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滥用, 以及免疫抑制剂、人工呼吸机、留置导管等各种 治疗手段的广泛使用,使得深部真菌感染,尤其 是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IPFI)呈持续增多趋势[1, 2]。对于儿科病 人而言,IPFI 的预后较细菌感染差,病死率比细 菌感染更高,早期诊断及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3]。 国外经验性抗真菌治疗证明是有效的[4],国内对于 是否采取经验性治疗尚无量化标准。本研究就符 合IPFI 临床诊断的48 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 讨其危险因素,为早期防治IPFI 提供理论依据, 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诊疗操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 年1月至2013 年3 月我院儿科重症监护 病房住院患儿中符合IPFI 临床诊断的48 例患儿为 真菌感染组,其原发基础疾病为:重症支气管肺 炎28 例,支气管哮喘3 例,结核性脑膜炎2 例, 急性肾功能衰竭3 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3 例, 先天性心脏病4 例,急性坏死性小肠炎2 例,先 天性胆道闭锁2 例,原发性腹膜炎1 例。同期不 符合IPFI 诊断的106 例肺炎患儿为非真菌感染组, 其原发基础疾病为:重症支气管肺炎72 例,支气 管哮喘10 例,急性肾功能衰竭7 例,化脓性脑膜 炎6 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4 例,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3 例,糖尿病2 例,烫伤术后2 例。两组患 儿男女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 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定 的《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2009 版)》 [1]。IPFI 的临床诊断标准:宿主因素+ 临床证据+ 下列3 种有临床诊断意义的微生物学证据之一者: (1)合格痰标本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经直接镜检 发现菌丝,真菌培养阳性;(2)胸腔积液或血液 真菌培养阳性;(3)血液标本G 试验阳性。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系统阅读并 分析入组患儿的临床特征。纳入的IPFI 危险因 素包括:年龄、住院时间、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 使用时间、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机械通气、 体内留置导管、营养不良、口腔部真菌感染、并 发症(腹泻、心功能不全)。进行非条件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找出导致患儿IPFI 的主要独立 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 用均数± 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 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或χ2 检验。对 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 回 归分析,以明确IPFI 发生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部真菌感染情况
真菌感染组48 例患儿共检出真菌63 株,包 括白色念珠菌46 株(73%),热带念珠菌6 株(10%), 近平滑念珠菌4 株(6%),光滑念珠菌3 株(5%), 克柔念珠菌2 株(3%),曲霉菌2 株(3%)。 2.2 肺部真菌感染组与非真菌感染组的临床特征
比较 真菌感染组的平均年龄、血清白蛋白水平低 于非真菌感染组(P<0.01);真菌感染组的平均 住院日、抗生素使用时间和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 长于非真菌感染组(P<0.05);真菌感染组的营 养不良、有创机械通气、体内保留导管使用、口 咽部真菌感染、并发腹泻等的比率高于非感染组 (P<0.05);两组血红蛋白和并发心功能不全的发 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
表 1 真菌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间的临床特征的比较 |
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有创机械 通气、腹泻、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使用时间、年龄、 白蛋白水平是IPFI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 |
表 2 肺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医 院感染监控网横断面调查显示,院内真菌感染的 发生率为10.62%,占医院感染各种病原体的第3 位,其中以IPFI 最常见,大约占50% ~60% [5]。 IPFI 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利用痰或支气管灌 洗液行真菌涂片及培养,易受寄生真菌污染,而 且痰培养时间相对较长。病理活检为有创检查, 在危重患儿中存在较大局限。因此,早期诊断困 难,易造成漏诊、误诊,严重影响患儿的预后[6]。 未经及时治疗的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病死率可高 达30%~80%[7]。国外资料报道,侵袭性念珠菌病 的病死率为28%~59%,侵袭性曲霉菌病病死率为 38%~80%[8]。因此,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显得尤 为重要[9]。
IPFI 是指真菌侵入气管、支气管及肺组织引 起的感染,不包括真菌寄生和过敏引起的肺部病 变[10]。其常见病原体是念珠菌,属条件致病菌, 可从健康人体的胃肠道、阴道、口腔分离出来; 真菌定植是发生真菌感染的主要病理生理因素,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引起机会感染[11]。本研 究显示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为念珠菌,主 要为继发真菌感染,其中白色念珠菌占73%,与 国内有关报道相似[12, 13]。儿童呼吸道发育、免疫 功能状况是IPFI 发生的内在因素,而医源性因素 是重要的外在因素。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是机体 与真菌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最终结局取决于真菌 的致病性、机体的免疫状态及环境条件对机体的 影响[14]。本研究提示发生IPFI 的外在因素为:住 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 体内留置导管、有创机械通气使用率;内在因素为: 年龄、低蛋白血症、口咽部真菌感染、营养不良、 并发腹泻。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IPFI 发 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有创机械通气、抗 生素使用时间、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低蛋白血 症、腹泻等。其中有创机械通气(OR 值7.580) 是IPFI 发生的最重要的外在独立危险因素。儿童 机体免疫功能相对较低,黏膜屏障功能差,定植 于口咽部和胃肠道的真菌很容易进入下呼吸道, 加之呼吸道弹性纤维及肌肉发育不完善,纤毛清 除率低,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出现呼吸功能紊乱时,常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 呼吸道的咳嗽反射、气道黏膜屏障的防御功能, 使定植于口咽部的真菌通过导管与气管间隙或侵 入性操作进入下呼吸道而增加IPFI 的风险[15]。糖 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长时间使用,可导致吞 噬细胞功能减弱,淋巴细胞功能受损,炎症反应 受抑制,机体对抗原抗体反应性降低而诱发真菌 感染 [16]。长期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正常 菌群被抑制,微生态失衡,真菌大量繁殖而导致 感染[17]。年龄越小,免疫功能相对较差,易于发 生感染。感染、炎性渗出消耗白蛋白;另外腹泻 使肠道菌群失调定植于消化道的真菌繁殖,发生 真菌血症,也可使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导致低蛋 白血症,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了发生IPFI 的机 率[18]。因此对感染患儿使用抗真菌感染的同时, 还应加强免疫支持治疗,提高预防和抗感染的效 果。
综上,有创机械通气、腹泻、长时间使用广 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是儿童IPFI 发生的独立危 险因素。年龄越小,越易发生IPFI。怀疑IPFI 而 存在上述高危因素时,就应考虑IPFI 的可能,如 及时作相关病原学检查困难,应尽早进行经验性 抗真菌治疗。儿童IPFI 主要病原体为白色念珠菌, 氟康唑为三唑类抗真菌药,对白色念珠菌具有较 好疗效、副作用少,对疑有继发性真菌感染时可 作为首选,足量口服4~5 d 无效再换用伊曲康唑或 伏立康唑[1, 2, 11]。临床上还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有 创检查和操作,规范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 以防治IPFI 的发生。
[1] |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呼吸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 会. 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2009 版)[J]. 中华 儿科杂志, 2009, 47(2): 96-98. |
[2] | 赵顺英, 江载芳. 危重侵袭性肺部真菌病[J]. 实用儿科临床 杂志, 2009, 24(4): 243-245. |
[3] | Dhillon RH, Clark J. Fungal infection in the critically ill[J]. Trends Anaesth Crit Care, 2011, 1(4): 201-218. |
[4] | Vallejo C, Barberán J. Empirical antifungal treatment:a valid alternative for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J]. Rev Esp Quimioter, 2011, 24(3): 117-122. |
[5] | 文细毛, 任南, 吴安华, 等. 2010 年全国医院感染横断面 调查感染病例病原分布及其耐药性[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2, 11(1): 1-6. |
[6] | Lopes MM, Barros R, Peres I, et al. Surveillance of nosocomial fungal infections in a Portuguese paediatric hospital: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J]. J Med Mycol, 2006, 16(4): 212-219. |
[7] | 刘正印, 盛瑞媛, 李旭丽, 等. 院内真菌感染149 例分析[J]. 中华医学杂志, 2003, 83(5): 399-402. |
[8] | Lass-Flörl C. The changing face of epidemiology of 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n Europel [J]. Mycoses, 2009, 52(3): 197-205. |
[9] | Cakir FB, Cakir E, Berrak SG, et al. Invasive respiratory aspergillosis is a treatable disease with early diagnosis and aggressive therapy[J]. Pediatr Hematol Oncol, 2010, 27(6): 422- 434. |
[10] |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 与治疗原则(草案)[J]. 中华内科杂志, 2006, 45(8): 697-700. |
[11] | 黄敬孚. 侵袭性肺念珠菌病的诊治[J]. 中华儿科杂志, 2009, 47(4): 318-319. |
[12] | 常莉, 石华, 周伟, 等. 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 病原菌分析[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2, 14(12): 933-937. |
[13] | 栗芳, 王清涛, 杜小玲, 等. 医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 布和药敏结果[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4): 772- 784. |
[14] | 梁穗新, 陈炫炜, 何少茹, 等. 婴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危 险因素[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1, 26(13): 1012-1014. |
[15] | 刘又宁, 佘丹阳, 孙铁英, 等. 中国1998 年至2007 年临床 确诊的肺真菌病患者的多中心回顾性调查[J]. 中华结核和呼 吸杂志, 2011, 34(2): 86-90. |
[16] | 蔡小芳, 孙继民, 董宗祈, 等.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侵袭性真 菌感染38 例临床分析[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3, 15(8): 644-648. |
[17] | 黄玉蓉, 郭素君, 吴秋英, 等.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深部真菌 感染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J]. 2010, 20 (14): 2033-2034. |
[18] | Peter GP, Carol AK, David A,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andidiasis: 2009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J]. Clin Infect Diseases, 2009, 48 (1): 503-5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