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中文版
  English Version
  ISSN 2096-9228(online)
ISSN 1008-8830(print)
CN 43-1301/R
 
 
2005年 7卷 06期
刊出日期 2005-06-15

英文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临床经验
病例报告
英文论著
479 肺动脉高压时内源性血管弹性蛋白酶的动态变化与肺血管重建关系的实验研究(英文)
傅立军, 周爱卿, 沈捷, 赵武, 李奋

目的:肺动脉高压是一种以肺血管重建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肺血管增生性疾病,其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内源性血管弹性蛋白酶(EVE)与肺动脉高压时的肺血管病变密切相关,该研究旨在探讨肺动脉高压时EVE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肺血管重建之间的关系。方法:10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均n=50)。模型组大鼠皮下注射60 mg/kg野百合碱诱导肺动脉高压。于实验第2,8,14,21天,每组各处死12只大鼠,取6只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肺动脉的弹性蛋白离解活性,并通过右心导管法测定肺动脉压力;余下6只对周围肺动脉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肺动脉的弹性蛋白离解活性在注射野百合碱后的第2天即明显升高至(3.87±0.19)×10-8U/mg,第8天降为(0.18±0.2)×10-8U/mg,第14天再次升高至(1.45±0.18)×10-8U/mg,第21天维持在(1.91±0.18)×10-8U/mg。而肌性肺动脉的比例增加在注射野百合碱后第8天出现,肺动脉中膜的增厚及肺动脉压力的增高在第14天后出现。结论:EVE活性的早期升高可能是肺动脉高压的一种重要触发因素;EVE活性的第2次升高可能与肺高压的进展有关。

2005 Vol. 7 (06): 479-482 [摘要] ( 3971 ) [HTML 1KB] [PDF 427KB] ( 986 )
483 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在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幼鼠中的时序变化(英文)
舒林华, 吴秀清, 魏克伦, 舒林宏, 薛辛东, 吴红敏, 宗志宏, 高红

目的: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SP-D)被认为是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有价值的生物指标,但在急性肺损伤早期,肺组织SP-D的变化特征仍不清楚。该研究旨在探究脂多糖(LPS)诱导的SD幼鼠急性肺损伤时SP-D,SP-D mRNA的时序变化及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及板层小体的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腹腔内注射LPS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注射后6,12,24,36,48,72 h各处死8只大鼠。W estern b lot和RT-PCR方法测定肺组织SP-D和SP-D mRNA的含量。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LPS注射12 h后SP-D和SP-D mRNA含量均开始下降。SP-D mRNA于注射LPS后24~36 h降到最低。SP-D在48 h达最低点。透射电镜显示急性肺损伤组板层小体出现多样变形,特别是在注射后48 h。LPS导致板层小体的体积增大、数量减少,伴有大量空泡样变。结论:在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的早期SP-D的波动变化呈时间依赖性。肺组织SP-D在48 h时水平最低,此时伴有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严重的多形性变。在ALI发病初期,肺组织低水平的SP-D与较差的临床预后有关。

2005 Vol. 7 (06): 483-488 [摘要] ( 4368 ) [HTML 1KB] [PDF 618KB] ( 1019 )
临床研究
489 儿童型脊肌萎缩症SMN基因缺失与微突变检测
杨晓苏, 邓益东, 肖波, 罗新明

目的:研究儿童型脊肌萎缩症(SMA)患者中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缺失与微突变情况。方法:收集经临床和肌肉活检确诊的SMA I~III型25例,其中I型5例,II型3例,III 17例及直系亲属24例。采用PCR-RFLP检测SMNt缺失情况,对无SMNt缺失的患者及SMA直系亲属,应用PCR-SSCP结合DNA序列分析的方法,进行SMN基因微突变分析。结果:5例I型和3例II型SMA患者均见SMNt缺失,缺失率100%,6例III型见缺失,缺失率35%(6/17)。11例无缺失的SMA III型患者的gDNA编码区域未发现微突变;24例SMA的直系亲属中未发现SMN基因缺失及突变。结论:①检测到SMNt外显子7缺失可作为SMA的确诊手段,有望替代肌电图和肌活检等有创检查;②对无SMNt外显子7缺失的III型SMA患者,要结合临床进行诊断;③该组无SMNt缺失的III型患者未发现微突变,提示存在遗传异质性。[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7(6):489-492]

2005 Vol. 7 (06): 489-492 [摘要] ( 4602 ) [HTML 1KB] [PDF 714KB] ( 1019 )
493 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血尿白介素-6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余咏文, 张强英

目的:白介素-6(IL-6)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有肯定意义的细胞因子之一。该文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血、尿白细胞介素-6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初治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38例,分别于足量激素治疗前和足量激素治疗8周后(或尿蛋白转阴2周后)用ELISA方法检测血、尿中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比较激素敏感组和激素耐药组血、尿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结果:激素治疗前,激素敏感组和激素耐药组血IL-6分别为118.74±31.18 ng/L和129.62±28.14 ng/L,均较对照组35.13±16.21 ng/L显著升高(P<0.05),激素敏感组和激素耐药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激素治疗前激素敏感组和激素耐药组尿IL-6分别为14.19±4.87 ng/L和22.54±5.35 ng/L,均较对照组3.62±1.87 ng/L显著升高(P<0.05),而激素耐药组和激素敏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激素治疗8周后,激素敏感组血、尿IL-6分别为41.68±18.94 ng/L和5.11±1.31 ng/L,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激素耐药组血、尿IL-6水平分别为115.53±24.65 ng/L,20.74±3.21 n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尿IL-6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激素敏感性的判断和预后估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5 Vol. 7 (06): 493-494 [摘要] ( 4413 ) [HTML 1KB] [PDF 479KB] ( 964 )
495 长春新碱对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殷蕾, Harley Robert POWELL, 周纬

目的:目前对于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仍较困难,我们回顾性地评价了长春新碱对用过环磷酰胺治疗后而仍有复发的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14例口服过一个疗程以上环磷酰胺而仍有复发的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患儿接受了长春新碱治疗。长春新碱的用法为每周静脉注射1次,连用4周,然后每月1次,连用4月,每次剂量为1~1.5 mg/m2。结果:13例完成了长春新碱的整个疗程。正处于肾病复发期的8例患儿,6例(75%)完全缓解,蛋白尿在用长春新碱治疗2~3剂后消失。在疗程结束后对处于肾病缓解状态的12例患儿随访,发现4例(33.3%)未再复发,持续保持缓解9~40月(中位数为13.5月);半年内的肾病复发次数由治疗前的1.67次降至0.67次(P<0.05);8例再复发者,7例再次注射长春新碱(1 mg/m2)1~2剂后蛋白尿均消失。除用1.5 mg/m2剂量时腹痛较显著外患儿未出现其他明显副作用。结论:长春新碱能诱导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复发患儿的完全缓解,还有可能降低复发频率。对于再复发患儿,少数几次长春新碱的使用可能优于口服一个疗程的泼尼松龙或环孢素。[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7(6):495-498]

2005 Vol. 7 (06): 495-498 [摘要] ( 3799 ) [HTML 1KB] [PDF 654KB] ( 1004 )
499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陆勤, 王健, 王薇, 孙素梅

目的: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 IE)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膜白介素-2受体(m IL-2R),血清IL-1,βIL-6,IL-10表达水平,探讨免疫学变化在H IE发病中的意义。方法: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BSA)系统检测新生儿H IE及足月正常新生儿生后第1,3,7天CD3+,CD4+,CD8+,CD4+/CD8+阳性百分率,及植物血凝素(PHA)诱导前后m IL-2R表达水平。用ELISA法动态检测新生儿及足月正常新生儿出生第1,3,7天血清IL-1β,IL-6,IL-10水平。结果:新生儿H IE患儿生后第1天CD3+,CD4+,CD8+分别为(37.4±6.7)%、(29.4±6.9)%、(16.7±3.3)%,CD4+/CD8+为1.8±0.5,静息期和诱导期m IL-2R表达水平分别为(3.6±1.1)%、(20.9±4.8)%,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生后第3天CD3+,CD4+,CD8+分别为(41.0±7.4)%,(35.8±6.9)%,(22.6±4.5)%,CD4+/CD8+为1.7±0.5,静息期m IL-2R表达水平(3.9±1.2)%,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生后第7天CD3+,CD4+,CD8+分别为(41.8±6.1)%、(36.4±5.1)%、(25.6±4.3)%,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CD4+/CD8+比值为1.5±0.3,诱导期m IL-2R表达水平(23.8±5.2)%,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H IE患儿血清IL-1,βIL-6,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P<0.01)。结论:H IE患儿存在一定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可作为H IE早期诊断、评价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参考指标。[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7(6):499-502]

2005 Vol. 7 (06): 499-502 [摘要] ( 3973 ) [HTML 1KB] [PDF 665KB] ( 995 )
503 母乳喂养早产儿血清维生素E水平动态变化
陈豪, 刘志伟, 沈月华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健康早产儿血清维生素E水平的动态变化以及临床对于健康早产儿是否需要常规补给维生素E。方法:38例母乳喂养的健康早产儿随机分成干预组(n=20)和对照组(n=18),干预组早产儿于出生当天第1次采血后每天给予维生素E 50 mg肌肉注射,连续3 d;对照组不给予维生素E。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两组早产儿出生后0,10,30 d的血清维生素E水平,并作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早产儿出生时血清维生素E水平,干预组1.64±0.68 mg/dL;对照组1.76±0.74 mg/dL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早产儿在生后10 d时血清维生素E均呈升高趋势,干预组2.54±1.23 mg/d l,对照组2.64±1.13 mg/dL,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生后30 d时,干预组血清维生素E仍维持原增高水平,而对照组血清维生素E呈下降趋势,干预组2.77±1.56 mg/dL,对照组为2.37±1.07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时间点,两组早产儿血清维生素E均高于0.5 mg/dL(范围0.59~6.45 mg/dL)。结论:母乳喂养健康早产儿生后30 d内血清维生素E与用维生素E干预组比较无显著差别,且两组早产儿都无维生素E缺乏发生。故认为对于母乳喂养早产儿无需常规补给维生素E。[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7(6):503-505]

2005 Vol. 7 (06): 503-505 [摘要] ( 3576 ) [HTML 1KB] [PDF 462KB] ( 1147 )
506 胃液稳定微泡实验早期诊断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马丽亚, 叶贞志, 卢光进, 千田勝一, 嶋田泉司

目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需要做出早期诊断才能指导呼吸机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及时使用。该研究的目的是明确胃液稳定微泡实验(stab le m icrobubb le test,SMT)早期诊断早产儿RDS的价值,为预防性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提供指导。方法:对101例收治于日本岩手医科大学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早产儿,胎龄31±3.5周,(24~35周,)生后30 m in内取胃液做SMT,低倍镜下数出每mm2中直径<15μm的稳定微泡数;1 h内拍胸片,以临床表现及X线结果作为诊断早产儿RDS的金标准。计算SMT早期诊断早产儿RDS的敏感度、特异度及阳性、阴性预测值,观察以SMT结果指导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的临床价值。结果:101例早产儿中诊断为RDS者31例,其中微泡数<10个/mm2者22例,10~20个/mm2者7例,>20个mm2者2例;非RDS者共70例,其中<10个/mm2者仅1例,10~20个/mm2者2例,>20个mm2者67例。以胃液微泡数<10个/mm2作为界值,SMT预测并早期诊断RDS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0.97%和98.57%,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65%和88.46%;以胃液微泡数<20个/mm2作为界值,SMT预测并早期诊断RDS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3.55%和95.71%,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63%和97.10%。微泡数<10个/mm2者均接受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临床效果显著。结论:SMT法简便、快速、经济,敏感度高,特异性好,能预测并早期诊断早产儿RDS,有助于指导肺表面活性物质的预防性使用,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国内推广。

2005 Vol. 7 (06): 506-508 [摘要] ( 4279 ) [HTML 1KB] [PDF 539KB] ( 1144 )
实验研究
509 葡萄糖转运蛋白-1和-3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内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辛颖, Vince RUSSO, George WERTHER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 IBD)后脑内负责葡萄糖转运的两个重要蛋白质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与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T-3)表达的变化,揭示H IBD后脑内能量衰竭的发病机制。方法:将30只7日龄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假手术对照组(n=5)和H IBD组(n=20)。H IBD组大鼠模型的制备参照R ice。方法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后8%低氧暴露1 h。假手术对照组只分离右侧颈动脉,不予结扎和缺氧。缺氧缺血后1,3,5,10 d各处死5只H IBD大鼠,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脑内GLUT1及GLUT3表达,并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结果:正常新生大鼠脑内微血管即可见GLUT1表达。H IBD后1 d,缺血侧半球GLUT1表达略有增加,3 d达高峰,至5 d时仍高于正常,10 d基本恢复正常水平。H IBD后1 d,GLUT3表达无明显变化,3 d时GLUT3表达已明显减少,5 d时进一步减少,10 d时仍显著低于对照组。GLUT3表达减少最显著的部位为海马CA1区。结论:H IBD后脑内GLUT1和GLUT3的表达异常可导致脑能量代谢途径改变,加重缺氧缺血后神经元的损伤及影响损伤神经元的修复。

2005 Vol. 7 (06): 509-512 [摘要] ( 3426 ) [HTML 1KB] [PDF 912KB] ( 1063 )
513 一氧化碳对热性惊厥大鼠γ-氨基丁酸B受体亚基的调节作用
韩颖, 秦炯, 卜定方, 杨志仙, 常杏芝, 杜军保

目的:气体信号分子一氧化碳(CO)与γ-氨基丁酸B受体(GABABR)亚基均参与了热性惊厥(FS)发病机制。该研究旨在探讨CO对FS大鼠GABABR亚基表达的影响。方法:3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37.0℃水浴),FS组(45.2℃水浴),FS+锌原卟啉Ⅸ组(45.2℃水浴),FS+血晶素组(45.2℃水浴),每组8只。采用热水浴诱导大鼠FS,隔日诱导1次,共10次。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大鼠血浆中CO含量;用原位杂交观察GABABR亚基mRNA和c-fos基因表达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GABABR亚基和F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FS+血晶素组CO含量较FS组升高,GABABR1和GABABR2表达也高于FS组。FS+锌原卟啉Ⅸ组CO含量较FS组降低,其GABABR2表达亦低于FS组,而GABABR1表达与FS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血晶素的干预使c-fos基因和Fos蛋白表达降低,而锌原卟啉Ⅸ的干预使其表达增强。结论:CO可通过调节GABABR的功能在反复热性惊厥中发挥作用。

2005 Vol. 7 (06): 513-516 [摘要] ( 3679 ) [HTML 1KB] [PDF 876KB] ( 904 )
517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发病中神经干细胞变化规律初探
巨容, 尹晓娟, 刘卫鹏, 封志纯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干细胞(NSCs)的变化规律。方法:取新生7日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组和缺氧缺血组。每组再根据处死时间点随机分成3 h,6 h,1 d,3 d,7 d,14 d,21 d 7个亚组(n=10)。缺氧缺血组大鼠分离并结扎左颈总动脉,置于密闭缺氧箱2.5 h,缺氧组不结扎血管,仅缺氧2.5 h。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海马、皮层及纹状体区阳性NSCs数。结果:正常7日龄大鼠脑组织存在NSCs,且呈明显的区域性分布,在10日龄后数目逐渐减少。缺氧组及缺氧缺血组大鼠NSCs较正常组增多,差异有显著性,在缺氧后3d(10日龄)时达高峰,后逐渐减少,缺氧组在缺氧后21 d(28日龄)时仍高于正常组。结论:H IBD发病中早期NSCs增殖;NSCs随着病情的演变开始减少;早期采用NSCs干预治疗可能为临床治疗H IBD提供重要途径。

2005 Vol. 7 (06): 517-519 [摘要] ( 3489 ) [HTML 1KB] [PDF 666KB] ( 914 )
520 脂质体介导S100A4基因反义寡核苷酸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作用效率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冯晨, 唐锁勤, 黄东生, 张晓飞, 高晓宁, 龙卉

目的:S100A4基因在神经母细胞瘤早期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以脂质体介导S100A4基因反义寡核苷酸转染体外培养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观察其作用效率及稳定性。方法:以脂质体包裹5’端带有FAM荧光标记的S100A4基因反义寡核苷酸转染体外培养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用无脂质体包裹的反义寡核苷酸为对照,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荧光强度变化、作用效率及存留时间。结果:经脂质体介导的S100A4基因反义寡核苷酸可以高效进入神经母细胞瘤细胞,荧光强度转染后8 h达最高值173,24 h后仍高达135,作用效率达68%,稳定表达72 h以上;无脂质体包裹的反义寡核苷酸荧光强度在转染后6 h达最高值90,作用效率35%,稳定表达仅12 h。结论:脂质体介导的S100A4基因反义寡核苷酸作用于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效率高、时间持久,值得在神经母细胞瘤基因治疗中进一步探讨。

2005 Vol. 7 (06): 520-522 [摘要] ( 4011 ) [HTML 1KB] [PDF 697KB] ( 1023 )
523 丹参对幼年大鼠应激性溃疡预防作用的实验研究
赵洁, 童笑梅

目的:应激性溃疡作为重症患儿病情加重或恶化的标志之一,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儿科药物剂量因其特点与成人不尽相同,不宜直接套用成人防治应激性溃疡的方案,且有关用药的利弊、与医源性肺炎的关系及夜间酸突破现象的治疗等都存在很多分歧,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该试验旨在观察复方丹参对幼年大鼠应激性溃疡(SU)的黏膜损伤有无预防作用。方法:将30只幼年大鼠随机分成5组,即对照组、实验组,实验组据应激前腹腔注射用药分为以下4组:生理盐水2 mL(Ⅰ组)、丹参2次组(Ⅱ组)、丹参4次组(Ⅲ组)、丹参6次组(Ⅳ组),采用束缚-水浸法制作应激性溃疡动物模型,对照组与实验各组应激时间均为3 h,观察各组病理形态学变化及检测各组胃黏膜溃疡指数(UI)。结果:对照组、Ⅰ组胃黏膜溃疡指数分别为57.75±5.71,55.63±7.52,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Ⅱ,Ⅲ,Ⅳ组胃黏膜溃疡指数逐渐降低,Ⅳ组最低,为12.12±3.62,其中Ⅲ和Ⅳ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丹参可明显减轻损伤模型中的UI。结论:丹参对应激性溃疡具有预防作用,其机制尚需继续探讨。

2005 Vol. 7 (06): 523-525 [摘要] ( 3778 ) [HTML 1KB] [PDF 1100KB] ( 859 )
526 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建立
彭镜, 尹飞, 甘娜, 张红媛

目的:建立一种相对简单可靠、接近在体状态的SD大鼠体外血脑屏障模型。方法:原代分离、纯化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将两种细胞共培养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VIII因子、GFAP免疫组化鉴定细胞类型,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透射电镜观察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及紧密连接,γ计数仪测定核素标记牛血清白蛋白(125I-BSA)通透量检测血脑屏障(BBB)功能。结果:VIII因子、GFAP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培养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纯度分别为90%和99%以上。透射电镜显示内皮细胞间有高度发达的紧密连接、未见有W eible-Palade小体、少见吞饮小泡1。25I-BSA通透量结果显示,血脑屏障模型组在限制大分子量物质的能力上优于其他各组,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单独培养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利用同种属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与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建立了一种简便可行、与在体血脑屏障结构类似,并具有在体血脑屏障的限制物质通透能力的SD大鼠体外血脑屏障模型。[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7(6):526-529]

2005 Vol. 7 (06): 526-529 [摘要] ( 4973 ) [HTML 1KB] [PDF 1110KB] ( 1151 )
临床经验
530 如何预防小儿维生素D缺乏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浅谈美国儿科学会维生素D摄入量新指南
向伟, 丁宗一, 郑维, 蒋湘玲

2005 Vol. 7 (06): 530-532 [摘要] ( 3501 ) [HTML 1KB] [PDF 555KB] ( 1164 )
53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浆及脑脊液中游离钙浓度的变化
陈宁, 杜悦, 毛健

2005 Vol. 7 (06): 533-534 [摘要] ( 3030 ) [HTML 1KB] [PDF 404KB] ( 1087 )
535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经口微量喂养的临床研究
邵宪花, 杨震英, 陈震

2005 Vol. 7 (06): 535-536 [摘要] ( 2999 ) [HTML 1KB] [PDF 439KB] ( 1162 )
537 危重新生儿动态血小板计数监测
田春莉, 徐桂霞, 黄向慧, 孙志刚

2005 Vol. 7 (06): 537-538 [摘要] ( 3506 ) [HTML 1KB] [PDF 392KB] ( 1009 )
539 HIE不同病程阶段CT与临床分度的相关性分析
薛少萍, 孟志华

2005 Vol. 7 (06): 539-540 [摘要] ( 3191 ) [HTML 1KB] [PDF 431KB] ( 899 )
541 苯巴比妥对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干预研究
张青梅, 吴红敏, 魏克伦

2005 Vol. 7 (06): 541-542 [摘要] ( 3100 ) [HTML 1KB] [PDF 397KB] ( 1129 )
543 新生儿自发性胃破裂的诊治与病因分析
牛之彬, 杨屹, 王常林

2005 Vol. 7 (06): 543-544 [摘要] ( 3350 ) [HTML 1KB] [PDF 428KB] ( 849 )
545 泼尼松与羟氯喹联合治疗轻型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观察
周纬, 殷蕾, 杨珍

2005 Vol. 7 (06): 545-546 [摘要] ( 3565 ) [HTML 1KB] [PDF 423KB] ( 881 )
547 儿童消化性溃疡61例临床分析
刘文莉

2005 Vol. 7 (06): 547-548 [摘要] ( 3061 ) [HTML 1KB] [PDF 376KB] ( 826 )
549 5291例儿科不同疾病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的分析
古丽娜·沙丁, 郭艳芳, 米热婉古丽

2005 Vol. 7 (06): 549-550 [摘要] ( 3125 ) [HTML 1KB] [PDF 403KB] ( 951 )
551 硒制剂佐治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分析
郑百红, 许忠, 毓明涛, 郑百波

2005 Vol. 7 (06): 551-553 [摘要] ( 3321 ) [HTML 1KB] [PDF 588KB] ( 1100 )
554 新生儿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后皮下钙盐沉积的防治
孙先军, 郑平, 邓冬梅, 文运衡

2005 Vol. 7 (06): 554-554 [摘要] ( 3991 ) [HTML 1KB] [PDF 245KB] ( 784 )
555 新生儿脐膨出36例治疗体会
王千, 张晋绥, 徐宾, 刘鸿坚

2005 Vol. 7 (06): 555-556 [摘要] ( 3197 ) [HTML 1KB] [PDF 461KB] ( 828 )
556 脉冲震荡系统对哮喘儿童肺功能的测试及其意义初探
李素芬, 刘传合, 李硕, 宋欣, 赵京, 陈育智

2005 Vol. 7 (06): 556-557 [摘要] ( 3244 ) [HTML 1KB] [PDF 448KB] ( 1025 )
病例报告
558 白血病误诊为Caffey病1例报告
黄素芳, 邵庆亮, 于鑫岩, 姚笠, 胡孟英

2005 Vol. 7 (06): 558-558 [摘要] ( 3396 ) [HTML 1KB] [PDF 220KB] ( 1025 )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杂志简介
编委成员
杂志订阅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平台

立文悉通 - 专业SCI论文服务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丁香客
中国新闻网
万方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美国PubMed
本刊参考文献的著录要求
版权所有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电话:0731-84327402  传真:0731-84327922 E-mail: cjcp1999@cs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湘ICP备170217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