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中文版
English Version
ISSN 2096-9228(online)
ISSN 1008-8830(print)
CN 43-1301/R
期刊首页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投稿指南
期刊浏览
在线投稿
在线查稿
专家审稿系统
远程编辑系统
主编审稿系统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稿约
本刊英文摘要写作要求
关于作者署名问题
各阶段稿件状态说明
在线投稿无法点击子菜单问题
优先出版
最新期刊
过刊浏览
2012年 14卷 06期
刊出日期 2012-06-15
论著·临床研究
论著·实验研究
临床经验
病例报告
综述
论著·临床研究
401
成比例辅助通气在呼吸机依赖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
段江,何玺玉,郑天,孔祥永,封志纯
目的:比较成比例辅助通气模式(PAV)和传统辅/控通气模式(A/C)对呼吸机依赖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理学和呼吸力学影响。方法:46例呼吸机依赖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PAV组和A/C组(每组23例)。PAV组以脱逸法设置阻力卸载增益,A/C组按常规通气方法调节,连续通气治疗3 d。每日在早、中、晚3个时间段分别连续监测观察30 min,比较两组患儿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血压、呼吸频率(RR)、平均气道压(MAP)、吸气峰压(PIP)、呼吸末正压(PEEP)、潮气量(VT)、每分通气量(MV)及氧合指数(OI)等指标。结果:血气分析指标中,PAV组PaO2、OI高于A/C组(均P0.05);呼吸力学指标中,PAV组PIP、MAP低于A/C组(均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中,PAV组收缩压、舒张压变异度均低于A/C组(均P0.05)。结论:对呼吸机依赖极低出生体重儿,较之A/C模式,PAV模式能以更低的气道压维持机体气体交换正常,改善氧合,人机协同性更好。
2012 Vol. 14 (06): 401-405 [
摘要
] (
5359
) [
HTML
1KB] [
PDF
999KB] (
1753
)
406
益生菌对机械通气新生儿呼吸道致病菌定植的影响
李学超,王建忠,刘元辉
目的:研究口饲益生菌对机械通气的新生儿口咽、下呼吸道致病菌定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使用机械通气的新生儿分为益生菌组(n=82)和对照组(n=83)。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益生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饲益生菌,观察两组定植于口咽、下呼吸道的致病菌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菌株数,并观察致病菌定植时间及VAP发生的时间。结果:益生菌组口咽部致病菌的菌株定植率低于对照组(35% vs 51%,P<0.05);益生菌组口咽部、下呼吸道致病菌定植时间及VAP发生时间均较对照组晚,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观察过程中未见益生菌的不良反应。结论:益生菌用于机械通气新生儿可以减少口咽部致病菌定植,并延迟口咽部、下呼吸道致病菌定植及VAP发生时间。
2012 Vol. 14 (06): 406-408 [
摘要
] (
6511
) [
HTML
1KB] [
PDF
902KB] (
2217
)
409
巨大儿0~18月龄生长随访分析
孙洁,胡湘英,钟岭,黄晖
目的:调查巨大儿出生后的生长情况以及18月龄时超重发生率和相关因素。方法:84例无基础疾病的巨大儿纳入研究,定期随访其生长情况,并比较分析18月龄时超重的相关因素。结果:18月龄时,84例巨大儿中有24%超重(20/84),男婴的超重比例高于女婴(30% vs 11%,P<0.05)。18月龄时超重组的6月龄超重比例及12月龄超重比例均高于非超重组(80% vs 22%,P<0.01;80% vs 13%,P<0.01)。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巨大儿出生体重、0~6月体重增长、7~12月体重增长和13~18月体重增长与其18月龄时按身长的体重Z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其中0~6月体重增长与18月龄时Z评分相关性最高(r=0.597,P<0.01)。结论:对出生巨大儿,应重点干预出生后6个月内的体重快速增长,尤其是男婴,以预防幼儿期肥胖。
2012 Vol. 14 (06): 409-412 [
摘要
] (
5368
) [
HTML
1KB] [
PDF
911KB] (
1622
)
413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罗菲菲,杨迪元,陈攀,华子瑜
目的: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临床疗效存在争议,本研究对PS治疗MAS的效果进行系统评价,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cience Citation Index、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Ovid、EBSCOhost、BIOSIS preview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关于PS治疗MAS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0.2版方法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Man 5.0.2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RCT,包含512例MAS患儿,其中PS治疗组257例,对照组255例。Meta分析显示,PS治疗MAS,能显著降低氧合指数(MD=-2.59,95%CI:-4.33~-0.86,P=0.003),升高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MD=0.05,95%CI:0.05~0.06,P<0.00001),缩短平均住院时间(MD=-4.94,95%CI:-7.44~-2.44,P=0.0001)和降低病死率(OR=0.47,95%CI:0.24~0.93,P=0.03)。而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气漏发生率、肺出血发生率、颅内出血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证据显示PS替代治疗MAS 是有效的,但鉴于该meta分析纳入文献数量有限且质量中等,结论尚需规范的大规模、多中心RCT论证。
2012 Vol. 14 (06): 413-417 [
摘要
] (
7479
) [
HTML
1KB] [
PDF
939KB] (
2437
)
418
早期治疗对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儿智力及体格发育的影响
陆艳红,刘晓瑛,宋媛
目的:比较治疗开始时间不同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 CH)患儿治疗后智力发育、体格发育水平的不同,以寻求改善患儿预后的最佳治疗时间。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经新生儿疾病筛查确诊为CH,并在出生后3个月内开始应用甲状腺激素治疗的CH患儿49名,按开始治疗时间分为两组:生后1个月内治疗组(n=26)及1~3个月治疗组(n=23)。分别于6个月、1岁、2岁时,检测两组患儿体格发育情况,应用Gessell 发育量表评估智力发育商(DQ)及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甲状腺功能。结果:两组经甲状腺激素长期治疗,6个月、1岁、2岁时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及促甲状腺素(TS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1个月内治疗组患儿的身长、体重均明显高于1~3个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开始治疗时间影响患儿智力发育和体格发育;生后1个月内开始治疗者,智力及体格发育优于1~3个月开始治疗者。
2012 Vol. 14 (06): 418-421 [
摘要
] (
5639
) [
HTML
1KB] [
PDF
914KB] (
1599
)
422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后心肌损伤和炎症反应的研究
江荣,赵胜,李梅,刘凤,李林,杨贵明,汪泽龙,余东,黄丽华,黄晓碧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治疗后7 d心肌损伤和炎症反应。方法:选择77例CHD患儿,其中室间隔缺损(VSD)12例,肺动脉瓣狭窄(PS)14例,房间隔缺损(ASD)1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37例。检测术后即刻、术毕、术后6 h、24 h、72 h及7 d 的血清心肌酶(AST、CK、CKMB)、肌钙蛋白I(cTnI)和CRP值的变化。结果:VSD组AST水平于术后即刻,术后6 h和术后24 h明显高于其他3种类型CHD组(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6 h各组间CK及CKM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VSD组最高;术后72 h和术后7 d PDA组CR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种类型CHD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6 h和24 h,4种类型CHD组AST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即刻和术后6 h,VSD组CK和CKMB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即刻和术后6 h,VSD、PDA和PS组cTnI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PDA组CRP水平术后24 h、72 h和7 d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介入治疗CHD 7 d内可引起轻微心肌损伤,以VSD明显,主要集中在术毕至术后24 h较短时间内,未引起明显炎症反应。
2012 Vol. 14 (06): 422-425 [
摘要
] (
5789
) [
HTML
1KB] [
PDF
914KB] (
1460
)
426
Tourette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张海艳,刘长云,王永芹
目的:研究Tourette综合征(TS)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运用遗传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对门诊80例TS患儿用Li-Mantel-Gart法估算分离比,并对其一、二级亲属用Falconer回归方法估算遗传度。同时,分别对该80例TS患儿和80例以其他疾病于门诊就诊的对照患儿应用家庭环境量表和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资料,再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TS分离比是0.1176,一级亲属遗传度为(49.7±2.6)%,二级亲属遗传度为(21.5±3.4)%,一、二级亲属加权平均遗传度为(39.5±2.1)%。TS组的独立性、娱乐性、组织性等因子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矛盾性和控制性等因子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TS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TS阳性家族史、家庭教育类型、孕母吸烟、家庭矛盾性、父母文化程度低、家庭控制性、出生时缺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S阳性家族史、家庭矛盾性、家庭教育类型、父母文化程度低、孕母吸烟等是TS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TS的发生是遗传和环境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具有TS家族史的儿童,积极改善其生活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2012 Vol. 14 (06): 426-430 [
摘要
] (
6384
) [
HTML
1KB] [
PDF
928KB] (
1534
)
431
反复肺炎婴幼儿血清β-防御素-1和免疫球蛋白A、G、M水平的研究
张涛,廖嘉仪
目的:通过检测反复肺炎婴幼儿和健康婴幼儿血清中β-防御素-1(hBD-1)和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浓度,探讨hBD-1和IgA、IgG、IgM在反复肺炎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收集35例2~24月龄反复肺炎和35例健康婴幼儿的血清,处理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hBD-1浓度,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IgA、IgG、IgM浓度,并分析血清hBD-1与IgA、IgG、IgM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反复肺炎组血清hBD-1浓度为14±11 μg/m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8±11 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复肺炎婴幼儿存在血清hBD-1、IgA、IgG水平低下的现象,提示呼吸道免疫防御功能存在障碍,这可能是婴幼儿反复肺炎的免疫因素之一;对反复肺炎婴幼儿同时检测 hBD-1、IgA、IgG、IgM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12 Vol. 14 (06): 431-433 [
摘要
] (
4409
) [
HTML
1KB] [
PDF
905KB] (
1629
)
434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患儿胸X线片表现
郑伟华,李雄,杨方源,王昕,彭娟,欧维琳
目的:研究肠道病毒71型感染患儿的胸部X线影像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1年7月肠道病毒71型感染患儿120例,按病情分成轻型组(31例)、重型组(43例)、危重型组(46例),对患儿发病至首次拍片时间以及首次胸部X线片影像进行比较。结果:各组发病至首次胸部X线片检查时间分别为:轻型组26~48 h(中位时间37 h);重型组10~36 h(中位时间23 h);危重型组2~36 h(中位时间19 h)。最早发现胸部X线片异常的时间轻型组约为发病后30 h;重型组约为发病后23 h;危重型组约为发病后2 h;3组胸部X线片最早出现异常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次影像异常率:轻型组5.8%,重型组81.3%,危重型组100%,危重型组首次X线片的异常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在胸部X线片的表现上,轻型组最常见的征象为肺纹理增粗、模糊;重型组常见表现为渗出、实变影;危重型则表现为肺水肿征像。危重型组病灶分布广,累及多个肺叶。结论:肠道病毒71型感染患儿首次胸片检查时间、胸片出现异常的时间、异常率、胸部X线片表现严重度与临床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2012 Vol. 14 (06): 434-436 [
摘要
] (
4954
) [
HTML
1KB] [
PDF
978KB] (
1452
)
437
125I粒子植入术在儿童头颈部横纹肌肉瘤的临床应用
张谊,呙芳,张伟令,黄东生,洪亮,韩涛
目的:评价125I粒子植入术对儿童头颈部横纹肌肉瘤(RMS)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以8例(男4例,女4例)头颈部RMS患儿的原发病灶为目标靶区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其中原发部位为眼睑及眼2例,眼眶4例,鼻腔及鼻翼2例。观察125I粒子植入术对病灶治疗的有效性及副作用。结果:8例患儿平均随访时间为45±1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3个月,病情达到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2例,死亡1例,总生存率为88%(7/8)。植入术后8例(100%)患儿均出现局部色素沉着,其中1例出现角膜混浊,1例出现眼球胀痛,1例出现视力模糊加重,1例出现视力丧失,1例出现鼻腔黏膜破溃出血。除1例角膜混浊及1例视力丧失外,余6例相关副作用经过治疗均好转。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儿童头颈部RMS治疗价值肯定,虽存在局部副作用,但经对症治疗可缓解。
2012 Vol. 14 (06): 437-440 [
摘要
] (
4637
) [
HTML
1KB] [
PDF
1016KB] (
1468
)
441
ROC曲线分析卵泡刺激素及黄体生成素辅助诊断女童性早熟的价值
王祖芳,李桂军
目的:探讨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LH/FSH比值在辅助鉴别诊断女童性早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20例假性性早熟和61例真性性早熟女童均进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兴奋试验。统计实验前和实验后30 min、60 min FSH、LH检测结果并计算LH/FSH比值。ROC曲线分析FSH、LH、LH/FSH比值用于诊断性早熟的敏感度并确定最佳诊断截点。结果:通过LH、LH/FSH比值判别性早熟ROC曲线下面积为0.90和0.95。LH峰值截点为10.15 IU/L,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92和0.89;LH/FSH比值截点为0.60,漏诊率为6.0%,特异性为0.91。若患者检测结果满足LH峰值>10.15 TU/L、LH/FSH比值>0.60两个条件中任何一个即诊断为真性性早熟,则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97、0.94;若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才诊断为真性性早熟,则特异性为1.00,敏感度为0.85。结论:LH峰值>10.15 IU/L且LH/FSH比值>0.60时,可鉴别诊断为真性性早熟,若两个条件中仅一者满足,为防止漏诊或误诊,应进一步随访观察,以明确诊断。
2012 Vol. 14 (06): 441-444 [
摘要
] (
5786
) [
HTML
1KB] [
PDF
1393KB] (
1642
)
445
甲基化特异性MLPA技术在Prader-Willi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詹实娜,王春枝,杨尧,王艳,吴虹林,李昊,何玺玉
目的:不同发病机制的Prader-Willi综合征(PWS)在临床表现、预后和遗传风险上均存在一定差异,目前临床常用的确诊方法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不能区分发病机制,本研究采用甲基化特异性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S-MLPA)技术诊断PWS,探讨其在诊断以及分辨发病机制上的优势。方法:采用系统对照的方法,取经临床MS-PCR检查的30例患儿的外周血样本,其中包括通过MS-PCR确诊为PWS的病例16例,阴性对照病例14例,重新提取DNA,采用MS-MLPA试剂盒Me028进行基因检测分析。结果MS-MLPA检测结果与MS-PCR检测结果一致,且检测出16例PWS病例中4例源于母源性同源二倍体,12例源于父源性15q11-q13区域缺失。结论:MS-MLPA是能鉴别PWS发病机制的一种可靠的实验诊断方法。
2012 Vol. 14 (06): 445-448 [
摘要
] (
7460
) [
HTML
1KB] [
PDF
1950KB] (
2013
)
449
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毒学检测和危险因素分析
丁小芳,张兵,钟礼立,肖霓光,周琼华,段招军,谢志平,高寒春
目的:了解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毒病原谱,探讨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1096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的气道抽吸物标本,其中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100例。采用RT-PCR、PCR或巢式PCR方法对呼吸道病毒进行核酸检测。应用logistic回归法对患儿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以调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100例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标本中,病毒总检出例数为82例(82%),其中RSV检出率最高(37%),其次为HBoV(25%)和HRV (18%)。2种及2种以上病毒协同感染32例(3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基础疾病及RSV感染为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分别OR=6.623,P<0.01;OR=1.672,P<0.05),月龄为保护因素(OR=0.475,P<0.01)。结论:RSV是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病毒病原;合并基础疾病及RSV感染是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月龄为保护因素。
2012 Vol. 14 (06): 449-453 [
摘要
] (
6162
) [
HTML
1KB] [
PDF
930KB] (
1973
)
论著·实验研究
454
槲皮素对缺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新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Hot!
黄晶晶,刘轩,王兴启,杨丽华,戚大石,姚瑞芹
目的:研究槲皮素(QUE,黄酮类化合物) 对缺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新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生后3 d Sprague-Dawley(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QUE处理组(20 mg/kg 和40 mg/kg),每组15只。模型组和QUE处理组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及缺氧处理以建立缺血缺氧性脑白质损伤模型。QUE处理组每日给药一次,连续6 周。第6周时分别用Morris水迷宫及开场试验评价其学习记忆能力和行为情感。结果:从训练的第2天开始,模型组逃避潜伏时间(EL)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 20和40 mg/kg QUE处理组EL明显短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大鼠穿越原平台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及两个QUE组(P<0.05)。开场试验显示,模型组大鼠后肢站立次数较对照组增加,中央区域驻留时间较对照组延长,QUE处理后大鼠后肢站立次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中央区域驻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QUE可以明显改善缺血缺氧性脑白质损伤新生大鼠的学习记忆及行为情感障碍,对中枢神经系统脑白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2012 Vol. 14 (06): 454-457 [
摘要
] (
6120
) [
HTML
1KB] [
PDF
1210KB] (
1796
)
临床经验
458
儿童轻微头外伤后脑梗死临床分析
杨凤华,张俊梅,王华
无
2012 Vol. 14 (06): 458-461 [
摘要
] (
4564
) [
HTML
1KB] [
PDF
1195KB] (
1624
)
462
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水痘10例临床分析
李海燕,徐志伟,陈益平,董琳
无
2012 Vol. 14 (06): 462-463 [
摘要
] (
3763
) [
HTML
1KB] [
PDF
882KB] (
1675
)
病例报告
464
急性白血病成功化疗后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2例报告
郭莉,宋华,茅君卿,汤永民
无
2012 Vol. 14 (06): 464-465 [
摘要
] (
4121
) [
HTML
1KB] [
PDF
886KB] (
1547
)
466
新生儿糖尿病1例治疗体会
王华,熊英,母得志
无
2012 Vol. 14 (06): 466-467 [
摘要
] (
4210
) [
HTML
1KB] [
PDF
886KB] (
1380
)
468
儿童获得性癫癎性岛盖综合征1例报道
陈银波,梁东,郝小生
无
2012 Vol. 14 (06): 468-469 [
摘要
] (
3844
) [
HTML
1KB] [
PDF
1474KB] (
1391
)
综述
470
脑钠肽和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原在儿童心血管疾病诊治中的进展
王野峰,黄希勇
脑钠肽(BNP)和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原(NT-proBNP)是儿童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指标,其水平与儿童的年龄及性别相关。目前的研究表明,BNP与NT-proBNP对于心力衰竭(心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有助于心衰与单纯性肺源性因素所致急性呼吸困难的鉴别。另外,在肺动脉高压、心肌病和川崎病的患儿中,BNP与NT-proBNP均可以有助于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目前的局限在于研究样本量相对偏小,检测方法及正常值范围未完全统一。
2012 Vol. 14 (06): 470-474 [
摘要
] (
6029
) [
HTML
1KB] [
PDF
927KB] (
2180
)
475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研究进展
徐健,韩燕燕,孙景辉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是一种常见的婴儿心肌病,其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遗传、免疫、心内膜发育不良等因素有关。心内膜弹力纤维及胶原纤维增生是EFE基本病理改变。EFE的临床分型有多种,以急性型多见。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主要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在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应注意与肺炎并发心衰、病毒性心肌炎、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等疾病相鉴别。治疗上主要控制心力衰竭,对洋地黄治疗反应良好而又能长期坚持吃药者,预后较好。
2012 Vol. 14 (06): 475-480 [
摘要
] (
6979
) [
HTML
1KB] [
PDF
993KB] (
2746
)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杂志简介
编委成员
杂志订阅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平台
立文悉通 - 专业SCI论文服务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丁香客
中国新闻网
万方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美国PubMed
本刊参考文献的著录要求
版权所有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电话:0731-84327402 传真:0731-84327922 E-mail: cjcp1999@csu.edu.cn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
湘ICP备170217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