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 广东 广州 510632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常需要静脉营养,静 脉营养中氨基酸的使用有许多不同方案,既要考虑 到早产儿的耐受性又要考虑到其带来的不良反应。 既往静脉营养多在生后 3 d 使用,由每日 0.5 g/kg 开始,每天增加 0.5 g/kg,最大达每日 3 g/kg,该 方案较为保守,常引起宫外发育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EUGR)。 故 2006 年 的 早 产 儿 管理指南建议生后 1 d 开始给予早产儿每日 1 g/kg 氨基酸静脉输注,每天增加 1 g/kg,最大达每日 3~3.5 g/kg[1];2006 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 儿学组建议新生儿生后静脉滴注氨基酸可由每日 1~2 g/kg 开始,最大可达每日 3.5 g/kg [2],尽早给予 足量氨基酸已成为国内共识。2004 年美国低出生 体重儿早期营养方案中则推荐在生后 1 d 开始给予 每日 3.0 g/kg 的氨基酸,每天增加 0.5~1.0 g/kg,最 终达到目标剂量每日 4.0 g/kg[3];2007 年余章斌等 [4] 循证研究表明国外早产儿早期每日使用 2~3 g/kg 大 剂量氨基酸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有利于早期的生 长发育,但国内尚未进行系统的早期临床应用不 同剂量氨基酸的 RCT 研究;2009 年唐子斐等 [5] 研 究表明国内低出生体重儿能耐受起始剂量为每日 2.4 g/kg,峰值达每日 3.6 g/kg 的早期大剂量氨基酸 输注。目前国内尚无依照文献 [3] 的剂量给予早产 儿早期静脉营养的 RCT 研究,因此国内早产儿早 期是否能耐受高起始剂量、高峰值的氨基酸静脉输 注值得关注。本研究拟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 探讨早产儿在生后早期静脉应用不同剂量氨基酸 的近期疗效和耐受情况,为早产儿早期输注氨基酸 的合适剂量提供进一步的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 2013 年 3 月至 2014 年 6 月于生后 24 h 内进入我院 NICU 进行治疗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 排除先天畸形、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最终 86 例 早产儿纳入本研究,其中男 54 例,女 32 例,出 生 胎 龄 28~36 周,出 生 体 重 1 000~2 000 g。 根 据 早期氨基酸输注量不同将 86 例早产儿分为低剂 量组(n=29,每日输注剂量从 1.0 g/kg 开始,每 天增加 1.0 g/kg,峰值达每日 3.5 g/kg),中剂量 组(n=28,每日输注剂量从 2.0 g/kg 开始,每天增加 1.0 g/kg,峰值达每日 3.7 g/kg)和高剂量组 (n=29,每日输注剂量从 3.0 g/kg 开始,每天增加 0.5~ 1.0 g/kg,峰值达每日 4.0 g/kg)。
1.2 静脉营养支持方法静脉营养途径采用外周静脉输入,输注方 式为全合一输注方式。静脉氨基酸采用上海华 源长富药业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生产批号 13011202),生 后 24 h 内 给 予 输 注; 脂 肪 乳 剂 采用西安立邦制药有限公司脂肪乳注射液(生产 批号 1210222),生后 48 h 给予输注,起始剂量 为每日 0.5 g/kg,每天增加 0.5 g/kg,峰值达每日 3.0 g/kg;葡萄糖溶液(湖南康源制药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 13011303)于入院后立即给予输注,起 始流速为每分钟 4~6 mg/kg,监测血糖,按每分 钟 1~2 mg/kg 的速度增加,最大流速不超过每分钟 11~14 mg/kg,浓度不超过 12.5%。电解质溶液、 维生素、微量元素常规使用。
1.3 肠内营养供给方法喂养方式为人工喂养,包含奶瓶喂养及管饲。 开始时间一般在生后 12~72 h。起始喂养量从每日 8~30 mL/kg 开始,每天增加不超过 20 mL/kg,最 终喂养量达到每日 140~160 mL/kg。配方乳为早产 或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液体配方奶(每 100 mL 含蛋 白质 2.2 g,热量 363 kJ)。当每日热卡 >418 kJ/kg 时,停止肠外静脉营养。
1.4 临床资料和出院标准(1)基本资料:入院时记录每例早产儿的 胎龄、性别、出生体重、头围和身长;入院后每 天测量体重,每 7 天测量头围和身长。记录入院 1 周内每天输液量:包括静脉氨基酸、脂肪乳和葡 萄糖用量;记录肠内营养开始时间,氨基酸摄入 时间及量,肠内蛋白及总蛋白摄入量,以及非蛋 白热卡;记录辅助支持治疗情况:包括机械通气、 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 等;记录并发症:如高胆红素血症、贫血、高血 糖、呼吸暂停、呼吸窘迫综合征、动脉导管未闭、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院内感染、外周静脉炎、胆 汁淤积性肝炎等疾病;记录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
(2)实验室指标:记录住院期间血气分析、 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清胆红素、电解质、血脂 等结果。
(3)出院标准:体重大于 2 000 g,且无需静脉营养支持和其他辅助治疗。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 SPSS 19.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 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x± s)表示,多 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 用 SNK-q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多组间比 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入院时一般情况比较除性别外,各组早产儿入院时胎龄、出生体重、 出生身长及出生头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义(均 P>0.05)(表 1)。出生后 Apgar 评分、应 用 PS、呼吸支持、抗感染、输血、光疗等方面比 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各组早产儿生后 1 周在静脉摄入氨基酸开始 时间、开奶时间、肠内蛋白摄入量及非蛋白热卡 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静脉摄入氨基酸开始剂量及总蛋白摄入量在 3 组 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各组早产儿的最大体重下降程度均随氨基酸 输注量增加而降低;恢复出生体重天数、住院达 2 000 g 时间、肠道营养达每日 100 kcal/kg 天数以 及住院费用均随氨基酸输注量增加而减少;而头 围增长随氨基酸输注量增加而增加(P<0.05)。见 表 3。
氨基酸初始剂量越大,早产儿生理性体重下 降越小,能以较快速度恢复出生时体重,并能较 早达到较理想体重,见表 4。
比较各组早产儿入院后 7 d 内的总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pH 值、碳酸氢盐、肌酐、谷丙转氨 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义(均P>0.05);血尿素氮(BUN)水平在各组 早产儿生后 3 d 内及生后 12 d 时检测差异均无统 计学意义(均P>0.05),仅在生后 7 d 时高剂量组 BUN 水平(7.3±3.1 mmol/L)高于中剂量组(6.3± 3.3 mmol/L) 和 低 剂 量 组(5.4±2.3 mmol/L) (P<0.05)。
2.5 各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各组早产儿在败血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 征、呼吸暂停、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院内感 染、高血糖、贫血、动脉导管未闭、高胆红素血症、 外周静脉炎、胆汁淤积性肝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方 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3 讨论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由于消 化系统发育不成熟,通过肠道喂养通常不能满足 代谢和营养的需求,因此在生后 1 周的过渡期, 静脉营养是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获取能 量的重要方法。而出生后如果没有外源性的蛋白 质补充,只给予 10% 葡萄糖(每日 100 mL/kg), 每天摄入的能量就会低于基础代谢所需,并且每 天蛋白质丢失可达 1~1.5 g,1 周约丢失 15% 左右 的蛋白质。这种丢失发生在器官发育的关键期, 在后期很难弥补 [6]。故对于出生胎龄和出生头围越 小、出生体重越低、EUGR 发生率越高的早产儿, 应尽早给予足量热卡和高氨基酸静脉营养,从而 缩短患儿的体重下降时间,保证生长需要,减少 EUGR 的发生率 [7]。早产儿每天接受 1.5~2.5 g/kg 的氨基酸即可避免内源性蛋白质分解,每天接受3 g/kg,即可保持与宫内胎儿的蛋白质相近的增长 速度 [8]。国内近年来已经有早产儿大剂量应用氨基 酸的研究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5, 9],但是早期摄人大 量氨基酸是否引起代谢性酸中毒、高氨血症、肾 功能损害、高胆红素血症、生长受限、外周静脉 炎、胆汁淤积性肝炎等临床并发症的研究尚存分 歧。因此,本次研究在借鉴国外早期使用大剂量 氨基酸的临床实验基础上,对 NICU 住院早产儿的 氨基酸使用时间和剂量进行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为国内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早期使用氨基酸剂量 提供临床依据,为大量早产儿营养研究提供一个 补充。
本研究选择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三组不同 氨基酸输注方式,高剂量组起始剂量为每日 3 g/kg, 峰值达每日 4 g/kg,结果表明高剂量组体重下降程 度较低剂量组减少,头围增长较低剂量组大,高 剂量组恢复出生时体重天数、体重达到 2 000 g 天 数、肠道热卡达每日 100 kcal/kg 天数和住院费用 均少于低剂量组,提示早期输注大剂量氨基酸能 更好地促进早产儿早期的生长和发育。尤其在早 期使用每日 3 g/kg 起始剂量氨基酸输注的早产儿, 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明显缩短,甚至没有出现生 理性体重下降,表明氨基酸初始剂量越大,其生 理性体重下降越小,每天头围及体重增长越大, 能以较快速度恢复出生时体重,较早达到较理想 体重,预防 EUGR;并能缩短肠外营养时间,增加 喂养的耐受性;同时可以缩短住院时间,从而减 少住院费用。
在早产儿生后第 1 天分别给予高剂量、中剂 量和低剂量氨基酸的研究表明,代谢性酸中毒、 血糖、血电解质、肌酐、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 酶等指标在生后 7 d 内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义。其中随着早期氨基酸用量的增加,高剂量组 BUN 的浓度也随着增加,生后 3 d 内 3 组 BUN 水平无差异,生后 7 d 高剂量组 BUN 水平较低剂量 组升高,而到生后 12 d,3 组早产儿 BUN 水平均 在正常范围。有研究表明,该现象可看作是高剂 量的氨基酸氧化的结果,不看作是早产儿氨基酸 不耐受的一个标志物,同时,上述血 BUN 浓度都 在人脐动脉血 BUN 参考值(7.5~14.3 mmol/L)的 正常范围内,早期给予大剂量氨基酸虽然导致尿 素氮水平轻度升高,但对机体不会有损害 [10],此 外,本研究选择小儿专用的氨基酸,含有较高的 小儿必需氨基酸,其中组氨酸、酪氨酸、半胱氨酸、 甘氨酸含量较低,以防止血氨过高,因此,在没 有肝肾功能损害的早产儿,早期应用高剂量氨基 酸时发生代谢性酸中毒、肾功损害、高胆红素血 症概率并没有增加。本次研究采用的静脉营养剂 为全合一营养液,采取外周静脉输注,在每天液 体总量无差异的情况下对营养液的渗透压配置要 求较高,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早期营养液渗透压 常达 800~900 mOsm/L,据观察各组外周静脉炎发 生率并无差异,因此表明,外周静脉可以耐受短 期的高氨基酸全静脉营养。有研究表明早产儿静 脉营养总应用时间、氨基酸累计用量、氨基酸每 日最高用量等为胆汁淤积性肝炎(PNAC)的危险 因素 [11],但本次研究并未发现各组间有差异性, 可能与生后 72 h 内尽早建立肠内营养有关,即使 是微量的早期喂养也能通过刺激肠道的神经系统 刺激胃肠激素的释放,结合合理的静脉营养进一 步促进胃肠道动力成熟,从而缩短肠外静脉营养 时间,减少胆汁淤积性肝炎发生。有研究发现积 极尽早、尽量高比例肠道营养是降低 PNAC 的方 法之一 [12]。
本次研究表明早期高剂量氨基酸在早产儿静 脉营养中的使用可以促进早产儿早期的生长发育,而高剂量氨基酸的使用对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及心 血管系统的远期影响仍需进一步进行随访观察。
[1] | 陈超, 魏克伦, 姚裕家, 等. 早产儿管理指南[J]. 中华儿科杂 志, 2006, 44(3): 188-191. |
[2] | 蔡威, 汤庆娅, 陶晔璇, 等. 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 指南[J]. 临床儿科杂志, 2006, 8(5): 692-695. |
[3] |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Steering Committee on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Management. Classifying recommend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 Pediatrics, 2004, 114(3): 874-877. |
[4] | 余章斌, 韩树萍, 郭锡熔, 等. 不同剂量氨基酸营养策略在早 产儿静脉营养中的循证评价[J]. 临床儿科杂志, 2007, 25(12): 1032-1035. |
[5] | 唐子斐, 黄瑛, 张蓉, 等. 早产儿早期高剂量输注氨基酸有 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研究[J]. 中华儿科杂志, 2009, 47(3): 209-215. |
[6] | Hay WW, Thureen P. Protein for preterm infants: How much is needed? How much is enough? How much is too much?[J]. Pediatr Neonatol, 2010, 51(4): 198-207. |
[7] | 郭明明, 庄思齐, 李易娟. 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及相关因素 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12): 1644-1647. |
[8] | 吴艳, 钟晓云, 蒋静, 等. 早产儿静脉营养中不同初始剂量 氨基酸供给方案研究[J]. 重庆医学, 2013, 42(2): 616-621. |
[9] | Thureen PJ, Melara D, Fennessey PV, et al. Effect of low versus high intravenous amino acid intake o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in the early neonatal period[J]. Pediatr Res, 2003, 53(1): 24-32. |
[10] | te Braake FW, van den Akker CH, Wattimena DJ, et al. Amino acid administration to premature infants directly after birth[J]. J Pediatr, 2005, 147(4): 457-461. |
[11] | 李艳华,王新利. 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综合 征的危险因素研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3, 15(4): 254-258. |
[12] | 冯琪. 新生儿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危险因素[J]. 中 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4, 16(7): 670-6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