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广东 深圳 518028
宫内生长曲线用于新生儿的临床评估,以确定围产期增长、风险因素和产后监测高危新生儿及其转归的需要[1],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划分小于胎龄儿(SGA)、大于胎龄儿(LGA)和适于胎龄儿(AGA)的重要工具。2007~2012年尼泊尔、印度、美国、英国、土耳其、黎巴嫩等国报道了性别特定的体重、身长、头围宫内生长曲线[1-6],代表了国外宫内生长曲线研究的最新进展,但对于胸围和顶臀长宫内生长曲线的研究未见报道。1986年我国制定了15城市胎龄28~44周婴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围、顶臀长百分位曲线[7],该曲线的缺陷是没有性别分组,而且至今仍未更新。因此,曲线的更新和制定性别特定宫内生长曲线在我国具有重要性。深圳市建立于1979年,当年的常住人口为31.41万人,2013年常住人口达1 062.89万人,户籍人口310.47万人,非户籍人口752.42万人[8]。深圳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移民大城市,人口统计学的多样化使深圳成为中国普通人口代表性的城市。2013年深圳全市出生人数为59 526人[8],其中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和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共有26 300名新生儿出生,占全市出生人数的44.18%。本课题组成员在该两家医院完成了19 434例胎龄24~44周活产新生儿体格生长现场测量,所纳入新生儿占2013年深圳全市出生人数的32.65%。本研究制定了深圳16 887例胎龄27~42周单胎新生儿(男、女、性别混合)三分组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围、顶臀长均值和标准差及其第3~97(3rd~97th)百分位曲线,可为新生儿科医生临床实践工作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是现况调查,首先每天核对产妇保健手册胎龄资料,然后再与产妇直接核实末次月经情况。凡月经周期不规则又无早期超声检查核实胎龄者,予以排除。本课题组只对胎龄准确的新生儿进行现场测量。本研究获得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生长指标测量获得婴儿家长知情同意,在家长陪同下完成。采用横断面时间段整群取样现况调查方法,于2013年4月至2015年9月在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和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完成了胎龄24~44周19 434例活产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围、顶臀长现场测量。
排除标准:体重、身长、头围、胸围、顶臀长任何一项数据缺失;性别不清;有一个已知或怀疑影响宫内生长的因素,如多胎出生、先天异常、新生儿母亲为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心脏病、肾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共有2 547例被排除:婴儿出生缺陷19例;婴儿母亲有心脏病13例、甲状腺功能亢进94例、甲状腺功能减少314例、糖尿病合并妊娠53例、妊高症601例、肾炎2例;婴儿5项生长指标不完整有93例;多胎出生1 324例;样本量少于20例、不适宜制定胎龄生长曲线者34例(胎龄24、25、26、43、44周分别为3例、3例、19例、7例、2例)。
纳入标准:胎龄27~42周活产单胎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围、顶臀长5项指标测量数据完整的新生儿;胎龄准确;各胎龄分组(每周一组)样本数 > 35。
共16 887例(男9 418例,女7 469例)胎龄27~42周新生儿纳入本研究,涵括我国31个省(市)籍贯暂住人口,其中23个省(市)籍贯的样本量在100例以上。16 887例新生儿中,深圳户籍3 609例(21.37%),非深圳户籍13 278例(78.63%),与全市户籍结构比例基本一致。纳入样本涵括汉族、壮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回族、蒙古族等28个民族。
1.2 研究方法本项目研究小组于2013年1月成立,2~3月为项目组8个成员进行新生儿现场测量操作培训阶段。在培训阶段,项目组成员同时测量同一新生儿,各自记录测量数据,然后互相对照测量数据,交流测量操作的体会。1个月后,项目组成员间测量误差在0.5 cm以内,正式开展调查,并实行定期的交叉复核方法,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全部测量任务由本课题组8个成员直接完成。
新生儿出生脐带切断后立即进行体重测量,身长、顶臀长、头围、胸围的测量在出生后24 h内完成。体重测量统一使用上海医用激光仪器厂生产的Dy-1婴儿电子称,最大称量15 kg,精确度为1 g。身长、顶臀长测量统一使用婴儿量床,精确度为0.1 cm。头围、胸围测量使用统一的软皮尺,精确度为0.1 cm。身长为平卧位头顶到足跟的长度;顶臀长为平卧位头顶到臀部的长度;头围是从眉弓经枕骨窿突回到眉弓的长度;胸围是平卧位、安静状态下经乳头绕一周的长度,分别在吸气和呼气时各测一次,取平均值。测量操作方法参照“中国正常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调查研究实施方案[9]”。
调查数据经项目成员交叉复核和项目负责人审核合格后输入电脑数据库,并对每天输入数据当天完成复核,确保数据输入正确,发现错漏及时更正。全部数据输入完成后,通过数据排位的方法再次进行数据的审核。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体重、身长、头围、胸围、顶臀长数据分别按男性、女性、性别混合进行胎龄分组,自动完成生长指标均值和标准差的计算。3rd~97th百分位曲线拟合方法应用Cole TJ LMS方法[10]及其LMS ChartMaker Pro软件2.54版本,可自动获得男性、女性、性别混合各胎龄分组的LMS拟合百分位曲线及其L、M、S参数。
2 结果 2.1 新生儿5项宫内生长曲线及其L、M、S参数16 887例胎龄27~42周单胎新生儿(男、女、性别混合)三分组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围、顶臀长均值、3rd~97th百分位曲线及其L、M、S参数见表 1~5及图 1。体重、身长、头围、胸围、顶臀长50th曲线值男性均高于女性。
![]() |
表 1 16 887例不同胎龄单胎新生儿出生体重百分位曲线等参数 |
![]() |
表 2 16 887例不同胎龄单胎新生儿身长百分位曲线等参数 |
![]() |
表 3 16 887例不同胎龄单胎新生儿头围百分位曲线等参数 |
![]() |
表 4 16 887例不同胎龄单胎新生儿胸围百分位曲线等参数 |
![]() |
表 5 16 887例不同胎龄单胎新生儿顶臀长百分位曲线等参数 |
![]() |
图 1 16 887例单胎新生儿宫内生长体重3rd~97th百分位曲线图 男性体重50th曲线数值高于女性体重50th曲线数值。 |
2.2 新生儿体重宫内生长曲线与中国新生儿协作网体重曲线的比较
本组样本宫内生长体重10th、50th、90th百分位曲线与2011~2014年中国新生儿协作网体重曲线[11]比较结果见图 2。两者样本调查时间接近,都是LMS方法拟合曲线,50th百分位曲线具有可比性。本组样本男、女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形态及变化趋势与中国新生儿协作网男、女曲线基本一致。在胎龄27~35和40~42周,两者的体重50th百分位曲线几乎重叠;在胎龄36~39周本样本曲线略低于中国新生儿协作网曲线。
![]() |
图 2 不同胎龄新生儿体重10th、50th、90th曲线与中国新生儿协作网体重曲线[11]比较 深圳男、女新生儿体重曲线形态及变化趋势与中国新生儿协作网男、女体重曲线基本一致。 |
2.3 新生儿百分位曲线的百分比数值
正常标准百分位曲线3rd、10th、25th、50th、75th、90th、97th、> 97th的百分比预期值分别为:3%、7%、15%、25%、25%、15%、7%、3% [3]。本样本体重曲线3rd、10th、25th、50th、75th、90th、97th、> 97th的百分比分别为1.91%、5.43%、16.45%、25.92%、25.93%、15.59%、6.27%、2.50%;身长曲线分别为2.02%、6.70%、15.35%、27.93%、24.84%、14.53%、6.15%、2.49%;头围曲线分别为1.68%、5.41%、14.11%、26.81%、25.24%、16.81%、7.33%、2.61%;胸围曲线分别为3.13%、6.89%、15.30%、26.58%、24.40%、14.42%、6.30%、2.99%;顶臀长曲线分别为2.26%、5.97%、15.51%、24.51%、24.81%、16.44%、7.51%、2.98%。5项曲线百分比数值与正常标准曲线百分比预期值接近,接近正态分布,说明本模型拟合准确性高,符合参考曲线自我验证条件。
2.4 根据本曲线对SGA、AGA、LGA的分类位于同胎龄同性别宫内生长体重曲线 < 10th、10th~90th、> 90th的新生儿定义为SGA、AGA、LGA。正常标准曲线SGA、AGA、LGA构成比预期值为10%、80%、10%[3]。根据本研究体重、身长、头围、胸围、顶臀长5项曲线对本样本进行SGA、AGA、LGA分类,其中体重曲线分类SGA、AGA、LGA构成比分别为7.34%(1 239例)、83.89%(14 166)例、8.78%(1 482例);身长曲线分类分别为8.70%(1 473例)、82.60%(13 955例)、8.60%(1 459例);头围曲线分类分别为7.09%(1 197例)、82.98%(14 012例)、9.94%(1 678例);胸围曲线分类分别为10.01%(1 691例)、80.70%(13 627例)、9.29%(1 569例);顶臀长曲线分类分别为8.23%(1 390例)、81.28%(13 725例)、10.49%(1 772例)。5项曲线对本样本分类SGA、AGA、LGA的百分比值与正常标准曲线值接近,符合参考曲线自我验证条件。
3 讨论朱丽等[11]指出:中国新生儿协作网在36~42周各胎龄段的出生体重平均值都明显高于1986年中国15城市体重均值,而在28~35周早产儿各胎龄段的出生体重平均值明显低于1986年中国15城市[7]。目前我国临床使用的参考值为1986年研制,已不能体现目前我国新生儿宫内发育水平[11]。本样本体重曲线与1986年中国15城市体重曲线比较也呈现上述现象。本样本体重曲线与中国新生儿协作网体重曲线非常接近。美国Olsen等[3] 2010年体重曲线与Lubchenco等[12] 1963年体重曲线比较的结果与我国上述情况一致。作者对上述现象的理解如下:在足月阶段,宫内的营养状况起重要作用,由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宫内生长水平提高,所以近期制定的曲线高于较早年代的曲线。但在早产阶段,胎儿的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近期制定的曲线明显低于较早年代的曲线,这是由于不同年代医疗技术水平的差异所致。因为制定生长曲线的样本必须是活产儿,在没有NICU的年代,同胎龄的早产儿,出生体重越低存活率越低,能存活的是同胎龄出生体重较大的早产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所制定的生长均值就会较高,不能真正反映胎儿宫内生长的客观状况。在当代医疗条件下,NICU普遍建立,超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得到了很大提高,其作为制定曲线的样本,所制定的生长均值就会较低,但更能反映胎儿宫内生长的客观状况。
本研究制定了2013~2015年深圳16 887例胎龄27~42周单胎新生儿(男、女、性别混合)三分组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围、顶臀长5项指标均值和标准差及其3rd~97th百分位曲线,可反映深圳市当前移民人口新生儿宫内生长水平,为NICU划分SGA、AGA、LGA提供了更新的工具。2011~2014年中国新生儿协作网男、女体重曲线[11]是基于我国23个省收集医院的出生登记数据,代表了我国当前全国平均水平。本研究深圳男、女新生儿宫内生长曲线是基于覆盖我国31个省籍贯人口在深圳分娩的横断面时间段整群取样实况测量数据。本样本男、女新生儿宫内生长体重50th百分位曲线与中国新生儿协作网男、女曲线形态及变化趋势一致,曲线在绝大多数胎龄几乎重叠,两者生长水平接近,提示非户籍人口占70.79%的深圳当前人口体重宫内生长水平具有全国性特征。本研究制定的身长、头围、胸围、顶臀长曲线是基于同一调查和同一新生儿的测量数据,样本涵括31个省籍贯人口,虽然目前缺乏同类型的全国性数据可作比较,但推测深圳当前人口身长、头围、胸围、顶臀长宫内生长水平具有全国性特征,待日后有全国性数据可作比较时进一步证实。至今国内、外未见制定性别特定不同胎龄体重、身长、头围、胸围、顶臀长5项宫内生长曲线的文献报道。胸围是制定身长胸围指数、维尔维克指数,反映胸廓发育和人体体型的指标[13]。顶臀长是制定身长顶臀长(身高坐高)指数,表示上、下身长度比例的指标,它反映身材的匀称程度,对诊断内分泌及骨骼发育异常性疾病尤为重要[13]。这些指标参考曲线的缺乏,将不能全面评价胎儿宫内生长状况。本研究制定了深圳胎龄27~42周新生儿体重、身长、头围、胸围、顶臀长宫内生长百分位曲线,可为新生儿科医生临床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1] | Aryal DR, Gurung R, Misra S, et al. Intrauterine growth curves for singleton live babies in Paropakar Maternity and Women's Hospital in Nepal[J]. J Nepal Health Res Counc, 2012, 10 (21): 160–166. |
[2] | Kandraju H, Agrawal S, Geetha K, et al. Gestational age-specific centile charts for anthropometry at birth for South Indian infants[J]. Indian Pediatr, 2012, 49 (3): 199–202. DOI:10.1007/s13312-012-0060-2 |
[3] | Olsen IE, Groveman SA, Lawson ML, et al. New intrauterine growth curves based on United States data[J]. Pediatrics, 2010, 125 (2): e214–e224. DOI:10.1542/peds.2009-0913 |
[4] | Cole TJ, Williams AF, Wright CM. Revised birth centiles for weight, length and head circumference in the UK-WHO growth charts[J]. Ann Hum Biol, 2012, 38 (1): 7–11. |
[5] | Kurtoğlu S, Hatipoğlu N, Mazıcıoğlu MM, et al. Body weight, length and head circumference at birth in a cohort of Turkish newborns[J]. J Clin Res Pediatr Endocrinol, 2012, 4 (3): 132–139. DOI:10.4274/Jcpe |
[6] | Yunis KA, Khawaja M, Beydoun H, et al. Intrauterine growth standards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a study of singleton livebirths at 28-42 weeks' gestation[J]. Paediatr Perinat Epidemiol, 2007, 21 (5): 387–396. DOI:10.1111/ppe.2007.21.issue-5 |
[7] | 中国15城市新生儿体格发育科研协作组. 我国不同胎龄新生儿体格发育的现状[J]. 临床儿科杂志, 1991, 9 (2): 72–77. |
[8] | 深圳市统计局. 深圳统计学年鉴-2016[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6: 53-55. |
[9] | 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工作学习班. 我国正常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调查研究实施方案(1975年)[J]. 中华医学杂志, 1976, 56 (1): 63–64. |
[10] | Cole TJ, Green PJ. Smoothing reference centile curves: the LMS method and penalized likelihood[J]. Stat Med, 1992, 11 (10): 1305–1319. DOI:10.1002/(ISSN)1097-0258 |
[11] | 朱丽, 张蓉, 张淑莲, 等. 中国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研制[J]. 中华儿科杂志, 2015, 53 (2): 97–103. |
[12] | Lubchenco LO, Hansman C, Dressler M, et al. Intrauterine growth as estimated from liveborn birth-weight data at 24 to 42 weeks of gestation[J]. Pediatrics, 1963, 32 : 793–800. |
[13] | 石淑华, 戴耀华. 儿童保健学[M]. 第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2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