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5, Vol. 17 Issue (5): 520-523   PDF    
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二线药物的选择:胺碘酮
彭万胜, 陈信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安徽 蚌埠 233004

新生儿心脏的生理功能和解剖形态与婴幼儿 有显著的不同。新生儿时期自主神经系统发育不 平衡,调节能力不完善,导致心脏传导系统发育 不成熟,电生理功能不稳定,导致该阶段易出现 心律失常[1]。因此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发病原因、 临床表现、治疗以及预后都与儿童和成年人有着 显著的差别。Southall 等[2] 对3 383 例外表健康的 新生儿行心电图检查,发现有33 例(0.98%)存 在心律失常。国内资料曾报道新生儿心律失常或 传导系统异常发生率为1.7%~4.8%[3],且随着心 电监护、动态心电图应用该病确诊病例有逐年增 多的趋势[4]。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 是新生儿时期 较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和新生儿临床急症之一[1]

新生儿PSVT 发生率为1/25 000 [1]。PSVT 是新 生儿期较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如发作超过24 h 几乎均出现心力衰竭[1]。除器质性心脏病外,大多 PSVT 预后良好,但发作时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 心力衰竭危及生命,因此有人称之为“需紧急治 疗的良性心律失常”[1]。PSVT 的治疗原则是去除 诱因,积极控制原发病,控制心动过速的发作。 目前新生儿PSVT 以药物治疗为主,兴奋迷走神经 和药物转复对新生儿PSVT 均有一定疗效 。在对 小婴儿PSVT 治疗中,使用较多的药物为普罗帕酮、 洋地黄类,而近年胺碘酮应用亦有报道。

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不影响心室内 传导,通常情况下不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基本 不显负性肌力反应。胺碘酮能终止多种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快速心律失常,不加重心衰,所以 主要用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左室功 能不全中的维持窦律。胺碘酮已临床应用40 余年, 其强大的抗心律失常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循证医 学结果所证实,已经成为成人中临床应用最广泛 的抗心律失常药物[5, 6, 7],但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报道 非常少。本文报道10 例PSVT 新生儿应用普罗帕 酮和(或)西地兰不能复律,给予胺碘酮应用后 复律效果较好,并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以此总结 成文,希望为新生儿PSVT 应用胺碘酮积累些许经 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2 年1 月至2014 年8 月在我院新生儿 病房住院的10 例PSVT 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入选 标准:年龄为生后0~28 d;胎龄37~42 周;经临 床和心电图检查确诊为PSVT;经西地兰和(或) 普罗帕酮抗心律失常治疗无效给予胺碘酮治疗。 新生儿PSVT 的诊断标准参考《实用新生儿学》[1]

10 例患儿中,男7 例,女3 例。年龄范围为 7~25 d,病程0.5~3 d。10 例均为足月儿。4 例合 并肺炎和(或)败血症。心肌酶谱同工酶均有不 同程度升高,波动于50~598 u/L。心脏彩超显示其 中4 例有基础心脏病变(3 例为房间隔缺损,1 例 为动脉导管未闭)(表 1)。

表 1 患儿一般资料
1.2 临床资料收集

回顾性收集入选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 日龄、性别、基础疾病、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 结果、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情况等。 1.3 一般治疗

全部患儿在入院后均常规给予新生儿护理、 保暖、吸氧、镇静、营养心肌细胞及营养支持等 治疗,并积极治疗患儿的基础原发病,应用心电 监护仪持续监测患儿血压、血氧饱和度和心率。 并予以兴奋迷走神经的张力治疗:刺激咽后壁或 潜水反射或采用冷毛巾敷于面部。 1.4 药物治疗

(1)普罗帕酮(心律平):1~1.5 mg/kg 普罗 帕酮加入10% 葡萄糖注射液10~20 ml 缓慢静脉注 射(10~15 min),转复未成功者20 min 后可再次 给药,总的用药次数一般不超过3 次,应用药物 总剂量一般不超过5 mg/kg。

(2)西地兰:采用快速饱和法,足月儿饱和 剂量为0.03 mg/kg,首剂为1/2 饱和量,余量分2 次, 间隔6 h 静脉注射。

(3) 胺碘酮: 常用剂量为5 mg/kg,使用 10% 葡萄糖注射10~20 mL 液稀释后输液泵缓慢静 脉推注(1 h 完成)。每日5 mg/kg 维持应用,恢 复窦性心律后减量至停用[8]2 结果 2.1 胺碘酮临床疗效

10 例患儿潜水反射或采用冷毛巾敷于面部后, 仅3 例短暂转为窦性心律。10 例患儿中,5 例单 独给予西地兰饱和量应用,2 例单用普罗帕酮2~3 次,3 例给予西地兰和普罗帕酮,均未复律,后给 予胺碘酮应用。胺碘酮的剂量为5 mg/kg,2 例在 用药1 h 之内恢复为窦性心律,停止给药,而后给 予每日5 mg/kg 维持量应用。

10 例给予胺碘酮治疗的患儿中,6 例未在1 h 内复律;首剂5 mg/kg 后给予每日5 mg/kg 维持量 应用,在用药后2~8 h 之间复律。恢复窦性心律后 48 h 开始减量,每日维持剂量减为2.5 mg/kg。2 d 后剂量降至每日1.5 mg/kg 应用1 d 后停用。8 例复 律成功患儿中,1 例于复律后24 h 内再次发作, 另1 例在复律后3 d 再次发作,再次给予首剂剂量, 均在1 h 内转为窦性心律。静脉胺碘酮停用后未再 给予地高辛及口服胺碘酮。1 例患儿在复律后因基 础疾病死亡。1 例反复发作未能很好控制,给予地 高辛预防发作但效果不理想,后转至专科儿童医 院进一步治疗。 2.2 预后及药物不良反应

1 例患儿在复律后因基础疾病死亡,1 例反复发作未能复律,余8 例预后良好,未再反复发 作。1 例在静脉推注胺碘酮过程中出现一过性心 率减慢至60 次/min,停止推药数秒钟后心率升至 100 次/min 以上。用药期间未见低血压、其他类 型的心律失常,8 例患儿随访1 个月未出现甲状腺 功能减退症状。 3 讨论

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在新生儿期发生,在新生 儿期较常见的心律失常是PSVT。PSVT 患儿易并 发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需尽快控制发作,大多 预后良好,心脏传导系统发育成熟、旁路自行退 化后,心动过速不再发作;窒息、感染为最常见 诱发新生儿PSVT 的因素[9]。约有20% 的新生儿 PSVT 发生在患儿出生后1周内,其余约80% 发生 于出生1周后[10]。本组病例中4 例原发病为肺炎 和(或)败血症,4 例有先天性心脏病;9 例患儿 是在出生1 周后发病,与既往报道一致[11]

新生儿快速心律失常临床并非少见,但极易 误诊、漏诊,往往延误治疗时机引起心功能衰竭 而危及新生儿的生命。目前新生儿PSVT 以药物治 疗为主,兴奋迷走神经和药物转复对新生儿PSVT 均有一定疗效。对于小婴儿PSVT 的治疗,使用较 多的药物为普罗帕酮、洋地黄类。普罗帕酮是Ⅰ c 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较快,转复率较高, 其转复率约为75%[12, 13]。但因其具有负性肌力作用, 心功能下降时应用可导致心跳骤停或者猝死,故 对于伴有心功能不全者、心源性休克及明显低血 压者禁用。洋地黄类药物可缩短房室旁路前传不 应期而阻断折返,因其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对于 心功能不全者尤为适用,但是该药起效较慢,预 防反复发作疗效欠佳,并且可导致其他类型的心 律失常。

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具有多重广泛 的电生理作用,兼有相对较弱的4 类抗心律失常 药物的离子通道作用,因此,胺碘酮单药应用时 似乎相当于小剂量的4 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联合 应用[6, 14]。胺碘酮没有Ⅰ类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其既不增加病死率又不影响心功能,很少引起尖 端扭转型室速,并且这种Ⅲ类药物的作用在快速 心率时仍然存在[6, 14]。静脉注射胺碘酮起效较快,可在给药30 min 内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抗甲状 腺素作用弱,有明显量效关系,中高剂量复律效 果较好[8, 14]。本组病例胺碘酮使用剂量为中等剂量, 应用效果较好,80% 可以数小时内复律为窦性。 胺碘酮的另外优势是不影响心功能状态,不影响 心室内传导,基本无促心律失常作用。因此,器 质性心脏病、左心功能不全、左室肥大、室内传 导障碍者发生心律失常,只能选用胺碘酮作为防 治药物。胺碘酮用于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或猝 死的治疗及预防,安全性高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 物[6, 15, 16]。近来多篇Meta 分析报道胺碘酮与普罗帕 酮比较,复律效果相当,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 普罗帕酮[5, 17]

本研究通过对10 例PSVT 患儿药物治疗回顾 总结,发现胺碘酮作为二线治疗药物,仍然有较 高的复律成功率。笔者的应用方法是,西地兰饱 和量12 h 用完或是普罗帕酮1~1.5 mg/kg 应用2~3 次无效,则给予胺碘酮应用。胺碘酮成功复律后, 给予胺碘酮维持量应用,若在此期间再次发作者, 再次给予首剂剂量应用。此前胺碘酮应用于新生 儿的报道很少,2010 年Dilber 等[18] 报道了胺碘酮 单独应用或与地高辛长期应用,治疗新生儿室上 性心动过速是安全有效的。本研究病例短期静脉 应用胺碘酮,起效较快并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由于本研究病例数较少并且是回顾性分析,对于 哪些病例可直接应用胺碘酮,胺碘酮无效时如何 逐渐加量,或与其他药物合用,以及复律后预防 再发作药物应用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邵肖梅, 叶鸿瑁, 邱小汕. 实用新生儿学[M]. 第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554-559.
[2] Southall DP, Johnston F, Shinebourne EA, et al. 24-hour electrocardiographic study of heart rate and rhythm patterns in population of healthy children[J]. Br Heart J, 1981, 45(3): 281-291.
[3] 李月梅, 马夫天, 李艳芝. 107例新生儿心律失常发生的临床特征及处理经验[J]. 中国心脏起博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9, 23(6): 517-519.
[4] 张双船, 顾秋枫, 邹新英. 新生儿心律失常46例[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5, 20(8): 751-762.
[5] 尹延伟, 许瑞佳, 胡爱民, 等. 中国人群使用心律平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Meta分析[J]. 循证医学, 2013, 13(3): 152-156.
[6] 蒋文平. 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 22(5): 377-385.
[7] Vassallo P, Trohman RG. Prescribing amiodarone: an evidence-based review of clinical indications [J]. JAMA, 2007, 298(11): 1312-1322.
[8] Saul JP, Scott WA, Brown S, et al. Intravenous amiodarone for incessant tachyarrhythmias in children: a randomized,double-blind,antiarrhythmic drug trial [J]. Circulation, 2005, 112(22): 3470-3477.
[9] 俞蓓蓉, 成玉娣, 张建萍, 等. 新生儿心律失常25 例临床分析[J].新生儿科杂志, 2001, 16(3): 120-121.
[10] 杨楠, 刘媛, 王丹, 等. 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8例[J]. 天津医药, 2003, 31(6): 396-397.
[11] 杨月霞. 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6例分析[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3, 16(11): 1797-1799.
[12] 钟家蓉, 周昌渝, 田杰, 等. 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药物干预的临床研究[J]. 儿科药学杂志, 2006, 12(1): 9-11.
[13] 杨小云, 潘家华. 药物复律治疗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J]. 皖南医学院院报, 2013, 32(4): 296-298.
[14] 郭继鸿. 胺碘酮的现代观点[J].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7, 16(3): 215-226.
[15] 董金祥. 应用胺碘酮治疗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 2014, 30(26): 24-26.
[16] 王凤玉, 赵冬云, 周建芹. 电除颤联合胺碘酮成功转复儿童暴发性心肌炎心室扑动1例[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3, 15(4): 316.
[17] 王少波, 梁锦军, 黄从新. 静脉注射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的Meta分析[J]. 疑难病杂志, 2013, 12(l): 2-4.
[18] Dilber E, Mutlu M, Dilber B, et al. Intravenous amiodarone used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digoxin for life-threatening supra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 in neonates and small Infants[J]. Pediatr Emerg Care, 2010, 26(2): 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