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 宁夏 银川 750004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多系统、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儿童SLE在全球的患病率为1.9/10万~25.7/10万,发病率为0.3/10万~0.9/10万,约20%的SLE患儿于儿童期或青春期起病,起病年龄以12~16岁居多,小于12岁者少见,小于5岁起病的罕见[2]。在成人中男女比例约为1 : 9, 儿童中男性患者比例较成人高[3]。既往研究显示,男性SLE患儿有更多的并发症、更频繁的住院治疗,男性也是肾功能衰竭、降低10年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4]。但也有研究结果显示,SLE患儿的系统累及率及实验室指标检出率可能与性别无关[5]。为此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79例SLE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同性别SLE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随访情况,对于早期发现并确诊SLE,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控制疾病活动与进展,辅助判断预后等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08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按照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推荐的SLE分类标准[6]首次确诊为SLE的≤14岁起病的患儿共79例,其中男童18例,女童61例,男女比例为1 : 3.39。起病高峰年龄为10~14岁(85%)。男童起病年龄为10.7±2.7岁,女童起病年龄为11.7±2.1岁, 男女儿童起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6,P=0.22)。
1.2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病例回顾、门诊随访、电话回访等方式获取研究资料,并分为男女两组,对两组以下内容进行比较:一般情况、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各系统损害情况、相关实验室指标、随访情况。其中随访内容包括器官/系统损害情况、血常规、肝肾功能、相关抗体和补体等实验室指标及疾病转归情况等。采用美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积分(SLEDAI)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判断[7]。
1.3 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版本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P50(P25,P75)]表示,组间比较使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连续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首发症状男童组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发热,其次为浮肿、面部红斑、血液损害;女童组最常见的症状是面部红斑,其次为发热、浮肿、关节痛、皮疹。两组各首发症状的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 1)。
表 1 男女SLE患儿首发症状发生率的比较 |
![]() |
男童组发热、面部红斑、皮疹发生率较高,均≥50%。女童组面部红斑发生率 > 50%,其次为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关节痛发生率较高,达30%~50%。男童组中关节痛的发生率较女童组低(P < 0.05),其余症状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2。
表 2 男女SLE患儿一般症状比较 |
![]() |
器官/系统损害中,男童组以肾脏(78%)和血液系统(89%)损害最为多见,且异常率明显高于女童组(P < 0.05)(表 3)。在肾脏损害中,男童蛋白尿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童(P < 0.05)。在心血管系统中,两组心包积液发生率均较高;男童呼吸系统损害发生率较低,女童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高;在消化系统中,男童肝损害发生率相对较高,女童则以腹痛、腹胀及腹腔积液为主;在血液系统中,两组均以贫血为主,其次为白细胞降低,再次为血小板降低;在神经精神系统中,两组均以精神差为主,此外女童组的头痛症状发生率也较高。见表 4。
表 3 男女SLE患儿器官/系统损害比较 |
![]() |
表 4 男女SLE患儿器官/系统受累情况比较 |
![]() |
血清IgA含量在男童组明显高于女童组(P < 0.05)(表 5)。两组中抗核抗体(ANA)的阳性率均很高,男童组为89%,女童组为95%,其中以高滴度表达者更多见,滴度 > 1 : 3 200者占37%,滴度为1 : 1 000者占27%,但两组A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抗双链DNA抗体(dsDNA)、补体C3、红细胞沉降率(ESR)的异常率也较高,达80%以上。见表 6。
表 5 男女SLE患儿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比较 |
![]() |
表 6 男女患儿实验室检查异常发生率的比较 |
![]() |
本研究随访的起止时间为2008年1月至2018年10月,平均随访3.9年(范围:1个月至10年)。79例患儿中,失访6例(男女儿童各3例),死亡6例(男童1例,女童5例)。死亡的5例女性患儿均为急性起病,其中2例起病重,短期内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转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抢救无效死亡;3例家属拒绝行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延误患儿病情,其中1例随访至半年后死亡,2例患儿具体死亡时间不详。死亡的这例男性患儿呈慢性病程,曾予环磷酰胺化疗10个疗程,但治疗效果欠佳,后行肾穿刺诊断为狼疮肾炎(病理分型不详),在激素治疗上加用多种免疫抑制剂仍无法控制病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上述死亡患儿均有狼疮肾、狼疮脑病并伴多系统的损害。
男童组中有7例患儿病情控制良好,但均需口服较大剂量激素或免疫抑制控制病情;14例患狼疮肾的男性患儿中有2例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需定期行肾脏透析治疗;1例在随访过程中出现狼疮脑病。
女童组中有34例患儿病情控制良好,其中口服醋酸泼尼松10 mg以下维持的有5例,停药1年的有1例,停药2年的有2例;5例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加重,其中3例再次行环磷酰胺化疗,2例上调激素剂量;4例随访过程中出现狼疮脑病;1例在患病后第7年出现抑郁焦虑状态并有自杀倾向;2例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绿视;1例在服用激素第3年出现双侧股骨头缺血坏死。
随访时间包括1个月、6个月、1年、3年、5年、7年、9年等7个时间点。在每个随访时间点对男女两组儿童的器官/系统损害情况进行对比,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随访至6个月时,男童组补体C4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女童组(表 7);其余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在随访过程中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男童组的疾病活动度在首次就诊和随访至第9年时明显高于女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 8)。
表 7 随访至6个月时男女SLE患儿实验室检查异常发生率的比较 |
![]() |
表 8 男女SLE患儿疾病活动度的比较 |
![]() |
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与遗传、环境及雌激素密切相关,几乎可影响到每一个器官和系统,不能根治,病死率高,对患者的生活、生命及家庭均造成严重影响。儿童SLE起病急,造成多器官/系统损害,尤其对肾脏损害严重,有潜在致命性,如不积极治疗,儿童SLE的预后远较成人严重[8]。本研究中女性病例占比较高(77%),男女比例为1 : 3.39,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9-10]。本组病例中,首次入院时男童组的疾病活动度明显高于女童组,提示男性患儿可能较女性患儿起病更重。本研究中男性患儿以发热起病最多见,其次为浮肿、面部红斑、血液系统损害;女性患儿以面部红斑起病最多见,其次为发热、浮肿、关节痛、皮疹。除面部红斑为SLE特异性表现外,其他症状如发热、浮肿、皮疹等均为SLE非特异性表现,这提示男性患儿起病可能更加隐匿,在首次就诊时更容易被误诊、漏诊。有研究表明儿童SLE误诊率高达61.2%[11]。本组病例中,以关节痛为首发症状者较少,有36%女性患儿伴关节痛,发生率明显高于男童,提示女性SLE患儿可能较男性SLE患儿更易累及关节,造成关节骨破坏或股骨头坏死。随访中发现1例女性患儿出现股骨头坏死,虽然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不大,但对患儿危害极重,因此对于骨关节疼痛的患儿建议早期行MRI检查,早期发现骨梗死[12]。
肾脏是SLE患儿最易受损的靶器官,狼疮肾在儿童SLE中占50%~60%[13]。本研究中,狼疮肾发生率为56%,其中男童组狼疮肾发生率(78%)显著高于女童组(49%)。随访发现2名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者均为男性患儿。这表明男性SLE患儿较女性SLE患儿更易累及肾脏,并造成不良预后,但即使狼疮肾发生率很高,但进行规范治疗后肾功能衰竭或终末期肾病的发生率也很低。本研究结果与Lee等[14]的研究结果相符。除肾脏受累外,血液系统在两组中的受累率也很高,其中男童组血液系统损害的发生率(89%)显著高于女童组(64%)。这表明男性SLE患儿较女性SLE患儿易累及血液系统。血液系统损害中三系均可受累,其中以贫血的发生率最高,可能对患儿预后产生不良影响。Kasitanon等[15]对1 378例SLE患者连续随访6年,研究结果表明SLE患者在发病初期或随访过程中发生溶血性贫血是增加SLE患者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男女两组患儿的呼吸、消化、心血管及神经系统损害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儿首次入院时的多项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 因此无法通过实验室检查来区分男女SLE的差异,但对SLE的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有辅助作用。首次就诊时患儿的dsDNA、ANA、补体C3、ESR的异常率均高达80%以上。ANA是SLE的标志性抗体,是判断狼疮活动度及观察疗效的重要指标[16]。上述指标均为SLE诊断及病情评估的重要指标,对其进行联合监测可提高检测效能。ANA指各种细胞核成分的抗体,存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可能为SLE患者中出现最早的、敏感性最高的免疫学标记物之一[16]。补体C3的降低、ESR增快均是判断疾病活动的重要指标。随访中对比两组患儿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现在随访至6个月时男童组补体C4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女童组。补体C4的降低除表示SLE活动性外,也可能是SLE易感性(C4缺乏)的表现。
随访中病情控制良好的有41例(男童7例,女童34例);死亡6例(男童1例,女童5例),其中有3例女性患儿因拒绝配合治疗导致死亡,提示如果患儿及家属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多数患儿疾病控制良好,反之可造成病情加重甚至死亡。随访发现在患病的第9年时男童组的疾病活动度明显高于女童组,提示经过规范治疗后男女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在发病后前几年内无明显差异,但在9年后男性患儿表现出更高的疾病活动度。根据患儿服药的情况也可以发现,男性患儿维持病情稳定需要服用大剂量的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而有多例女性患儿可服用小剂量激素维持甚至停药;随访发现有2例男性患儿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而女性患儿暂未出现。因此,本研究结果提示,男性患儿的远期预后可能较女性患儿差。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不同性别SLE患儿的临床特征、部分实验室指标及预后存在差异。男性SLE患儿可能起病更重;临床表现不典型,更易漏诊及误诊;更易侵犯肾脏及血液系统,造成不良后果,且远期预后可能更差。女性SLE患儿可能更易累及关节,远期预后可能较男性SLE患儿好。但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及随访时间的限制,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偏倚,且目前国内外可供参考的关于儿童SLE的大样本量的长期随访研究极少,因此男女儿童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差异,需要多中心、大样本量及更长时间的随访进一步研究。
[1] |
Oku K, Atsumi T.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othing stale her infinite variety[J]. Mod Rheumatol, 2018, 28(5): 758-765. DOI:10.1080/14397595.2018.1494239 ( ![]() |
[2] |
Rees F, Doherty M, Grainge MJ, et al. The worldwide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a systematic review of epidemiological studies[J]. Rheumatology (Oxford), 2017, 56(11): 1945-1961. DOI:10.1093/rheumatology/kex260 ( ![]() |
[3] |
苏荣, 唐秀英, 席向红, 等. 男性儿童与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9): 1095-1098.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6.09.023 ( ![]() |
[4] |
周燕青, 郭茹茹.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6, 43(10): 743-747. DOI:10.3760/cma.j.issn.1673-4408.2016.10.002 ( ![]() |
[5] |
徐珍娥, 李秋. 不同性别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的临床特点[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9, 24(9): 656-658. ( ![]() |
[6] |
Hochberg MC. Updating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revis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Arthritis Rheum, 1997, 40(9): 1725. ( ![]() |
[7] |
Bombardier C, Gladman DD, Urowitz MB, et al. Derivation of the SLEDAI. A disease activity index for lupus patients. The Committee on Prognosis Studies in SLE[J]. Arthritis Rheum, 1992, 35(6): 630-640. DOI:10.1002/art.1780350606 ( ![]() |
[8] |
Couture J, Silverman ED. Update on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childhood-onset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Curr Opin Rheumatol, 2016, 28(5): 488-496. DOI:10.1097/BOR.0000000000000317 ( ![]() |
[9] |
李改静, 刘慧敏, 李小兵. 雌激素对系统性红斑狼患者病情活动的影响[J]. 系统医学, 2017, 2(19): 164-168. ( ![]() |
[10] |
Artim-Esen B, Şahin S Çene E, et al. Comparison of disease characteristics, organ damage, an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juvenile-onset and adult-onset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 a combined cohort from 2 tertiary centers in Turkey[J]. J Rheumatol, 2017, 44(5): 619-625. DOI:10.3899/jrheum.160340 ( ![]() |
[11] |
Molina-Ruiz AM, Lasanta B, Barcia A, et al. Drug-induced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 a child after 3 years of treatment with carbamazepine[J]. Australas J Dermatol, 2017, 58(1): e20-e22. ( ![]() |
[12] |
章瑜, 段晓岷, 梅海炳.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骨梗死的影像表现[J]. 中国骨伤, 2018, 31(3): 272-275. DOI:10.3969/j.issn.1003-0034.2018.03.016 ( ![]() |
[13] |
Groot N, de Graeff N, Marks SD, et al. European 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ildhood-onset lupus nephritis:the SHARE initiative[J]. Ann Rheum Dis, 2017, 76(12): 1965-1973. DOI:10.1136/annrheumdis-2017-211898 ( ![]() |
[14] |
Lee PY, Yeh KW, Yao TC, et al. The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renal involvement in pediatric-onset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a 20-year experience in Asia[J]. Lupus, 2013, 22(14): 1534-1540. DOI:10.1177/0961203313502110 ( ![]() |
[15] |
Kasitanon N, Magder LS, Petri M. Predictors of survival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Medicine (Baltimore), 2006, 85(3): 147-156. DOI:10.1097/01.md.0000224709.70133.f7 ( ![]() |
[16] |
张兴宗, 林云, 邹映东.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身抗体与补体检测结果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7, 38(23): 3354-3356.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17.23.05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