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4, Vol. 16 Issue (1): 504-507   PDF    
凝血功能障碍对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预后的影响及意义
郭佳1, 王璐1, 侯维纳1, 白松婷1, 孙素珂2, 盛光耀1     
1.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内科, 河南 郑州 450052;
2. 河南省高等学校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河南 郑州 450052
摘要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障碍对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HPS)预后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HPS患儿的病因、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35例HPS患儿经治疗后,27例存活,8例死亡。其中25例严格按照HLH-2004方案治疗,10例除未使用依托泊甙(VP-16)外,其余治疗方案均按HLH-2004治疗方案进行,使用VP-16治疗的患儿有效率(22/25,88%)高于未使用VP-16患儿(5/10,50%)(P<0.05)。死亡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和VP-16使用率均低于存活组,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均高于存活组(均P<0.05)。结论 凝血功能可做为评估HPS转归的一项指标,治疗过程中监测凝血功能,早期发现异常,及时纠正并严格按照HLH-2004方案正规治疗对改善HPS临床预后至关重要。
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征     凝血功能     儿童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coagulation disorders in children with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GUO Jia, WANG Lu, HOU Wei-Na, BAI Song-Ting, SUN Su-Ke, SHENG Guang-Yao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5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coagulation disorders in children with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HPS). Methods Thirty-five children with HPS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to analyze the etiology,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laboratory results and treatment outcome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27 of the 35 HPS patients survived, and the other 8 cases died. All cases were treated according to the HLH-2004 protocol, but etoposide (VP-16) was not used in 10 of them. The response rate in patients who received VP-16 (22/25, 88%)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ose not receiving VP-16 (5/10, 50%) (P<0.05). Compared with the survival group, the dead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platelet count, fibrinogen level, and VP-16 utilization rate (P<0.05) but significantly longer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nd prothrombin time (P<0.05). Conclusions Coagulation function can be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disease outcome. It is essential for improving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HPS to monitor the coagulation function during treatment, detect and correct abnormalities in time, and provide treatment strictly according to the HLH-2004 protocol.
Key words: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Coagulation function     Child    

噬 血 细 胞 综 合 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 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是由 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 细胞系统异常增生活化、以及细胞因子风暴形成 引起的多器官炎症反应综合征。该病临床少见, 病情进展迅猛,病死率高[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是其主要死亡原因之一[2] 。关于影响 HPS 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较一致的结果为血小板计 数明显降低[3, 4, 5, 6]。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既受血小板的影响也是早期发现 DIC 的有效指标,其对 HPS 预 后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该病临 床常用指标,寻找影响 HPS 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排除不同病因对数据分析的影响,本研究 选取 2010 年 1 月至 2012 年 10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35 例感染相关性 HPS 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 21 例,女 14 例,男女比例为 1.5 : 1,发病中位年龄为 2 岁(9 个月 ~14 岁),其中 <1 岁 6 例(17%), 1 岁 ~ 14 例(40%),3 岁 ~ 9 例(26%),≥ 7 岁 6 例(17%)。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所有患儿均符合国际组织细胞协会 HLH-2004 方案诊断标准[7]。感染相关性HPS 同时满足: (1)无家族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familial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FHL) 家族史;(2)相关基因检测无异常;(3)骨髓检查、 淋巴结活检及影像学检查排除恶性疾病;(4)自 身抗体检查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17.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 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如不符 合正态分布则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P25,P75)]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Wilcoxon 秩和检验。计 数资料用率(%)描述,组间比较用 Fisher 确切概 率法(当n<40 或理论频数 <1 时)。P<0.05 为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35 例患儿均出现发热症状(100%),分别有 31 例(89%)、28 例(80%)和 15 例(43%)患 儿表现出肝脏、脾脏和淋巴结肿大,有呼吸道症 状患儿 18 例(51%),有皮肤出血点患儿 12 例 (34%),表现出黄疸患儿 7 例(20%),消化道 出血 6 例(17%)。 2.2 实验室检查

35 例患儿入院时主要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 反应凝血功能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 凝血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等指 标和 PLT 计数以及反应肝功能损伤的乳酸脱氢酶 (LDH)、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 谷氨酰转肽酶(GGT)、白蛋白(ALB)、甘油三 酯(TG)、血清铁蛋白(SF)等指标异常比率均 较高,而粒系和红系减少异常率相对较低,见表 1

表1 35 例 HPS 患儿主要实验室检查结果
2.3 骨髓检查

35 例患儿均进行了骨髓穿刺检查,其中 26 例 (74%)第 1 次骨髓穿刺检查结果以噬血细胞、吞噬红细胞和血小板为主;2 例(6%)第 2 次复查 时发现噬血细胞。7 例(20%)为感染骨髓象。35 例患儿中 31 例(89%)骨髓增生活跃,4 例(11%) 增生低下。 2.4 病原菌分布

35 例患儿中,EB 病毒感染 21 例(60%), 巨细胞病毒感染 13 例(37%),单纯疱疹病毒感 染 9 例(26%),支原体感染 5 例(14%),衣原 体和风疹病毒感染各 4 例(11%),柯萨奇病毒感 染 1 例(3%);有 20 例患儿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病毒感染。行细菌血培养 31 例,2 例为阳性 结果,其中 1 例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阳性,1 例为 人葡萄球菌阳性;7 例行 GM 试验,2 例阳性。 2.5 治疗及转归

35 例 病 例 中,25 例 严 格 按 HLH-2004 方 案[2] 治疗,其中 3 例死亡,22 例存活,治疗有效 率 88%;10 例除未使用依托泊甙(VP-16)外,其 余治疗方案均按 HLH-2004 方案进行,其中 5 例死 亡,5 例存活,治疗有效率 50%。两种治疗方案比 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8 例死 亡病例均于入院早期死亡,中位死亡时间为 4 d(1~ 52 d)。 2.6 不同结局患儿主要指标比较

死亡病例与存活病例主要指标比较显示:未 使用 VP-16 治疗、就诊时即出现 PLT 计数减低及 PT、APTT、FIB 等指标异常者预后不良,见表 2

表 2 不同结局患儿主要指标比较
3 讨论

HPS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 HPS 为常 染色体隐性遗传。但基因缺陷仅是 HPS 发病的基 础背景,单独的基因缺陷并不足以导致 HPS 发病, 往往由继发因素包括感染、肿瘤、免疫缺陷病及 组织损伤等诱发[8]。继发性 HPS 病因主要有感染、 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不管原发性或继 发性 HPS,感染都是最常见的病因,而感染的病 例又以 EB 病毒感染最多[9]。本研究35例HPS患 儿中 EBV 感染者有 21 例(21/35,60%),与上 述报道[9] 一致。

HPS 病情进展迅猛,病死率高。大部分研究 结果显示严重肝功能损伤、PLT 计数降低、低 FIB 血症等指标是影响 HPS 预后的危险因素[3, 4, 5, 6]。本研 究结果显示在疾病早期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年 龄、就诊时病程、AST、ALT、GGT、LDH、TG、 SF、NK 细胞计数等指标无显著差异,而 PLT 计数、 PT、APTT 及 FIB 等指标有显著差异。分析上述 指标发现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凝血功能,而凝血 功能障碍引发的 DIC 也是 HPS 的主要死亡原因之 一[7]。国内孙雪辉等[10] 对 11 例 HPS 患者临床特点 进行分析后,发现所有并发 DIC 的患者均死亡。本 研究也显示 8 例死亡病例均因早期并发 DIC 死亡。 因此,早期发现凝血异常,及时纠正,预防 DIC 的 发生可能成为降低本病病死率的重要治疗手段。

HPS 并发 DIC 的机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PLT 计数减少:PLT 降低的程度与 HPS 预后 密切相关[11]。HPS 患儿 PLT 减少的主要原因为高 水平细胞因子直接抑制骨髓造血。另外,异常增殖、 活化的巨噬细胞吞噬和引发 DIC 后的消耗都造成 了 PLT 计数减低。(2)肝功能损害[9]:肝脏是合 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场所,除Ⅲ、Ⅳ、Ⅴ外的所有 凝血因子均在肝脏合成,此外肝脏还合成多种抗 凝血因子和纤溶系统化合物等,因此肝脏在体内 的止凝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严重 感染:感染时机体产生大量的 IL-1、TNF 等前炎 性细胞因子,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内皮下 胶原暴露,从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损伤 的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组织因子结合并活化因子 Ⅶ,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是 DIC 发病的重要机制。

针对以上病因,传统的 DIC 治疗一般包括肝 素抗凝及补充 PLT、凝血因子、FIB 等对症支持治 疗的同时尽快控制原发病,去除诱因。对于 HPS 诱发的 DIC 治疗的关键在于减少炎症因子风暴对 各个脏器的损害,尽早控制 HPS 的发展。血浆置 换法也是快速去除血清中高细胞因子可靠和有效 的治疗方法[12]。另外,Zhuang 等[13] 报道使用重组 人Ⅶ a 因子可快速纠正 DIC,减少出血并为治疗原 发病争取时间。最近有研究报道了 1 例使用重组 人血栓调节蛋白(r-TM)+VP-16 治疗 HPS 诱发的 DIC [14] 。r-TM 作为一种新的抗凝剂,临床试验显示 疗效优于肝素,在日本被广泛用于 DIC 治疗。 本研究中使用 VP-16 和未使用 VP-16 的病例 比较,使用VP-16 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未使用患儿。 VP-16 为细胞凋亡的启动剂,对单核细胞性和组织 细胞性疾病具有高度活性,通过诱导异常增殖的 组织细胞凋亡达到降低 HPS 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 平的作用。VP-16 于 1980 年开始用于 HPS 的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 HLH-2004 方案中将其提前 到了治疗开始,即患者 WBC 及 PLT 计数无明显降 低的情况下就开始应用[15]。国内李小琳等[16] 研究 结果也显示未使用 VP-16 或诊断后 4 周再使用, 患儿死亡风险大大增加,故建议早期应用。

综上,本研究结果显示 DIC 仍是 HPS 患儿死 亡的主要原因,但一直以来对于并发 DIC 后的治 疗并没有新的突破,那么及早发现并预防 DIC 的发生便成为降低 HPS 病死率的重要治疗手段。本 研究结果提示可将凝血功能监测作为常规检查手 段,积极纠正凝血异常,严格按照 HLH-2004 方案 治疗 HPS,将对改善 HPS 临床预后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Bhattacharyya M, Ghosh MK. Hemophagoctic lymphohistiocytosis-recent concept[J]. J Assoc Physicians India, 2008, 56: 453-457.
[2] 闫丽娟, 王昭. 噬血细胞综合征继发凝血功能障碍的认识与研究[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2): 142-143.
[3] 肖莉, 宪莹, 戴碧涛, 等. HLH-2004方案治疗83例EB病毒相关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患儿疗效分析[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1, 32(10): 668-672.
[4] 王华, 高文瑾, 刘安生, 等. 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54例临床及预后因素分析[J].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13, 18(1): 31-34.
[5] Tseng YT, Sheng WH, Lin BH, et al. Causes, clinical symptoms,and outcomes of infectious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in Taiwanese adults[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 2011, 44(3): 191-197.
[6] Karapinar B, Yilmaz D, Balkan C. An unusual cause of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in the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J]. Pediatr Crit Care Med, 2009, 10(3): 285-290.
[7]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诊疗建议[J]. 中华儿科杂志, 2012, 50(11): 821-825.
[8] 汤静燕, 李志光. 儿童肿瘤诊断与治疗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 282-289.
[9] Ansuini V, Donato R, Esposito S. Debate around infection-dependent hemophayocytic syndrome in paediatrics[J]. BMC Infection Diseases, 2013, 16(1): 13-15.
[10] 孙雪辉, 郑文浩, 张文, 等. 自身免疫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分析[J]. 中华内科杂志, 2010, 49(10): 836-840.
[11] 王旖旎, 王昭, 吴林. 多中心72例噬血细胞综合征诊疗分析[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9, 30(12): 793-798.
[12] 郭子雄, 钟敏泉, 翟琼香, 等. 小儿噬血细胞综合征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临床特征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1, 5(8): 2374-2377.
[13] Zhuang JL, Jiang QW, Xu Y, et al. Recombinant activated factor Ⅶ in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with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J]. Chin Med J(Engl), 2011, 124(19): 3189-3191.
[14] Yamamoto M, Hori T, Hatakeyama N, et al. Use of recombinant thrombomodulin in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gulation complicated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J]. Indian J Pediatr, 2014, 81(3): 288-291.
[15] Janka GE.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J]. Blood Rev, 2007, 21(5): 245-253.
[16] 李小琳, 刘玉玲, 付四毛. 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32例临床分析[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2, 9(1): 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