 例):为非 感染引起的 SIRS,其中男 16 例,女 13 例。原发 病包括癫癎持续状态、颅内出血、急性中毒、先 天性心脏病、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 川崎病、溺水等。根据随访 28 d 的结局分为存活 组和死亡组。各组患儿性别、年龄及民族差异均 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 理委员会批准及家长书面知情同意。
所有病例于入院 24 h 内收集基础数据,包括 性别、民族、年龄、生命体征、既往病史及诊断, 同时完善血常规、CRP、生化、凝血功能、血培养 及胸片等相关检查;并进行 PCIS 评分[4] 来判定病 情危重程度。
所有患儿入院 24 h 内抽取外周静脉血 4 mL 检测血清 PCT 和 D-D 水平。血清 PCT 采用酶联荧 光分析法定量测定(仪器及试剂均由法国梅里埃 公司提供),正常参考值 < 0.05 ng/mL;血清 D-D 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仪器及试剂由美国 COULTER 公司提供),正常参考值 < 280 ng/mL。 以上化验均由我院的检验中心完成。
采用 SPSS 16.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 分布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 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资料采用 Mann-Whitney U 检验的秩和检验。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P25, P75)]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 较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指标与 PCIS 进行 Spearman 相关分析,用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OC)下面 积(AUC)预测相关指标对 SIRS 患儿 28 d 的生存 效能。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 素。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脓毒症组血清 PCT 和 D-D 水平均高于非脓毒 症组,PCIS 明显低于非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均P<0.05),而 CRP、WBC 等指标在两组 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脓毒症组病 死率(45%)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21%)。见表 1。
![]() |
表 1 两组患儿各项指标的比较[M(P25,P75)] |
PCT、D-D 分别与PCIS 呈显著负相关(r分 别为 -0.645、-0.629,均P<0.001)。
死亡组中血清 PCT、CRP、D-D 的水平明显高 于存活组,PCIS 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均P<0.05);而两组间 WBC 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利用 ACU 分析患儿 28 d 生存情 况,PCT、D-D、CRP 及 PCIS 的 AUC 分别是 0.875、 0.872、0.603、0.863。PCT、D-D 及 PCIS 的 曲 线 下 ACU 明显高于 CRP(均P<0.01),三者预测 28 d 生存能力相当;而 CRP 的 ACU 无统计学意 义(P>0.05)。28 d 死亡独立预测的最佳界值由 ROC 曲线确定。PCT 以 2.55 ng/mL 为界值(敏感 性87%、特异性75%);D-D 以424 ng/mL 为界值(敏 感性 85.5%、特异性 70.3%)及 PCIS 以 70.5 分为 界值(敏感性 71.9%、特异性 84.1%),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 2 及图 1。
![]() |
表 2 不同预后 SIRS 患儿各项指标的比较[M(P25,P75)] |
![]() | 图 1 患儿 PCT、D-D 和 PCIS 的 ROC |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血清 PCT、D-D 最终进入预测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 1.684、 1.003;95%CI分别为 1.149~2.469、1.001~1.006, 均P<0.01)。
PCT 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物质 [5],分 子量大约为13 000 kD,在室温下稳定性较好, 半衰期长。正常情况下由甲状腺 C 细胞合成,健 康成人血清水平极低(小于 0.1 μg/L) [6]。发生严 重感染及创伤等情况时,主要来源于甲状腺以外 的器官,机体可释放多种炎症及细胞因子,引发 SIRS,其中包括 PCT 的释放,且较其他因子产生 得更早[7],Assicot 等[8] 发现细菌感染患儿 PCT 水 平越高,感染越重,预后越差,首次论证了 PCT 与脓毒症严重程度的关系。近年研究显示在脓毒 症早期 PCT 即有升高,且与疾病危重程度呈正相 关[9]。有 Meta 分析表明,PCT 并不能有效区分非 细菌性还是细菌性感染所致的 SIRS[10] ,因此 PCT 在脓毒症早期的诊断地位受到了挑战。本研究发 现脓毒症组患儿血清 PCT 水平明显增高,提示 PCT 的确与细菌感染有关,且有早期识别脓毒症 的作用,这与 Liu 等[11] 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研究 显示 PCT 为具有高灵敏性和特异性的指标[12, 13]。 因此 PCT 作为新型炎性指标早期诊断脓毒症可能 更准确。而本研究中传统炎性指标 CRP、WBC 等 均未显示出对脓毒症的早期诊断价值,可能的原 因是人体血液中 WBC 的基础值个体差异较大,即 使严重感染也有可能观察到 WBC 降低的现象, 而 CRP 是肝脏产生的急性相蛋白,作为非特异性 炎症指标,除细菌感染外,病毒感染、严重创伤 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CRP 浓度都会升高,故认为 CRP 及 WBC 等指标并不能早期独立预测脓毒症的 发生。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CT、D-D分别与 PCIS 均呈显著负相关,提示在脓毒症组中随着血 清 PCT、D-D 水平升高,PCIS 则降低,表明 SIRS 患儿的感染程度和凝血纤溶功能紊乱越严重,28 d 病死率呈明显升高趋势。三者联合对预测脓毒症 患儿的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Suarez-Santamaria 等 [14] 认为PCT对评估患 者预后有预测意义,也是判断其感染轻重程度较 好的指标。一项对脓毒症患者的研究发现 PCT 可 提 示 预 后,PCT ≤ 0.12 ng/mL 时 病 死 率 为 8%, PCT >0.12 ng/mL 时病死率高达 19.9% [15]。有研究显 示在脓毒症患儿中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后 PCT 水 平下降非常快,可能和脓毒症患儿的预后有密切 的关系[16] 。本研究中死亡患儿的血清 PCT、CRP 水平明显高于存活患儿,PCIS 明显低于存活患儿, 提示 PCT 水平越高,PCIS 越低,患儿病情越危重, 死亡的风险越高,预后越差。故认为血清 PCT 水 平升高对于早期判断患儿病情预后的价值更加肯 定,是脓毒症患儿预后较好的生物标志之一。而 CRP 在死亡患儿也出现明显升高,提示可能存在 严重的细菌感染,但其缺乏特异性,尤其在小儿 重度营养不良伴有免疫功能和机体反应低下时, 其水平升高不一定能真实地反映脓毒症和细菌感 染性 SIRS 的严重程度。这与邢豫宾等[17] 研究的结 果一致。
感染患儿血清 D-D 水平的升高与预后也有一 定相关性。它是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中 分子量最小的片段,在正常人和动物体内 D-D含 量很低,几乎测不到。近年来研究发现脓毒症早 期 SIRS 即有凝血功能紊乱[18] ,可出现血清 D-D升 高,引起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Vove 等[19] 通过对 40 例脓毒症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单体和 D-D 测定,分别发现有 25% 和 30% 的患者存在显性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hainaut 等[20] 发现, 脓毒症患者第 1 日血清 D-D 升高超过 20% 与 28 d 病死率明显相关。本研究发现死亡患儿血清 D-D 水平比存活患儿明显升高,且 PCIS 明显降低,提 示炎性因素是导致血清 D-D 升高的最主要因素, 可反映其凝血系统被激活和纤溶亢进的程度,容 易早期发生 DIC。可能的原因是 SIRS 患儿发生严 重感染时,其凝血和纤溶系统持续紊乱有关。因 此需重视抗凝治疗[21]。通过 AUC 分析 SIRS 患儿 28 d 生存情况,结果显示:PCT、D-D 及 PCIS 在 预测 SIRS 患儿 28 d 生存的能力相当,而 CRP 的 AUC 无统计学意义。说明 PCT、D-D 及 PCIS 对预 测 SIRS 患儿 28 d 的生存状况均有一定价值,可作 为评估其病情预后的指标。进一步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PCT、D-D 是预测 28 d 死亡的独立 危险因素,这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似[22, 23]。
总之,本研究认为 SIRS 患儿血清 PCT 水平 升高有助于早期鉴别脓毒症和非脓毒症,血清 PCT、D-D 水平可作为判断 SIRS 患儿病情严重程 度及预后重要指标,可能是预测 28 d 病死率的独 立危险因素。因此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早期可采 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改善 SIRS 患儿的预后、降 低病死率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本研究中病例数较 少,未能对各项指标进行动态的监测,有待于今 后研究中扩大样本量及动态监测以进一步证实血 清 PCT、D-D 水平与 SIRS 患儿预后的关系。
[1] | Bone RC, Balk RA, Cerra FB, et al. Definition for sepsis and organ failure and guideline for the use of innovative therapies in sepsis. The ACCP/SCCM Consensus Conference Committee[J].Chest, 1992, 101(6): 1644-1655. |
[2] | Standage SW, Wong HR. Biomarkers for pediatric sepsis and septic shock[J]. Expert Rev Anti Infer Ther, 2011, 9(1): 71-79. |
[3] | Goldstein B, Giroir B, Randolph A. International pediatric sepsis consensus conference: 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organ dysfunction in pediatrics[J]. Pediatric Crit Care Med, 2005, 6 (1): 2-8. |
[4] |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急救组.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草案)[J].中华儿科杂志, 1995, 33(6): 370-373. |
[5] | 汪芸, 李尔珍.降钙素原在临床的应用研究进展[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18(3): 1427. |
[6] | Sponholz C, Sakr Y, Reinhart K, et al. Diagnostic value and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of serum procalcitonin after cardiac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Crit Care, 2006, 10(5): R145. |
[7] | Indino P, Lemarch P, Bady P, et al. Prospective study on procalcitonin and other systemic infection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Leukocytosis[J]. Int J Infect Dis, 2008, 12(3): 319-324. |
[8] | Assicot M, Gendrel D, Carsin H, et al. High serum procalcitonin concentrations in patients with sepsis and infection[J]. Lancet, 1993, 341(27): 515-518. |
[9] | Castelli GP, Pognani C, Cita M, et al. Procalcitonin, C-reactive protein, white blood cells and SOFA score in ICU: diagnosis and monitoring of sepsis[J]. Minerva Anestesiol, 2006, 72(1-2): 69-80. |
[10] | Tang BM, Eslick GD, Craig JC, et al. Accuracy of procalcitonin for sepsis diagnosi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Lancet Infect Dis, 2007, 7(3): 210-217. |
[11] | Liu YJ, Du P, Rao J. Procalcitonin as a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marker for sepsis caused by intestinal infection: a case report[J].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 2013, 17(10): 1311-1313. |
[12] | Dubos F, Korczowaski B, Aygun DA, et al. Serum procalcitonin level and other biological marker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bacterial and a septic meningitis in children: a European multicenter case cohort study[J]. Anch Pediatric Adolesc Med, 2008, 162 (12):1157-1163. |
[13] | Ruiz-Alvarez MJ, Garcia-Valdecaseas S, De Pablo R, et al. Diagnostic efficacy and prognostic value of serum procalcitonin concentration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sepsis[J]. J Intensive Care Med, 2009, 24(1): 63-71. |
[14] | Suarez-Santamaria M, Santolaria F, Perez-Ramirez A. Prognostic value of inflammatory markers (notably cytokines and procalcitonin), nutritional assessment, and organ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epsis[J]. Eur Cytokine Netw, 2010, 21(1): 19-26. |
[15] | Giamarellos-Bourboulis EJ. Tsangaris I, Karenni T, et al. Procalcitonin as an early indicator of outcome in sepsis: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 study[J]. J Hosp Infect, 2011, 77(1): 58-63. |
[16] | Arkader R, Troster EJ, Lopes MR, et al. Procalcitonin does discriminate between sepsis and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J]. Arch Dis Child, 2006, 91(2): 117-120. |
[17] | 邢豫宾, 戴路明, 赵焕之, 等.血清降钙素原和常用炎症指标结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早期诊断和预后价值的评价[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8, 20(1): 23-28. |
[18] | 刘禹赓, 李春盛.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凝血系统功能紊乱的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 2004, 43(2): 94-97. |
[19] | Vove C, Wnillemin WA. Zaerleder S. International Society on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 score for over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predicts organ dysfunction and fatality in sepsis patients[J]. Blood Coagul Fibrin Olysis, 2006, 17(6): 445-451. |
[20] | Dhainaut JF, Shorr AF, Macias WL, et al. Dynamic evolution of coagulopathy in the first day of severe sepsis: relationship with mortality and organ failure[J]. Crit Care Med, 2005, 33(2): 341-348. |
[21] | 马晓春. 应重视脓毒症的抗凝治疗[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0, 22(9): 516-517. |
[22] | 奚晶晶, 王红, 杨钧. 降钙素原在脓毒症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及中药于预的影响[J].中国中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7, 14(6): 327-329. |
[23] | 占志刚, 李春盛.D-二聚体对急诊脓毒血症患者预后价值的前瞻性的研究[J]. 中国危重急救医学, 2012, 3(24): 135-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