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 心理科, 山东 烟台 264100
焦虑障碍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情绪障碍。国外 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符合DSM- Ⅳ焦虑障碍诊断标 准的学龄前期儿童大约为9%~10%[1]。国内学者使 用量表筛查发现14.1% 的学龄前儿童存在焦虑情 绪[2]。较早时国外学者对3~4 岁学龄前儿童的随访 研究中发现焦虑障碍具有高达82%的自然缓解率, 但同时也发现,这些儿童有30% 可能发展成其他 类型的精神疾病[3]。近期研究则多认为如果不予处 理,焦虑症状在儿童的发育中往往呈慢性过程且 相对稳定[4,5]。国内的研究也认为此类患儿成年后 会出现社交能力减弱、思维贫乏,影响其继续受 教育的能力和工作能力[6]。因其对儿童未来的身心 健康具有如此大的危害性,有必要及早进行干预, 但目前仍缺乏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法。
本研究拟探讨对父母进行短期教育干预对学 龄前儿童焦虑的影响,以期尽早缓解儿童及其家 庭的痛苦,降低其随年龄增长出现精神疾病的可 能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烟台市牟平城区内 3 所幼儿园中选取786 名年龄36~60 个月的学龄 前儿童,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12 份, 筛选出焦虑得分≥ 48 分且父母长期在当地居住工 作的儿童76 名。76 名儿童母亲均用焦虑自评量表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进行自评,排除 母亲SAS 得分≥ 50 分、双胎、多子女、单亲家庭 及患有其他严重慢性疾病的儿童。筛选出符合条 件的67 名儿童,最终49 名儿童父母均同意参与 研究,儿童平均年龄48±8 个月,其中男23 名, 女26 名。本研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及家长知情同意。
49 名儿童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 25 名,平均年龄48±7 个月,男11 名,女14 名。 对照组24 名,平均年龄47±8 个月,男12 名, 女12 名。两组在年龄、性别、父母年龄及文化程度、 家庭生活条件、量表初次得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1.2 Spence 学龄前儿童焦虑量表中文版
Spence 学龄前儿童焦虑量表中文版[7] 包括分 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躯体伤害恐惧(fears of physical injury)、社交恐惧(social phobia)、 强迫-冲动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和 广泛性焦虑(generalized anxiety)5 个分量表 28 个 题项及5 个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题项,共33 个题项。采用5 级记分法(0~4 分),总分≥ 48 分认为有焦虑情绪。 1.3 家庭情况问卷
由研究人员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儿童的一般 资料、气质特点等;母孕期情况、产后情绪;父 母年龄、职业及学历、身体健康情况、婚姻状况、 教育子女的方式;家庭环境等。 1.4 父母教育干预
对干预组儿童的家长共进行6 次集体教育课 程,开始每周1 次共4 次,第6 周时1 次,第10 周时最后1 次,每次课程持续约60 min,儿童母 亲全程参与。教育课程由具有心理咨询资质且在 焦虑情绪方面富有经验的临床心理医师担任。第1 次课程主要讲解焦虑情绪的本质及其发展特点, 强调父母干预的重要性,增强其积极性和信心。 第2 次课程主要讲授对儿童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 强调家长过度保护或严厉等不适当的教养方式对 儿童焦虑的影响。第3~5 次课程向家长传授认知 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及方法,鼓励并督促家长使 用认知技术,解答在儿童焦虑管理应用中的具体 问题。第6 次课程进行回顾和总结,集中讨论应 用过程中的问题,强调持续干预的重要性,防止 复发。必要时结合个别授课,以保证干预组所有 个体的进度一致。对照组未进行任何干预,只进 行随访。所有儿童在干预开始后的第3 个月和第6 个月分别用Spence 学龄前儿童焦虑量表中文版再 次进行测评。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8.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共有6 例(12%)未能完成整个观察研究, 其中5 例主动放弃,1 例因未能及时参与随访。最 终完成整个观察研究的干预组21 例,对照组22 例。 2.1 两组干预前后焦虑量表得分≥ 48 分的情况 的比较
干预前所有儿童焦虑量表得分均≥ 48 分,3 个月后,干预组仍≥ 48 分的儿童比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 个月后,干预组焦虑量表得 分仍≥ 48 分的儿童比率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见表 1。
![]() | 表 1 两组干预前后焦虑量表得分≥ 48 分的情况比较 |
干预前两组量表平均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个月后干预组量表得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 个月时复测,两组量表得分 均较前继续略有下降,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见表 2。
![]() | 表 2 两组干预前后焦虑量表平均得分的比较 |
由于学龄前期儿童年龄较小,很多对较大 儿童有效的治疗方法如生物反馈治疗、沙盘游 戏疗法等不宜使用。而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虽被证实对学龄前儿童有 效[8],由于言语交流障碍、发育迅速、环境因素多 变等原因,具体实施时难度也较大[9]。
家庭是儿童生活成长的主要环境,Merikangas 等[10] 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对焦虑症状影响最大。国 内对小学生的研究结果显示焦虑儿童的父母较多 采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 等养育方式,与焦虑症状评分存在显著性正相关, 其中惩罚严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对儿童的焦 虑情绪具有预测作用[11]。有研究发现焦虑性障碍 患儿父母的教育成效较差[12]。在学龄前儿童中, 与权威型教养方式相比,专制型和放任型教养方 式与焦虑总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且放任型 教养方式可以显著预测1 年后儿童的焦虑总分[13]。 故认为通过教育父母的养育方式以改善亲子关系, 就能够达到改善儿童时期情绪和处理问题方式的 目的[14]。目前的干预研究也多以亲子互动治疗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PCIT)为重点[15]。
已有的临床研究表明,通过对父母的短期教 育可减轻学龄前儿童焦虑症状,降低相关风险, 并可能改变具有焦虑高危因素的儿童焦虑症状的 发展轨迹[16]。Schneider 等[17] 对符合DSM- Ⅳ分离 焦虑症诊断标准的5~7 岁儿童进行包括家长培训 及认知行为疗法的综合治疗,疗效显著,明显改 善了患儿的生活质量。Rapee 等[18,19] 对平均年龄 <4 岁具有行为抑制气质儿童的父母进行了短期教 育,并随后进行了3 年随访。结果干预组儿童中 符合临床诊断的焦虑症状显著减少,严重程度明 显降低,而且观察到的治疗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 更加明显。只进行定期评估的对照组儿童症状则 相对加重,表明未经治疗的焦虑障碍儿童有着向 不利方向的发展趋势。
本研究中干预组3 个月复测时焦虑量表得分 明显降低,6 个月时复测分数继续下降,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干预组在3 个月和6 个月后焦虑量表得分仍≥ 48 分的儿童百分比显著 低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支持对父母进行短期教 育干预对缓解学龄前儿童焦虑的有效性。
同时,本研究中对照组儿童在3 个月、6 个月 复测时焦虑量表得分亦呈下降趋势,部分儿童量 表得分自行降至48 分以下,提示儿童焦虑有自然 缓解的可能,与既往研究相符[3]。
由于低龄儿童主动参与治疗的多变性,父母 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是孩子能否响应治疗的关 键[20]。因而在干预中特别强调父母参与的重要性, 事实也证明防治计划成功与否与此关系密切[21]。 但现实中因为焦虑症状的隐蔽性使孩子的父母大 多不能主动意识到问题存在[22]。Dadds 等[23] 的研 究中邀请了1 646 名父母,734 名(44.6%)同意 参与,最终却只有107 名(6.5%)父母实际参与 课程。在Pahl 等[24] 的研究报道有41% 的参与者 未能最终完成。同时有学者发现,除非问题严重, 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父母由于参与水平也较低, 干预效果也较差[25]。本研究中符合条件的67 名儿 童中,49 例父母同意参与,但又有6 例中途退出, 最终仅43 例(64%)完成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 尚需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父母的参与程度以提高 干预效果。
早期干预的效果能持续多久,相关的研究结 果并不多。Hirshfeld-Becker 等[8] 的研究证实效果 大多能持续到1 岁。Rapee 等[26] 通过11 年的随诊, 发现作用可一直持续至青春期中期。本研究在6 个月的随访过程中复测焦虑量表得分呈持续下降 趋势,但仍需继续随访,以进一步探讨其远期效果。
本研究筛查出10.7%(76/712)的学龄前儿童 有焦虑情绪,但研究样本量较少,且均为本地城 区居民、来自完整家庭、父母大多受过良好教育 和认知程度较高。另外,为避免母亲因素的干扰, 本次研究中将有焦虑情绪母亲的儿童排除在外, 故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仍需大样本临床 研究的验证,并需进一步探讨相关因素对学龄前 儿童焦虑的影响。
[1] | Egger H, Angold A.Common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in preschool children: presentation, nosology, and epidemiology[J].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2006, 47(3/4):313-317. |
[2] | 付智伟, 郝金莲, 陈素芬, 等.哈尔滨市幼儿焦虑情绪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的探讨 [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3, 21(1):11-13. |
[3] | Last CG, Perrin S, Hersen M, et al.A prospective study of childhood anxiety disorders[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6, 35(11): 1502-1510. |
[4] | Karevold E, Røysamb E, Ystrom E, et al.Predictors and pathways from infancy to symptom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early adolescence[J].Dev Psychol, 2009, 45(4): 1051-1060. |
[5] | Mian ND, Wainwright L, Briggs-Gowan MJ, et al.An ecological risk model for early childhood anxiety: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child symptoms and temperament[J].J Abnorm Child Psychol,2011, 39(4): 501-512. |
[6] | 任颖, 苏林雁, 黄广文, 等.儿童焦虑障碍的行为特征 [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8): 94-95. |
[7] | 王美芳, 赵金霞, 白文.学前儿童焦虑量表中文版的测量学分析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 17(1): 21-23. |
[8] | Hirshfeld-Becker DR, Masek B, Henin A, et al.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4- to 7-year-old children with anxiety disorder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J Consult Clin Psychol,2010, 78(4): 498-510. |
[9] | Cuthbert B.Early prevention in childhood anxiety disorders[J].Am J Psychiatry, 2010, 167(12): 1428-1430. |
[10] | Merikangas KR, Lieb R, Wittchen HU, et a1.Family and high-risk studies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J].Acta Psychiatr Scand Suppl, 2003, 4(17): 28-37. |
[11] | 曹枫林, 覃倩, 余昆容, 等.儿童焦虑障碍症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14(6): 599-601. |
[12] | 沈玲, 罗学荣, 韦臻, 等.焦虑性障碍儿童情绪问题及教育心理控制源的研究 [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1, 13(12): 970-972. |
[13] | 王美芳, 张燕翎.学前儿童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追踪研究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 20(1): 49-52. |
[14] | Bayer JK, Rapee RM, Hiscock H, et al.Translational research to prevent internalizing problems early in childhood[J].Depress Anxiety, 2011, 28(1): 50-57. |
[15] | Puliafico AC, Comer JS, Pincus DB.Adapting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 to treat anxiety disorders in young children[J].Child Adolesc Psychiatr Clin N Am, 2012, 21(3):607-619. |
[16] | Kennedy SJ, Rapee RM, Edwards SL.A selective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inhibited preschool-aged children of parents with an anxiety disorder: effects on current anxiety disorders and temperament[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9,48(6): 602-609. |
[17] | Schneider S, Blatter-Meunier J, Herren C, et al.Disorder-specific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in young children: a randomized waiting-list-controlled trial[J].Psychother Psychosom, 2011, 80(4): 206-215. |
[18] | Rapee RM, Kennedy SJ, Ingram M, et al.Altering the trajectory of anxiety in at-risk young children[J].Am J Psychiatry, 2010,167(12): 1518-1525. |
[19] | Rapee RM, Kennedy S, Ingram M, et al.Prevention and early intervention of anxiety disorders in inhibited preschool children[J].J Consult Clin Psychol, 2005, 73(3): 488-497. |
[20] | Rockhill C, Kodish I, DiBattisto C, et al.Anxiety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Curr Probl Pediatr Adolesc Health Care, 2010, 40(4): 66-99. |
[21] | Mian ND.Little children with big worries: addressing the needs of young, anxious children and the problem of parent engagement[J].Clin Child Fam Psychol Rev, 2014, 17(1): 85-96. |
[22] | Chavira DA, Stein MB, Bailey K, et al.Child anxiety in primary care: prevalent but untreated[J].Depress Anxiety, 2004, 20(4):155-164. |
[23] | Dadds MR, Roth JH.Prevention of anxiety disorders: results of a universal trial with young children[J].J Child Family Studies,2008, 17(3): 320-335. |
[24] | Pahl KM, Barrett PM.Preventing anxiety and promot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strength in preschool children: a universal evaluation of the Fun FRIENDS program[J].Adv School Mental Health Promot, 2010, 3(3): 14-25. |
[25] | Leijten P, Raaijmakers MA, de Castro BO, et al.Does socioeconomic status matter? A meta-analysis on parent training effectiveness for disruptive child behavior[J].J Clin Child Adolesc Psychol, 2013, 42(3): 384-392. |
[26] | Rapee RM.The preventative effects of a brief, early intervention for preschool-aged children at risk for internalising: follow-up into middle adolescence[J].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2013,54(7): 780-7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