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4, Vol. 16 Issue (1): 524-528   PDF    
湖南醴陵农村儿童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调查
邓芳明1,3, 龚学民2, 崔虹艳1, 杨于嘉3, 胡平成1     
1. 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湖南 长沙 410078;
2.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 湖南 长沙 410008;
3.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 湖南 长沙 410008
摘要目的 调查湖南醴陵农村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农村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3年10月在湖南醴陵市东部和西部农村地区抽取4所中学和2所小学各年级全体学生3 257人(年龄5~16岁)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调查儿童一般情况、家庭情况、居住地周围环境及意外伤害发生情况。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3 257名学生中,过去1年中发生意外伤害356人(10.93%)。单因素分析发现,儿童性别、是否留守、网吧上网频率、监护人是否父母亲、监护人年龄、父母相处和谐程度、父亲是否外出打工、母亲是否外出打工、家里是否储存烟花爆竹、居住地周围是否常有打架斗殴及自己是否参与打架斗殴等11个因素是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0.751,P=0.013)、留守儿童(OR=1.779,P<0.001)、家里储存烟花爆竹(OR=1.337,P=0.028)、居住地周围常有打架斗殴(OR=1.517,P<0.001)4个因素为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湖南醴陵农村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是多因素的,其中男孩、留守儿童、家里储存烟花爆竹及居住地周围常有打架斗殴者是意外伤害发生的高危人群,应重点关注。
关键词意外伤害     危险因素     问卷调查     农村地区     儿童    
Risk factors for unintentional injury among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of Liling, Hunan Province, China
DENG Fang-Ming1,3, GONG Xue-Min2, CUI Hong-Yan1, YANG Yu-Jia3, HU Ping-Cheng1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 Biostatistic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7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isk factors for unintentional injury among children in the rural areas of Liling, Hunan Province, China, as a basis for developing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 for unintentional injury in rural children. Methods A total of 3 257 students, aged between 5 and 16 years from 4 middle schools and 2 primary schools in eastern and western rural areas of Liling were recruited in October 2013 by stratified sampling and cluster sampling. The general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data on family backgrounds,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ncidence of unintentional injury were collected from all subjects through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The risk factors for childhood unintentional injury were assessed by an unconditional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Out of the 3 257 subjects, 356 (10.93%) were injured during the 12-month period prior to the study. The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unintentional injury in these subjects was related to sex, left-behind status, times of internet surfing in internet bars per week, parent companion or not, age of guardian, degree of harmony of parents’ marital relationship, employment status of one or both parents as a migrant worker, storage of fireworks and firecrackers at home or not, violence in residential areas, and participation or not in violence in residential areas. The unconditional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ajor risk factors for unintentional injury in these subjects were male gender (OR=0.751, P=0.013), left-behind status (OR=1.779, P<0.001), storage of fireworks and firecrackers at home (OR=1.337, P=0.028) and violence around residential areas (OR=1.517, P<0.001). Conclusions Risk for unintentional injury is multifactorial among children in the rural areas of Liling, Hunan.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unintentional injury in children in Lil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boys, left-behind children, children who have home storage of fireworks and firecrackers and children who are living in areas with frequent violence.
Key words: Unintentional injury     Risk factor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Rural area     Child    

意外伤害是世界范围内儿童死亡、住院和致 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美国每年约 40% 的儿童死 亡由意外伤害造成[2]。大量调查结果表明,儿童 意外伤害已成为我国 14 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要因 素[3, 4]。死亡和致残不但给家庭带来巨大打击,也 给社会医疗保健资源造成严重损失[5]。据报道,农 村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高于城市[6]。特别是近些年,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农村许多青壮年外 出进城打工,家中的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外公、 外婆抚养或托付给亲戚朋友照看。这样父母对孩 子的有效监管严重不足,这些留守儿童更是意外 伤害发生的高危人群。多个研究报道,留守儿童 意外伤害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7, 8, 9]。湖南 是农村劳务输出大省,醴陵是湖南的一个县级市, 位于湖南省东部,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很多青壮 年常年外出打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 童所受到的身体、心理的负面影响是我国近年面 临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但目前尚未见到有关 湖南省醴陵市农村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现况及危 险因素分析的报道。开展意外伤害危险因素的调 查,针对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和干预,有利于减少 伤害的发生。因此,本研究对湖南省醴陵市农村 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现况及危险因素进行调查, 为醴陵市农村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和干预措施的 制定提供依据,也为其他地区农村儿童意外伤害 的预防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3年10月9日至30日间,采取分层 整群随机抽样法在醴陵市东部和西部农村地 区分别抽取1个乡镇,每个乡镇分别抽取2~ 3 所初级中学和小学,每所学校的各年级全体学生 作为调查对象。发放 3 550 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 3 257 份(91.75%),共调查了 4 所中学和 2 所小学。 其中男 1 575 人(48.36%),女 1 682 人(51.64%); 年龄5~16 岁,平均11.4±2.3 岁,其中5 岁~ 346 人, 9 岁 ~ 1 182 人,12~16 岁 1 729 人。 1.2 意外伤害的判断标准

凡有如下情况之一者判定为伤害[10]:(1)经 医院诊断为某一种意外伤害者;(2)由家长或教 师做紧急处置者;(3)因伤缺勤(课)0.5 d 以上 者。以调查之日前 1 年内发生 1 次及以上伤害者 作为伤害发生率的统计对象。 1.3 意外伤害的分类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中损伤和中 毒的外部原因进行分类[11]:交通伤、跌伤、烧烫伤、 锐器伤、碰击伤、砸伤、爆炸伤、挤压伤、咬伤、 触电、中毒、异物伤、环境因素引起的伤害、溺水、 其他等。 1.4 调查方法及主要内容

根据研究目的、专家咨询及预调查结果制定 《湖南省醴陵市农村中小学生意外伤害调查表》。 该调查表主要包括儿童一般情况、家庭情况、父 母亲情况、周围环境及伤害发生情况等。小学四 年级及以上者以及中学生由学生本人在调查员的 指导下完成,当场收回;小学 1~3 年级学生将调 查表带回家和监护人一起填写完成,第二天收回。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18.0 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 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x±s)表 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 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进一步采用非条件 logistic 多 因素回归分析。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意外伤害发生概况

3 257 名儿童中,过去 1 年中发生意外伤害 356 人,发生率为 10.93%,其中男 199 人,女 157 人。常见伤害类型为跌伤(45.5%),交通伤也占 有较高的比例(14.3%)。 2.2 意外伤害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主要从儿童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及居住地周 围环境三方面比较发生伤害与未发生伤害儿童的 差异。儿童自身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是否 独生子女、性格类型、身体状况、营养状况、学 习压力、学习成绩、上学方式、是否留守、做家 务、上网吧频率等。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类型、 监护人情况、家庭收入、父母亲年龄、文化程度、 职业、是否外出打工、是否关心孩子及父母相处 和谐程度等。周围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儿童家庭及 家庭周边的安全环境等。

单因素分析发现,儿童性别、是否留守、网 吧上网频率、监护人、监护人年龄、父母相处和 谐程度、父亲是否外出打工、母亲是否外出打工、 家里是否储存烟花爆竹、居住地周围是否常有打 架斗殴及自己是否参与打架斗殴等 11 个因素是儿 童意外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见表 1

表 1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例(%)]
2.3 意外伤害发生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为了控制和考虑各因素之间的混杂影响,以 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 11 个因素为 自变量,是否受到伤害为因变量,进行非条件多 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各变量的赋值说明见表 2。 采用 LR 向前逐步法筛选主要危险因素。引入变量 的显著性水准为 0.05,剔除变量的显著性水准为 0.10。最后留在方程中的变量为性别(OR=0.751, P=0.013)、留守儿童(OR=1.779,P<0.001)、家 里储存烟花爆竹(OR=1.337,P=0.028)、居住地 周围常有打架斗殴(OR=1.517,P<0.001),显示 男性、留守儿童、家里储存烟花爆竹及居住地周 围常有打架斗殴会增加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风险, 见表 3

表 2儿童意外伤害影响因素各变量的赋值说明

表 3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模型入选变量和参数
3 讨论

自 1989 年瑞典第一届国际儿童意外伤害学术 会议后,我国陆续开展了关于儿童意外伤害的研 究,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不同地区儿童意外伤害 发生率存在很大差异:湖北蒲城县农村儿童意外 伤害发生率为 16.2%[12],广州市 7 岁以下儿童意外 伤害发生率为 1.48%[6],陕西省 0~12 岁农村儿童 意外伤害发生率为 27.3%[13]。本研究显示湖南醴陵 农村 5~16 岁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为 10.93%。不 同地区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存在差异的可能原因 为:(1)伤害的判断标准存在主观现象,个体判 断受主观因素影响;(2)各调查的研究对象特征 不同;(3)所调查的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预防和减少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最重要的前提 是了解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 ,我国部分省 市先后开展了儿童意外伤害危险因素的有关调查 研究[6, 7, 12, 13, 14, 15]。本研究通过制订详细的调查问卷表, 将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可能的相关因素,包括儿童 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及周围环境三方面因素首先 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性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Birgul P, Esin Ocaktan M, Akdur R, et al. Evaluation of unintentional injuries sustained by children: A hospital based study from Ankara-Turkey[J]. Paediatr Child Health, 2012, 17(7): 393-394.
[2] Theurer WM, Bhavsar AK. Prevention of unintentional childhood injury[J]. Am Fam Physician, 2013, 87(7): 502-509.
[3] 安琳, 何海宏. 2004年中国城乡1-14岁儿童死因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7, 18(1): 1-3.
[4] 申屠平平, 陈高尚, 陈爽. 2006-2010年金华市0-14岁儿童死因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3, 33(9): 1041-1043.
[5] Banerji A; Canadian Paediatric Society, First Nations, Inuit and Metis Health Committee. Preventing unintentional injuries in Indigenous children and youth in Canada[J]. Peadiatr Child Health, 2012, 17(7): 393-394.
[6] 胡艳, 邢艳菲, 蒋玲, 等. 广州市七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现状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1, 32(8): 777-780.
[7] 赵科伕, 方学晖, 苏虹, 等. 安徽省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J]. 疾病控制, 2007, 11(3): 277-279.
[8] 周蓉. 重庆儿童医院意外伤害住院儿童的特征分析及相关因素研究[D]. 第三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9] 沈敏. 农村儿童意外伤害流行特征及干预模式系统评价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10] 王声湧. 伤害流行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1.
[11] 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 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中心. 国际疾病分类(ICD-10)[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 820-822.
[12] 李绍华. 蒲城县农村儿童意外伤害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13] 孙雷焕, 张超, 曾令霞, 等. 陕西省0-12岁农村儿童意外伤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2, 33(9): 995-996.
[14] 李凌. 湖南中学生意外伤害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15] 时颖, 焦淑芳, 谢瑾, 等. 北京市0-14岁儿童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5, 26(6): 684-686.
[16] 莫庆仪, 黄东明, 谢广清, 等. 儿童意外伤害924例分析[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3, 15(7): 559-562.
[17] 施东华, 方为民, 刘筱娴. 麻城市农村某社区0-6岁儿童意外伤害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 32(3): 336-339.
[18] 李强, 臧文斌. 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影响[J]. 经济学, 2011, 12(1): 341-360.
[19] Morrongiello BA, House K. Measuring parent attributes and supervision behaviors relevant to child injury risk: examining the usefulness of questionnaire measures[J]. Inj Prev, 2004, 10(2): 114-118.
[20] 司达敏, 刘筱娴, 李激. 麻城市农村某社区7-14岁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1, 9(6): 391.
[21] Kendrick D, Mulvaney C, Burton P, 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ld, family and neighbourhood characteristics and childhood injury: a cohort study[J]. Soc Sci Med, 2005, 61(9): 1905-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