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儿科, 上海 200233
肺炎支原体(MP)目前已成为儿童社区获 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社区儿童感染率在 9.6%~66.7% [1]。以往认为支原体感染病情一般较轻, 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效果好,或呈自限性。但近 年来发现 MP 感染所致的大叶性肺炎病例逐渐增 多,且病情较重,部分病例治疗棘手。本研究探 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 炎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 治疗的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为肺炎支原 体大叶性肺炎患儿108 例:(1)全部病例均符合《实 用儿科学》第七版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肺炎诊断标 准[2] ,采用微量颗粒凝集法测定血清 MP-IgM 阳性, 急性期滴度≥ 1 : 160;(2)X 线胸片或胸部 CT 扫 描改变符合大叶性肺炎诊断标准;(3)同时做血 培养、血常规、结核抗体、EB 病毒抗体、C 反应 蛋白(CRP)、血沉(ESR)等检查,除外细菌、 EB 病毒、结核等感染;(4)入院前 1 周未使用 过阿奇霉素、激素和免疫调节剂,且排除对阿奇 霉素过敏的患者;(5)剔除有胸腔积液等并发症 者。108 例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激素治疗组。 常规治疗组 53 例,其中男 29 例,女 24 例,年龄 4.1~14.2 岁,平均年龄 9±5 岁;激素治疗组 55 例, 其中男 34 例,女 21 例,年龄 4.0~13.9 岁,平均 年龄 9±5 岁。两组病例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 症状体征、肺部影像学改变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见表 1。选择同期在我院门诊作健康体 检的儿童 31 例为对照组,用于与两个病例组进行 肺功能的比较。其中男16 例,女15 例,年龄5.0~14.0 岁,平均年龄 9±4 岁,无器质性疾病,近 2 周无 呼吸道疾病史,无其他急慢性疾病史,无过敏性、 免疫性疾病史。在性别、年龄等方面与两个病例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
表 1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
常规治疗组给予注射用乳糖阿奇霉素(东北 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厂生产) 静脉滴注 3~5 d [10 mg/(kg · d)],若临床症状、体征未能明显改善, 给予进一步对症处理,待体温正常后改为阿奇霉 素口服序贯治疗。激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治疗 方案的基础上于入院第 3 天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滴 注,剂量为 0.25~0.3 mg/(kg · d),待体温正常后改 为泼尼松口服序贯治疗,剂量为 0.5~1 mg/(kg · d), 逐渐减量,总疗程 7~10 d。两组均给予退热、止咳、 化痰等对症处理。患儿病情稳定后出院。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肺部阴影部分 或完全消失,出院后门诊复查胸片及肺功能。 1.3 疗效评估
比较两个病例组患儿热退时间、咳嗽明显减 轻时间、X 线胸片阴影吸收时间的差别。入院时和 治疗 7 d 后分别检测炎性指标 CRP、ESR、IL-2、 IL-6 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比较两个病例组入 院时和临床恢复期(首次肺功能检查后约 3 周) 的肺功能,并与对照组比较。 1.3.1 IL-2和IL-6 检测
两个病例组患儿入院 时和治疗 7 d 后分别抽取静脉血 2 mL,进行高速 离心(转速 3 000 r/min)5 min 后,取上清液采用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法)检测血清中 IL-2 和 IL-6 的质量浓度,试剂盒采用深圳晶美生物工 程有限公司产品,具体步骤参照 IL-2和IL-6 检测 试剂盒说明书步骤进行。 1.3.2 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Micro Po Box6 肺 功能仪,德国百瑞公司)检测由专人负责。常规 治疗组 5 岁以上儿童 41 例、激素治疗组 5 岁以上 儿童 45 例分别于入院时和临床恢复期(首次肺 功能检查后约 3 周)各检查一次肺功能。对照组 31 例进行肺功能检查。检测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 (FVC)、1 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 峰流速(PEF)、25% 用力肺活量时的用力呼气 流量(FEF25)、50% 用力肺活量时的用力呼气流 量(FEF50)、75% 用力肺活量时的用力呼气流量 (FEF75)和最大呼气中期流速(FEF25-75)。其 中 FVC、FEV1 、 PEF、 FEF25 为反映大气道通气 功能的指标,FEF50、FEF75、FEF25-75 为反映小 气道通气功能的指标[3]。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 16.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 料用均值 ± 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 用t检验,自身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 料进行卡方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综合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儿均治愈出院。但激素治疗组热退时 间、咳嗽明显减轻时间、肺部阴影吸收时间均比常 规治疗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 |
表 2两组患儿临床综合指标的比较(x±s) |
治疗前激素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两组患儿血 清 CRP、ESR、IL-2和IL-6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 CRP、ESR 水平均下降,但激素治疗组下降更显著,两组比 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血清 IL-2 水平均上升,IL-6 水平均下降,但激素治疗 组较常规治疗组变化更显著,恢复更快,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 |
表 3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炎性指标的变化(x±s) |
治疗前两组患儿肺功能各项通气指标均明 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 治疗后,两组患儿 FEV1、FVC、PEF、FEF25 等 大气道通气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肺功能中 FEF50、FEF75、FEF25-75 等反映小气道通气功 能指标上升较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 但 激 素 治 疗 组 FEF50、FEF75、 FEF25-75 较常规治疗组上升明显,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见表 4。
![]() |
表 4治疗前后患儿肺功能的变化(x±s) |
激素应用期间监测血压、血糖、肝肾功能、 电解质等均正常;住院过程中未发生二重感染。 3 讨论
支原体肺炎是由 MP 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 其病变主要发生在肺间质,故胸片上的改变主要 为间质性肺炎和支气管肺炎为多。但近年来,有 大量报道,呈大叶性肺炎改变的支原体肺炎有逐 渐增多的趋势[4-5],而且临床发病急,病情重,极 易合并胸腔积液、肺不张及肺外系统受累等严重 并发症,因此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越来 越受到重视。
导致大叶受累的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目前尚 不十分清楚,目前主要倾向于呼吸道上皮细胞吸 附作用、直接侵入和免疫学发病机制等学说[6]。其 中免疫学发病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体感染 MP 后体内产生 IgM、IgG、IgA。MP-IgM 与人体组织 存在部分共同抗原,当 MP 感染机体后可产生相应 组织的自身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 引起增生和破坏性病变,导致患儿热程长,病情重、 肺部实变重及并发症的发生[7]。另外,细胞免疫 在支原体感染中亦占有重要地位,有报道支原体 感染刺激免疫活性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如 IL-2、 IL-6、IL-10、TNF-α 等,导致肺内炎症加重并出 现肺外各系统的并发症[8]。这些均提示体液免疫和 细胞免疫共同参与了 MP 感染的发病过程,为支原 体肺炎应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提供了理论 依据。而短疗程使用激素,抑制过强的炎症反应, 及早控制病情,也是近年来在小儿肺炎的治疗中 使用激素的最新适应证[9]。实际临床工作中,近年 来发现一部分支原体肺炎单纯使用大环内酯类抗 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患儿持续高热,CRP、ESR 升高明显,白细胞大多在正常范围,而且加用第二、 三代头孢霉素或青霉素联合治疗效果仍不理想, 不支持合并细菌感染,但加用激素治疗后,患儿 症状、体征得到较快控制,病程明显缩短,并发 症减少[10]。
肺功能测定是判断患者呼吸系统病情、评价 疗效、评估疾病预后的较客观指标。近年来,许 多研究表明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急性期大小气 道通气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尤以小气道功 能损害为主[11-13]。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 明小气道功能受损与气道高反应性有相关性[14]。 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的基本特征,小气道病变阻 塞是气道高反应性重要早期特征之一,李增清等[15] 报道 MP 感染是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的重要原因, MP-IgM 阳性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总 IgE 水 平均高于 MP-IgM 阴性患儿水平,支持 MP 感染与 哮喘发病机制存在相关性。国外学者亦研究证实, 支原体感染是诱发哮喘,加重其发作的一项重要 因子[16]。本研究显示支原体性大叶性肺炎患儿肺 功能中大小气道通气功能指标在治疗前与正常对 照组相比均明显下降,证实了支原体性大叶性肺 炎急性期大小气道的功能均有受损。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及调节免疫等 功能,其机制是减轻充血,抑制炎症细胞向炎症 部位移动,阻止炎症因子的产生,抑制吞噬细胞 功能,稳定溶酶体膜等,故可减轻肺部炎症渗出, 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血管通透性和微循环,促 进炎症吸收。本研究显示,激素治疗组阿奇霉素 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体温下降快,咳嗽缓解快, 肺部 X 线阴影吸收快;而且 CRP、ESR、IL-2、 IL-6 等炎性指标比常规治疗组均恢复快。而在肺功 能方面,经过治疗复查肺功能,激素治疗组与常 规治疗组肺功能中反映大气道功能的指标 FEV1、 FVC、PEF、FEF25 上升明显,说明患儿大气道 功能恢复快,而反映小气道功能的指标 FEF50、 FEF75、FEF25-75 等恢复慢,但相对于常规治疗组, 激素治疗组患儿 FEF50、FEF75、FEF25-75 等指 标上升快,表明激素可减轻气道高反应,从而可 以改善小气道阻塞情况,改善肺功能。
综上所述,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小儿肺炎支 原体大叶性肺炎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肺部炎 症吸收,改善肺功能,并且激素剂量小,短程应用, 副作用小,临床未发现不良反应。故主张在肺炎支 原体大叶性肺炎急性期、病情重、发展迅速、治疗 棘手时可考虑早期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
[1] | 陆权, 陆敏.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4): 241-243. |
[2] | 申昆玲, 江载芳. 呼吸系统疾病[M]//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 第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204-1205. |
[3] | 安淑华, 李金英, 赵清娟, 等. 常规肺功能检测在儿童支气管哮喘诊疗中的作用[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1, 26(4): 257-259. |
[4] | 邢娜, 宋丽君. 儿童大叶性肺炎570例临床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2): 195-197. |
[5] | 岳保珠, 吴春莲, 刘丽平.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性大叶性肺炎10年发病研究[J]. 医学综述, 2010, 16(13): 2071-2073. |
[6] | Touati A, Pereyre S, Bouziri A, et al.Prevalence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associated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 hospitalized children: results of a 4-year prospective study in Tunis[J]. 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10, 68(2): 103-109. |
[7] | 刘洋, 李敏, 徐佩茹. 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临床儿科杂志, 2011, 29(2): 196-198. |
[8] | 乔红梅, 庞焕香, 张云峰, 等.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IL-6、IL-10、TNF-α的变化[J]. 临床儿科杂志, 2012, 30(1): 59-61. |
[9] |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呼吸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上)[J].中华儿科杂志, 2007, 45(2):83-90. |
[10] | 陶枫, 王静, 张秋枫. 小剂量激素辅治大叶受累的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观察[J].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8, 14(2): 187-189. |
[11] | 张和, 张海邻, 金龙腾, 等.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常规肺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J]. 温州医学院学报, 2011, 41(2): 122-124. |
[12] | 吴良霞, 吴珉, 顾丹萍. 节段性肺炎支原体的患儿肺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1, 13(3): 185-187. |
[13] | 郝春莉, 吴良霞, 张建华, 等. 节段性或大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肺功能变化[J].临床儿科杂志, 2012, 30(80): 721-723. |
[14] | 周明娟, 黄绮丹, 林琳. 慢性咳嗽患者小呼吸道病变及呼吸道高反应性对哮喘的预测价值[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7, 27(17): 1370-1372. |
[15] | 李增清, 陈永新, 钟纪茵, 等.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发作关系探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8): 1975-1977. |
[16] | Kjaer BB, Jensen JS, Nielsen KG, et al. Lung function and bronchial responsiveness after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in early childhood[J]. Pediatric Pulmonol, 2008, 43(6): 567-5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