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5, Vol. 17 Issue (3): 290-291   PDF    
携带15号额外标记染色体孤独症谱系障碍1例报告
赵建慧1, 张雷红1, 申桂芝2, 苑爱云1, 于荣1, 侯梅1    
1.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 神经康复科, 山东 青岛 266034;
2.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 急诊科, 山东 青岛 266034

患儿,男,1岁6 个月,因生后至今不能四肢爬,无主动言语表达入院拟行康复治疗。患儿自幼大运动发育落后:约 5个月竖头稳,10 个月左右翻身,1岁 2 个月独坐,1岁4个月左右腹爬,入院时无四肢爬,可扶站;精细运动发育落后:5个月左右可双手互握,入院时能拇食指捏取,会玩具倒手及对敲,索物不能给,不会投放物品;认知及语言发育落后:4个月咿呀作语,5个月逗笑出声,8 个月认母,入院时区分家庭成员不确切,有部分手势语表达,如“欢迎,再见”,无主动言语表达,仅能发“ma、ba、bu”等音。存在刻板行为:有双上肢无意义拍打样动作及无目的性弹舌,动作较频繁。亲情依赖不明显。出生史:母孕期无特殊,系第1胎第1产,胎龄37+6周,因“脐带绕颈 2周,羊水少”行剖宫产。出生体重 3.0 kg。新生儿期未发现异常。父母生育年龄:父 32 岁,母 30岁。家族史:无特殊。入院体查:身长 80 cm,体重 11kg,神志清,对视不良,表情单一,有重复的刻板行为。头围 48 cm,前囟已闭,双眼无斜视及眼震,注视追视可,听力粗测正常。耳鼻口腔未见异常。面容无特殊。心肺腹未查及异常。外生殖器外观未见异常。手足指(趾)外观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偏低,双膝腱反射活跃。双侧巴氏征(-),双侧踝阵挛(-)。未见异常运动模式。头颅核磁共振(7 月龄)未见明显异常。尿代谢筛查及血氨基酸和肉碱分析(7 月龄)未见明显异常。染色体核型及微缺失分析示:47,XY,+mar MLPA 15q11.2(p245)×3。入院后诊断为“发育迟缓”,进行康复治疗。患儿现 2 岁,无抽搐发作,食欲正常,体重 12 kg,身长 83 cm,头围 49.5cm。未见明显特殊面容,四肢外观未见异常,肌张力仍偏低,生殖器外观未见异常,大运动能力有改善,能协调四肢爬,可独站数秒钟,无主动迈步。仍无主动言语表达,可发音节,对他人指令少能遵从,对视不良,表情单一,少情绪变化,亲情依赖不明显。有刻板行为:有反复摆动手臂及反复拢唇;对水龙头有异常的兴趣。普通睡眠脑电图检查未见异常。孤独症量表检查:ABC 量表 87 分;Car's量表 24分;Gesell 量表:DQ 30 分,SM 6 分。临床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

讨论: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正式发布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 5版提出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ASD)的概念及其诊断标准的最新解读,该患儿符合 ASD 的诊断[1]。目前对于 ASD 的遗传学研究包括:细胞遗传学 - 核型分析、全基因组连锁研究、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研究、外显子组测序研究、表观遗传因素等(包括 DNA 甲基化、非编码 RNA修饰、组蛋白修饰、基因组印记等)。多个小组研究重复报道 15q11-13、7q 等基因组印记区域与ASD 相关[2]。基因组印记是指因双亲性别不同对后代影响不同的遗传机制,又称亲代印记或遗传印记。遗传学研究发现,包括 Ube3a 基因在内的15q11-13 基因印记区段(而且是具有活性的母本拷贝)如果发生染色体的倍增,则会导致患者出现孤独症的症状[3,4]。Menashe 等[5]报道了 15q11.2位点的 CYFP1、NIPA1、NIPA2 及 TUBGCP5基因与 ASD 相关。同时,有研究报道在所有 ASD 患者中,1%~3% 存在 15q11.2-q13 区域复制[3,6,7]

Urraca 等[8]报道了 14名存在 15q11.2-q13 区域复制患者,平均年龄 88±47 个月,其中 10 名系母源 15q11.2-q13 区域复制,4名系父源。研究提示母源特异的 15q11.2-13 区域复制与 ASD 表型相关,最可能的相关基因为 UBE3A,片段的大小与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不相关。除孤独样表现外,患者还出现了肌张力低、不同程度的发育迟缓及睡眠障碍等表现;临床表型也包括了轻微的特殊面容:长人中、鼓脸颊、短的球状鼻、前额突出等;亦有脑电图异常的报道,其中 1例有癫癎发作,但病因考虑与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相关。Coppola 等[9] 报道了2 名成人 15q11.2-13 区域复制的男性患者,年龄分别为 33 岁和 40 岁,患者表现为严重的智能障碍、孤独症样表现、言语缺失、攻击性行为及难治性癫癎,癫癎发作出现的年龄分别为 6 月龄及 12 岁。

本例患儿诊断为 ASD,特殊面容不明显,暂无脑电图异常及抽搐发作,未发现睡眠障碍。由于父母拒绝进一步的基因检查,不能明确重复的15q11.2 区域亲本来源,标记染色体实际片段较长,因 MLPA 检测方法局限,能明确来源于 15q,但仅能检测到 p245探针相关区域,其中包括 UBE3A和 SNPRN 基 因 区 域。 儿科临床与UBE3A基因相关的常见疾病为 Angelman 综合征(Angelman syndrome,AS),又名快乐木偶综合征,该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智力低下、小头畸形、共济失调步态、癫癎、EEG 异常、过度兴奋和发作性大笑、语言表达障碍、特殊面容(巨大下颌和张口露舌)等。AS 是由于 UBE3A 母源等位基因表达异常所致,有4种机制会导致 Angelman 综合征的发生[10]:(1)母源染色体 15q11.2-13 关键区域发生大片段缺失(占 70%);(2)父源单亲二体(占 5%);(3)印记缺损(imprinting defect,ID,5%),母源15q11.2-13 区域呈现异常的印记状态;(4)母源UBE3 基因发生突变(10%),无法正常表达。与SNPRN 基因相关的常见疾病为 Prader-Willi 综合征(Prader-Willi syndrome,PWS),系 SNPRN 父源等位基因表达异常所致。PWS 以新生儿严重中枢性肌张力低下和喂养困难为特征,婴儿后期或幼儿早期开始过量饮食,会逐渐出现病理性肥胖,运动和语言发育延迟,不同程度认知缺陷及行为异常(脾气暴躁、倔强、强迫症等),性腺发育不良,特殊面容(双额间距狭窄、杏仁形眼裂、上唇薄、嘴角向下、小手和小脚)及脊柱侧凸等特征。其发病机制包括[11]:(1)父源性 15q11~q13区域缺失(65%~70%);(2)母源性同源二倍体(20%~30%);(3)印迹中心突变或缺失(2%~5%);(4)染色体平衡易位(<1%)。以上两种综合征发病机制均存在相关基因表达缺陷,而患儿相关区域出现表达倍增,发病机制不符,且患儿目前暂未出现上述两种综合征的典型临床表现。对于存在 15q11.2 区域复制的患者,亦未检索到有 AS及 PWS 综合征的病例报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该患儿的染色体检测结果与临床表现相关,患者系染色体病。是否15q11.2-q13 区域复制的患者临床表现存在共性,或有母(父)源差异,仍需大样本研究。对于本例患儿,我们将继续关注其临床进展。

参考文献
[1] 邹小兵, 邓红珠.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手册第5 版“孤独 症谱系障碍诊断标准”解读[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3, 28(8): 561-563.
[2] 郭辉, 李颖, 许晓娟, 等. 孤独症谱系障碍病因学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3, 28(8): 579-584.
[3] Cook EH Jr, Lindgren V, Leventhal BL, et al. Autism or atypical autism in maternally but not paternally derived proximal 15q duplication[J]. Am J Hum Genet, 1997, 60(4): 928-934.
[4] Schroer RJ, Phelan MC, Michaelis RC, et al. Autism and maternally derived aberrations of chromosome 15q[J]. Am J Med Genet, 1998, 76(4): 327-336.
[5] Menashe I, Larsen EC, Banerjee-Basu S. Prioritization of copy number variation loci associated with autism from AutDB-An integrative multi-study genetic database[J]. PLoS One, 2013, 8(6): e66707.
[6] Depienne C, Moreno-De-Luca D, Heron D, et al. Screening for genomic rearrangements and methylation abnormalities of the 15q11-q13 region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 Biol Psychiatry, 2009, 66(4): 349-359.
[7] Veenstra-Vanderweele J, Christian SL, Cook EH Jr. Autism as a paradigmatic complex geneti disorder[J]. Annu Rev Genomics Hum Genet, 2004, 5: 379-405.
[8] Urraca N, Cleary J, Brewer V, et al. The interstitial duplication 15q11.2-q13 syndrome includes autism, mild facial anomalies and a characteristic EEG signature[J]. Autism Res, 2013, 6(4): 268-279.
[9] Coppola A, Ruosi P, Santulli L, et al. Neurological features and long-term follow-up in 15q11.2-13.1 duplication[J]. Eur J Med Genet, 2013, 56(11): 614-618.
[10] Lalande M, Calciano MA. Molecular epigenetics of Angelman syndrome[J]. Cell Mol Life Sci, 2007, 64(7-8): 947-960.
[11] Shao XY, Zhang R, Hu C, et al. Precise microdeletion detection of Prader-Willi syndrome with array comparative genome hybridization[J]. Biomed Environ Sci, 2010, 23(3): 19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