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忽视是指儿童照管者严重或长期疏忽对儿童基本需要(包括身体、情感、教育等)的满足,以致危害儿童的健康或发展,或在本来可以避免的情况下使儿童面对极大的威胁[1]。儿童忽视是国际公认的4种儿童伤害类型中发生率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类,约占50%[2-3]。儿童忽视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且呈逐年上升趋势[4],其对青少年和成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包括自杀、家庭暴力甚至死亡[5-7]。0~6岁是儿童忽视的高峰期,也是儿童忽视防治的关键时期[8]。我国农村地区儿童忽视发生率高,但关注度低[9]。国内关于新疆乌鲁木齐农村儿童忽视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对乌鲁木齐农村3~6岁儿童的忽视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为积极开展新疆农村儿童忽视防治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依据地理位置、经济条件、教育资源,将乌鲁木齐农村地区的幼儿园按重点、中等、普通分层;每层随机抽取2所幼儿园,在所抽取的幼儿园中,每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整群抽取所选班级中所有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儿童及其主要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儿童年龄3~6岁;(2)儿童主要照顾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项研究;(3)儿童主要照顾者意识清楚,能正确回答问题;(4)儿童主要照顾者连续照顾儿童时间≥1年。排除标准:(1)儿童经医学诊断患有智力缺陷、精神及心理疾病;(2)领养儿童。
1.2 研究工具(1)一般资料调查表:采用自行设计的“3~6岁儿童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儿童一般资料,主要包括儿童年龄、性别、父母职业、家庭类型等。由儿童主要照顾者填写。家庭类型的划分参照文献[10]。
(2)儿童忽视量表:采用由西安交通大学编制的“中国3~6岁农村儿童忽视状况评价问卷” [9]评价儿童忽视状况。量表共有57个条目,每个条目划分为6个层面:身体、情感、教育、安全、医疗、社会。各层面的标准界值分别为18、35、33、16、11和8分,量表总标准界值为121分。根据忽视评价常模[9],若调查儿童在任一层面或总分超过了标准界值,即可被视为忽视,分数越高表示被忽视的程度越严重。儿童忽视情况由忽视率和忽视度反映。忽视率=被忽视儿童数/被测试儿童数×100%,表示儿童受忽视的频率。忽视度=儿童的忽视分值(或某一忽视层面的分值)/忽视满分值(或该层面的满分值)×100,表明儿童受忽视的强度。量表的内在信度为0.904,分半信度为0.820,重测信度为0.613[10]。该量表由儿童主要照顾者填写。
1.3 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在调查开始之前,选取自愿参与本研究的4名护理硕士研究生作为调查员,研究者对调查员进行严格培训,统一调查方法,使调查员掌握儿童忽视问卷调查中的标准和人际沟通交流技术,保证问卷质量。在征得所调查的6所幼儿园领导、教师以及儿童主要照顾者的同意后,由经统一培训的幼儿园教师在各班召开家长会,4名调查员依次对每个班级进行约30 min的调查。调查员首先向儿童主要照顾者说明研究的目的、意义,然后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发放问卷,调查员现场使用统一指导语指导儿童主要照顾者填写问卷,避免暗示。儿童主要照顾者在指定的时间内填写问卷,问卷填写采取匿名形式,所有资料当场收回。在问卷收回后,由经过严格培训的4名调查员进行核查,剔除无效问卷。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EpiData3.1数据软件进行双录入,并将数据导入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独立样本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儿童忽视调查总体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4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326份,问卷有效率94.71%。1 326名儿童中,男童673名(50.75%),女童653名(49.25%);年龄3岁3个月至6岁7个月。儿童忽视率为51.89%(688/1 326),忽视度为49±6。男、女儿童的忽视率分别为50.58%(348/688)和49.42%(340/688),忽视度分别为49±6和48±6,男、女儿童的忽视率和忽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χ2=0.990,P=0.320;t=1.592,P=0.112)。
2.2 不同年龄组儿童的忽视率和忽视度的比较3岁~、4岁~、5岁~、6~ < 7岁组儿童忽视率分别为74.3%、57.7%、50.1%、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3岁~组最高,6~ < 7岁组最低。各年龄组在忽视度及身体、情感、教育、安全层面的忽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中3岁~组忽视度及身体、情感、教育层面的忽视度均高于其他各年龄组(P < 0.01)。见表 1。
表 1 不同年龄组儿童的忽视率和忽视度的比较 |
![]() |
不同家庭类型儿童忽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不同家庭类型儿童总忽视度及情感、教育、安全、社会层面的忽视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儿童总忽视度及情感、教育、安全和社会层面的忽视度高于核心家庭和三代同堂家庭(P < 0.05)。见表 2。
表 2 不同家庭类型儿童的忽视率和忽视度的比较 |
![]() |
单因素分析显示,儿童年龄、主要照顾者、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父亲健康状况、家庭收入、家庭类型、是否留守均为儿童忽视的影响因素(表 3)。
表 3 儿童忽视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n(%)] |
![]() |
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4岁、5岁、6~ < 7岁儿童忽视的危险度分别是3岁的0.128倍、0.328倍、0.511倍;母亲文化程度是大专、高中或中专、初中及以下儿童忽视的危险度分别是本科及以上的1.580倍、2.228倍、3.069倍;母亲职业是外出打工、个体经营、公务员或教师的儿童忽视的危险度分别是在家务农的1.474倍、0.870倍、0.269倍;三代同堂家庭、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儿童忽视的危险度分别是核心家庭的0.735倍、1.525倍、2.179倍;家庭月收入是5 000~10 000元、> 10 000元儿童忽视的危险度为分别是 < 5 000元的0.117倍、0.185倍;留守儿童忽视的危险度是非留守的1.485倍(表 4)。
表 4 儿童忽视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
本次调查显示,乌鲁木齐农村3~6岁儿童的忽视率为51.89%,总忽视度为49±6,高于山东省淄博市农村儿童忽视水平(忽视率为37.10%,总忽视度为42±8)[11],亦高于河北省唐山市农村儿童忽视水平(忽视率为44.77%,总忽视度为44±8)[12]。本调查结果提示乌鲁木齐农村3~6岁儿童忽视问题较为突出,该地区忽视状况比全国其他农村地区同年龄段儿童更严重,这可能与乌鲁木齐位于我国的西北部,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有关。
预防和减少儿童忽视发生最重要的前提是了解儿童忽视发生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龄儿童、母亲文化程度较低、母亲外出打工、单亲家庭、再婚家庭、低收入家庭、留守儿童是儿童忽视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发现3岁组儿童的忽视率和总忽视度最高(分别为74.3%、52±5),与杨玉玲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可能是3岁儿童年龄相对较小,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诉求,父母忽略了此阶段儿童生长与身心的发育特点,儿童的身体、情感等需求得不到满足[13]。Sylvestre等[14]研究发现,忽视对儿童的语言发展易造成不利影响,与未受忽视儿童相比,受忽视儿童的语言技能会有所延迟,低龄儿童更易受忽视。
社会经济、留守与儿童忽视的关系十分密切,社会经济落后地区往往有较多的留守儿童。本研究显示,乌鲁木齐农村留守儿童忽视率为60.9%。儿童主要照顾者为祖辈的儿童忽视率高于父母,与钟引[15]的研究结果一致。Elias等[7]研究显示,祖辈照顾的儿童更易受忽视。非父母养育方式使留守儿童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等情绪[16],严重危害儿童从幼年直到成年的身心健康。刘晨煜等[17]对重庆市农村0~6岁儿童忽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忽视的危险度是非留守的1.610倍。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留守儿童忽视的危险度是非留守的1.485倍,原因可能是乌鲁木齐农村留守儿童多由祖辈代为照顾,祖辈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只注重满足孩子的温饱问题,而忽略对儿童其他方面的关注[14]。本研究发现,家庭月收入 < 5 000元的儿童受忽视程度最高。既往研究表明,收入较低家庭儿童忽视率一般高于家庭经济较好家庭[18],本研究结果与之基本一致。Hanson等[19]研究显示,低家庭经济水平与儿童心理行为异常呈正相关,原因可能是尽管低收入家庭的父母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赚钱养家上,但很难找到薪资高的工作来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易产生疲惫感、焦躁感[15],遂对儿童的生活与教育缺乏耐心而造成忽视,儿童容易出现任性、性格孤僻、冷漠等心理行为问题[20]。
单亲或再婚家庭的环境易对儿童成长产生消极影响[21]。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三代同堂家庭、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儿童忽视的危险度分别是核心家庭的0.735倍、1.525倍、2.179倍。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儿童比核心家庭和三代同堂家庭儿童更易受忽视,与赵玉霞等[22]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可能是单亲家庭的父母因感情的破裂,需独自抚养儿童,承受更多经济和家庭的压力,对儿童关注度不够,儿童因缺乏父爱或母爱从而被忽视。再婚家庭由于家庭结构复杂,家庭缺乏温暖[4],儿童极易受忽视。
Mulder等[23]研究发现,母亲的相关情况对儿童的忽视与否具有极强影响力。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文化程度较低(初中以下)、母亲外出打工增加儿童忽视发生的风险(OR分别为3.069、1.474),与崔立华等[12]研究结果一致。可能原因是文化程度较低的母亲缺少科学育儿的知识,在教育和培养子女等方面的知识水平相对较差,容易忽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情感和陪伴的需求。父母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儿童与母亲处于分离状态,长期缺少直接的亲子互动与交流,会影响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和形成[7],阻碍儿童发育尤其是神经发育进程[24]。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乌鲁木齐农村儿童忽视问题较为突出,影响该地区儿童受忽视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低龄儿童、母亲文化程度较低、母亲外出打工、单亲家庭、再婚家庭、低收入家庭、留守儿童。本研究结果提示,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管理与关注,加强对农村父母育儿知识的宣传教育, 提升父母文化素质,重视母亲对儿童忽视的重要性,减少忽视对儿童的危害,保障儿童的健康发展。
[1] |
潘建平, 古桂雄.儿童虐待与忽视[M].潘建平, 古桂雄.儿童保健学.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230-234.
( ![]() |
[2] |
赵凤, 李一峰, 孙业桓. 儿童忽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中国学校卫生, 2017, 38(11): 1753-1757. ( ![]() |
[3] |
Ross AH, Juarez CA. A brief history of fatal child maltreatment and neglect[J]. Forensic Sci Med Pathol, 2014, 10(3): 413-422. DOI:10.1007/s12024-014-9531-1 ( ![]() |
[4] |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Curry SJ, Krist AH, et al.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child maltreatment: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J]. JAMA, 2018, 320(20): 2122-2128. DOI:10.1001/jama.2018.17772 ( ![]() |
[5] |
张松杰, 潘建平. 我国农村儿童忽视的危害及主要表现[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 46(1): 86-88. DOI:10.3760/cma.j.issn.0253-9624.2012.01.024 ( ![]() |
[6] |
Kim H, Drake B. Cumulative prevalence of onset and recurrence of child maltreatment reports[J].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19 Mar 6. pii: S0890-8567(19)30174-1. doi: 10.1016/j.jaac.2019.02.015.[Epubaheadofprint].
( ![]() |
[7] |
Elias TI, Blais N, Williams K, et al. Shifting the paradigm from child neglect to meeting the needs of children: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parents' perspectives[J]. Soc Work Public Health, 2018, 33(7-8): 407-418. DOI:10.1080/19371918.2018.1543625 ( ![]() |
[8] |
Milot T, St-Laurent D, Ethier LS, et al. Trauma-related symptoms in neglected preschoolers and affective quality of mother-child communication[J]. Child Maltreat, 2010, 15(4): 293-304. DOI:10.1177/1077559510379153 ( ![]() |
[9] |
潘建平, 张松杰, 王维清, 等. 中国农村3~6岁儿童忽视量表的编制及常模的研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 46(1): 16-21. DOI:10.3760/cma.j.issn.0253-9624.2012.01.006 ( ![]() |
[10] |
李春玉. 社区护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40-41.
( ![]() |
[11] |
杨玉玲, 庞淑兰, 李凤杰, 等. 淄博市农村3~6岁儿童忽视现状[J]. 中国学校卫生, 2016, 37(9): 1342-1344. ( ![]() |
[12] |
崔立华, 杜文冉, 薛玲, 等. 唐山市农村学龄前儿童忽视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4, 30(10): 1255-1257. DOI:10.11847/zgggws2014-30-10-06 ( ![]() |
[13] |
Williams SE. Redrawing the line:an exploration of how lay people construct child neglect[J]. Child Abuse Negl, 2017, 68: 11-24. DOI:10.1016/j.chiabu.2017.03.014 ( ![]() |
[14] |
Sylvestre A, Bussières ÈL, Bouchard C. Language problems among abused and neglected children:a meta-analytic review[J]. Child Maltreat, 2016, 21(1): 47-58. DOI:10.1177/1077559515616703 ( ![]() |
[15] |
钟引.中国西部两省、市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忽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 2016.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31-1016783435.htm
( ![]() |
[16] |
顾超凡, 张瑞星, 王芳杰, 等. 隔代抚养中祖辈心理健康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教育, 2018, 15(12): 940-943. DOI:10.3761/j.issn.1672-9234.2018.12.015 ( ![]() |
[17] |
刘晨煜, 钟朝晖, 潘建平, 等. 重庆市农村0~6岁儿童忽视现状及影响因素[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 46(1): 33-37. DOI:10.3760/cma.j.issn.0253-9624.2012.01.009 ( ![]() |
[18] |
祝丽玲, 霍婷婷, 许红梅, 等. 佳木斯市农村小学生忽视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5, 36(8): 1192-1195. ( ![]() |
[19] |
Hanson JL, Hair N, Shen DG, et al. Correction:Family poverty affects the rate of human infant brain growth[J]. PLoS One, 2015, 10(12): e0146434. DOI:10.1371/journal.pone.0146434 ( ![]() |
[20] |
范兴华, 简晶萍, 陈锋菊, 等. 家庭处境不利与留守儿童心理适应:心理资本的中介[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 26(2): 353-357. ( ![]() |
[21] |
Vanderminden J, Hamby S, David-Ferdon C, et al. Rates of neglect in a national sample:child and family characteristics and psychological impact[J]. Child Abuse Negl, 2019, 88: 256-265. DOI:10.1016/j.chiabu.2018.11.014 ( ![]() |
[22] |
赵玉霞, 章涵. 河南农村3~6岁儿童受忽视现况及其影响因素[J]. 临床儿科杂志, 2015, 33(9): 792-796.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15.09.008 ( ![]() |
[23] |
Mulder TM, Kuiper KC, van der Put CE, et al. Risk factors for child neglect:a meta-analytic review[J]. Child Abuse Negl, 2018, 77: 198-210. DOI:10.1016/j.chiabu.2018.01.006 ( ![]() |
[24] |
Holt RL, Mikati MA. Care for child development:basic science rationale and effects of interventions[J]. Pediatr Neurol, 2011, 44(4): 239-253. DOI:10.1016/j.pediatrneurol.2010.11.00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