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 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之一[1]。近 些年,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发病率升高,重症MPP 的比例 也逐渐上升[2],部分形成大片肺实变、肺不张,合 并胸腔积液,黏液栓形成堵塞气道,后期出现坏 死性肺炎、闭塞性支气管炎,导致肺炎吸收缓慢, 成为迁延性肺炎。国内研究发现MPP 患儿中气道 黏液栓形成者并不少见,并且迁延性MPP 发生黏 液栓堵塞的几率显著高于非迁延性病例[3, 4],但气 道黏液栓形成的MPP 患儿其肺炎何时完全吸收, 国内外报道均较少。为此本文对67 例气道黏液栓 形成的MPP 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探讨影 响气道黏液栓形成的MPP 患儿预后的因素,以期 提高临床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并指导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2 年5 月至2014 年5 月河北省儿童 医院呼吸一科收治的MPP 患儿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符合第7 版《实用儿 科学》MPP 诊断标准[5];胸部CT 显示大片肺实变 或肺不张(占据1 个或以上肺段范围);纤维支气 管镜下显示黏液栓形成:1 个及以上肺段支气管管 腔内可见黏液性分泌物呈黏稠条形堵塞,不易吸出。
排除标准:肺炎恢复期时入院者(体温稳定 1 周以上,无临床症状);病程2 个月时无影像学 资料者;有基础疾病者。
最终67 例患儿纳入本研究,以患儿病程2 个 月[6] 时复查胸部影像学是否吸收完全为标准,将 入选病例分为肺炎吸收缓慢组(胸部影像学显示 仍有病灶存在者,n=30)和对照组(病灶完全吸 收者,n=37)。肺炎吸收缓慢组中,男16 例,女 14 例,平均年龄6.0±2.1 岁;对照组中,男25 例, 女12 例,平均年龄5.8±2.0 岁;两组在性别、年 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纤维支气管镜诊疗
所有入选患儿均具有纤维支气管镜诊疗适应 症,在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同时,经患儿 家属知情同意行纤维支气管镜诊疗。根据患儿年 龄选取不同外径的Olympus 纤维支气管镜,在呼吸道黏膜局部麻醉下经鼻进入气道,到达病变部 位,采集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然后 以37℃生理盐水灌洗病变肺段(每次10 mL,总 量2~5 mL/kg),对于局部灌洗难以清除的黏液栓, 采取毛刷或活检钳予以清除,最后缓慢拔出纤维 支气管镜。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年龄、性别、总热程、白细 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淋巴细 胞比例(L)、血小板计数(PLT)、C 反应蛋白(CRP)、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 脱氢酶(LDH)、纤维蛋白原(FIB)、免疫球蛋 白(Ig)A、IgG、IgM,有无混合感染,有无胸腔 积液,阿奇霉素和糖皮质激素应用开始时间及首 次行纤维支气管镜治疗的时间。病原检测方法包 括:痰培养,血培养及药敏试验,肺泡灌洗液及 胸腔积液病原培养,鼻咽分泌物免疫荧光法病毒 抗原检测,以上述检测结果中任一指标阳性者视 为存在混合感染。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 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不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 距)[P50(P25,P75)]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秩和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两组间比较 采用χ2 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 评价各指标对预测病程2 个月时肺炎是否完全吸 收的诊断价值。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肺炎吸收缓慢组总热程平均为13.0(12.0, 18.0)d;对照组平均为11.0(9.0,12.0)d,肺炎 吸收缓慢组总热程明显长于对照组(Z=-4.697, P<0.01)。 2.2 实验室检查
肺炎吸收缓慢组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 CRP、FIB、IgM 及LDH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见表 1。
![]() | 表 1 两组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P50(P25,P75)] 或(x±s) |
肺炎吸收缓慢组胸腔积液发生率(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54%,20/37)(χ2=18.470, P<0.01)。 2.4 混合感染
肺炎吸收缓慢组30 例患儿中,发生混合感染 7 例(23%),其中合并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2 例, 合并甲型流感病毒感染2 例,合并肺炎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各1 例;对照 组发生混合感染2 例(5%,2/37),其中合并表 皮葡萄球菌和真菌感染各1 例。两组混合感染发 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67,P>0.05)。 2.5 治疗
肺炎吸收缓慢组首次使用阿奇霉素时间及行 纤维支气管镜治疗时间迟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静脉 给予甲泼尼龙(每日1~2 mg/kg)或地塞米松(每 日0.2~0.3 mg/kg)治疗,1 周内减停,肺炎吸收缓 慢组激素开始应用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 | 表 2 两组治疗情况比较[P50(P25,P75)] 或(x±s) |
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总热程、中性粒 细胞比例、CRP、FIB、首次行纤维支气管镜 时间5 个因素对预测病程2 个月时黏液栓形成 的MPP 患儿肺炎吸收状况均有一定诊断价值, 当总热程≥ 11.5 d,中性粒细胞比例≥ 70.7%, CRP ≥ 57 mg/L,FIB ≥ 4.7 g/L,首次行纤维支气 管镜时间≥ 13.5 d 时,提示MPP 患儿肺炎吸收时 间超过2 个月。见表 3,图 1。
![]() | 表 3 各因素预测MPP 患儿肺炎吸收程度的ROC 曲线分析结果 |
![]() |
图 1 各因素预测MPP 患儿肺炎吸收程度的ROC 曲线分析 |
MPP 占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40% 甚至更 多[7],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肺炎吸收时间也不尽 相同。本研究以病程2 个月为界,观察形成气道 黏液栓MPP 患儿的肺炎吸收情况,结果显示67 例 入组患儿中30 例肺炎未能完全吸收,占45%。
本研究发现肺炎吸收缓慢组的总热程为13.0 (12.0,18.0)d,较对照组[11.0(9.0,12.0)d] 延长, 考虑除MP 本身作为致热源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细 胞因子(IL-2、IL-4、IL-5、IL-6、IL-8、IL-18)导 致发热外[7, 8, 9],组织损害所造成的机体应激反应及 坏死物质的吸收亦可导致热程延长,本研究中肺 炎吸收缓慢组7 例患儿后期胸部CT 表现为坏死空 洞及实变影,形成坏死性肺炎。
本研究结果显示肺炎吸收缓慢组的中性粒 细胞比例、CRP、LDH、IgM、FIB 水平均高于对 照组。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除了因合并细菌感染 外,也可因肺组织严重损伤引起的机体应激反应 所致,二者均使肺炎恢复时间延长。CRP 是肝脏 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炎症急性期的 敏感指标,其水平可反映组织损伤严重度。国内外研究表明CRP 水平越高,提示MPP 患儿病情越 重[10, 11],这与本文结果相符。免疫反应在MP 致病 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体液免疫中MP 感染可刺激B 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细胞免疫 中CD4+/CD8+ 比值失衡,以及多种细胞因子的释放, 均造成机体免疫病理损害。Oishi 等[12] 发现IL-18 与LDH 密切相关,本研究显示肺炎吸收缓慢组的 LDH 水平高于对照组,同时IgM 水平明显高于对 照组。血清LDH 和IgM 高水平均提示体内变态反 应的持续存在,从而影响肺炎恢复,致病程迁延。 国外也有研究证实IgM 水平与MPP 病情严重程度 及预后密切相关[13],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 中肺炎吸收缓慢组FIB 水平也高于对照组,考虑 MP 感染可激活炎症介质,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导 致凝血系统平衡紊乱,重症MPP 可出现FIB 及D- 二聚体升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肺炎吸收缓慢组发生胸腔积 液比例(100%)明显高于对照组(54%)。Narita 等[14] 发现有肺组织纤维化改变的MPP 患者其胸腔积液 中IL-8 显著升高,因此胸腔积液的发生提示体内 存在较强的免疫炎症反应,造成肺组织严重的免疫 病理损害,致使恢复期延长。刘金荣等[15] 也发现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中胸腔积液的比例较高。
由于阿奇霉素针对性抗MP,并且生物利用度 高、耐受性好,是目前治疗MPP 的首选药物[16]。 国外报道入院24 h 内应用阿奇霉素的MPP 患儿可 缩短病程[17],并且使用阿奇霉素的早晚与发展为 重症MPP 及后遗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本研究结 果显示肺炎吸收缓慢组首次应用阿奇霉素时间迟 于对照组。因此,早期应用阿奇霉素抗感染对促 进MPP 吸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肺炎吸收缓 慢组首次行纤维支气管镜时间明显迟于对照组, 多项研究表明在疾病早期行纤维支气管镜治疗可 促进肺不张恢复,缩短病程,减少肺部后遗症的发生[18, 19]。以往曾有研究表明联合使用糖皮质激 素治疗MPP 有效,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 程[20, 21, 22],而本研究中患儿静脉应用甲泼尼龙或地塞 米松(1 周内减停)治疗后,仍有部分患儿演变为 坏死性肺炎、闭塞性支气管炎等。本研究结果显 示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早晚与有黏液栓形成的 MPP 患儿肺炎吸收快慢无明确关系,考虑糖皮质 激素主要抑制MP 引起的过强免疫反应,而此免疫 损伤主要发生在 MP 感染的后期,早期应用糖皮质 激素不能起到良好疗效,并且MPP 合并细菌感染 后,MP 所引起的免疫病理损害只占肺损伤原因的 一部分,细菌感染所引起的损伤修复需更长时间。 另一方面,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小,尚需大样本研 究来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综上所述,当MPP 患儿出现黏液栓形成 时,多数患儿4~6 周肺炎可完全吸收,但当 总热程≥ 11.5 d,中性粒细胞比例≥ 70.7%, CRP ≥ 57 mg/L,FIB ≥ 4.7 g/L,首次行纤维支气 管镜时间≥ 13.5 d 时,提示肺炎吸收时间较长, 临床医生应密切观察上述指标,综合分析用以判 断预后;同时早期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抗炎,合 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及时行纤维支气管镜治疗以 缩短病程,改善预后。
[1] | Zhao H, Li S, Cao L, et al. Surveillance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among children in Beijing from 2007 to 2012[J]. Chin Med J (Engl), 2014, 127(7): 1244-1248. |
[2] | Miyashita N, Obase Y, Ouchi K,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severe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adults admitted to an intensive care unit[J]. J Med Microbiol, 2007, 56(Pt 12): 1625-1629. |
[3] | 胡英惠, 焦安夏. 小儿内生性支气管异物的临床特点及支气管镜术的应用[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0, 12(9): 712-714. |
[4] | 焦安夏, 饶小春, 江沁波, 等. 迁延与非迁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气道黏膜损害特点的对照研究[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0, 5(2): 111-115. |
[5] | 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第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204-1205. |
[6] | 左慧敏, 刘秀云, 江载芳.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发生后遗症的危险因素研究[J]. 临床儿科杂志, 2008, 26(7): 566-569. |
[7] | Waites KB, Talkington DF. Mycoplasma pneumoniae and its role as a human pathogen[J]. Clin Microbiol Rev, 2004, 17(4): 697-728. |
[8] | Narita M, Tanaka H. Late increase of interleukin-18 levels in blood during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J]. Cytokine, 2012, 59(1): 18-19. |
[9] | Arae K, Hirata M, Kurata S, et al.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duces interleukin-8 production via th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pathway[J]. Microbiol Immunol, 2011, 55(10): 748-750. |
[10] | 李素荣, 牟京辉, 常丽, 等. 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儿童坏死性肺炎30例胸部CT表现及转归[J]. 中华儿科杂志, 2013, 51(3): 211-215. |
[11] | Daxboeck F, Eisl B, Burghuber C, et al. Fatal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a previously healthy 18-year-old girl[J]. Wien Klin Wochenschr, 2007, 119(11-12): 379-384. |
[12] | Oishi T, Narita M, Matsui K, et al.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interleukin-18 levels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J]. J Infect Chemother, 2011, 17(6): 803-806. |
[13] | Loens K, Goossens H, Ieven M.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due to Mycoplasma pneumoniae: current status of diagnostic methods[J].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10, 29(9): 1055-1069. |
[14] | Narita M, Tanaka H, Yamada S, et al. Significant role of interleukin-8 in pathogenesis of pulmonary disease due to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J]. Clin Diagn Lab Immunol, 2001, 8(5): 1028-1030. |
[15] | 刘金荣, 彭云, 杨海明, 等.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表现特征和判断指标探讨[J]. 中华儿科杂志, 2012, 50(12): 915-918. |
[16] | Bradley JS, Byington CL, Shah SS, et al. The management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older than 3 months of ag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by the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and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J]. Clin Infect Dis, 2011, 53(7): e25-e76. |
[17] | Stahl JE, Barza M, DesJardin J, et al. Effect of macrolides as part of initial empiric therapy on length of stay in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 Arch Intern Med, 1999, 159(21): 2576-2580. |
[18] | 焦安夏. 支气管镜术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中的应用[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4): 240-241. |
[19] | 倪彩云, 刘霞, 马静, 等. 支气管镜下冷冻治疗儿童肉芽及瘢痕组织导致的下气道狭窄及阻塞22例[J]. 中华儿科杂志, 2012, 50(1): 45-49. |
[20] | Lu A, Wang L, Zhang X, et al. Combined treatment for child 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with ciprofloxacin and glucocorticoid[J]. Pediatr Pulmonol, 2011, 46(11): 1093-1097. |
[21] | 吴跃进, 孙节, 张建华, 等. 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的疗效[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4, 16(4): 401-405. |
[22] | Youn YS, Lee K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J]. Korean J Pediatr, 2012, 55(2): 42-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