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4, Vol. 16 Issue (1): 430-431   PDF    
胆管结石导致婴儿肝炎综合征1例报告
王艳, 彭丽, 常桂芬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呼吸二科, 吉林 长春 130021

患儿,男,5 个月。因肝功能异常 4 月余,发 热 4 d 入院。患儿入院前 4 月余即生后 22 d 因皮 肤偏暗行肝功能检查提示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 总胆汁酸升高,给予口服“熊去氧胆酸”10 d。复 查肝功能仍异常,调整为口服“茵栀黄”半月, 后口服“益肝灵”半月,复查肝功能无好转,且 入院前 3 个月皮肤、巩膜出现黄染,于我院门诊 静脉滴注保肝药物 7 d(具体不详),后继续口服 “茵栀黄、熊去氧胆酸、维生素 C、泼尼松”(具 体时间及剂量不详),黄疸减轻。入院前 7 d 出 现持续性白陶土样大便。入院前 4 d 出现发热, 体温均在 39℃以下,每日发热 1~2 次。病程中尿 色深黄,无腹痛、腹泻,无呕吐。患儿系第 1 胎 第2产,孕33+1 周早产出生,出生体重 2.24 kg。 出生时呼吸困难,于我院新生儿科诊断为“新生 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适于胎龄儿)、低 出生体重儿、双胎之小、新生儿感染”,住院治 疗 23 d。生后禁食 8 d,给予脂肪乳及氨基酸静脉 营养,后奶粉喂养。母孕期健康。否认肝病及其 他遗传性疾病病史。双胎之大健康。入院体查: 精神状态可,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皮肤巩膜轻 度黄染,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心脏 听诊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肝肋下 4 cm,质韧,脾肋下未触及,余无异常。 入院肝功能检查: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60 U/L(参 考值 8.0~40.0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81 U/L(参 考 值 8.0~50.0 U/L),γ-谷 氨 酰 转 肽 酶 423 U/L ( 参 考 值 5.0~54.0 U/L),碱 性 磷 酸 酶 394 U/L (参考值 15.0~112.0 U/L),总蛋白 62 g/L(参考 值 60.0~83.0 g/L),总胆红素 29.7 μmol/L(参考值 6.8~30.0 μmol/L),直接胆红素 20.1 μmol/L(参考 值 0~8.6 μmol/L),间接胆红素 9.6 μmol/L(参考 值 5.1~21.4 μmol/L),总胆汁酸 89.9 μmol/L(参考 值0~10.0 μmol/L)。血糖、血脂正常。凝血常规正常。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阴性。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阴性。 弓形虫、风疹、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 病毒抗体检测示 IgG、IgM 均为阴性。梅毒、艾滋 病毒抗体阴性。血常规:白细胞 15.05×109/L,中 性粒细胞百分比 0.52,淋巴细胞百分比 0.32,单 核细胞百分比 0.12,红细胞 4.06×1012/L,血红蛋 白 110 g/L,血小板 298×10 9/L。超敏 C 反应蛋白 10.20 mg/L。腹部彩超示肝位置上界右肋第 6 肋间, 右肋弓下 42 mm,剑突下 32 mm,形态正常,肝被 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管道系统清晰,门静脉 内径正常,肝内胆管未见扩张,胆总管内径增宽, 内径 4.4 mm;餐后 3 h 胆囊 20 mm×7.0 mm;脾厚 径 17 mm,肋弓下无,实质回声均匀;胰腺大小形 态正常、轮廓光滑,胰管未见扩张。肝胆动态显影: 1、2、6、24 h 肠道所在区未见明确示踪剂分布。 磁共振胆道水成像提示肝略大、梗阻性胆管扩张, 梗阻部位在胆总管末端,考虑结石可能性大。腹 部 CT 扫描提示考虑梗阻性肝内外胆道扩张,梗阻 部位在胆总管胰头段,梗阻原因考虑结石可能性 较大(图 1)。临床诊断为婴儿肝炎综合征、肺炎、 胆结石?。积极抗感染,肺炎好转后于我院肝胆 胰外科全麻下行胆道探查术,术中见胆总管略扩 张,于胆总管下段见黑色结石一枚,直径约 0.4 cm, 胆总管炎症较轻。根据术中取出结石标本颜色、 部位、质地,考虑为胆色素结石。临床诊断为胆 总管结石。术后恢复良好,尿便正常,皮肤巩膜 无黄染。术后 7 d 复查肝功能:总胆红素、直接胆 红素、间接胆红素正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略升高, γ-谷氨酰转肽酶及碱性磷酸酶较前明显降低。

图 1 患儿腹部 CT 影像CT 平扫提示胆总管胰头段可见 结石(箭头所示)。

讨论:婴儿肝炎综合征是指一组于婴儿期(包 括新生儿期)起病,具有肝细胞性黄疸、肝大、 质地异常及肝功能损伤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症候群。 病因复杂,婴儿出生前后不良的环境因素以及遗 传因素都是临床医生需要考虑的致病因素,主要 的病因应从宫内和围生期感染、先天性遗传代谢 病和肝内外胆管发育异常三方面来考虑[1]

根据临床表现,婴儿肝炎综合征分为肝炎 型和胆汁淤积型[2]。胆汁淤积型是其主要类型。 胆汁淤积型患儿黄疸较深,持续时间长,大便浅 黄或病程中一过性白陶土色便,肝大、质地较 硬,胆汁流明显减少,易发生胆汁性肝硬化。导 致胆汁淤积的病因很广泛,Suchy 等[3] 报道肝外 胆道闭锁占25%~30%,α1 抗胰蛋白酶缺乏占 7%~10%,代谢障碍性疾病占 20%,胆汁淤积综 合征占 15%~20%,细菌和病毒感染占 5%~10%, 原因不明的占 15%。在胆汁淤积型婴儿肝炎综合 征病因的认识上,我国与国外有差别,目前认为 感染是其最常见原因[4],多数由病毒引起,其中 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最为多见。本例患儿 病因明确为胆总管结石引起胆汁淤积。儿童胆石 症发病率低,国内有学者报道为 0.30%~1.16%[5]。 通常 4~5 岁以后发病,8~10 岁后更为多见[5, 6, 7]。儿 童胆石症临床症状不明显,婴儿期主要表现为黄 疸。婴儿胆道结石发病原因及形成机制尚未完全 清楚,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静脉营养长期应用、 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利尿剂、溶血性贫血、回肠 吸收障碍、感染、胆囊、胆道系统畸形等原因都 有可能形成胆结石[8]。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 禁食、静脉营养长期应用、小胎龄、低体重、感 染等因素与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综合症有 关[9]。报道称静脉高营养的新生儿静脉营养 2 周以 上,20%~35% 小儿可发生胆汁淤积,早产儿可达 30%,已证实主要与氨基酸有关。本例患儿生后应 用静脉营养 8 d,是否与胆道结石形成有关尚不能 确定。超声检查对胆结石的发现率一般为 95% 以 上,但婴儿体质特殊,比成人更容易出现误诊, 超声诊断婴儿胆道结石应非常谨慎,多次检查, 注意随诊。磁共振扫描能更准确地诊断胆道系统 疾病,但多在鉴别胆道梗阻的病因时应用。

在儿科临床工作中,病因诊断是婴儿肝炎综 合征患儿临床诊疗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有效 治疗的基础,是影响患儿预后的关键因素。该患 儿明确病因后经积极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较好, 皮肤巩膜无黄染,尿便正常,肝功能检查提示总 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正常,转氨酶 略升高,γ-谷氨酰转肽酶及碱性磷酸酶较前明显 降低。追踪随访半年,未出现黄疸及肝功能改变。

参考文献
[1] 徐灵敏. 婴儿肝炎综合征[J]. 中国临床医生, 2011, 39(5): 13-15.
[2] 黄志华.婴儿肝炎综合征胆道运动功能紊乱的诊断与治疗[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4, 19(3): 169-171.
[3] Suchy FJ. Neonatal cholestasis[J]. Pediatr Rev, 2004, 25(11): 388-396.
[4] 赵瑞秋, 管小琴, 罗治国, 等. 重庆地区胆汁淤积型婴儿肝炎综合征病因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5(10): 1547-1549.
[5] 蔡正林, 施霖, 陈肖鸣.小儿胆石症13例[J].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1994, 15(2): 102.
[6] 叶卫雄.儿童胆石症128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15):2086-2087.
[7] De Caluwe D, Akl U, Corbally M. Cholecystectomy versus cholecystolithotomy for cholelithiasis in childhood: long-term outcome[J]. J Pediatr Surg, 2001, 36(10): 1518-1521.
[8] Bogue CO, Murphy AJ, Gerstle JT, et al. Risk factors, complications, and outcomes of gallstones in children: a single-center review[J].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10, 50(3): 303-308.
[9] 李艳华, 王新利. 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综合症的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3, 15(4): 25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