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10 年来过敏性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呈上 升趋势,随着人们对该病认识程度的提高,越来 越多的过敏性相关疾病得到确诊及有效治疗。食 物过敏在婴幼儿期发病率高,胃肠道症状出现较 早,有报道发达国家儿童食物过敏的患病率是 5%~7.5%,中国 2 岁以下儿童食物过敏现状调查 显示患病率为 5.6%~7.3%[1]。
由于食物过敏早期累及消化道,易出现溢乳、 呕吐、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可合并肠道蛋 白丢失、生长发育迟缓等,部分患儿临床表现较 严重甚至危及生命,故早期诊断尤为重要。过敏 性直肠结肠炎是食物过敏的消化道较为常见疾病, 其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且目前缺乏足够敏感的 及具有特异性的检查手段,常常与其他胃肠炎性 疾病相混淆。临床上往往将该病误诊为感染性肠 炎或痢疾等,长期应用抗生素治疗,导致抗生素 的滥用。目前关于婴幼儿过敏性直肠结肠炎鲜见 报道,对其临床特征及特异性检查尚无确切的认 识,缺乏公认的诊断标准。本研究拟通过调查分 析过敏性直肠结肠炎住院患儿临床特征及辅助检 查结果特征,寻找有价值诊断线索,以期指导临 床诊断和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整群抽取 2011 年 9 月 至 2013 年 3 月期间我院 1 岁以下的 267 例结肠炎 住院患儿,经过严格筛选后抽取其中确诊为过敏 性直肠结肠炎的 96 例患儿。 1.2 诊断标准
过敏性直肠结肠炎诊断标准主要包括 3 个方 面:饮食回避、电子结肠镜下改变及组织病理学 特点。其中饮食回避 5 d 内症状缓解为确诊标准。
过敏性直肠结肠炎患儿内镜下改变主要有 4 种[2]:(1)多发性小结节; (2)出血斑或多发 浅表糜烂;(3)灶性红斑;(4)散在小溃疡或 表面渗出。
过敏性直肠结肠炎组织学诊断标准包括[2]: (1)固有层中嗜酸性粒细胞(EOS)数量增加, 每 10 个高倍镜视野下(HPF)≥ 60 个,且附近常 伴有淋巴样聚集;(2)上皮(腺管或表面)或肌黏膜 EOS 浸润(≥ 1 个/ HPF);(3)在腺管脓 肿中有 EOS 和中性粒细胞混合存在;(4)缺乏提 示其他需要鉴别疾病的组织学发现(寄生虫或虫 卵、隐窝结构异常)。 1.3 排除标准
排除血液系统疾病(晚发性 VitK1缺乏、血小 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白血病等)、嗜酸性胃肠病、 炎症性肠病、感染性腹泻、乳糖不耐受性腹泻、 特发性便秘等。 1.4 电子结肠镜检查
电子结肠镜型号 OLYMPUS GIFXQ-260。所有 患儿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前均告 知监护人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均在清醒状态下执 行。18 例患儿家长拒行组织黏膜活检,故仅对 78 例患儿进行了组织病理学检查。 1.5 调查方法
采取统一调查表,由研究者根据病历资料填 写其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电子结肠镜检 查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案等。 1.6 统计学分析
使用 SPSS 14.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 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一般情况
在 96 例过敏性直肠结肠炎患儿中,男性占 64%,女性占 36%,男女性别比为 1.74 : 1。患儿 年龄最小为 29 d,最大为 12 个月,年龄中位数 为 5 个月,其中 <6 月的患儿占 52%,≥ 6 个月的 患儿 48%。经x2检验,不同性别的患儿年龄分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435,P=0.8943),见表 1。其中 51% 患儿为母乳喂养,27% 为混合喂养, 22% 为人工喂养。
![]() |
表1 96 例患儿性别和年龄分布 |
96 例患儿生命体征均无异常。95 例(99%) 患儿表现为腹泻,其中 70% 为迁延性腹泻及慢性 腹泻;伴随症状以便血为主,占 70 例(73%), 其次为呕吐(15 例,16%),较少出现腹痛和腹胀。 大便性状改变以血便最多(46 例,48%),其次 为黏液血便(23 例,24%),纯黏液便最少(7 例, 7%)。入院体格检查:有明显贫血貌的 3 例,脱 水征 1 例,皮疹 3 例。入院时 67 例患儿体重正常, 占 70%,低体重 8 例(8%),超重 21 例(22%)。 2.3 实验室检查
96 例患儿血清电解质及凝血供能均在正常 范围内。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均正常,32 例患儿 (33%)有轻度贫血;39 例(41%)患儿血清白蛋 白下降,均值为36±5 g/L,最低28 g/L;21 例(22%) 患儿尿素氮值下降。所有患儿血 C 反应蛋白值均 在正常范围内,免疫球蛋白 E 升高 2 例。所有患 儿尿乳糖均为阴性。96 例患儿中大便常规检查红 细胞阳性 69 例(72%),白细胞阳性 23 例(24%), 黏液阳性 30 例(31%)。 2.4 电子结肠镜检查
96 例患儿结肠镜的检查结果显示:多发性小 结节(38 例,40%),灶性红斑 、黏膜变脆(25 例, 26%);出血斑、多发浅表糜烂(24 例,25%), 散在小溃疡、表面渗出(9 例,9%);累及部位 以乙状结肠最常见(83 例,87%),其次为直肠 (23 例,24%)、降结肠(12 例,13%)、升结肠、 回盲部(5 例,5%),横结肠最少(3 例,3%)。 患儿结肠镜下改变见图 1。
![]() |
图 1 患儿电子结肠镜下改变 A:灶性红斑;B:糜烂、出血斑;C 多发性小结节;D 表面渗出、浅溃疡。箭头所示为阳性病变。 |
患儿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以 EOS 浸润为主, 尤其在固有层。78 例患儿中轻度异常者最多,占 45%,高度异常和极度异常较少,分别为 8% 和 4%, 见表 2、图 2。
![]() |
表2 过敏性直肠结肠炎患儿病理检查结果 |
![]() |
图 2 患儿组织病理学改变 (HE 染色,×400)黏膜下层 EOS 浸润(箭头所示)。 |
96 例患儿入院时 29 例(30%)诊断为迁延性 腹泻,26 例(27%)诊断为便血查因,呕吐查因 及便秘查因各 1 例。仅有 7 例(7%)入院诊断与 出院诊断一致。41 例(43%)母乳喂养的患儿, 建议母亲回避高敏食物继续母乳喂养,43 例(45%) 患儿予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喂养,12 例(13%)予 游离氨基酸营养粉喂养。随访 3 个月以上无复发 病例出现。 3 讨论
过敏性直肠结肠炎是食物过敏引起的婴幼儿 消化道较为常见一类疾病,虽然目前国内外对其 确切发病率尚不清楚,且由于其临床特征不具特 异性,诊断手段非常有限,但在北美儿科胃肠病、 肝病和营养协会成员调查中,84% 的人将根据经 验改变直肠出血婴儿的饮食[3]。Xanthakos 等[4] 认 为过敏性直肠结肠炎在伴有直肠结肠出血的婴儿 中所占比例可高达 64%。目前公认的双盲安慰剂 对照食物激发试验是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但 操作繁琐、耗时,且严重时可诱发过敏性休克危 及生命,故一般在临床中罕少使用[5]。因此,过敏 史、临床表现及病史、食物回避激发及内镜组织 学检查成为当前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主要手段,但 均不具特异性,综合把握其特征对于婴儿过敏性 直肠结肠炎的诊断尤为重要。
Sampson 等 [6] 报道过敏性直肠结肠炎好发于 半岁以内婴儿,且无性别差异。本研究结果也显 示该病以 6 个月以内患儿居多,且不同年龄段患 儿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报道一致。长 期以来,部分学者认为母乳喂养儿发生食物过敏 的机会少[5],但 Gomes 等[7] 于 2004 年报道了单纯 母乳喂养儿可出现湿疹、腹泻、便血、腹痛等现 象,研究对象中 32% ~35% 的过敏发生在母乳喂 养儿,其中纯母乳喂养儿占 45%。国内刘捷等[8] 对纯母乳喂养婴儿少量便血的原因进行探讨,发 现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因对母亲摄入的蛋白过敏 而出现便血。本研究也显示过敏性直肠结肠炎患 儿中 51% 为纯母乳喂养,27% 为混合喂养儿,与 报道的发生率相近。
文献报道过敏性直肠结肠炎的主要临床表现 为腹泻及直肠出血,且以迁延性、慢性腹泻多见, 便血以鲜红血丝便多见,可伴黏液[5]。本研究对象 中 99% 的患儿出现腹泻,其中 70% 为迁延性腹泻 及慢性腹泻,大便性状以血丝便及黏液血便多见, 与报道一致。考虑可能由于病变主要累及直肠乙 状结肠所致,其他少见伴随症状有腹胀、腹痛、 呕吐等。故有文献提出一旦婴儿期出现反复腹泻 或便血症状,排除晚发性 VitK1缺乏、坏死性小肠 结肠炎、急慢性菌痢、炎症性肠病、肠息肉、肠 套叠、美克尔憩室等消化道疾病或治疗效果不理 想时应警惕过敏性直肠结肠炎的可能[9]。
Sieherer 等 [10] 报道过敏性直肠结肠炎患儿常 常一般情况良好,而感染性腹泻、嗜酸性胃肠炎 及炎症性肠病等常会出现低热、脱水征、贫血貌 及营养不良等症状,体格检查有肠鸣音活跃或亢 进。本研究显示所有过敏性直肠结肠炎患儿入院 时生命体征平稳,70% 的患儿体重正常,仅有 3 例发现贫血貌,1 例出现脱水征,伴随症状少见, 与前述报道相符。目前国内有零星病例报道过敏 性直肠结肠炎患儿的血清白蛋白基本正常[9]。但本 研究中 39 例过敏性直肠结肠炎患儿血清蛋白下降, 21 例尿素氮下降明显,分别占 41% 和 22%,分析 可能与患儿蛋白吸收减少以及因过敏反应导致肠 道黏膜通透性增加引起血清白蛋白丢失有关。本 研究与上述报道有差别,考虑与目前报道样本量 均小有关,还有待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由于食物过敏的诊断手段有限,借助内镜及 组织学检查不仅可为其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还可有助于排除其他相关疾病。本研究内镜结果 显示该病以多发结节最多(40%),其次为灶性红 斑、黏膜变脆(26%),多发浅表糜烂占 25%, 明显溃疡表面渗出占 9%,与肖凤等[11] 报道一致。
78 例患儿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黏膜各层均有 EOS 浸润,固有层轻中度浸润为主(89%),与 WillsKarp 等 [12] 报道相似。但是胃肠道 EOS 浸润还可见 于嗜酸性肉芽肿、嗜酸性胃肠病、寄生虫感染、 药物过敏、结缔组织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炎症性肠病及肿瘤等疾病。其中最难鉴别的是嗜 酸性胃肠病,内镜下改变及过敏性直肠结肠炎患 儿肠黏膜层 EOS 浸润,固有层以轻中度浸润为主 有助于与 EOS 浸润至肌层的嗜酸性胃肠病及炎症 性肠病进行鉴别[13, 14]。
回避致敏食物是治疗过敏性直肠结肠炎的首 选方法,对于母乳喂养者,建议母亲回避可疑过 敏食物及相关制品[15]。本研究中 43% 的患儿通过 母亲回避饮食中过敏食物后症状明显缓解;45% 患儿改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喂养症状缓解, 13% 给予游离氨基酸配方奶粉喂养后症状完全缓 解。
综上,过敏性直肠结肠炎患儿可发生于不同 喂养方式的婴幼儿,常常表现为腹泻、便血,无 临床特异性,诊断具有一定的难度,结合病史及借助电子结肠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早期提供可 靠依据及进行鉴别诊断。明确诊断后,采用回避 致敏食物,疗效显著,一般不影响生长发育,预 后良好。但有报道称成人的溃疡性结肠炎与幼年 时牛奶蛋白过敏性直肠结肠炎等密切相关[16]。因 此对于过敏性直肠结肠炎患儿应长期随访,也有 待进一步研究。
[1] | 陈静, 廖艳, 张红忠, 等.三城市两岁以下儿童食物过敏现状调查 [J].中华儿科杂志, 2012, 50(1): 5-9. |
[2] | Hwang JB, Park MH, Kang YN, et al.Advanced criteria for clinico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food protein-induced proctocolitis[J].Korean Med Sci, 2007, 22(2): 213-217. |
[3] | Boyce JA, Assa'ad A, Burks AW, et al.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food allergy in the United States:summary of the NIAID -Sponsored expert panel report[J].Jam Diet Assoc, 2011, 111(1): 17-27. |
[4] | Xanthakos SA, Schwimmer JB, Melin-Aldana H, et al.Prevalence and outcome of allergic colitis in healthy infants with rectal bleeding: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05, 41(7): 16-22. |
[5] | 李中跃, 马鸣, 陈洁.儿童过敏性结肠炎 33 例诊治分析 [J].临床儿科杂志, 2006, 24(10): 790-793. |
[6] | Sampson HA.Update on food allergy[J].Allergy Clin Immunol,2004, 113(5): 805-8l9. |
[7] | Gomes L, Dias JA.A consistent Pattern of minor immunodeficiency and subtle enteropathyin children with multiple food allergy[J].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04,39(1): 101-102. |
[8] | 刘捷, 丁艳, 梅红.纯母乳喂养婴儿少量便血的原因探讨 [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1, 13(6): 455-457. |
[9] | 钟雪梅, 张艳玲, 邓莉, 等.婴儿过敏性直肠结肠炎 13 例临床分析 [J].临床儿科杂志, 2010, 28(10): 946-949. |
[10] | Sieherer SH.Clinical aspects of gastrointestinal food allergy in childhood[J].Pediatrics, 2003, 111(6): 1609-1616. |
[11] | 肖凤, 罗智英, 王伴青, 等.食物过敏后消化系统形态学变化的实验研究 [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 16(4): 600-601. |
[12] | Wills-Karp M, Nathan A, Page K, et al.New insights into innate immune mecha-nisms underlying allergenicity[J].Mucosal Immunol, 2010, 3(2): 104-110. |
[13] | Quack I, Sellin L, Buchner NJ, et al.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in a young girl-long-term remission under Montelukast[J].BMC Gastroenterol, 2005, 5(1): 24. |
[14] | Vickery BP, Chin S, Burks AW.Pathophysiology of Food Allergy[J].Pediatr Clin N Am,2011, 58(2): 363-376. |
[15] | Fisher HR, du Toit G, Lack G.Specific oral tolerance induction in food allergic children: is oral desensitisation more effective than allergen avoidance?[J].Arch Dis Child, 2011, 96(3): 259-264. |
[16] | Sicherer SH, Sampson HA.Food allergy[J].Allergy Clin Immunol, 2010, 125(2 Suppl 2): S116-S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