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病毒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 100052
病毒感染是引起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 low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ALRTI)的主要原因之 一。血小板异常是儿童常见的感染相关血液系统 并发症。本研究组在 ALRTI 的诊治中经常发现许 多患儿血小板的变化很明显,但通常没有症状, 易被忽视,国内外目前对其病因、发病机制研究 甚少,且对其转归缺乏明确认识,该病常引起患 儿家属的焦虑,也引起了医务人员的注意。本研 究就我院 ALRTI 并血小板异常患儿临床资料进行 分析,了解急性下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儿血小板的 变化,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 年 3 月至 2011 年 2 月期间在本院儿科 医学中心因为ALRTI 住院的697 例患儿进行鼻 咽分泌物病毒检测,其中血小板正常患儿 442 例 (血小板正常组),血小板异常患儿 255 例(血 小板异常组)。255 例患儿中支气管肺炎 176 例 (69.0%),重症肺炎 45 例(17.6%),毛细支气 管炎 24 例(9.4%),急性支气管炎 12 例(4.7%)。 诊断标准均依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 版 [1] ,当 PLT > 400×109/L,诊断为血小板增多; PLT < 100×109/L,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本研究获得 患儿父母知情同意及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标本采集及处理
入院第 2 天即采用一次性吸痰管经鼻腔负压 吸取患儿鼻咽分泌物 1~2 mL,加入少量生理盐水 至无菌收集管中,-80℃冰箱中冻存备检。鼻咽抽 吸物中加入病毒保护液(含 20 万 U/L 青霉素,20 万 U/L 链霉素,20 万 U/L 两性霉素 B 及 1.25 g/L 的牛血清白蛋白),漩涡振荡器上振荡充分混匀, 冻融 2 次后 5 000 rpm 离心 5 min,吸取上清进行病 毒核酸提取。 1.3 病毒 DNA 提取
使用 QIAmp DNA Mini Kit(Qiagen)病毒 DNA 小量提取试剂盒提取病毒 DNA。操作按说明书进 行,提取好的核酸放于 -80℃以下冰箱冻存备用。 1.4 病毒核酸检测
采 用 RT-PCR方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人鼻病毒(HRV)、流感病毒 A(IFVA)、 流感病毒 B(IFVB)、副流感病毒 1(PIVI1)、 副流感病毒 2(PIVI2)、副流感病毒 3(PIVI3)、 副流感病毒 4(PIVI4)、偏肺病毒(hMPV)、 冠状病毒 NL63(HCoV-NL63)及冠状病毒 HKU1 (HCoV-HKU1);PCR 方法检测腺病毒(ADV)、 博卡病毒 1(HBoV1)、博卡病毒 2(HBoV2)。 所有 PCR 产物进行凝胶电泳分析,阳性产物均进 行测序验证。具体操作见参考文献[2] 方法。 1.5 血小板计数
采用德国拜耳 ADVIA2120 型血细胞分析仪测 定 PLT 绝对计数。 1.6 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 13.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件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血小板异常的255 例患儿中,男167 例(65.5 %), 女 88 例(34.5 %),年龄 11 d~13 岁 10 个月。包 括血小板增多 253 例(99.2%),血小板减少 2 例 (0.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血小板正常的 442 例患儿中,男 279 例(63.1%), 女 163 例(36.9%),年 龄 15 d~8 岁 8 个 月,两 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 板异常组平均血小板计数(522±134)×109/L, 最高为 1 576×109 /L,其中 >1 000×109/L有3例, (700~1 000)×109/L 有12 例。观察所有血小板 异常患儿后发现,血小板增多患儿无栓塞、出血 等相关临床症状,除血小板 >1 000×109/L 的患儿 予以相应抗凝治疗外,未经其他特殊治疗,均可 自行恢复正常,血小板恢复时间为 14±4 d。 2.2 两组患儿病毒检出情况比较
血小板异常组未检出病毒者 82 例(32.2%), 其中男 50 例,女 32 例; 检出至少有 1 种病毒感染 者 173 例(67.8%),其中男 117 例,女 56 例。血 小板正常组未检出病毒者 160 例(36.2%),其中 男 94 例,女 66 例;检出至少有 1 种病毒者 282 例 (63.8%),其 中 男 185 例,女 97 例。 两 组 病 毒总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6, P=0.280)。血小板异常组中,痰培养阳性 21 例, 病毒感染合并痰培养阳性者 13 例。血小板异常组 HRV 检出率最高,其次是 PIV3 和 RSV;血小板 减少的 2 例患儿中,1 例为 PIV3 感染,1 例未检 测出病毒。血小板正常组 HRV 检出率最高,其次 是 RSV 和 PIV3。与血小板正常组相比较,血小板 异常组 PIV3 检出率较高,IFVB 检出率较低,差 异有统计意义(均P<0.05);余病毒检出率在两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1。
![]() |
表 1ALRTI 患儿病毒检出情况 [例(%)] |
血小板异常组:1 岁以下 178 例(69.8%) , 1~3 岁 53 例(20.8%),3 岁以上 24 例(9.4%); 血 小 板 正 常 组:1 岁 以 下 172 例(38.9%), 1~3 岁 137 例(31.0%),3 岁 以 上 133 例 (30.1%),两组的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χ2=67.611,P<0.001),其中血小板异常组 中 1 岁以下年龄段患儿所占比例最高(χ2=78.99, P<0.001)。血小板异常组 3 个年龄段病毒感染 率分别为 69.5%(124/178)、69.8% (37/53) 和 50.0% (12/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67, P=0.145);血小板正常组 3 个年龄段病毒感染率 分 别 为 69.8 %(120/172)、67.9 %(93/137)、 54.1%(72/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06, P=0.011)。且两组各年龄段病毒感染检出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7,P=0.992)。 3 讨论
急性感染是儿童继发性血小板增高和降 低的常见病因,其中最常见为呼吸道感染,占 60%~80%,其次为消化道及泌尿系感染 [3]。而病 毒感染又是儿童 ALRTI 的重要病源[4, 5],有报道下 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儿大多表现为血小板增多[6]。
本研究发现,病毒感染引起的血小板增多最 高达 1 576×109/L,大部分以轻度升高为主,较少 引起血小板减少,治疗上除血小板 >1 000×109 /L 的患儿予以相应抗凝治疗外,均以治疗原发病(包 括免疫调节治疗)为主,血小板可恢复至正常, 一般不发生栓塞、出血及其它系统疾病的并发症。 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血小板增高考虑是感染触发 了机体较高或过度炎症反应的结果,造成血小板 在循环中重新分布或与血小板生成失调有关,血 小板功能一般没有异常,是机体防御反应的表现。
血小板异常组病毒总检出率为 67.8%,高于 刘颖[7] 的研究结果,原因可能与病毒的筛选种类 有关。血小板正常组病毒总检出率为 63.8%,两 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儿童下呼吸道感染 最 常 见 的 病 毒 有 RSV、HRV、IFV、PIV、ADV 等[2, 8],在本研究中 HRV 感染检出率最高,其次为 PIV3 和 RSV 感染,此结果不同于国内外的其它研 究结果[9, 10, 11, 12],其原因可能与地域不同有关。血小板 异常组与血小板正常组相比较,PIV3 检出率较高, IFVB 检出率较低,提示 PIV3 感染可更易引起血 小板增多症的发生,而 IFVB 感染则相反,不易引 起血小板计数的上升,目前国内外此方面的报道 甚少,具体致病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发现,255 例 ALRTI 合并血小板异常 患儿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有 2 例,其中 1 例为 PIV3 感染,1 例未检测出病毒。病毒感染导致血小板减 少的机制可能与病毒直接作用于巨核细胞,导致 血小板产生减少,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 免疫复合物沉积到血小板和巨核细胞上,使其破 坏增多有关[13, 14]。感染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 病原以病毒感染常见,常见的病原为风疹、流行 性腮腺炎病毒、EB 病毒、巨细胞病毒,本研究检 测的 14 种呼吸道病毒不包含上述几种病毒,以此 推测呼吸道病毒感染较少并发血小板减少。
两组的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 中 1 岁以下年龄段血小板增高较显著。本研究结 果提示 1 岁以下的婴儿更易发生血小板计数上升, 其原因可能由于婴幼儿骨髓前体细胞对外界刺激 反应快速所致[15]。此外,婴幼儿正常血小板水平 较高,在刺激下易于发生血小板异常[16]。本次研 究中发现血小板计数有 15 例 >700×109/L,其中 3 例 >1 000×109/L,都发生在 1 岁以下的婴儿。
综上所述,本文检测了长沙地区住院患儿 ALRTI 并血小板异常的病毒检出情况。研究发现, 血小板增高易发生于 PIV3 感染者,另外,小于 1 岁的 ALRTI 住院患儿更易发生血小板异常。提 示临床医生在儿童出现 ALRTI 时,尤其是 1 岁以 下的婴儿,应注意血小板的变化,血小板显著增 高应给予适当的治疗,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 | 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第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785. |
[2] | 肖霓光, 张兵, 段招军, 等. 1165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的病毒病原学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2, 14(1): 28-32. |
[3] | Waghmare A, Campbell AP, Xie H, et al.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lower respiratory disease in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 recipients: viral RNA detection in blood, antiviral treatment, and clinical outcomes[J]. Clin Infect Dis, 2013, 57(12): 1731-1741. |
[4] | Seto WH, Conly JM, Pessoa-Silva CL, et al.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for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in healthcare settings: an update[J]. East Mediterr Health J, 2013, 19(1): 39-47. |
[5] | Munywoki PK, Ohuma EO, Ngama M, et al. Sever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early infancy and pneumonia hospitalizations among children, Kenya[J]. Emerg Infect Dis, 2013, 19(2): 223. |
[6] | 张园海, 徐强, 吴蓉洲, 等. 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血小板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8, 23(4): 298-300. |
[7] | 刘颖.儿童感染相关血小板增多症病例分析[J].当代医学, 2009, 15(18): 45. |
[8] | Mammas I, Koutsaftiki C, Tapaki-Papadopoulou G, et al.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bronchiolitis and excessivethrombocytosis[J]. Acta Paediatr, 2010, 99(4): 489-490. |
[9] | Bilavsky E, Yarden-Bilavsky H, Shouval DS, et al.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positive bronchiolitis in hospitalized infants is associated with thrombocytosis[J]. Isr Med Assoc J, 2010, 12(1): 39-41. |
[10] | Zhang RF, Jin Y, Xie ZP, et al. 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 children with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 China[J]. J Clin Microbiol, 2010, 48(11): 4193-4199. |
[11] | Beka H, Kilic A, Unuvar E, et al. Frequency of common viruses in etiology of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J]. Indian J Pediatr, 2013, 80(2): 91-96. |
[12] | 赵艳丰, 雷忠英, 王琳, 等. 南京地区住院儿童副流感病毒感染监测[J]. 临床儿科杂志, 2013, 31(1): 52-54. |
[13] | 陈祺棠, 王缉干, 罗建明.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 医学综述, 2012, 18(7): 1062-1065. |
[14] | Liu Y, Wu B, Paessler S, et al. The pathogenesis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infection in Alpha/beta interferon knockout mice: insights into the pathologic mechanisms of a new viral hemorrhagic fever[J]. J Virol, 2014, 88(3): 1781-1786. |
[15] | Bilavsky E, Yarden-Bilavsky H, Shouval DS, et al. Respiratory syncytia virus-positive bronchiolitis in hospitalized infants is associated with thrombocysis[J]. Isr Med Assoc, 2010, 12(1): 39-41. |
[16] | Cecinati V, Brescia L, Esposito S, et al. Thrombocytosis and infections in childhood[J]. Pediatr Infect Dis, 2012, 31(1): 80-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