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主要定义为新生儿出生后不能建立正常呼吸而导致的缺氧状态[1]。众所周知,窒息对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严重时可导致心、脑、肝、肾等多器官的衰竭,尤其早产儿发育尚未完善,故窒息亦是新生儿致残以及死亡的重要因素[2]。
由于潜水反射,窒息损害多集中于脑、肾、肺等器官,而肝损害因发生相对较少,在既往的国内研究中罕有涉及。目前一直沿用的评判新生儿窒息肝损害的指标仍为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及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等,但灵敏度及特异性较弱[3]。2016年发表的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临床诊断标准解读[4]认为窒息肝损害的标准为ALT > 80 U/L。有报道,血清中的前白蛋白(pre-albumin, PAB)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 RBP)是由肝脏分泌、合成的低分子量蛋白,能更灵敏或更准确地反映肝脏疾病的发展和转归[5]。鉴于此,为探寻反映窒息新生儿肝功能损害更为敏感的血液生化指标,本文以窒息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窒息程度新生儿的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统计分析比较,并通过ROC曲线寻求其诊断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窒息患儿185例(其中早产儿84例、足月儿101例),诊断参考《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Apgar评分标准[6]。分为轻度窒息组(1 min Apgar评分4~7分)及重度窒息组(1 min Apgar评分0~3分),其中轻度窒息组早产儿68例、足月儿82例,重度窒息组早产儿16例、足月儿19例。
排除标准:除外严重先天缺陷、遗传代谢性疾病、重症感染的患儿、除外低蛋白血症、放弃治疗出院的患儿。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家属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所有患儿均于出生后24 h内入院,并且在治疗前(入院24 h内)及治疗7 d后分别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2 mL(促凝管保存),应用全自动生化仪(1024型,东京)测定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等。收集患儿出生体重、胎龄、性别及孕母情况等临床资料。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绘制ROC曲线判断最佳诊断值。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结果比较84例窒息早产儿中轻度窒息68例、重度窒息16例;101例窒息足月儿,轻度窒息82例、重度窒息19例。不同窒息程度的早产儿或足月儿之间,性别构成比、出生胎龄、出生体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 |
表 1 不同窒息程度早产儿或足月儿的一般资料 |
2.2 窒息早产儿治疗前各指标的比较
与轻度窒息组比较,重度窒息组早产儿的谷草转氨酶较高,PAB、RBP较低(P < 0.05),见表 2。
![]() |
表 2 不同窒息程度早产儿治疗前各指标的比较(x±s) |
进一步对谷草转氨酶、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对窒息早产儿肝功能损害的诊断价值进行ROC曲线分析,前白蛋白诊断价值最佳,AUC为0.987、约登指数为0.904(P < 0.05);视黄醇结合蛋白AUC为0.768、约登指数为0.538(P < 0.05);而谷草转氨酶AUC为0.657、约登指数为0.293(P < 0.05)。见图 1、2。
![]() |
图 1 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对窒息早产儿肝功能损害诊断价值的ROC曲线 |
![]() |
图 2 谷草转氨酶对窒息早产儿肝功能损害诊断价值的ROC曲线 |
2.3 窒息足月儿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与轻度窒息组的足月儿比较,重度窒息组的PAB较低(P < 0.05),见表 3。
![]() |
表 3 不同窒息程度足月儿治疗前各指标比较(x±s) |
进一步对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对窒息足月儿肝功能损害诊断价值进行ROC曲线分析,前白蛋白诊断价值较高,AUC为0.886、约登指数为0.606(P < 0.05);视黄醇结合蛋白AUC为0.726、约登指数为0.391(P < 0.05)。见图 3。
![]() |
图 3 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对窒息足月儿肝功能损害诊断价值的ROC曲线 |
2.4 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早产儿重度窒息组的PAB,足月儿轻度窒息组的AST、PAB和重度窒息组的PAB均明显好转(P < 0.05),见表 4、5。
![]() |
表 4 窒息早产儿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x±s) |
![]() |
表 5 窒息足月儿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x±s) |
3 讨论
新生儿窒息后肝、脾、胃及肠道等的血流灌注量均显著减少[7],而血流灌注不足及复苏后再灌注损伤导致多脏器的损害。窒息后肝脏损害虽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序贯发生中较晚,但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窒息可引起肝脏可逆性细胞膜通透性增高,而使胞浆和线粒体释放入血。既往研究表明,97%窒息死亡的新生儿肝脏可见到空泡变性及肝细胞坏死[8]。缺氧可导致肝细胞ATP含量下降,白蛋白(albumin, ALB)的产生随之降低,DNA的合成也受到抑制[9],进而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并影响其代谢功能。连志明等[10]的研究显示,轻度窒息新生儿、重度窒息新生儿的血清ALT、AST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ALT、AST等并不能灵敏地反映窒息后的肝损害。另外,AST作为一种非特异性酶原,在包括心肌在内的多脏器均有表达,因此对于肝损害诊断的特异性较弱。
PAB及ALB仅在肝脏合成,窒息时肝脏血液灌注不足使白蛋白合成减少[11]。由于白蛋白的半衰期较长(半衰期为12 d),故总蛋白、白蛋白的水平在窒息新生儿早期无明显下降。而PAB半衰期为1.9 d,所以当肝脏受损合成PAB减少时,可迅速地在外周血中表现出来,故PAB可作为反映肝细胞损害的特异性指标[12]。有研究通过ROC曲线得出结论,PAB异常能准确反映肝功能损害且优于ALT和ALB,检测PAB对监测、诊断肝功能损害有重要临床价值[13]。本研究表明,PAB水平在轻、重度窒息新生儿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PAB可以灵敏地反映肝脏的早期损伤。
RBP为转运视黄醇的蛋白,主要由肝细胞粗面内质网合成,半衰期为3~12 h,分布在人体血清、脑脊液、尿液等体液中[14]。90%的RBP与视黄醇、维生素A、前白蛋白按1 : 1 : 1结合,以复合物形式存在[15]。当RBP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时,复合物解离,视黄醇进入细胞内,游离的RBP由肾小球滤出,大部分由近端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并被分解成氨基酸,供体内合成利用,仅有少量从尿中排泄[16]。故RBP理论上亦可作为衡量肝功能损害的特异指标,但既往对于此种蛋白研究较少,尤其是窒息后脏器损害方面。当复合物中前白蛋白出现变化时,RBP亦可灵敏的发生相应改变,这也是本研究的结论之一,虽然其并未显示出更好的灵敏度及特异性。
总之,相对传统的ALT、AST,前白蛋白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及特异性,约登指数较高,可能作为鉴别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的有力指标,但在推广之前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仍是十分必要的。
[1] | 戴晓梅, 张伟兰. 围生期窒息新生儿生化指标检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4): 863–864. |
[2] | 韦秋敏. 新生儿窒息产科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J]. 当代医学, 2013, 19 (36): 62. |
[3] | 马敬娥, 王林.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对早期肝损伤诊断的临床意义[J]. 当代临床医刊, 2015, 28 (1): 1237. |
[4] | 全国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临床诊断多中心研究协作组. "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临床诊断标准"解读[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6, 19 (4): 243–246. |
[5] | 王娜, 柳彦梅. 前白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 广东化工, 2015, 42 (7): 125. |
[6] | 叶鸿瑁.新生儿窒息[M]//邵肖梅, 叶鸿瑁, 邱小汕.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222-225. |
[7] | 邓伟驰. 全身亚低温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16, 13 (10): 136–139. |
[8] | 吕岩. 新生儿窒息多器官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10): 36–37. |
[9] | Hayashi K, Ochiai T, Ishinoda Y,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ellular ATP content and cellular functions of primary cultured rat hepatocytes in hypoxia[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1997, 12 (3): 249–256. DOI:10.1111/j.1440-1746.1997.tb00417.x |
[10] | 连志明, 谢志勇. 窒息新生儿血清总胆汁酸及前白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8, 15 (3): 273–275. |
[11] | Dursun A, Okumus N, Zenciroglu A. Ischemia-modified albumin (IMA):could it be useful to predict perinatal asphyxia[J]. 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 2012, 25 (11): 2401–2405. DOI:10.3109/14767058.2012.697943 |
[12] | 樊黎明, 李凯, 刘超. 前白蛋白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应用分析[J]. 医药论坛杂志, 2015, 36 (6): 76–77. |
[13] | 付志强, 张玉红, 谭立明, 等. ROC曲线评价前白蛋白对诊断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应用价值[J].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5, 33 (6): 801–803. |
[14] | 邵君, 李平, 于乐成, 等.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在肝损伤中的意义[J]. 肝脏, 2015, 20 (1): 11–13. |
[15] | 杨香玉, 韩爱琴, 王东明, 等. 人视黄醇结合蛋白4与肝脏疾病的关系[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 26 (9): 2157–2160. |
[16] | Noy N. Signaling by retinol and its serum binding protein[J]. Prostaglandins Leukot Essent Fatty Acids, 2015, 93 : 3–7. DOI:10.1016/j.plefa.2014.10.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