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单中心小样本研究,探讨我国北方地区儿童急性白血病群体生物学特征。方法:对2003年10月至2006年6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就诊的688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发病高峰为1~4岁,其中B-ALL 218例,T-ALL 34例。154例ALL患儿中高超二倍体占13.0%,低超二倍体占3.9%,假二倍体占5.2%,亚二倍体占5.8%,E2A-PBX1阳性B-ALL占3.9%。22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的发病高峰年龄为10~15岁,以AML-M2最多见。急性杂合性白血病(AHL)占4.2%,中位年龄9岁,74% AHL的患儿在髓系积分中主要以CD13、CD33阳性为主。结论:我国北方地区儿童急性白血病的生物学特性与其他地区及种族之间存在差异,提示在不同环境因素作用下的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可能存在差别。[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0):793-796]
目的:探讨血小板表面Toll样受体TLR2和TLR4、淋巴细胞表面CD86和血清中IL-2,IFN-γ,IL-4,IL-10表达的变化及相关性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中的意义。方法: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24例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患儿、21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儿和20例对照组儿童血小板表面TLR2和TLR4,CD86的表达水平;ABC-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2,IL-4,IL-10和IFN-γ的浓度。结果:①AITP组、CITP组患儿CD41+TLR2+和CD61+TLR4+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AITP组显著低于CITP组(P<0.01);②AITP组和CITP组CD86+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AITP组和CITP组间差异无显著性;③AITP组和CITP组血清IL-2,IL-4,IL-10及IFN-γ浓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AITP组和CITP组间差异无显著性。④相关性分析:CD41+TLR2+表达与CD61+TLR4+表达呈正相关,二者均与CD86+表达及血清IL-2,IL-4,IL-10浓度呈负相关,与血清IFN-γ浓度无相关性。结论:联合检测血小板表面TLR2和TLR4、淋巴细胞表面CD86的表达和血清中IL-2,IFN-γ,IL-4,IL-10含量的变化及相关性对于研究儿童ITP的发病机制以及早期分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0):797-801]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LE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中的变化与作用。方法: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组(非发绀组)48例(心衰组20例,无心衰组28例),右向左分流型先心病组(发绀组)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分别测定以上各组儿童血清LEP,VEGF和总蛋白、白蛋白浓度及体重指数(BMI)。结果:先心病患儿各组与对照组之间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BMI差异有显著性(P<0.01)。发绀组、心衰组、无心衰组及对照组间血清LEP,LEP/BMI及VEGF浓度有明显差异(P<0.01)。与无心衰组比较,发绀组、心衰组LEP,LEP/BMI及VEGF浓度明显升高(P<0.01)。在非发绀组患儿中,心衰组和无心衰组血清LEP与BMI均呈正相关(P<0.01)。在发绀组患儿中,血清LEP与VEGF水平呈正相关(P<0.01); 血红蛋白含量与VEGF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动脉血氧饱和度与血清VEGF及LEP水平呈明显的负相关(P<0.01)。结论:LEP和VEGF参与CHD的病理生理过程。LEP和VEGF与非发绀型CHD的心衰发生有关。[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0):802-805]
目的:探讨脐血脑钠肽(BNP)评价血糖异常孕妇胎儿心功能的可行性及高血糖对胎儿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妊娠期血糖异常孕妇24例,包括妊娠期糖尿病18例和糖耐量受损6例,按分娩前血糖值的高低分为控制欠佳组(7例)和控制较好组(17例),孕末期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测量心脏相关指标;正常妊娠孕妇25例为对照组。于胎儿分娩时留脐血,测定BNP浓度。结果:血糖异常组胎儿脐血BNP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14.0±39.0)和(80.6±13.7) pg/mL(P<0.01),其中血糖控制欠佳组高于控制较好组(142.1±44.1 pg/mL vs 102.4±31.2 pg/mL;P<0.01)。脐血BNP在妊娠期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与孕末期胎儿左室壁厚度呈正相关,与二尖瓣A峰、E/A比值分别呈正、负相关(r值分别为0.715,0.491和-0.507,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糖时脐血BNP水平明显升高,与孕妇血糖控制情况及胎儿心功能变化相关联,可反映胎儿心功能的潜在损害。良好血糖控制可能减轻这一影响。[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0):805-808]
目的:探讨婴儿持续性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症(PHHI)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PHHI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儿临床表现除抽搐外,尚有发绀、嗜睡、拒奶、易激惹、出冷汗等,实验室检查有持续性低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胰高血糖素试验阳性,尿酮阴性。7例给予二氮嗪治疗(每天5~15 mg/kg),4例治疗有效。1例行胰腺次全切除术,术后血糖正常。6例随访有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等后遗症,3例失访,3例正在随访中。结论:PHHI可通过血糖监测、血胰岛素和尿酮检查做出早期诊断,部分患儿二氮嗪治疗有效。[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0):809-812]
目的:通过超敏法检测早产儿出生早期血清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评价该指标在早产儿早发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出生3 h内转入该院的早发感染早产儿35例、非感染性疾病早产儿50例和无合并症的单纯早产儿4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微粒子增强透射免疫分析法进行血清hsCRP水平检测,并通过诊断试验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早产儿血清hsCRP水平以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M,Q75-25),早发感染组为2.19、4.96 mg/L;非感染性疾病组为0.41、0.61 mg/L;单纯早产儿组为0.24、0.28 mg/L。早发感染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通过血清hsCRP测定对早产儿早发感染进行诊断,ROC曲线下面积为0.84,95%可信区间为(0.76,0.93);诊断敏感度为74%,特异度为86%;阳性预测值为37%,阴性预测值为97%。结论:测定血清hsCRP在早产儿早发感染的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不能作为独立的诊断指标。[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0):813-816]
目的:至今已有多种筛查和诊断脆性X综合征(fragile X syndrome,FXS)的方法,以PCR法和Southern印迹方法应用最广,然而每种方法均存在各自的局限性。该研究探讨发根脆性X智力低下蛋白(fragile X mental retardation protein,FMRP)检测在诊断或筛查FXS中的可靠性,以建立一种快速、简便、价廉且可靠的诊断FXS的方法。方法:采用发根FMRP免疫组化的检测方法对80例健康儿童、40例不明原因智力低下儿童、已确诊FXS家系成员12例进行检查; 用7-deza-dGTP PCR 法进行对照,探讨其对诊断FXS的应用价值。结果:在80例健康儿童中,发根FMRP的表达率均在80%以上。40例不明原因智力低下患儿中,2例确诊为FXS患儿的发根FMRP表达率分别为10%和0,另38例非FXS患者发根FMRP的表达率均在80%以上。在FXS家系调查中,确诊的2例FXS患者的发根FMRP表达率均为0。结论:发根FMRP检测诊断FXS具有快速、简便、价廉、可靠等特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0):817-820]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308G/A、白细胞介素(IL)-6-174G/C基因多态性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毛细支气管炎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150例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病例组)和120例正常对照儿童(对照组)TNF-α-308G/A和IL-6-174G/C的基因多态性。结果:①病例组TNF-α-308位点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8.0%、28.0%、4.0%,G、A等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2.0%,18.0%;对照组TNF-α-308位点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0.8%,19.2%,0,G、A等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0.4%,9.6%;两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病例组A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665,7.726,均P<0.05);与G等位基因携带者相比,A等位基因携带者患RSV毛细支气管炎的风险增加了2.071倍(OR=2.071, P<0.05);②病例组和对照组IL-6-174G/C位点均只见GG基因型。结论:TNF-α-308A等位基因与RSV毛细支气管炎的易感性相关,其可能是影响RSV毛细支气管炎发病的一个重要候选基因;温州地区汉族儿童未发现IL-6-174G/C基因多态性。[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0):821-824]
目的:核酸扩增荧光定量PCR用于病原学诊断,是目前诊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先进方法。通过检测呼吸道感染患儿RSV- RNA相关序列的存在,探讨其敏感性和RSV感染情况。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该院儿科261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鼻咽部支气管分泌物标本,用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检测痰标本RSV核酸RNA。同时抽取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RSV-IgM作对照,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性。结果:①痰标本RSV-RNA阳性率38.7%,血RSV-IgM阳性率21.1%,两种方法检测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年龄≤6个月组痰标本RSV-RNA阳性率43.6%,显著高于1~3岁组阳性率32.1%(P<0.01)。③毛细支气管炎痰标本RSV-RNA阳性率最高(58.5%),与急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痰标本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0.05)。结论:核酸扩增荧光定量PCR检测呼吸道RSV感染敏感性高,RSV是婴幼儿时期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年龄越小感染率越高,毛细支气管炎感染率最高。[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0):825-828]
目的:通过测定和分析哮喘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儿童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在哮喘发病中的变化情况,探讨哮喘发作的新的免疫机制。方法:分别采集74例哮喘发作期和28例哮喘缓解期患儿及20例健康儿童外周静脉血,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和血浆中IL-10和TGF-β1水平。结果:①哮喘发作期患儿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率及IL-10水平较缓解期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而哮喘缓解期明显升高接近正常水平; 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TGF-β1水平较缓解期及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哮喘缓解期患儿TGF-β1水平明显降低,仍高于对照组水平; ③哮喘发作期、缓解期及对照组各组之间CD4+CD25+T细胞百分率与IL-10、TGF-β1无相关性(P>0.05)。结论:哮喘发作期患儿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IL-10数量和分泌水平降低、TGF-β1水平增高,导致了全身和局部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减弱,可能是导致哮喘发作的原因之一。[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0):829-832]
目的:探讨胎儿生长受限(FGR)儿童学龄期的智力水平和智力结构状况。方法: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对54名FGR的学龄期儿童和84名出生体重正常儿童进行智商测定,并对其智力结构进行分析。结果:FGR组的总智商(FIQ)、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分别为105.9±10.3、112.4±11.2、97.1±10.6,且均在正常范围,但PIQ显著低于对照组(104.8±10.5; P<0.001);操作分量表中的图片排列和编码的分测验分数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儿童智力三维因子中的知觉组织因子和记忆/注意因子分别为99.8±11.1和116.3±14.4,均落后于对照组(分别为104.6±11.5和113.4±14.5;P<0.05)。结论:FGR儿童的总体智力水平正常,但智力结构不平衡,可能存在与操作能力相关的大脑右半球功能障碍,因此对这部分儿童应在幼儿期及早进行操作能力方面的训练。[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0):833-835]
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下肢伸直襁褓体位的大鼠动物模型及对实验动物进行大体标本及病理研究观察,探讨下肢伸直襁褓体位对髋臼软骨复合体大体形态及其不同骺板区域软骨细胞成熟的影响。方法:实验组:将31只新生Wistar幼鼠用医用胶带将双小腿、双髋关节缠绕固定10 d,保持髋关节伸直内收位,模拟双下肢伸直襁褓体位。对照组:另31只新生幼鼠双下肢不予处置。母鼠喂养,笼中自由活动。10 d后处死,通过大体标本、组织学、VEGF和Ⅹ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髋臼变化。结果:下肢伸直襁褓体位动物模型制作成功。大体观察:实验组髋臼变小变浅,内部软组织增生,49髋发生髋关节脱位(49/54),部分出现假臼;对照组髋臼轮廓正常,无假臼出现,2髋脱位(2/60),对照组脱位率与实验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番红O-快绿染色见实验组橙红色软骨区域较对照组宽。实验组髋臼软骨复合体的髂骨、坐骨、耻骨各支肥大层VEGF和Ⅹ型胶原表达较对照组低;实验组髋臼关节软骨髂骨支肥大层VEGF与X型胶原阳性表达较坐骨支、耻骨支低。结论:下肢伸直襁褓体位大鼠髋臼软骨复合体骺板肥大层软骨细胞VEGF、Ⅹ型胶原的表达水平降低,显示该体位可能导致髋臼软骨复合体软骨细胞成熟障碍,干扰髋臼正常发育乃至脱位。[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0):836-840]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M1)、鼠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神经干细胞(NSCs)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①体外分离培养NSCs;②将含有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NSCs完全培养基及不含bFGF、EGF的DMEM/F12培养基作为两种不同的培养介质,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GM1和NGF,进行NSCs体外增殖研究;③以MTT法和细胞球计数观察NSCs增殖情况;以免疫组化法观察分化条件下药物对NSCs增殖的影响。结果:①在含有bFGF、EGF的NSCs完全培养基中,较高浓度GM1条件下,NSCs增殖明显(P<0.05);②含血清的分化培养液中,随GM1浓度增加,NSCs增殖明显;随NGF浓度增加,神经元及胶质细胞比例增高。结论:高浓度GM1能促进NSCs增殖, NGF能促进NSCs分化。[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0):841-845]
目的:观察肥胖相关新基因NYGGF4过表达对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及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稳定转染NYGGF4基因(NYGGF4-pcDNA3.1)的3T3-L1前体脂肪细胞,以转染空载体(pcDNA 3.1)的3T3-L1细胞为对照,胰岛素加地塞米松加1-甲基-3-异丁基黄嘌呤(MDI)方案诱导细胞分化成熟,液闪仪测定3H标记的葡萄糖摄取率,Western blot检测葡萄糖转运体4(GLUT4)的表达及转位;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培养上清中TNF-α、IL-6、脂联素、抵抗素4种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NYGGF4过表达显著降低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摄取率(P<0.05)。NYGGF4过表达对总的GLUT4的表达量没有影响,但明显降低胰岛素刺激的GLUT4由细胞浆向细胞膜的转位(P<0.05)。过表达NYGGF4的脂肪细胞其培养上清中TNF-α、IL-6、脂联素及抵抗素的分泌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NYGGF4基因过表达通过下调胰岛素刺激的GLUT4的转位而减少脂肪细胞的葡萄糖摄取率,提示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而对脂肪细胞的分泌功能无明显影响。[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0):846-849]
目的:动态观察血小板、巨核细胞、血小板生成素(TPO)、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幼兔免疫性血管炎模型中的变化及作用机制。方法:用牛血清白蛋白复制幼兔免疫性血管炎的川崎病(KD)动物模型,每隔4 d分别检测血小板计数、巨核细胞计数及分类、TPO水平、TGF-β1阳性率和积分值,并于第17,28天取冠状动脉、肝、脾、肾、脑等组织作病理学分析。结果:实验组血小板、巨核细胞总数、产板巨核细胞百分数于第12,16,20,24,28天, TPO水平于第8,12,16,20,28天, TGF-β1阳性率和积分值于第16,20,24,28天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幼兔第17天各组织病理检查可见微小动脉明显的炎性损伤改变,第28天可见中小动脉明显的炎性损伤改变,而主动脉仅见轻度改变。结论:血小板、巨核细胞、TPO、TGF-β1共同参与KD的发病机制,在KD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提示其均可作为监测KD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0):85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