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 |
邓先捷,李易娟,曾瑜,汤洁如,余慕雪 |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广东广州510080 |
|
Clinical study of congenital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
DENG Xian-Jie, LI Yi-Juan, ZENG Yu, TANG Jie-Ru, YU Mu-Xue |
|
摘要 目的: 探讨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对胎儿、新生儿、婴儿的影响。方法: 分析了98例母孕期感染巨细胞病毒所产下的新生儿,其中48例为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儿(感染组),50例为非感染儿(对照组),对比研究两组围产期的合并症和临床疾病情况。结果: 感染组先兆流产的发生率是16.7% (8/ 4 8),对照组先兆流产的发生率是4%(2 / 50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 =4.2 9,P<0.05)。感染组有新生儿黄疸18例,对照组有15例,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感染组发生CMV肝炎3例、血小板减少1例、小头畸形1例、脑瘫1例、癫痫1例。且有3例新生儿黄疸发生CMV肝炎,2例CMV肝炎出现肝硬化。结论: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引起胎儿先兆流产。黄疸不是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特征性症状,但表现黄疸的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可能会发生CMV肝炎,且预后不良。在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中,中枢神经系统容易累及
|
|
关键词 :
巨细胞病毒,
先天性感染
|
Abstract:No abstract available |
|
|
[1] |
徐玲, 朱莉莉, 叶黎离, 孟令建, 刘文强, 王军.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婴儿γδT、Treg细胞和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8, 20(3): 204-208. |
[2] |
朱晓华, 陈强, 李秋根, 李岚, 柯江维, 刘志强, 冉飞. 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喘息发生的免疫学机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6, 18(9): 831-834. |
[3] |
张梅娟, 袁天明, 王丽珍. 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听力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6, 18(3): 224-228. |
[4] |
刘逦玮, 钱继红, 朱天闻, 张永红, 朱建幸. 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5年临床总结[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6, 18(2): 99-104. |
[5] |
冉丽红, 包蕾. 早产儿经母乳获得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研究现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6, 18(10): 931-936. |
[6] |
徐莉莉, 牟文凤, 杨丽, 王宜成. 婴儿血液、尿液及母乳中病毒DNA检测在诊断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中的应用[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3, 15(9): 748-750. |
[7] |
汪晓婷, 董质冰, 罗丽明, 邓敏. 咽拭子在新生儿先天性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筛查中的应用[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3, 15(12): 1086-1088. |
[8] |
李霄,陈贻骥,李禄全. 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听力损害与尿液病毒负荷量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1, 13(8): 617-620. |
[9] |
李禄全, 余加林, 谭俊杰. FQ-PCR检测法诊断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卫生经济学评价[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0, 12(10): 796-798. |
[10] |
肖咏, 胡志红.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差异[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0, 12(1): 21-23. |
[11] |
胡劲涛, 陈平洋, 谢宗德, 党西强, 王涛, 贺晓日, 李雯, 薄涛. 更昔洛韦治疗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的系统评价[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0, 12(1): 35-39. |
[12] |
石海矾, 陈益平, 狄军波, 徐志伟. 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变化及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的研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0, 12(04): 272-274. |
[13] |
贺晓日, 陈平洋, 王涛, 谢宗德, 胡劲涛, 薄涛, 盖建芳. 不同剂量更昔洛韦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观察[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9, 11(08): 641-644. |
[14] |
陈平洋, 闫淑媛, 邱梅冰, 谢宗德, 刘水平.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对HEL细胞周期及Cdt1表达的影响[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7, 9(6): 580-582. |
[15] |
马艳萍, 阮强, 何蓉, 齐莹, 孙峥嵘, 吉耀华, 黄郁晶, 刘庆, 陈淑荣, 王继东. 人巨细胞病毒UL134基因在临床低传代分离株的多态性研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7, 9(6): 583-58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