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5, Vol. 17 Issue (6): 634-637   PDF    
达沙替尼联合化疗治疗儿童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郭晔, 刘天峰, 杨文钰, 王书春, 阮敏, 陈晓娟, 张丽, 刘芳, 邹尧, 竺晓凡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 天津 300020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dasatinib plus chem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hood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GUO Ye, LIU Tian-Feng, YANG Wen-Yu, et al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Center of Children's Blood Disease, Institute of Hematology, Blood Disease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Tianjin 300020, China.

Ph 阳 性 急 性 淋 巴 细 胞 白 血 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Ph+ ALL)的发生率虽然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仅占 5% 左右,但却具有起病时年龄较大、白细胞高、 预后极差等独特的临床特征,若仅依靠化疗,治 愈率仅为 20%~30%[1, 2]。但随着络氨酸激酶抑制剂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的出现,其疗效 发生分水岭样的巨大变化。国际多中心研究 COGAALL0031 方案采取强化疗联合第一代络氨酸激 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治疗儿童 Ph+ ALL,完全缓解 率达 95%,诱导相关病死率为 0,5 年随访强化疗 联合伊马替尼组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 DFS)达(70±12)%,相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 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 组 DFS 为(65±11)%,无 关 供 者 HSCT 组 为 (59±15)%。该研究同时提示强化疗联合 TKIs 可能替代移植,成为部分儿童 Ph+ ALL 的一线治疗 选择 [3, 4, 5];而二代络氨酸激酶抑制剂—达沙替尼因 其不同的作用机制以及良好的中枢神经系统渗透 性,在 COG-AALL0062 方案中已经应用于儿童 Ph+ ALL 的治疗。本研究对 3 例初治 Ph+ ALL 患儿选择 达沙替尼联合 CCLG2008 方案进行治疗,并对其 安全性及治疗疗效进行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 3 例初诊 Ph+ ALL 患儿,年龄分别为 7、11、12 岁,其中男孩 2 例,女孩 1 例。3 例患儿临床资料见表 1

表 1 3 例患儿的临床生物学特征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 2014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诊疗建议(第四次修订) [6],免疫分型采用多参数 流式细胞仪,最低诊断分型建议参考 EGIL 标准, 伴髓系表达的标准为肿瘤细胞除表达淋系抗原外 同时共同表达任何一种髓系抗原(CD13、CD33、 CD14、CD15 或 MPO)。Ph+ ALL 诊断至少有细胞 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一项为阳性。采取 R 显带技 术确定染色体核型及应用 RT-PCR 检测技术确定 BCR-ABL 融合基因。将流式细胞术检测脑脊液内 白血病细胞纳入临床特征评价 [7]1.3 治疗方案

3 例患儿均接受达沙替尼联合 CCLG2008(高 危组)方案进行化疗。GGLG2008 方案诱导缓解治 疗方案为:长春新碱 1.5 mg/m2,第 8、15、22、 29 天使用;柔红霉素 25 mg/m2,第 8、15、22、29 天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 5000 u/m2,第 8、11、 14、17、20、23、26、29 天使用;地塞米松初始 剂量为 6 mg/m2,第 8~29 天使用,逐渐减量。

治疗流程如下:诊断明确后首先进行糖皮质 激素预治疗,评价治疗反应,之后选择四药联合(长 春新碱 + 柔红霉素 + 左旋门冬酰胺酶 + 地塞米松) 诱导缓解治疗,诱导治疗第 15 天联合应用达沙 替尼,第 15 天、第 33 天评价骨髓缓解状态并以 PCR 和 MFC 评 价 MRD 结 果,之 后 给 予 CAM×2 方案(环磷酰胺 + 阿糖胞苷 + 巯嘌呤)早期强化 治疗,之后序贯予 HR(包含有大剂量甲氨蝶呤、 阿糖胞苷等药物)方案,每 3 个月评价微小残留 病(MRD),根据 MRD 结果选择移植或单纯化疗 联合达沙替尼,期间建议连续应用达沙替尼(每 日 60 mg/m2)。达沙替尼的停药指征为:合并严 重感染;3~4 级不良反应严重不能耐受;中性粒细 胞减少伴发热。 1.4 安全性评价

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所化疗毒性分级标准 (NCI-CTC4.0 版)评价药物毒性 [8]。根据下面的 一般准则对每个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作特定的临 床描述,分为 5 级。1 级为轻度:无症状或轻微; 仅为临床或诊断所见;无需治疗。2 级为中度:需 要较小、局部或非侵入性治疗;与年龄相当的工 具性日常生活活动受限。3 级为严重或者医学上有 重要意义但不会立即危及生命;导致住院或者延 长住院时间;致残;个人日常生活活动受限。4 级 危及生命;需要紧急治疗。5 级为与不良事件相关 的死亡。 2 结果 2.1 治疗转归

病例 1:糖皮质激素预治疗反应好,治疗过程 中 ABL 激酶检测未见突变,患儿持续口服达沙替 尼 8 个月,后因经济困难放弃化疗,院外口服伊 马替尼(260 mg/m2),随访 12 个月仍存活。

病例 2:糖皮质激素预治疗反应差,治疗过 程中 ABL 激酶检测未见突变,患儿化疗期间及间 歇期持续口服达沙替尼(每日 60 mg/m2),曾出 现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而停药,好转后继续治 疗,化疗 13 个月后选择移植,随访 18 个月仍存 活。病例 3:糖皮质激素预治疗反应差,治疗过程 中 ABL 激酶检测未见突变,化疗期间及间歇期持 续口服达沙替尼(每日 60 mg/m2),曾出现中性 粒细胞减少伴发热而停药,好转后继续治疗,化 疗 10 个月后选择移植,随访 15 个月仍存活。 2.2 毒性评价

应用达沙替尼联合化疗过程中,3 例患儿无论 在诱导缓解过程中,或巩固强化治疗过程中,化 疗毒性未见明显增加,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 呕吐、腹泻、脱发、胆红素升高等,以及 2~4 级 的血液学毒性。 2.3 临床疗效评价

病例 1、2、3 糖皮质激素预治疗反应评价时 外周血幼稚细胞数均 >1×109/L,序贯行四药联 合诱导缓解治疗,诱导治疗第 15 天骨髓 PCR 检 测 BCR-ABL 转 录 本 分 别 为 0.47%、138.88%、 337.87%。联合应用达沙替尼后,第 33 天再次评 价骨髓均达完全缓解(CR),流式细胞细胞术检 测 MRD 达到 0~0.15%,之后治疗 3 个月及 6 个月 均进行疗效评价,BCR-ABL 转录本为阴性或 BCRABL 转录本基线值下降≥ 3 log,疗效稳定,且持 续监测 ABL 激酶未见突变。随访 1 年,其中 2 例 选择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1 例放弃治疗,但均 为无病存活状态。 3 讨论

靶向药物的应用在儿童 Ph+ ALL 的治疗中已 不可或缺,而达沙替尼作为第二代络氨酸激酶抑 制剂,从治疗靶点、中枢神经系统渗透能力以及 原发或继发耐药等方面来讲,可能更具优越性 [9]。 首先,Ph+ ALL 的疾病发生不仅仅和 BCR-ABL 相关, SRC 激酶家族等亦参与白血病侵袭性临床进程的 形成,而达沙替尼的作用靶点包括 Src 和 Abl 激酶, 优于伊马替尼 [10];同时达沙替尼对 BCR-ABL 具有 更强的选择性和亲和力,比第一代络氨酸激酶抑 制剂伊马替尼高 20~30 倍,因此理论上达沙替尼 对于 Ph+ ALL 的抗白血病作用更加优于第一代络 氨酸激酶抑制剂;其次,从原发和继发耐药而言, 目前已报道的 ABL 激酶点突变超过 100 种,除 T315I 突变外,达沙替尼对其中许多突变都有临床 疗效,而且体外细胞模型显示 22 个伊马替尼耐药 的 BCR-ABL 突变中,达沙替尼对其中 21 个有活 性,唯一例外的是 T315I 突变 [11];同时达沙替尼 还具有良好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渗透性 [12],理论上 可以针对“庇护所白血病”,降低儿童急性淋巴 细胞白血病复发的风险,从而进一步提高生存率。 目前 COG-AALL0062 方案以达沙替尼联合化疗应 用于儿童 Ph+ ALL 患者 [13],正是基于达沙替尼的 上述优势,同时该方案降低了细胞毒药物的使用 剂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预防治疗强度,目的是减 低治疗毒性,目前该研究的结果尚未报道。

我中心选取初诊时脑脊液流式检测异常和 (或)糖皮质激素预治疗反应差的 Ph+ ALL 3 例患 儿,应用达沙替尼联合 CCLG2008(高危组)方 案,达沙替尼的剂量参考 COG-AALL0062 方案(每 日 60 mg/m2),应用时间为诱导治疗第 15 天,之 后建议持续口服达沙替尼 [14]。3 例患儿中 1 例糖皮 质激素预治疗反应好,2 例预治疗反应差,2 例患 儿初诊时 MFC 脑脊液检测发现异常(白血病)细 胞,诱导治疗第 15 天 2 例预治疗反应差的患者骨 髓均为 M3 状态。3 例采取达沙替尼联合强化疗治 疗后,化疗相关的骨髓抑制时间并未较其他高危 组患儿延长,在诱导缓解治疗期间,严重感染发 生的几率反而下降,第 33 天 CR 率为 100%,融合 基因的拷贝数较前明显下降,MFC 检测 MRD 下降 至 0~0.15% 左右,治疗 3 个月及 6 个月复查 MRD逐渐下降或转阴,随访 1 年仍为无病生存状态, 脑脊液 MFC 复查始终显示未见异常(白血病)细胞。 作为我国儿童 Ph+ ALL 治疗的初步探索,第二代络 氨酸激酶抑制剂达沙替尼在 3 例患儿中获得了良 好的疗效。

Aplenc 等 [15] 曾在达沙替尼的儿童 I 期临床和 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发现,在血液肿瘤中单药应用 不同剂量的达沙替尼,其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成人 相似,主要表现为低蛋白血症、腹泻、胸腔积液、 胸痛、皮疹等。因此本研究对于联合治疗是否会 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增加也进行了观察,发现无 论是诱导缓解治疗,还是巩固强化治疗,患儿的 化疗不良反应未见增加;3 例患儿在病程中未出现 低钾血症、体液潴留、QT 间期延长、肺动脉高压 等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 腹泻、脱发、胆红素升高等,以及 2~4 级的血液 学毒性,不良事件发生后经对症治疗均可好转。

有研究提示 MRD 在治疗早期明显下降并且维 持于低水平可提高 Ph+ ALL 的生存率 [16],Lee 等 [17] 报道在伊马替尼治疗 1 个月后 BCR-ABL 转录本 若 下 降 3-log,复 发 率 会 明 显 降 低;2013 年 MD Anderson 癌症中心对成人 Ph+ ALL 的研究也证实, 在化疗联合伊马替尼或达沙替尼的患者中,完全 缓解时,获得主要分子学反应(MMR,BCR-ABL/ ABL<0.1%)和流式检测 MRD 阴性对生存无明显 影响,但是在 3、6、9、12 个月时 MMR 阴性以及 3、 12 个月流式检测 MRD 阴性,则对提高生存率有显 著意义 [18]。在此 3 例患儿中,达沙替尼联合治疗 使 MRD 水平迅速下降并在随访期间持续保持低水 平,成为获得移植机会或者长期生存的基础。

Porkka 等 [12] 在体外动物实验以及合并中枢神 经系统复发 Ph+ ALL 患者中均证实了达沙替尼治 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有效性;COG-AALL0062 方案也提出应用达沙替尼后可考虑降低中枢神经 系统白血病预防和治疗的强度,以降低远期化疗 毒性的发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但是 目前未有明确的临床数据支持这一设想。本研究 中 2 例患儿初诊时 MFC 检测脑脊液中具有异常(白 血病)细胞,应用达沙替尼后,并未减低原有方 案中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强度,病程中脑 脊液常规、生化及 MFC 检测持续未发现异常,具 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疗效。

由于儿童 Ph+ ALL 这一亚型所占比例较低, 以及卫生经济学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我们用该方 案治疗的病例数十分少,且具有随访时间短的缺 陷,但第二代络氨酸激酶抑制剂达沙替尼在儿童 Ph+ ALL 治疗上的初步探索,以及其良好的安全性 和疗效,是我们今后临床工作的基石,对今后儿童 Ph+ ALL 的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Pui CH, Evans WE. Treatment of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J]. N Engl J Med, 2006, 354(2):166-178.
[2] Arico M, Valsecchi MG, Camitta B, et al. Outcome of treatment in children with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J]. N Engl J Med, 2000, 342(14):998-1006.
[3] Schultz KR, Bowman WP, Aledo A, et al. Improved early eventfree survival with imatinib in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 children's oncology group study[J]. J Clin Oncol, 2009, 27(31):5175-5181.
[4] Schultz KR, Bowman WP, Aledo A, et al. Continuous dosing Imatinib with intensive chemotherapy gives equivalent outcomes to allogeneic BMT for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P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with longer term follow up:Updated Results of Children's Oncology Group (COG)AALL0031[J]. Pediatr Blood Cancer, 2010, 54:788.
[5] Schultz KR, Carroll A, Heerema NA, et al. Long-term follow-up of imatinib in pediatric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Children's Oncology Group Study AALL0031[J]. Leukemia, 2014, 28(7):1467-1471.
[6]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 2014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 白血病诊疗建议(第四次修订)[J]. 中华儿科杂志, 2014, 52(9):641-644.
[7] 杨文钰, 王慧君, 陈玉梅, 等. 脑脊液流式细胞学检测技术 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中的 诊断价值[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2, 20(1):38-42.
[8] 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 (CTCAE)[S].Version 4.0.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US. 2009.
[9] Ramirez P, DiPersio JF. Therapy options in imatinib failures[J]. Oncologist, 2008,13(4):424-434.
[10] Li S. Src-family kinas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therapy of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an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J]. Leuk Lymphoma, 2008, 49(1):19-26.
[11] Baccarani M, Cortes J, Pane F, et al.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an update of concepts and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of European Leukemia[J]. Net. J Clin Oncol, 2009, 27(35):6041-6051.
[12] Porkka K, Koskenvesa P, Lundán T, et al. Dasatinib crosses the blood-brain barrier and is an efficient therapy for central nervous system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leukemia[J]. Blood, 2008, 112(4):1005-1012.
[13] Aplenc R, Blaney SM, Strauss LC, et al. Pediatric phase I trial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dasatinib:a report from the children's oncology group phase I consortium[J]. J Clin Oncol, 2011, 29(7):839-844.
[14] Hunger SP.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use in pediatric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anemia[J]. Hematol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 2011, 2011:361-365.
[15] Aplenc R, Blaney SM, Strauss LC, et al. Pediatric phase I trial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dasatinib:a report from the children's oncology group phase I consortium[J]. J Clin Oncol, 2011, 29(7):839-844.
[16] Jeha S, Coustan-Smith E, Pei D, et al. Impact of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on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and outcome in childhood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J]. Cancer, 2014, 120(10):1514-1519.
[17] Lee S, Kim DW, Cho B, et al. Risk factors for adults with 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 in remission treated with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the potential of 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J]. Br J Haematol, 2003, 120(1):145-153.
[18] Ravandi F, Jorgensen JL, Thomas DA, et al. Detection of MRD may predict the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LL treated with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plus chemotherapy[J]. Blood, 2013, 122(7):121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