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中文版
  English Version
  ISSN 2096-9228(online)
ISSN 1008-8830(print)
CN 43-1301/R
 
 
2020年 22卷 8期
刊出日期 2020-08-15

标准·方案·指南
论著·临床研究
论著·病例分析
论著·实验研究
标准·方案·指南
805 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营养管理专家共识 Hot!
张蓉, 林新祝, 常艳美, 刘喜红, 童笑梅, 丁国芳, 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营养专业委员会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早产儿出生早期营养供给不足是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与其发生发展和最终临床结局密切相关。优化营养支持对降低BPD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促进患儿肺发育和神经系统预后至关重要。现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采用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价方法(GRADE),制定BPD营养管理专家共识,从营养在BPD中的重要性、液体量、能量、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出院后营养、营养监测和评估等7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BPD高危儿和确诊患儿的营养管理建议,以期减少BPD的发生及改善BPD患儿的近远期预后。

2020 Vol. 22 (8): 805-814 [摘要] ( 3325 ) [HTML 1KB] [PDF 1192KB] ( 1498 )
815 Cornelia de Lange综合征首个国际共识的解读
周平, 朱琳, 范琼丽, 陈立

Cornelia de Lange综合征(CdLS)是一种以严重神经发育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遗传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智力障碍、典型的面部特征、宫内和生后生长发育迟缓及多器官系统畸形等,发病率约1/10?000~1/30?000。2017年国际CdLS共识小组成立,并于2018年7月发表了国际上首个关于CdLS的共识“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ornelia de Lange syndrome:first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Cornelia de Lange综合征的诊断和管理:第一份国际共识声明》)。该共识通过改良德尔菲法制定,对CdLS患儿的诊断和管理提出了若干指导性意见。该文对共识进行解读,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早期识别、诊断、规范随访及管理CdLS患者。

2020 Vol. 22 (8): 815-820 [摘要] ( 2498 ) [HTML 1KB] [PDF 1307KB] ( 792 )
论著·临床研究
821 HLA不全相合无关供者或单倍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聂玲, 苏涛, 杨开泰, 赵俩, 胡健, 杨双汇, 徐雅靖, 付斌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可治愈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的唯一方法。该研究病例1为4岁男性患儿,行HLA不全相合无关供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病例2为儿童期起病的24岁男性患者,合并原发皮肤肢端CD8+T细胞淋巴瘤,行单倍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两者均采用减低毒性的清髓性预处理方案,并用后置环磷酰胺、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甲氨蝶呤和环孢素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病例1+11?d(移植后为“+”)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均植入,+90?d供者嵌合下降,经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后于+150?d恢复。病例2移植后+20?d中性粒细胞植入,+87?d血小板植入,+30?d为完全供者嵌合。两患者的相关指标(IgG、IgM、IgA和外周血中CD19+B细胞比例)分别于移植后2个月内、1年余恢复正常。两患者均未发生急性GVHD,病例1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后出现局限性慢性皮肤GVHD,经治疗后好转。该研究首次报道采用HLA不全相合无关供者或单倍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后置环磷酰胺方案,配合改进的预处理方案成功治疗2例XLA患者,为供者的选择提供了新的途径。

2020 Vol. 22 (8): 821-827 [摘要] ( 2734 ) [HTML 1KB] [PDF 1473KB] ( 924 )
828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
许凤玲, 管贤敏, 温贤浩, 沈亚莉, 肖剑文, 郭玉霞, 邓梦月, 于洁

目的 分析CCCG-ALL-2015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合并严重不良反应(SAE)的临床特点,探讨患儿发生SAE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确诊并接受CCCG-ALL-2015方案化疗的734例ALL患儿化疗过程中发生SAE的临床特点,将发生SAE的ALL患儿分为死亡组(n=25)和存活组(n=31),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LL患儿发生SAE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734例ALL患儿中,56例(7.6%)化疗后发生SAE(66例次),高发于诱导缓解治疗阶段(41例次)。感染相关SAE发生46例次(70%),包括脓毒性休克25例次(38%),重症肺炎20例次(30%),重症水痘1例次(2%);感染相关SAE患儿中多数存在中性粒细胞缺乏(87%)。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血液系统和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依次是革兰阴性菌、病毒、真菌和革兰阳性菌。出血相关SAE发生16例次(24%),包括消化道出血11例次(17%),肺出血4例次(6%),颅内出血1例次(2%)。734例ALL患儿中死亡66例(9.0%),25例患儿因SAE死亡,治疗相关病死率为3.4%,感染(72%)和出血(24%)是主要原因,合并重症肺炎是ALL患儿发生治疗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4.087,95% CI:1.161~14.384,P=0.028)。结论 CCCG-ALL-2015方案治疗儿童ALL相关SAE主要发生于诱导缓解化疗阶段,感染相关SAE较多见。重症肺炎是ALL患儿发生治疗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需重视合并重症肺炎的治疗。

2020 Vol. 22 (8): 828-833 [摘要] ( 2788 ) [HTML 1KB] [PDF 1235KB] ( 704 )
834 间歇与每日吸入布地奈德对轻度持续性哮喘儿童肺功能及呼出气一氧化氮的影响
张振花, 李文轩, 王晓明

目的 探讨间歇与每日吸入布地奈德对轻度持续性哮喘儿童的肺功能及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的6~14岁轻度持续性哮喘儿童共120例,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间歇吸入组60例(出现哮喘征兆时吸入布地奈德200?μg/d,持续6周)和每日吸入组60例(持续吸入布地奈德200?μg/d)。于治疗第3、6、9、12月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儿基线资料、FeNO及肺功能指标的变化、激素用量、哮喘发作次数及哮喘病情控制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在治疗起始时,基线资料及FeNO、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患儿FeNO逐渐降低,肺功能指标逐渐改善(P < 0.001)。与间歇吸入组比较,每日吸入组在降低FeNO和提高1秒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 pred)上具有优势(P < 0.001)。吸入方式和治疗时间对FeNO及肺功能指标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P < 0.001),每日吸入组在治疗3个月后FeNO及肺功能指标迅速改善并趋于平稳,而间歇吸入组6个月后趋于平稳。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儿身高、体重增长及病情控制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间歇吸入组患儿布地奈德吸入量要明显少于每日吸入组(P < 0.05),但哮喘发作次数要多于每日吸入组(P < 0.05)。结论 间歇和每日吸入布地奈德对轻度持续性哮喘儿童能够达到相同的哮喘控制水平,且对患儿身高、体重增长均无影响;每日吸入布地奈德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降低FeNO和提高FEV1% pred;虽然间歇吸入能够减少激素用量,但有更高的哮喘发作风险。

2020 Vol. 22 (8): 834-838 [摘要] ( 2465 ) [HTML 1KB] [PDF 1217KB] ( 690 )
839 百日咳样咳嗽婴幼儿的肺功能特点
曹佳颖, 徐露, 潘家华

目的 探讨不同病原体感染的百日咳样咳嗽患儿的肺功能特点。方法 收集95例百日咳样咳嗽住院婴幼儿病原学及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资料,并与67例健康婴幼儿(正常对照组)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资料比较。百日咳样咳嗽患儿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分为百日咳组(17例)、病毒感染组(23例)、结核感染组(6例)、支原体感染组(9例)、其他细菌感染组(8例)以及病原体未明组(32例)。结果 95例百日咳样咳嗽患儿中,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5例(16%),中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30例(32%),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22例(2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百日咳样咳嗽患儿吸呼比(tI/tE)、达峰时间比(tPF% tE)和达峰容积比(vPF% vE)均显著降低(均P < 0.05)。结核感染组和支原体感染组潮气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 < 0.05)。除结核感染组外,各病原体感染组tPF% tE和vPF% vE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 < 0.05)。百日咳组tPF% tE和vPF% vE显著低于其他病原体感染组(均P < 0.05)。结论 百日咳样咳嗽患儿肺功能多有异常;百日咳杆菌感染的患儿肺功能损害最重;潮气呼吸肺功能测试可为百日咳样咳嗽患儿病原体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020 Vol. 22 (8): 839-843 [摘要] ( 1940 ) [HTML 1KB] [PDF 1233KB] ( 595 )
844 儿童COVID-19的临床特征:一项关于SARS、MERS及COVID-19的系统评价
何洋, 唐军, 张萌, 王浩然, 李文星, 熊涛, 李幼平, 母得志

目的 系统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儿童病例的临床特征。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重庆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关于儿童COVID-19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5月2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对纳入研究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与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儿童病例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共纳入75个研究,包括COVID-19儿童病例806例。研究结果显示:患儿年龄在生后36?h到18岁不等,男女比例为1.21?:?1。与SARS、MERS病例类似,COVID-19病例最常见感染方式为家庭聚集感染,占74.6%(601/806)。COVID-19、SARS及MERS病例临床症状相似,以发热、咳嗽为主。部分患儿出现消化道症状。上述三者无症状感染儿童比例分别为17.9%(144/806)、2.5%(2/81)及57.1%(12/21)。COVID-19、MERS病例胸部影像学病变以双侧为主,病变阳性率分别为63.4%(421/664)及26.3%(5/19),均低于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9.8%及100%)。而SARS病例胸部影像学以单侧病变为主,其影像学阳性率为88.9%(72/81),高于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29.2%)。COVID-19及SARS患儿粪便中均检测到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0.2%(56/93)、71.4%(5/7)。COVID-19患儿重症率及病死率分别为4.5%(31/686)、0.1%(1/806);SARS儿童重症率及病死率分别为1.5%(1/68)、0%;MERS儿童重症率及病死率分别为14.3%(3/21)、9.5%(2/21)。结论 儿童COVID-19临床症状与儿童SARS、MERS相似,以发热、咳嗽为主,均存在无症状感染者,但COVID-19和SARS儿童的病情较MERS轻。家庭聚集感染为COVID-19儿童重要的感染方式。流行病学接触史、影像学检查及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是诊断COVID-19的重要依据。

2020 Vol. 22 (8): 844-853 [摘要] ( 3207 ) [HTML 1KB] [PDF 1632KB] ( 796 )
854 NLRP1、NLRP3炎性体信号通路在儿童炎症性肠病免疫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王洪, 马燕春

目的 探究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1(NLRP1)炎性体信号通路在儿童炎症性肠病(IBD)免疫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126例IBD患儿作为研究组,根据疾病类型分为克罗恩病(CD)(n=32)、溃疡性结肠炎(UC)(n=94)亚组;选取同期行结肠切除手术的结肠息肉/先天性巨结肠患儿1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肠黏膜NLRP3 mRNA、NLRP1 mRNA、Caspase-1 mRNA、IL-1β mRNA表达情况。结果 研究组NLRP3 mRNA、NLRP1 mRNA、Caspase-1 mRNA、IL-1β 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随CD、UC病情严重程度增加呈升高趋势(均P < 0.05);UC、CD组患儿NLRP3 mRNA、NLRP1 mRNA、Caspase-1 mRNA、IL-1β mRNA均与血清IgM、IgG呈正相关(均P < 0.05),NLRP3 mRNA、NLRP1 mRNA均与Caspase-1 mRNA、IL-1β mRNA呈正相关(均P < 0.05)。结论 NLRP3、NLRP1炎性体信号通路可能通过上调Caspase-1、IL-1β表达参与儿童IBD的免疫机制调节。

2020 Vol. 22 (8): 854-859 [摘要] ( 2474 ) [HTML 1KB] [PDF 1416KB] ( 661 )
860 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儿童原发性IgA肾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周建梅, 钟旭辉, 石鑫淼, 丁洁

目的 系统评价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儿童原发性IgA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英文电子数据库,纳入对比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和单用激素治疗儿童原发性IgA肾病的有效性、安全性的研究。结局指标为尿蛋白缓解率、尿蛋白定量、不良反应发生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功能损害发生率。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7项研究,包括381例患儿(基线平均尿蛋白定量为中到大量水平)。Meta分析结果显示,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组比单用激素治疗组达到更高的尿蛋白缓解率(RR=1.36,95% CI:1.19~1.55,P < 0.001),更低的尿蛋白定量(SMD=-0.82,95% CI:-1.23~-0.41,P < 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28,95% CI:0.92~1.77,P=0.14)。结论 现有证据显示,对于伴有中到大量蛋白尿的原发性IgA肾病儿童,与单用激素治疗相比,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疗效更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2020 Vol. 22 (8): 860-866 [摘要] ( 2452 ) [HTML 1KB] [PDF 1593KB] ( 687 )
867 Duchenne肌营养不良家系临床表型及遗传学分析
杨李, 许晓燕, 朱静, 唐久来, 吴德

目的 分析Duchenne肌营养不良(DMD)患儿家系临床表型与遗传学特点。方法 选择基因检测明确诊断为DMD的7例患儿(6个家系)为研究对象,总结家系临床特征、遗传学特点。结果 6个家系中新发突变2个,母源遗传性4个。家系1先证者同时存在DMD基因1处点突变和1处插入突变,均为新发突变;3个家系为DMD基因点突变,1个家系为DMD基因外显子大片段缺失,1个家系DMD基因外显子大片段重复。所有先证者均具有骨骼肌运动障碍和肌酶改变,最小发病年龄为6个月,临床表型轻重不一;所有先证者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均正常;3例先证者伴有轻度智力障碍。仅家系6先证者母亲具有轻度临床表型。结论 基因检测可作为DMD确诊方法,智力障碍亦是DMD较多伴发的临床表型,早期心肌受累症状不显著,女性携带者可有轻度临床症状。

2020 Vol. 22 (8): 867-873 [摘要] ( 2333 ) [HTML 1KB] [PDF 2801KB] ( 976 )
874 9~12岁超重/肥胖男童血脂代谢谱研究
梁春瑜, 曹玉萍, 严翊

目的 探讨9~12岁超重/肥胖男童的血脂代谢谱变化特征及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招募的72名9~12岁男童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对照组(n=42)和超重/肥胖组(n=30)。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对受试者的BMI、腰臀比、身体成分及血脂进行测量,同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的代谢组学检测方法测试血清脂质化合物,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可视化。结果 超重/肥胖组男童的腰臀比、体脂百分数和三酰甘油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出两组150种具有显著差异的脂质化合物,主要包含甘油脂类(40.7%)、甘油磷脂类(24.7%)、脂肪酰基类(10.7%)和鞘脂类(7.3%)。大多数甘油脂类水平在超重/肥胖组呈显著上调,而大部分甘油磷脂和鞘脂类出现下调。关键差异脂质被显著富集到2个KEGG代谢通路中,分别为醚酯代谢以及萜类生物骨架合成通路(P < 0.05),并可能进一步影响下游的辅酶Q及其他萜类的生物合成代谢(P=0.06)。结论 9~12岁超重/肥胖男童的脂质代谢谱紊乱,绝大部分甘油脂类含量增加,甘油磷脂和鞘脂下调,并可能存在醚酯代谢以及萜类甚至辅酶Q的生物合成紊乱。

2020 Vol. 22 (8): 874-881 [摘要] ( 2424 ) [HTML 1KB] [PDF 3170KB] ( 627 )
882 住院营养不良儿童出院后营养恢复状况分析
王慧慧, 魏菊荣, 周文静, 徐群, 聂丽华, 李伶

目的 了解住院期间存在中度、重度营养不良的儿童出院后营养恢复状况。方法 住院期间给予中度或重度营养不良的患儿营养支持治疗,并进行定期出院后随访及营养指导。以患儿年龄别体重及年龄别身高Z评分均 > ?-2?SD作为结束随访的营养目标。结果 入选中度或重度营养不良患儿共298名,其中174例(58.4%)达到结束随访标准,失访100例(33.6%),死亡18例(6.0%),随访18个月仍未达结束随访标准者6例(2.0%)。外科重度营养不良患儿中达到结束随访标准的比例高于内科(P < 0.05),重度营养不良患儿失访率高于中度营养不良患儿(P < 0.05)。消瘦患儿达到结束随访标准的高峰期为出院后3个月,生长迟缓患儿为出院后3~6个月。到出院后1年,各型营养不良患儿达到结束随访标准的比例均超过80%。结论 坚持随访的营养不良患儿大部分在出院后1年内可达到预期营养目标,生长迟缓患儿的营养恢复较消瘦患儿慢。

2020 Vol. 22 (8): 882-886 [摘要] ( 2023 ) [HTML 1KB] [PDF 1391KB] ( 497 )
887 血清降钙素原联合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对儿童细菌性腹泻和病毒性腹泻的鉴别诊断价值
杨雪利, 白静, 宋紫霞, 张娟, 梁敏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联合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对儿童细菌性腹泻与病毒性腹泻的鉴别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入院接受治疗的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73例(细菌组)、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68例(病毒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CT和STREM-1对细菌感染性腹泻与病毒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效能。结果 细菌组患儿粪便红细胞及脓液检出率分别为79%、51%,高于病毒组的43%、19%(P < 0.05)。细菌组患儿血清PCT和STREM-1水平均显著高于病毒组(P < 0.05)。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CT、STREM-1对儿童细菌性感染与病毒性感染腹泻鉴别的截断值分别为0.97?ng/mL、15.66?ng/mL;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2、0.889。二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955,其诊断效能高于两单独指标(P < 0.05)。结论 细菌性腹泻患儿血清PCT和STREM-1水平高于病毒性腹泻患儿;血清PCT和STREM-1均可作为儿童细菌性腹泻与病毒性腹泻的鉴别指标,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鉴别诊断效能。

2020 Vol. 22 (8): 887-891 [摘要] ( 3462 ) [HTML 1KB] [PDF 1447KB] ( 566 )
论著·病例分析
892 宫内发现胎儿胸腔积液 生后呼吸困难
吕梅, 廖正嫦, 余小河, 王铭杰, 岳少杰

新生儿乳糜胸是新生儿先天性胸腔积液的常见病因,常由多种原因导致胸导管及其分支淋巴管破裂,乳糜液在胸腔内蓄积所致。恶性肿瘤所致新生儿乳糜胸极为罕见。该例为国内首例新生儿纵隔神经母细胞瘤合并乳糜胸。男性患儿宫内即发现左侧胸腔积液,出生时窒息,生后以呼吸困难、全身发绀为主要表现。根据胸腔积液常规和生化诊断为左侧乳糜胸。该患儿经过持续胸腔穿刺置管引流、对症支持等多种治疗,左侧胸腔引流量达90~180?mL/d,考虑为新生儿难治性乳糜胸。生后13?d复查胸片提示左上肺野病灶,胸部CT平扫增强提示后纵隔神经母细胞瘤可能。尸检证实为后纵隔巨大神经母细胞瘤(低分化型),侵犯C7~T6椎管及附近竖脊肌,肝脏及双侧肾上腺有少量肿瘤组织。考虑纵隔肿瘤为乳糜胸的根本病因。

2020 Vol. 22 (8): 892-896 [摘要] ( 2419 ) [HTML 1KB] [PDF 1536KB] ( 687 )
897 足月女婴生后呼吸困难 机械通气不能脱机
伍紫琦, 徐俊, 张爱民, 胡杏, 黄芙蓉

患儿,女,43?d,生后气促发绀、呻吟,呼吸困难43?d。体检可见口唇发绀,明显三凹征,多次肺部影像学提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予以抗感染、持续机械通气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基因检测证实患儿存在ABCA3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1890C > A(p.Tyr630Ter)+c.3208G > A(p.Ala1070Thr),前者来自其父亲,后者来自其母亲。肺组织病理检查符合肺间质疾病。该患儿最终确诊为ABCA3基因突变所致婴儿弥漫性肺间质疾病。当足月新生儿出生后出现气促、呼吸困难等表现,肺部影像学提示弥漫性磨玻璃样变,常规治疗效果欠佳,呼吸机参数不能下调,需高度考虑先天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代谢缺陷。尽早完善基因检测,可为早期干预、预后判断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2020 Vol. 22 (8): 897-902 [摘要] ( 2121 ) [HTML 1KB] [PDF 2168KB] ( 533 )
903 66日龄婴儿发现多发皮下结节1月余
郭丹丹, 刘小凤, 段元冬

患儿,男,66?d,因发现皮下结节46?d,腹胀10?d入院。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脂肪组织减少,皮下结节,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高三酰甘油血症,肝脂肪变性,最终确诊为先天性全身性脂肪代谢障碍1型。经改用含中链脂肪酸比例高的配方奶及先后予胰岛素注射、二甲双胍口服后病情好转。基因检测显示AGPAT2基因存在c.646A > T纯合突变,其父母均为该突变的携带者。该病例为国内报道的起病年龄最小、且以多发皮下结节为首发症状的先天性全身性脂肪代谢障碍1型患儿。

2020 Vol. 22 (8): 903-908 [摘要] ( 2146 ) [HTML 1KB] [PDF 1661KB] ( 590 )
论著·实验研究
909 MS275对发育期惊厥大鼠p38 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研究
彭芳, 胡擎鹏, 黄湘壹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MS275在发育期大鼠惊厥发病中对p38 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 将32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戊四唑(PTZ)组、低剂量MS275组(3?mg/kg)及高剂量MS275组(6?mg/kg)(n=8)。通过腹腔注射PTZ制作发育期大鼠惊厥模型,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MS275在PTZ诱导惊厥前2?h腹腔注射给药。造模成功后24?h,每组取6只大鼠,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p38、MK2、CREB和IL-6蛋白表达;qRT-PCR法检测p38、MK2、CREB和IL-6 mRNA表达;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小胶质细胞活化标志物CD11b的表达。结果 PTZ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38、MK2、CREB和IL-6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 < 0.05);而MS275能抑制上述指标mRNA及其蛋白在发育期惊厥大鼠中的表达水平(P < 0.05);6?mg/kg MS275对CREB mRNA及其蛋白、IL-6 mRNA的抑制作用比3?mg/kg MS275更显著(P < 0.05)。HE染色结果可见PTZ组海马组织有明显的神经元凋亡及细胞水肿,伴有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而MS275干预组能减轻发育期惊厥大鼠神经元凋亡及细胞水肿,同时减少炎性细胞浸润。PTZ组小胶质细胞活化明显增多,而MS275能抑制发育期惊厥大鼠小胶质细胞活化(P < 0.05);且6?mg/kg MS275的抑制作用比3?mg/kg MS275更显著(P < 0.05)。结论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MS275能抑制发育期惊厥大鼠p38 MAPK信号通路、海马神经元的凋亡和小胶质细胞活化,从而减少炎症反应及惊厥性脑损伤;且MS275的作用可能存在剂量依赖性。

2020 Vol. 22 (8): 909-915 [摘要] ( 2104 ) [HTML 1KB] [PDF 2300KB] ( 487 )
916 dhfr基因过表达对乙醇致斑马鱼胚胎心血管发育异常的效应研究
孙淑娜, 蒋璆, 陆定, 桂永浩

目的 观察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dhfr)过表达对乙醇致斑马鱼胚胎心脏和血管发育异常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体外转录dhfr mRNA并将其显微注射入斑马鱼受精卵内使dhfr基因过表达,并进行过表达的效率验证。将野生型斑马鱼分为正常对照组、乙醇处理组(400?mmol/L乙醇溶液)、乙醇+dhfr mRNA组(显微注射6?nL dhfr mRNA),观察各组胚胎的整体发育情况。按照上述分组,利用红色荧光蛋白标记心脏的转基因斑马鱼系Tg(cmlc2:mcherry)观察胚胎心房和心室的发育状况;利用荧光显微造影观察野生型斑马鱼胚胎心脏流出道及血管发育情况;通过心率和心室收缩指数评估心功能情况。构建基因探针并通过胚胎整体原位杂交及Real-time PCR法,检测胚胎nkx2.5、tbx1、flk-1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与乙醇处理组相比,乙醇+dhfr mRNA组斑马鱼胚胎发育异常百分率明显下降,存活百分率显著上升(P < 0.05);心房、心室、心脏流出道和血管发育的异常表型及心功能情况明显改善。乙醇处理组nkx2.5、tbx1、flk-1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下降(P < 0.05);乙醇+dhfr mRNA组nkx2.5、tbx1、flk-1 mRNA的表达较乙醇处理组上调,但仍未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P < 0.05)。结论 dhfr基因过表达可部分挽救乙醇所致胚胎心脏和血管发育异常,其机制可能与dhfr基因过表达后上调乙醇导致的nkx2.5、tbx1、flk-1水平降低有关。

2020 Vol. 22 (8): 916-922 [摘要] ( 2244 ) [HTML 1KB] [PDF 2507KB] ( 677 )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杂志简介
编委成员
杂志订阅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平台

立文悉通 - 专业SCI论文服务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丁香客
中国新闻网
万方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美国PubMed
本刊参考文献的著录要求
版权所有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电话:0731-84327402  传真:0731-84327922 E-mail: cjcp1999@cs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湘ICP备170217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