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男,3 岁,籍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 因双侧膝关节肿痛2 d,加重半天初次入院。入 院体查:T 36.8℃,P 95 次/ 分,R 24 次/ 分,BP 90/65 mm Hg,体重15 kg。神志清,精神欠佳。全 身皮肤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 未触及。头颅、双肺、心腹、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 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侧膝关节肿胀,左侧为著,不 红,局部皮温高,压痛明显,浮髌试验阳性,活 动受限。个人史无特殊。外院膝关节X 线检查未 见明显异常。入院后查血常规:WBC 15.33×109/L, N 30.2%,L 29.9%,E 37.1%,RBC 4.42×1012/L, Rb 123 g/L,PLT 314×109/L。尿、粪常规正常。血 生化全项检查基本正常。血细胞分析示嗜酸性粒 细胞百分比增高(45%)。血沉9 mm/h。D- 二聚 体5.83 μg/mL。风湿3 项:ASO、RHF 正常,CRP 14.1 mg/L。HLA-B27 8.1%,HLA-B27 荧光度1.6。 自身抗体、抗核抗体、PPD 试验及抗结核抗体阴性。 骨髓穿刺检查示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33.5%)。 多次复查血常规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最高达 49.1%。患儿于入院后第4 日膝关节肿痛减轻,出 现右侧踝关节肿痛,于第5 日出现右侧腕关节肿 痛。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幼年特发性关 节炎。给予口服泼尼松5 mg(tid),骨化三醇胶 丸每日0.25 μg,治疗5 d,患儿关节肿痛缓解。复 查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0.1%,患儿无明显特 殊不适,遂出院。院外继续口服泼尼松,嘱2 周 后复诊。患儿出院后出现颈部受累,未予任何处 理,自行缓解。出院后1 个月家属发现患儿背部 出现一红色包块,遂再次就诊于我院门诊。体查 可见右侧肩胛骨下方一约1 cm×1 cm 大小红色包 块,中间可见一约0.1 cm×0.1 cm 大小窦道,窦道 内可见一蠕动虫体,触痛,皮温正常,无其他不 适。查血常规示:WBC 7.42×109/L,N 70.2%,L 26.8%,E 1.2%。血细胞分析、血沉、CRP 正常。 根据患儿窦道及窦道内有一蠕动虫体,结合患儿 第1 次入院时主要表现为游走性关节肿痛,实验 室检查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高,考虑患儿 体内为寄生虫。仔细询问家属得知患儿所在居住 地以养牛业为主,且近期当地诊断1 名蝇蛆病患者, 考虑患儿为“蝇蛆病”,以“蝇蛆病”收住入院。 入院后在局部麻醉下行皮肤切开术,取出1 条长 约1 cm 半透明白色虫体,送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病原生物学研究室行病原体检查,明确诊断为纹 皮绳蝇蛆幼虫。患儿手术后无明显不适出院。
讨论:蝇蛆病主要由蝇产生虫卵通过破损皮 肤、开放器官或通过饮用含有虫卵的水及食物进 入体内,一般在体内经历卵、蛆、蛹3 个生长阶 段[1],侵入不同的器官,发育所需要的时间及临床 表现不同。蝇蛆病主要发生在热带及亚热带国家, 国外多见于印度、巴西、西班牙、尼泊尔等,在 国内,主要以西藏、青海、新疆等地为主。牧区 多于非牧区,农村多于城市。夏秋季节多发。从 新生儿、婴幼儿、青年、中年至老年人均有发病, 有开放性伤口、机体抵抗力低下、生活环境差、 生冷饮食、疫区旅居史者为易感人群。最常见的 侵犯部位为皮肤、鼻腔、口腔、眼睛、胃肠道, 少见的部位为泌尿生殖器官、支气管到胸腔、颅脑、 新生儿脐部。
皮肤型蝇蛆病一半以上发生在儿童[2],易感 人群包括疫区生活、皮肤损伤、糖尿病、酗酒、 吸毒、抵抗力低下者。第一阶段的虫卵接触易感 人群的皮肤后,约4~5 h 发展为第二阶段即蛆,蛆能够在组织中穿行,释放炎性物质引起炎症 反应,约10~12 h 后成长为第三阶段即蛹,约长 11~15 mm,最终穿透皮肤爬出体外[1, 2, 3]。常见的临 床表现有瘙痒、钻痛、触痛、环形红斑、移行红 斑轨迹、皮下结节、皮下囊肿、皮肤溃疡,偶有 淋巴结肿大[1, 2, 4, 5, 6, 7],还可出现睡眠和情绪紊乱[4], 蝇蛆病多数情况下仅限于局部组织的破坏,少数 可影响深层结构,引起组织的严重破坏[8]。实验室 指标大多数正常,偶有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IgE 增高[6] 及ESR 增快[4]。病变部位行超声检查在 第二、三阶段可见一低回声空腔包围的强回声幼 虫,有些还能观察到幼虫的移动,第三阶段行X 片检查可见顶端两个微钙化(牙齿)灶,沿幼虫 方向可见两条平行的透亮条纹,结束于锥形端的 虫体[3]。行病理学检查可见局部水肿、渗出、中性 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增高[2, 5]。其确诊靠发现蝇 蛆幼虫。需要与疖、蜂窝织炎、囊性肿瘤等鉴别[1, 3, 9]。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局部使用松节油、液体石蜡、 凡士林、橄榄油、创可贴等制造厌氧环境,使幼 虫爬出,或死亡后取出[10],然而有研究指出这种 方式容易引起取虫不彻底并加重感染,可靠的治 疗方法为局麻下行局部切开取虫,并局部应用伊 维菌素,根据患儿病情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生素[6]。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蝇蛆病的发病报道逐 年减少,由于蝇蛆病的确诊主要以发现蝇蛆幼虫 为主,所以发病早期易误诊,对于出现相应的临 床症状,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高,而又有疫区旅 居史及高危易感因素的人群,应考虑到蝇蛆病的 可能。本例患儿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 程度在国内罕见,其早期表现为游走性关节肿痛,被误诊为幼儿特发性关节炎,约1 个月后患儿皮 肤破损并有虫体蠕动,被确诊为皮肤蝇蛆病,局 部切开取虫后2 周随访患儿无明显不适。
[1] | Logar J, Soba B, Parac Z. Cutaneous myiasis caused by Cordylobia anthropophaga[J]. Wien Klin Wochenschr, 2006, 118(5-6): 180-182. |
[2] | Delshad E, Rubin AI, Almeida L, et al. Cuterebra cutaneous myiasis: case report and world literature review[J]. Int J Dermatol, 2008, 47(4): 363-366. |
[3] | de Barros N, D'Avila MS, de Pace Bauab S, et al. Cutaneous myiasis of the breast: mammographic and us features-report of five cases[J]. Radiology, 2001, 218(2): 517-520. |
[4] | Varani S, Tassinari D, Elleri D, et al. A case of furuncular myiasis associated with systemic inflammation[J]. Parasitol Int, 2007, 56(4): 330-333. |
[5] | Robbins K, Khachemoune A. Cutaneous myiasis: a review of the common types of myiasis[J]. Int J Dermatol, 2010, 49(10): 1092-1098. |
[6] | Krajewski A, Allen B, Hoss D, et al. Cutaneous myiasis[J]. J P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 2009, 62(10): e383-e386. |
[7] | Meinking TL, Burkhart CN, Burkhart CG. Changing paradigms in parasitic infections: common dermatological helminthic infections and cutaneous myiasis[J]. Clin Dermatol, 2003, 21(5): 407-416. |
[8] | Romero-Cabello R, Calderon-Romero L, Sanchez-Vega JT, et al. Cutaneous myiasis caused by Chrysomya bezziana larvae, Mexico[J]. Emerg Infect Dis, 2010, 16(12): 2014-2015. |
[9] | Curtis SJ, Edwards C, Athulathmuda C, et al. Case of the month: Cutaneous myiasis in a returning traveller from the Algarve: first report of tumbu maggots, Cordylobia anthropophaga, acquired in Portugal[J]. Emerg Med J, 2006, 23(3): 236-237. |
[10] | Dias E, Dias M. Cutaneous myiasis[J]. Indian Pediatr, 2011, 48(11): 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