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母乳与足月母乳所含营养成分不同,早 产母乳的营养价值和生物学功能更适合早产儿的 需求[1]。国外研究发现早产母乳中的宏量营养素, 尤其是蛋白质含量并非一成不变,不同孕周的母 亲或同一母亲在不同泌乳期乳汁中蛋白质含量均 存在明显差别[2]。我国早产儿母乳喂养率低,是 NICU 工作的薄弱环节[3],更缺乏早产母乳营养成 分及动态变化的资料。由于我国与国外早产母亲 在遗传背景、营养状况及生活饮食习惯等方面均 明显不同,因此不能将国外早产母乳营养成分数 据直接应用于我国早产儿母乳喂养实践中。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170 例产妇母乳中营养成 分进行系列检测,研究我国早产与足月母乳及不 同孕周早产母乳之间的差异,探讨早产母乳营养 成分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为进行早产儿个体化母 乳强化喂养提供可靠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2 年11 月至2014 年1 月在我院产科 住院的早产或足月分娩、自愿参加此研究的产妇 的相关临床资料。
入选条件:(1)孕周<37 周分娩的产妇或 孕周≥ 37 周、无孕期合并症、单胎分娩的产妇; (2)入选时母乳喂养并同意母乳检测的产妇。
排除标准:(1)孕前有心血管、呼吸、内分泌、 血液、胃肠道系统或其他系统疾病者;(2)有疑 似或确定的孕期长期用药史者;(3)吸烟、饮酒者。
将研究对象分为早产组和足月组;早产组根 据产妇孕周分为≤ 30 周组、30+1~33+6 周组和≥ 34 周组。
本研究通过北京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参与研究的产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母乳收集
早产母亲分别留取初乳(产后3~7 d)、过渡 乳(产后8~14 d)、成熟乳(30 ~ 42 d)各1 份, 足月母亲留取初乳(产后3 ~ 7 d)和成熟乳(产后 30 ~ 42 d)各1 份。要求在清晨空腹吸空一侧乳房 的乳汁,混匀后留取5 mL 置于4℃冰箱冷藏待测。 1.3 乳汁营养成分分析
采用MIRIS HMA 母乳分析仪(瑞典Miris AB 公司):应用中红外线透射光谱技术,利用蛋白质、 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分别吸收波长6.46、3.48 和 9.61 μm 中红外线的能量来确定其含量。母乳样本 在检测前先用超声技术进行匀化,然后将2~3 mL 母乳注入分析仪内,获取蛋白质、脂肪、碳水化 合物和能量数据。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 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均数± 标准差(x±s) 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 检验,多组样本均数 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样本均数两两比较 采用Dunnett T3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纳入研究的产妇共计170 人,其中早产产 妇82 人,年龄25~47 岁(平均33±4 岁),孕周 25~36+6 周(平均31.2±2.7 周),早产儿出生体重 680~3 260 g(平均1 604±560 g);足月产妇88 人, 年龄22~43 岁(平均31±4 岁),孕周37~41+4 周(平 均39.2±1.0 周),新生儿出生体重3 100~3 800 g(平 均3 341±492 g)。
收集到母乳共计339 份,早产母乳207 份, 其中初乳82 份,过渡乳62 份,成熟乳63 份;足 月母乳132 份,其中初乳88 份,成熟乳44 份。 2.2 早产初乳、过渡乳和成熟乳营养成分的比较
早产母亲不同阶段的乳汁中蛋白质、脂肪、 碳水化合物和能量有明显差异,蛋白质含量在初 乳、过渡乳和成熟乳逐渐下降,而脂肪和能量在 初乳、过渡乳和成熟乳呈升高趋势,见表1.
乳、过渡乳和成熟乳呈升高趋势,见表1。 初乳蛋白质明显高于过渡乳和成熟乳 (P<0.01),但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能量均低于过 渡乳和成熟乳(P<0.05)。过渡乳蛋白质高于成熟 乳(P<0.05),但二者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能量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早产与足月初乳、成熟乳营养成分的比较
早产初乳蛋白质含量高于足月初乳(P<0.05), 但二者脂肪、碳水化合物及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早产与足月成熟乳的营养成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不同孕周早产产妇母乳营养成分的比较
不同孕周早产产妇的初乳中蛋白质和能量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脂肪、碳水化合物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孕周产妇的 过渡乳中蛋白质、脂肪和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碳水化合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孕周产妇的成熟乳中蛋白质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脂肪、碳水化合物和 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5。
≤ 30 周组初乳中蛋白质显著高于30+1~33+6 周组和≥ 34 周组(P<0.05);而能量显著低于 30+1~33+6 周组(P<0.05),与≥ 34 周组的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周30+1~33+6 周与 ≥ 34 周初乳各营养成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 30 周组过渡乳中碳水化合物显著高于 30+1~33+6 周组和≥ 34 周组母乳(P<0.05),蛋白 质、脂肪和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0+1~33+6 周与≥ 34 周过渡乳各营养成分比较差异 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0+1~33+6 周组成熟乳中蛋白质显著高于≤ 30 周 和≥ 34 周组母乳(P<0.05),脂肪、碳水化合 物和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0 周 与≥ 34 周成熟乳各营养成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 意义。见表5。
![]() |
表 1早产初乳、过渡乳和成熟乳中营养成分的比较(x±s) |
![]() |
表 2早产与足月初乳、成熟乳中营养成分的比较 |
![]() |
表 3不同孕周早产母亲初乳中营养成分的比较(x±s) |
![]() |
表 4不同孕周早产母亲过渡乳中营养成分的比较(x±s) |
![]() |
表 5不同孕周早产母亲成熟乳中营养成分的比较(x±s) |
3 讨论
早产母乳的营养成分有其自身特点,不同于 足月母乳。本研究早产初乳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 足月初乳蛋白质含量,而早产成熟乳与足月成熟 乳的蛋白质含量无差异,说明早产母乳蛋白质下 降较快。目前对于早产与足月母乳营养成分差异 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研究认为早产产妇孕期 短,其激素平衡和代谢调节与足月产妇不同,此 外早产产妇乳腺发育不成熟,产后还需要经历一 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导致早产母乳与足月母乳营 养成分的差异[4]。已有很多研究显示早产儿生后早 期的蛋白营养摄入不足影响其远期预后[5],由于早 产母乳蛋白质较足月母乳含量高,用早产儿生母 的母乳比捐赠母乳喂养早产儿更适合其营养需求。
本研究发现,早产母乳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 量在初乳、过渡乳和成熟乳中逐渐升高,比足月 母乳含量略高,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国外Faerk 等[6] 研究结果显示,早产母乳在产后2 周碳水化合物与脂肪明显升高,此后达到稳定水平,而且 较足月母乳含更高的脂肪,本研究结果与之基本 一致。
本研究提示,孕周≤ 30 周早产初乳蛋白质 较30+1~33+6 周和≥ 34 周早产初乳高,过渡乳蛋白 质以孕周30+1~33+6 周早产母乳最高,这种趋势持 续到成熟乳,说明孕周对母乳中蛋白质水平具有 重要影响。≤ 30 周早产母亲的初乳中蛋白质含量 最高,但其母乳中蛋白质含量变化快,本研究发 现在过渡乳阶段,孕周≤ 30 周早产母乳中蛋白质 含量不及30+1~33+6 周早产母乳,提示若缺乏母乳 营养成分监测的条件,不能及时添加母乳强化剂 (human milk fortification,HMF),≤ 30 周早产儿 会出现蛋白质摄入不足。目前认为非蛋白热卡只 能使早产儿体脂增加,不是瘦体重增加,而且身 长和头围的增长依赖于足够的蛋白质摄入[7]。对极 不成熟的早产儿来说,早期蛋白质摄入不足可引 起体成分改变,进而影响远期预后,因此应充分 重视孕周对早产母乳蛋白质的影响。孕周对早产产妇母乳营养成分影响的研究尚不多,Gitte 等[2] 研究214 例<32 周产妇母乳中的宏量营养素,产 后2 周蛋白质变化范围1.06~2.96 g/100 mL,平均 1.76 g/100 mL,产后8 周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 <28 周产妇产后2 周母乳的脂肪和能量水平明显高 于28~32 周产妇的母乳,该研究同时也显示早产 母乳成分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在对极不成熟早产 儿母乳喂养时,需要进行个体化的母乳分析。目 前认为个体化母乳强化是强化母乳喂养的理想方 式,对不同孕周早产母乳营养成分进行快速检测, 以母乳中蛋白质的含量决定HMF 的添加量,可更 好地接近早产儿的目标营养需求[8]。
本研究结果显示早产母乳中蛋白质含量初乳 高于过渡乳,过渡乳高于成熟乳,成熟乳随着日 龄增加蛋白质含量也呈下降趋势;脂肪含量在初 乳阶段随日龄增加而增加,在过渡乳阶段逐渐达 到稳定,成熟乳阶段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碳水化合物初乳低于过渡乳,过渡乳与成熟乳含 量相对稳定,说明随泌乳时间延长,母乳成分随 之改变,提示初乳喂养对早产儿是非常重要的, 初乳蛋白质含量高,对早产儿可有免疫保护和促 进胃肠道成熟的作用,应提倡初乳成为早产儿的 第一口奶。
对早产儿母乳强化剂添加时间目前尚有争议。 本研究显示早产母乳蛋白质含量随泌乳期延长逐 渐下降,泌乳早期蛋白质含量较高。若添加HMF 过早,可能出现蛋白质强化过度,而且提高了母乳的渗透压,会增加喂养不耐受的风险,若过晚 添加,可能出现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宫外生长 迟缓,因此综合母乳营养成分分析和喂养量决定 HMF 强化时间更为理想。
[1] | 母乳强化剂研究协作组. 母乳强化剂在早产儿母乳喂养中应 用的多中心研究[J]. 中华儿科杂志, 2012, 50(5): 336-337. |
[2] | Gitte Z, Jesper FG, Mette VH. The content of macronutrients in milk from mothers of very preterm infants is highly variable[J]. Dan Med J, 2013, 60(6): A4613. |
[3] | 早产儿营养调查协作组.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早产儿营 养相关状况多中心调查974 例报告[J]. 中华儿科杂志, 2009, 47(1): 12-17. |
[4] | Hill PD, Aldag JC, Demirtas H, et al. Association of serum prolactin and oxytocin with milk production in mothers of preterm and term infants[J]. Biol Res Nurs, 2009, 10(4): 340-349. |
[5] | Larios-Del YE, Vasquez-Garibay EM, Gonzalez-Ojeda, et al. A longitudinal evaluation of growth outcomes at hospital discharge of very-low-wight preterm infants[J]. Eur J Clin Nutr, 2012, 66(4): 474-480. |
[6] | Faerk J, Skafte L, Petersen S. Macronutrients in milk from mothers delivering preterm[J]. Adv Exp Med Biol, 2001, 501(9): 409-413. |
[7] | Olsen IE, Harris CL, Lawson L. Higher protein intake improve length, not weight, z-scores in preterm infants[J].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14, 58(4): 1097. |
[8] | Arslanoglu S, Moro GE, Ziegler EE. et al. Optimization of human milk fortification for preterm infants:new concepts and recommendations[J]. J Perinat Med, 2010, 38(3): 233-2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