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20, Vol. 22 Issue (6): 555-560  DOI: 10.7499/j.issn.1008-8830.1911162

引用本文  

朱小瑜, 吴本清. 新生儿复苏培训中几个技术细节的再认识和探讨[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20, 22(6): 555-560.
ZHU Xiao-Yu, WU Ben-Qing. Recognition and discussion of several technical details in neonatal resuscitation training[J]. 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ediatrics, 2020, 22(6): 555-560.

作者简介

朱小瑜, 男, 博士后, 主任医师。Email:shenzhenzxy@126.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9-11-28
接受日期:2020-04-09
新生儿复苏培训中几个技术细节的再认识和探讨
朱小瑜1, 吴本清2    
1.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广东 深圳 518028;
2. 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新生儿科, 广东 深圳 518107
摘要:作者在当前新生儿复苏培训课件的修订及其深入学习中,参照美国新生儿复苏原版教程,对少数几个技术细节或译词有些再认识,特提出来探讨,包括生后快速评估地点、时段、有关呼吸问项的表述,以及气管插管按压部位、复苏流程图中呼吸问项的表述等。对以上这些进行准确理解和释义将有利于基层培训更准确有效地开展。
关键词复苏    培训    课件    翻译    新生儿    
Recognition and discussion of several technical details in neonatal resuscitation training
ZHU Xiao-Yu1, WU Ben-Qing2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South Medical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28, China (Email: shenzhenzxy@126.com)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revision of neonatal resuscitation training course material and its in-depth learning, referring to the American original textbook on neonatal resuscitation, the authors have some recognition and discussion about its several technical details or translated words. These include the location and time period of postnatal rapid assessment, the expression of respiratory questions, the pressing position in the tracheal intubati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respiratory questions in the flow chart of resuscitation, etc. The accurat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above will help grass-roots training to be carried out more accurately and effectively.
Key words: Resuscitation    Training    Course material    Translation    Newborn    

近来,我们在全国新生儿复苏培训课件的修订和学习中,对照美国的新生儿复苏教程第5、6、7版原文并认真思索,对少数几个技术细节或译词有点再认识,特提出来探讨,或有利于新生儿复苏的基层培训更准确有效地开展。

1 出生快速评估地点:分娩处或复苏台?

以往培训演练包括竞赛均呈现这样的场景:新生儿一出生,立即先抱到复苏台,然后进行快速评估(胎龄、羊水、肌张力、呼吸等),但对照原文却是这样叙述的:“After birth, all newborns should have a rapid evaluation to determine if they can remain with their mother to continue transition or if they should be moved to a radiant warmer for further assessment. This initial evaluation may occur during the interval between birth and umbilical cord clamping.”[所有新生儿出生后要进行一次快速的评估,以决定新生儿是否继续留在母亲身边完成过渡(母婴接触)或转到辐射暖床(即复苏台)作进一步处理,且在断脐之前完成该评估] [1]。如此看来,以前抱去复苏台作快速评估是不够准确的,而应在分娩处完成评估(羊水胎粪污染时也包括做活力评估),如其中任一项指标评估结果是“No”,才转复苏台,开始初步复苏(保暖、体位、吸净、擦干、触觉刺激等)。

2 出生快速评估时段:均在生后评吗?

从流程图上看(图 1),所谓快速评估的4项指标,显然均是在出生之后进行评估的[2],但复苏现场实际情况往往是,在分娩前就事先问清楚了“足月吗?”“羊水清吗?”这两项指标(甚至包括胎心率),也符合复苏者提前到场的要求。至于生后则只需评“肌张力”“呼吸”后两项了,如此以求快捷。在这一点上流程图的表述很难做到精细入微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读者切莫被固化的舞台复苏竞赛所误导而统统放在生后去评估。


图 1 2016年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流程图(部分)[2]
3 环状软骨或甲状软骨?

气管插管时有一个小动作,即持镜左手小指要按压一下患儿颈前隆起部,之前一直称“环状软骨”(图 2[3],但从解剖方位上讲,这是“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在下(只是气管环的第一节),甲状软骨在上,隆起,保护着喉头和声门(二者之间叫环甲膜,成人急性喉梗阻时可经环甲膜穿刺术缓解)(图 3)。查对英文原著是按压“larynx” [4],“larynx”是喉而不是环状软骨,而喉正处在甲状软骨之后,故称按压喉部或甲状软骨较妥当,且查阅有关气管插管文献描述亦称按压甲状软骨[5]


图 2 国内新生儿复苏教程气管插管示意图[3]


图 3 喉部解剖图
4 呼吸困难或呼吸费力?

《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及临床实施教程》中新生儿复苏指南的流程图显示,“初步复苏”后评估是否“呼吸暂停或喘息样呼吸”,如果“否”,就再评估是否“呼吸困难或持续发绀”(图 4A[2]。从逻辑上讲,显然这是由重到轻向好的方面转化,意即呼吸暂停重,呼吸困难轻,但实际上我们中文常说的呼吸困难(dyspnea)一词,其专业含义要比呼吸暂停(apnea)临床情况更重,故而不符。查对原文用的是“labored breathing”(图 4B[6],译词“呼吸困难”似与原意有点相悖,基层学员听起来会觉得怎么由轻到重了?故而是否将“呼吸困难”改为“呼吸费力”为好,也体现了由重到轻的转化。若问“呼吸费力”和“呼吸困难”有区别吗?有的,比如上楼大口呼吸时常说呼吸费力,不说呼吸困难,而且“labored”只是动词“labor”的过去分词,原意就是努力的、费力的意思,而“呼吸困难”则有医学专有名词“dyspnea”。这里如果把“labored breathing”译成“呼吸困难”的话,可能会误导基层医师当遇到真正呼吸困难患儿时,不是赶紧予以相应的呼吸支持,而是按此流程仅予以常压给氧,如此后果堪忧,故译为“呼吸费力”比较好[7],如日本则译为“努力呼吸” [8],均更符合原义。


图 4 2016年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A)[2]与美国新生儿复苏教程第7版(B)[6]部分流程图对照
5 活力或无活力指征?

全国复苏培训标准课件《初步复苏》中按美国新生儿复苏教程第6版原文[9]介绍了一个“活力指征”,即同时满足以下3项:呼吸有力、心率>100次/min、肌张力好。但该课件随后又附加了一个原文没有的“无活力指征”:无呼吸或喘息样呼吸、心率 < 100次/min或肌张力低。后面这一“无活力指征”亦见于国内一些文献[2]。这表面上看起来与原文的活力指征表述相反而内容相同,但实际上颇不同,基层使用起来或会发生偏差,结果造成应当气管插管吸引胎粪的而不插管,引起不良后果。问题就出在“呼吸”这一项。原文有关“活力指征”的表述中,呼吸一项清楚地表述为仅一条:“strong respiration effort”,译作“强有力的呼吸动作”或“呼吸有力” [9],意即凡不是强有力的呼吸便为无活力,那临床所见就包括许多无活力状态,除了呼吸暂停、喘息样呼吸外,尚有呼吸不规则、呼吸弱、呼吸缓慢、呼吸浅快、呻吟等诸多呼吸不强者,但若按“无活力指征”,呼吸一项仅指无呼吸或喘息样呼吸为无活力,言外之意其他均为有活力,如此应用标准不同面对同一个患儿(如呼吸弱而无力)就完全会有不同的处理,按原文活力指征则为无活力应当插管吸胎粪,可若按后面的无活力指征呼吸弱而无力则并不是“无呼吸或喘息样呼吸”,于是判为有活力可不插管吸胎粪,各执一词,不利于复苏。因此,这个附加的无活力指征原文既然没有,课件和译文中是否不提为好,一切以原文为准。

6 出生快速评估:呼吸有吗或好吗?

请看新生儿复苏流程图这一部分原图[6]和中文译图对照[2]图 5),框中“breathing or crying?”究竟应该如何翻译才比较妥当?是译作“呼吸或哭声有吗”还是“呼吸或哭声好吗”?虽然很简单,从字面上看既没有“有”字,也没有“好”字,这就需要从逻辑上以及正文展开上找答案,结论是,应该同评估肌张力一样,仍是“呼吸或哭声好吗?”才对,理由如下。


图 5 美国新生儿复苏教程第7版中的快速评估原文版(A)[6]与中文版(B)[2]对照(部分)

先从逻辑上讲:(1)“呼吸或哭声”既然放在一起问(请注意是“or”不是“and”,指两者并未绑定在一起,图 5B用“和”是不正确的),逻辑上就不便问“有吗?”,只能问“好吗?”,为什么呢?因为初生婴儿“哭声无”≠“呼吸无”,“呼吸有”≠“哭声有”,而“哭声好”却等于“呼吸好”,“呼吸不好”也等于“哭声不好”。假使初生儿此刻有呼吸却没哭声(并非少见),若一起问“呼吸和哭声有吗?”将如何回答?是回答“Yes”还是“No”?怎么回答都不全面。

(2)出生无呼吸和/或无心跳均是一种严重的临床情况,若按Apgar评分往往仅0~3分(无呼吸则2分全扣,仅剩下肌张力、反应、心率共3分或依次再各减1分直至0分,均预示极严重窒息),严重者常需气管插管抢救,怎么还能心安理得按接下去的流程去做初步复苏包括触觉刺激呢?再看教科书正文里对无呼吸状态也有两句话,并用方框明确警示:“对没有呼吸的新生儿持续应用触觉刺激会浪费宝贵的时间……”,“对于无呼吸或心律小于100次/min的新生儿,常压给氧或继续触觉刺激是徒劳无益的,只能延误正确治疗时间” [10],清楚地说明了对无呼吸儿去行触觉刺激是不宜的,那么出生一开始就问“有呼吸吗?”显然是不太妥的,因为一旦回答“No”,接下去将是去做初步复苏包括触觉刺激,便与上述警示明显相悖。

(3)其实图 6整个流程图自上而下均是由轻到重的渐进过程,从逻辑上讲,一般不会立刻就突出“无呼吸(俗称断气)”“无心跳”这样极端的情况,通常只会在“有呼吸”这个大背景下,再细分为“好”或“不好”。“好”则向右进入正常儿(跟随母亲)常规护理,“不好”就转往复苏台进行触觉刺激等初步复苏。


图 6 美国第7版新生儿复苏指南流程图(A)[11]和美国第7版新生儿复苏教程流程图(B)[6](部分)

(4)综上3点,既然是只有呼吸不好而不是无呼吸,才谈得上往下去做初步复苏,那么反推快速评估中问到呼吸情况时就不应是“呼吸有吗?”而应是“呼吸好吗?”。此处“Breathing or crying?”前面可看作省略了一个“good”,而与“tone”共用了一个“good”(图 6A,截自于美国第7版新生儿复苏指南流程图)[11]

(5)再从原文的字面上讲:假使肌张力“tone”前面的“good”省略了,仅一句“tone?”将怎么翻译呢?难道也是“肌张力有吗?”不是!仍然是“肌张力好吗?”(图 6B,截自于美国第7版新生儿复苏教程流程图)[6],同理,呼吸或哭声也自然应是“好吗?”而不是“有吗?”。

我们再来看原文里的展开描述[1],当问到“足月吗?”或“肌张力好吗?”时,是这样展开的:“Does the baby appear to be term?”(婴儿看起来足月吗?),“Does the baby have good muscle tone?”(婴儿有好的肌张力吗?),用的都是动词一般时态,但问到“呼吸或哭声”时,却是这样展开的:“Is the baby breathing or crying?”(婴儿此刻在呼吸或哭吗?),用的却是现在进行时态。而不像前两句那样也用一般时态句“Does the baby have any breath or cry?”(婴儿有呼吸或哭声吗?),且文中再进一步展开的回答都是用“vigorous”和“strong”,相当于“good”这样的形容词来描述呼吸或哭声,显然均涉及呼吸“好不好”,不涉及呼吸“有没有”。

(6)那么究竟应该怎么一致地来评估初生儿的呼吸状况呢?究竟是“有吗?”,还是“好吗?”?这可以结合参考一下刚出生的“活力评估”以及“Apgar评分”中有关呼吸一项评估的描述也就清楚了。如“活力评估”中,评“respiration”时前面用的是形容词“strong”,评“muscle tone”时前面用的形容词“good”,其实是一个意思,这里完全可以互换使用,均表明是“好”的意思,而与“有或无”无关[9]。那么再看原著“Apgar评分表”中(图 7[12]评“respiration”时,则分别有“absent、slow(irregular)、good crying”3种情况,其中“slow(irregular)”与“absent”显然同属不好、异常的情况,均需扣分,唯“good crying”属好的情况,给满分2分,因此以“好或不好”来划分更合理,不然以“有或没有”来划分,就会把“slow(irregular)”与“good crying”划在了一起,岂不好坏无别?


图 7 Apgar评分原表中对呼吸评估的描述[12]

而且,原文中还清楚地说道:“Immediately after birth, the baby has poor tone and minimal respiration efforts. He is placed under a radiant warmer.”(婴儿一出生如果肌张力差和呼吸弱,就应立即转到复苏台……)[13],同样,此处“poor”和“minimal”均为差和弱的意思,显然也只与“好或不好”有关,与“有或无”无关。

(7)细究问题出在哪呢?可不可以这样看,既然原文用的是现在分词“Breathing or crying?”(侧重正在进行的动作意思)而不是名词“Breath or cry?”(侧重持续状态的意思),那么准确翻译,似应该如上“……此刻在呼吸或哭吗?”(侧重动作),回答“No”,则指“他此刻不呼吸或哭”,而不是“他没有呼吸或哭”。这或许就是英语里现在分词(或动名词)与名词表达含义上的细微差别,前者侧重动作,后者侧重状态。

而且,正文多次出现这样句子“not breathing(apnea)”“not breathing(apneic)” [14],not breathing后面均备注为“apnea”,原来“此刻不呼吸”就相当于“呼吸暂停”(过一会仍会有呼吸),而不是持续的“无呼吸”。乃因“apnea”并非无呼吸,仍属呼吸不好的范畴。

最后,我们看看2015年版日本新生儿复苏流程图的译词,其第一个框中评估呼吸一项直接用的是“微弱呼吸、啼泣”,而不是“无呼吸”(图 8[8],说明也是注重“好吗?”,而不是“有吗?”,可资借鉴。


图 8 2015 年版日本新生儿复苏部分流程图及译词[8]

故准确翻译,让接受培训的人员都看懂而不发生歧义,此处宜译作“呼吸或哭声(此刻)好吗?”,回答“No”,就转入复苏台作初步复苏;回答“Yes”,则按正常新生儿在母亲身边作常规护理,如此无论从逻辑上或从文句上意思才比较说得通。但若译作“呼吸或哭声有吗?”,那么许多呼吸不好但因其还有呼吸者将被回答“Yes”,于是将当作正常新生儿继续跟母亲待在一起而不去复苏台(比较危险,呼吸抑制状态或将加重)。

2018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围产医学高峰论坛中,世界卫生组织官员霍华德主任讲到,西太平洋地区新生儿死亡率较高的有8个国家,需要优先干预,其中包括中国[15]。在我国,新生儿复苏项目开展多年来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仍需要深入持久开展下去,其中复苏培训必须精益求精,比如培训课件的译词力求准确、贴切,且不存在疑点和歧义,有利于基层培训更准确有效地开展,从而提高基层医师对新生儿窒息的救治能力,降低新生儿病死率。

志谢:本文承何乃强(新加坡)、叶鸿瑁、封志纯、韩玉昆、朴梅花、虞人杰、戴英达、杨于嘉、周晓光、周文浩、冯泽康、肖昕、柳国胜、王丹华、张雪峰、杨传忠、肖刚明、韩彤妍等教授审阅,并蒙杨玉兰医生文献加工和图片处理,谨致谢忱!

编者按: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为降低新生儿窒息的病死率和伤残率,参照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编写的新生儿复苏教程(第4版、第5版、第6版、第7版),结合国情制定了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但在翻译过程中因文化差异,常出现词不达意、语法及时态理解错误等问题,对临床实践可能产生不良后果。《新生儿复苏培训中几个技术细节的再认识和探讨》一文,综合比较美国新生儿复苏教程(第5版、第6版、第7版)原文以及最新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新生儿复苏项目的培训教程等,通过原文对译、联系上下文、结合英语语法及临床经验等,在新生儿复苏的多个技术细节上进行了梳理,对既往教材中复苏细节混淆之处进行勘误和完善,以解决临床应用有歧义的问题,期望对进一步提高我国新生儿复苏质量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Weiner GM, Zaichkin J. Textbook of Neonatal Resuscitation[M]. 7th ed. Elk Grove Village, IL: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nd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16: 37-38. (0)
[2]
叶鸿瑁, 虞人杰, 朱小瑜.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及临床实施教程[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3-4. (0)
[3]
美国儿科学会, 美国心脏协会.新生儿窒息与复苏教材[M].叶鸿瑁, 虞人杰, 主译.第5版.上海: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6: 5-13. (0)
[4]
Kattwinkel J. Textbook of Neonatal Resuscitation[M]. 5th ed. Elk Grove Village, IL: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nd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06: 5-13. (0)
[5]
沙瑾, 刘军. 剖宫产新生儿重度窒息气管插管术的应用[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3): 76-77. DOI:10.3969/j.issn.1673-5846.2012.03.043 (0)
[6]
Weiner GM, Zaichkin J. Textbook of Neonatal Resuscitation[M]. 7th ed. Elk Grove Village, IL: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nd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16: 34. (0)
[7]
朱小瑜.朱小瑜新生儿复苏30年文集-从理论到实践[M].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463. (0)
[8]
日本蘇生協議会. 新生児蘇生ガイドライン 2015改訂について[J]. NCPR News Letter, 2015, 6: 3. (0)
[9]
Kattwinkel J. Textbook of Neonatal Resuscitation[M]. 6th ed. Elk Grove Village, IL: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nd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11: 42. (0)
[10]
Kattwinkel J.新生儿复苏教程[M].叶鸿瑁, 虞人杰, 主译.第6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26-28. (0)
[11]
Wyckoff MH, Aziz K, Escobedo MB, et al. Part 13:neonatal resuscitation:201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update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 Circulation, 2015, 132(18 Suppl 2): S543-S560. DOI:10.1161/CIR.0000000000000267 (0)
[12]
Apgar V. A proposal for a new method of evaluation of the newborn infant[J]. Curr Res Anesth Analg, 1953, 32(4): 260-267. (0)
[13]
Kattwinkel J. Textbook of Neonatal Resuscitation[M]. 6th ed. Elk Grove Village, IL: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nd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11: 39. (0)
[14]
Weiner GM, Kattwinkel J. Textbook of Neonatal Resuscitation[M]. 7th ed. Elk Grove Village, IL: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nd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16: 45, 72. (0)
[15]
Mannava P, Sobel HL. 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为西太平洋地区的每位新生儿创造健康的生命开端[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9, 22(8): 540-54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