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杯状病毒是一类单股正链RNA病毒,主要包括诺如病毒(Norovirus)和札样病毒(Sappovirus)。急性腹泻病是婴幼儿常见的疾病,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人类杯状病毒是目前引起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暴发和流行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是目前除轮状病毒外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常见原因[1-3]。诺如病毒是全球急性胃肠炎散发病例和暴发疫情的主要致病原,疾病负担严重[4]。现将成都地区2012~2014年人杯状病毒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方法我院为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疾病预防控制所病毒性腹泻哨点监测工作指定的四川省成都市唯一一家标本收集哨点医院。按照国家疾控中心多中心监测网的要求及流程,采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5岁以下腹泻患儿发病3 d内粪便标本(每份5 mL),置-20℃保存,送四川省疾控中心微教所检测。由经培训的专科医师填写个案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患儿的基本资料、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等。
1.2 材料与试剂病毒RNA提取试剂盒及PCR反应试剂来源于Promega公司(美国)。逆转录试剂盒来源于Invitrogen公司(美国)。RT-PCR反应使用Bio-Rad C1000 PCR仪(美国)。PCR反应产物使用QIAGEN公司(德国)QIAxcel自动核酸电泳仪检测。
1.3 人类杯状病毒的检测粪便标本加入PBS,经震荡、离心后制成10%大便标本悬液备用。按试剂盒说明提取病毒RNA。采用RT-PCR方法检测人杯状病毒,按说明书操作。人杯状病毒RT-PCR引物见表 1。
![]() |
表 1 人杯状病毒RT-PCR 引物 |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使用Stata 12.0软件及SPSS 22.0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12~2014年杯状病毒流行特点2012~2014年我院病毒性腹泻住院患儿共1 064例,其中杯状病毒感染所致腹泻267例(男169例,女98例)。其中6月龄以下患儿65例(24.3%),6~11月龄患儿135例(50.6%),12~24月龄57例(21.3%),24月龄以上10例(3.9%),各年龄段病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6~11月龄患儿多见。
2012~2014年杯状病毒感染率分别为28.4%(93/328)、21.6%(100/463)、27.1%(74/273),轮状病毒检出率分别为22.3%(73/328)、26.1%(121/463)、20.5%(56/273),3年期间杯状病毒检出率有两年高出轮状病毒检出率(图 1)。
![]() |
图 1 2012~2014 年患儿轮状病毒及杯状病毒检出率 |
从图 2可见,杯状病毒的流行为夏秋季(8~10月),高峰期多为9月份,2014年2月存在一次高峰。杯状病毒中以诺如病毒Ⅱ为主(85.8%,229/267),合并轮状病毒36例(15.7%,36/229),合并星状病毒3例,合并腺病毒4例,合并鼠伤寒沙门氏菌13例(5.8%,13/229)。
![]() |
图 2 2012~2014 年患儿杯状病毒各月份检出率 |
2.2 杯状病毒腹泻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
267例患儿中,大多数患儿(244例,91.4%)为急性病程,21例为迁延性病程,2例为慢性病程。2例慢性腹泻患儿中,1例存在确诊的食物蛋白过敏。21例迁延性腹泻患儿中,5例存在食物蛋白过敏(24%);迁延性、慢性腹泻患儿中存在营养不良5例(22%)。大便性状改变以水样便为主,部分含有黏液和/或血丝。2例患儿因呕吐较剧烈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发热以中-高热为主,发生热性惊厥3例。发生中毒性脑病1例,伴胃肠症状小儿良性惊厥1例。见表 2。
![]() |
表 2 267 例杯状病毒腹泻患儿的临床表现 |
2.3 杯状病毒腹泻住院患儿实验室检查特征
大多数患儿(67.0%)大便常规未检出白细胞,但合并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患儿大便常规镜检均检出白细胞及脓细胞;大便常规检出红细胞的患儿中合并鼠伤寒沙门氏菌10例(22%,10/46)。大多数患儿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淋巴细胞比例在正常范围内。51.7%患儿出现了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的降低。部分患儿并发肝功能损害及心肌损害。心电图异常以ST-T改变为主。47例患儿腹部影像学存在肠气增多或肠道动力性改变。159例(59.6%)患儿检出菌群失调。见表 3。
![]() |
表 3 267 例杯状病毒腹泻患儿实验室检查结果 |
3 讨论
Ahmed等[1]利用Meta分析统计得出全世界范围内诺如病毒的感染率为18%(95%CI:17%~20%)。近年来我国杯状病毒性腹泻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人杯状病毒感染成为儿童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我国长春、北京、河北卢龙、兰州、昆明等13个地区1999~2005年5岁以下腹泻患儿杯状病毒检测阳性率为19%(8.3%~38.6%)[8-10]。昆明地区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腹泻儿童杯状病毒检出率为10.59%[11]。本研究显示,成都地区2012~2014年杯状病毒平均阳性率为25.7%,高于成都地区2010年人杯状病毒感染率[12],说明近年来人杯状病毒感染呈稳定上升趋势,2012~2014年其感染率接近甚至超过轮状病毒感染,成为成都地区引起5岁以下儿童腹泻的主要病毒,这可能与近年来轮状病毒疫苗的普及有关[12]。根据既往的报道,诺如病毒既可以导致小规模的家庭式暴发,又可以导致大规模群体性暴发[13-14],但未发现该病毒的暴发流行,这可能与纳入的研究对象为散居住院患儿有关。本组病例每年9月杯状病毒检出率高,为本地区流行高峰季节,与本地区既往报道相符[7, 15],且以诺如病毒Ⅱ型为主要感染株。杯状病毒感染可合并轮状病毒、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这可能与当季所流行的其他病原体有关,因此在患儿出现血便、黏液便及里急后重等表现时仍不能排除杯状病毒的感染。
本研究显示,1岁以下儿童为易感人群,其中以6~11月龄多见。绝大多数患儿以急性病程为主,但仍有部分患儿存在迁延性、慢性腹泻,因此当存在病程迁延不愈时,需警惕同时存在食物过敏及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可能。大便性状以水样便为主,但伴有血便不能排除病毒性腹泻,杯状病毒腹泻9月为流行高峰,结合该季其他病原体流行情况,需考虑是否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如鼠伤寒沙门氏菌。52.8%患儿出现轻度脱水,仅1例患儿出现中-重度脱水,存在电解质紊乱少见,并发肝功能损害14.2%、心肌损害18.7%,对症治疗均恢复正常。患儿多伴有呕吐与呼吸道症状,但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总体预后良好,无一例死亡,这可能与早期的干预治疗有关。
综上,本研究显示目前杯状病毒已成为成都地区5岁以下儿童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诺如病毒Ⅱ为该地区的流行优势病珠,杯状病毒的流行季为夏秋季。1岁以下婴幼儿为杯状病毒腹泻主要发病人群。水样泻为杯状病毒腹泻患儿的主要表现,其疾病负担重,尤其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患者可出现惊厥甚至死亡。杯状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因此对5岁以下患儿杯状病毒腹泻的研究需进一步了解优势病株,以及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为进一步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 | Ahmed SM, Hall AJ, Robinson AE, et al. Global prevalence of norovirus in cases of gastroente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Lancet Infect Dis , 2014, 14 (8) : 725–730. DOI:10.1016/S1473-3099(14)70767-4 |
[2] | 黄湘, 金玉. 人类杯状病毒流行病学及疫苗研究进展[J]. 临 床儿科杂志 , 2006, 24 (2) : 151–154. |
[3] | Stephens I, Nataro JP. Prevention of enteric diseases[J]. Adv Exp Med Biol , 2004, 549 : 71–82. DOI:10.1007/978-1-4419-8993-2 |
[4] | 廖巧红, 冉陆, 靳淼, 等. 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控 制技术指南(2015 版)[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 2016, 50 (1) : 7–16. |
[5] | 曹登成, 杨淑哲. 儿童血清前清蛋白水平与营养状况关系浅 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 2015, 36 (9) : 1314–1315. |
[6] | 黎赛, 莫丽亚, 胡彬, 等. 长沙地区0~18 岁儿童血清前白蛋 白正常参考范围研究[J]. 实用预防医学 , 2011, 18 (12) : 2390–2391. |
[7] | 吴金良, 贾莉婷, 马葆靖, 等. 郑州地区1~5 岁儿童血清前 白蛋白的测定[J]. 中国妇幼保健 , 2000, 15 (5) : 310–311. |
[8] | 方肇寅, 谢华萍, 吕红霞, 等. 1999~2005 年我国婴幼儿人杯 状病毒腹泻研究[J]. 病毒学报 , 2007, 23 (1) : 9–15. |
[9] | 陈东梅, 张又, 钱渊, 等. 北京地区婴幼儿人类杯状病毒感 染状况及型别分析[J]. 中华儿科杂志 , 2002, 40 (7) : 398–401. |
[10] | 林谦, 程卫霞, 金玉, 等. 2009-2010 年南京地区腹泻婴幼儿 中人类杯状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分析[J]. 临床儿科杂志 , 2012, 30 (10) : 924–927. |
[11] | 李颖颖, 古文鹏, 张顺先, 等. 昆明2014-2015 年腹泻儿童 杯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2015, 29 (5) : 430–433. |
[12] | 马小珍, 谢晓丽, 任敏, 等. 成都地区腹泻病例人杯状病毒 感染状况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 2012, 39 (18) : 4828–4830. |
[13] | 李晖, 方苓, 邹丽容, 等. 广东省暴发性胃肠炎中诺如病毒 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分析[J].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2007, 27 (1) : 5–8. |
[14] | 宋士利, 檀薇, 张心会, 等. 2006-2007 年杭州市余杭区诺如 病毒性腹泻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 2010, 11 (3) : 225–227. |
[15] | 林谦, 金玉, 周进苏, 等. 2009 至2010 年南京儿童医院5 岁 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分子流行病学特点[J]. 中国循证儿科杂 志 , 2012, 7 (1) : 3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