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内科, 河南 郑州 450052
选择2012 年1 月至2013 年6 月就诊于我院 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尖足患儿256 例,均符合2004 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的诊断标准[7]。按 肌张力不同分为A、B 两组[8]。A 组(肌张力1~2 级) 147 例,随机分为两个亚组:A1(大剂量注射)组 73 例,男41 例,女 32 例,年龄5.4±3.5 岁;A2(小 剂量注射)组74 例,男44 例,女30 例,年龄5.1±2.8 岁 ,两亚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比较差异均无 统计学意义(P > 0.05)。B 组(肌张力3~4 级) 109 例,也随机分为两个亚组:B1(大剂量注射) 组55 例,男31 例,女24 例,年龄4.6±3.2 岁; B2(小剂量注射)组54 例,男29 例,女25 例, 年龄4.2±2.9 岁,两亚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比 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所有患儿监 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排除标准
排除标准包括:(1)拟注射肢体有固定性痉 挛畸形者;(2)拟注射肢体既往有手术治疗史或 应用神经阻滞剂(酒精、酚类等)者;(3)有发 热、急性传染病者;(4)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 疾病;(5)心、肝、肾或血液系统严重功能障碍者; (6)正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等影响神经肌肉接 头药物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1.3.1 肉毒素注射
BTX-A 由兰州生物制品研 究所生产,低温冷藏的条件下(-4℃ ~ -20℃)保 存。使用时将其100 U 溶解于0.9% 生理盐水2 mL (浓度为50 U/mL),溶解后立即使用。注射时以 手法触摸腓肠肌,以较为异常僵硬、隆起的肌肉 为注射位点,龙胆紫标记。患儿取俯卧位,常规 消毒注射部位的皮肤后注射针刺入肌肉肌腹,回 抽无血后将药物注入;选择3~4 个注射位点,每 个位点注射量≤ 0.5 mL;给予BTX-A 的治疗剂量 为A1、B1 组6 U/kg、A2、B2 组3 U/kg,每次总 量≤ 200 U。 1.3.2 康复训练
注射后24 h 内禁止下地行走 及任何康复治疗,避免药物扩散;24 h 后进行功 能训练、推拿、关节松动、减重支持系统训练等 康复治疗,每日1 次,共2 个月,2 个月后培训和 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 1.4 疗效评定
注射前及注射后1、3、6、12个月采用改良 的 Ashworth 痉挛评定量表评定腓肠肌的肌张力 (0:无肌张力的增高;Ⅰ:肌张力稍有增高,受 累部位在关节活动范围内被动屈曲,或伸展时出 现“卡住”和“突然释放”感,或在关节活动范 围的最后出现最小的阻力;Ⅰ+: 肌张力增高,表 现为轻微的卡住感,并且在剩余的关节活动范围 内小于 1/2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一 直伴有最小的阻力;Ⅱ:在大部分关节活动范围内肌张力明显增高,但受累部位被动活动容易; Ⅲ: 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活动困难;Ⅳ:受累 部位僵直于屈曲或伸展位。为统计方便,将量表 中等级评价的 0、Ⅰ、Ⅰ+、Ⅱ、Ⅲ、Ⅳ级分别定 为 1、2、3、4、5、6 分。采用粗大运动评定量表 (GMFM)评定下肢运动功能[9]。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资 料用均数± 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采用LSD 法,P<0.05 为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 组不同剂量BTX-A 治疗前后Ashworth 分 级比较
A1 与A2 组治疗前 Ashworth 痉挛分级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A1 组与A2 组在治疗后1、 3、6、12 个月Ashworth 分级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2 组的组内比较显示,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1、3、6 个月Ashworth 分级降低(P< 0.05), 其中以3 个月时的分级最低,随后逐渐恢复,12 个月时Ashworth 分级与治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见表 1。
![]() |
表 1 A 组不同剂量BTX-A 治疗前后Ashworth 分级比较 (x±s) |
B1 与B2 组治疗前 Ashworth 痉挛分级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B1 组Ashworth 分级在治疗后1、3、6 个月均低于B2 组(均P<0.05),提示对于严重脑瘫患儿,大剂 量BTX-A 注射降低肌张力的作用较小剂量强。治 疗后12 月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组的组内比较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 3、6 个月Ashworth 分级降低(P<0.05),其中以 3 个月时的分级最低,随后逐渐恢复,12 个月时 Ashworth 分级与治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 表 2。
![]() |
表 2 B 组不同剂量BTX-A 治疗前后Ashworth 分级比较 (x±s) |
A1 与A2 组治疗前GMFM 评分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在治疗后的1、 3、6、12 个月A1 和A2 组间比较,GMFM 评分差 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1 组治疗后1、3、 6、12 个月GMFM 评分逐渐增高,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6 个月与 12 个月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2 组治疗 后GMFM 评分也逐渐增高,其中3、6、12 个月评 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而6 个月与12 个 月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3。
![]() |
表 3 A 组不同剂量BTX-A 治疗前后GMFM 评分比较 (x±s) |
治疗前B1 与B2 组GMFM 评分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的1、3、6、12 个月B1 和B2 组间比较,B1 组GMFM 评分均高 于B2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 与 B2 组在治疗后各时间点的GMFM 评分均明显高于 治疗前(P<0.05),且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增高。 见表 4。
![]() |
表 4 B 组不同剂量BTX-A 治疗前后GMFM 评分比较 (x±s) |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疼痛(97.7%, 250/256),其次为一过性肌肉无力(82.0%, 210/256),见表 5。
![]() |
表 5 注射 BTX-A 后不良反应 (例) |
肌肉痉挛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是脑性 瘫痪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痉挛是造成脑瘫患儿 运动发育迟缓、运动姿势异常的重要因素。而小 腿三头肌痉挛所致的尖足是最常见的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存质量。肌肉痉挛的机制比 较复杂,包括肌梭运动过度、脊神经节段的异常 兴奋、运动神经元活动增强。一般认为是由于中 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造成高位中枢对脊髓牵张反 射的调控障碍或异常,使牵张反射过强或过于敏感[10]。肌肉痉挛的主要治疗目的是保持肌肉长度, 维持肢体的正常位置,防止发生继发性软组织挛 缩。肌肉痉挛的处理比较复杂,需要多学科综合 治疗。
1992 年 BTX-A 开始应用于脑性瘫痪的临床 治疗。目前,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已经批准 BTX-A 用于脑性瘫痪的治疗。BTX-A 是由厌氧肉 毒梭状芽孢杆菌所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具有嗜神 经性,可以抑制乙酰胆碱(Ach)的释放,导致肌 肉弛缓性麻痹[11]。BTX-A 经过肌肉注射给药后, 靶部位肌肉对随意运动兴奋和神经电刺激的兴奋 性降低,但这种改变不会引起真正意义上的肌纤 维变性坏死、纤维化等病理变化。一次肌肉注射后, 靶肌肉的随意运动和肌张力多于3~6 个月后恢复。 所以BTX-A 注射的最大价值在于提供了约半年左 右的治疗时间窗,为康复训练创造肌肉松弛、肌 张力降低的有利条件,使主动肌的痉挛状况得到 缓解,有利于加强对拮抗肌的功能训练,从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运动功能和改善姿势异常。 本研究随访1 年发现肌肉注射BTX-A 后3 个月左 右肌张力下降达高峰,6 个月时已经有所恢复,1 年左右基本恢复至注射前水平,提示注射BTX-A 可在一定时间内对脑瘫患儿肌张力有改善作用。 GMFM 评分却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并 没有因为肌张力的恢复而出现明显倒退,说明肌 张力对运动能力的改善仅是影响因素之一,肌肉 注射BTX-A后配合康复治疗运动功能可持续改善。
BTX-A 至今没有公认的最佳用量、浓度标准。 有些研究认为大剂量较小剂量更有效[12],但亦有 研究认为,大小剂量的效果差异并无显著性[13]。 本研究中,A1 组与A2 组在治疗后1、3、6、12 个月Ashworth 分级和GMFM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 计学意义,提示对于病情较轻的脑瘫患儿,不同 剂量注射BTX-A 在降低肌张力和改善下肢运动的 效果方面无明显差异。B1 组Ashworth 分级在治疗 后1、3、6 个月均低于B2 组,GMFM 评分均高于 B2 组,提示对于严重脑瘫患儿,大剂量BTX-A 注 射降低肌张力的作用较小剂量强,且改善下肢运 动的作用效果强于小剂量BTX-A。因此,本研究 提示,腓肠肌注射剂量的选择应考虑到肌张力的 严重程度,病情相对较轻(肌张力1~2 级)者采 用大剂量注射无优势,建议选择小剂量注射,既 可减少副作用的发生,也可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而对于病情相对较重(肌张力3~4 级)的患儿, 采用大剂量注射则可更大程度地降低肌张力,改 善运动功能。
本研究病例注射BTX-A 后的生命体征均平稳, 无全身性或系统性副作用发生。最常见的不良反 应为注射部位疼痛,除与局部软组织损伤有关外, 与注射药液体积偏大、浓度过高也有关。因此应 尽量减少针管移动以保护软组织,应用适当小体 积、高浓度药液,副作用会相对减少。其次为一 过性肌肉无力,大部分于1 周左右恢复;最严重 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注射前应详细询问病 史,有高敏体质者避免应用。
虽然肌电图引导下的肌肉位点定位较为准确, 但确定靶肌的位置要通过肌肉主动收缩或被动运 动,6 岁以下脑性瘫痪的儿童难以配合完成,并且 为有创性操作,所需时间较长,不太适合临床应用, 并且效果无明显优于采用反向徒手牵拉定位[14]; 反向徒手牵拉便捷、患儿痛苦小,适用于浅表、 大块的肌肉。由于腓肠肌的位置表浅,肌肉解剖 位置明显,痉挛后常明显异常隆起,触之僵硬, 收缩状态更易于触摸,故临床易于定位,本研究 采用徒手反向牵引法进行定位,易于操作,节省 大量的时间,便于临床应用。
[1] | 王雅洁, 闫桂英, 高宝勤, 等. A 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性 瘫痪下肢肌群的剂量-反应关系研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7, 9(3): 247-248. |
[2] | Heinen F, Desloovere K, Schroeder AS, et al. The updated European Consensus 2009 on the use of Botulinum toxin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 Eur J Paediatr Neurol, 2010, 14(1): 45-66. |
[3] | Edgar TS. Clinical utility of botulinum toxin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palsy: comprehensive review[J]. J Child Neurol, 2001, 16(1): 37-46. |
[4] | Camargo CH, Teive HA, Zonta M, et al.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 the treatment of lower-limb spasticity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 Arq Neuropsiquiatr, 2009, 67(1): 62-68. |
[5] | Py AG, Zein Addeen G, Perrier Y,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s in the lower limb muscles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Preliminary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advantages of ultrasound guidance[J]. Ann Phys Rehabil Med, 2009, 52(3): 215-223. |
[6] | Kinnett D. Botulinum toxin A injections in children: technique and dosing issues[J]. Am J Phys Med Rehabil, 2004, 83(10): S59-S64. |
[7] |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 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 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4): 262. |
[8] | Bohannon RW, Smith MB, Interrater reliability of a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of muscle spasticity[J]. Phys Ther, 1987, 67(2): 206-207. |
[9] | 史惟, 王素娟, 杨红, 等. 中文版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分 级系统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06, 1(2): 122-129. |
[10] | 刘青, 曹建国, 贠国俊. 体外冲击波疗法在肌肉痉挛治疗中 的应用[J]. 中国康复, 2014, 29(1): 65-67. |
[11] | Aoki KR. Harmacology and immunology of botulinumtoxin type A[J]. Clin Dermatol, 2003, 21(6): 476-480. |
[12] | Polak F, Morton R, Ward C, et al. Double-blind comparison study of two doses of botulinum toxin A injected into calf muscles in children with hemiplegic cerebral palsy[J]. Dev Med Child Neurol, 2002, 44(8): 551-555. |
[13] | Baker R, Jasinski M, Maciag-Tymecka I, et al. Botulinum toxin treatment of spasticity in diplegic cerebral palsy: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dose-ranging study[J]. Dev Med Child Neurol, 2002, 44(10): 666-675. |
[14] | 蔡淑英, 彭桂兰. 不同定位方式下肉毒素治疗儿童痉挛型 脑瘫上肢功能的疗效[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3, 21(4): 150-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