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反复呼吸暂停和心率减慢是超出生体重儿(ELBWI)特别是有患有慢性肺部疾病的ELBWI的常见问题。胃食道返流是反复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的诱因。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持续经幽门喂养对不能耐受胃管喂养的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治疗意义,并与间歇经胃管喂养作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ELBWI的临床资料。分两组:经幽门喂养(TP)组(n=30)及经胃管喂养组(IG组)(n=49)。TP组:比较TP前,与TP期间呼吸暂停及心率减慢的发生情况,喂养耐受性,营养摄入及体重增长速度,并与NG组的患儿做比较。TP组:患儿TP期间与TP前比较,每日呼吸暂停(0.66次vs 1.64次)及心率减慢次数(B1 2.06次 vs 3.32次、B2 1.66次 vs 3.18次)明显减少(P<0.05),未再出现呕吐及腹胀,在摄入蛋白及能量相似的情况下,每日体重增长速度比TP前慢(13.3±2.6 g/kg vs 15.3±3.9g/kg)(P<0.05)。TP组在TP期间与IG组蛋白能量摄入和体重增长速度无显著差异。TP组ELBWI均未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肠穿孔。结论:对于不能耐受胃管喂养的超低出生体重儿,经幽门喂养能显著减少呼吸暂停及心率减慢的发生率及改善喂养的耐受性。[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 6(5): 360-364]
目的:新生儿因处于暂时性的免疫功能低下的状态而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也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寻找指标以早期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是临床和研究的重点之一。本研究探讨血清IL-8、IL-10、IL-13水平在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中的意义。方法:用ELISA测定3组血清各细胞因子的水平。感染组:21例细菌感染的足月新生儿。非感染组:20例非感染性疾病的足月新生儿。脐血组:3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结果:感染组IL-8、IL-10和IL-13水平(87.0±82.6,35.1±34.8,23.2±46.2 pg/ml)较非感染组升高(56.6±13.2,21.6±12.9,12.0±32.3 pg/ml)(P<0.05);感染组治疗后IL-8和IL-10水平(51.2±3.1,18.5±3.3 pg/ml)较治疗前下降(P<0.05);非感染组IL-13较脐血组(1.2±0.3 pg/ml)显著升高(P<0.05),IL-8、IL-10在两组间无区别。结论:新生儿细菌感染时血清IL-8、IL-10和IL-13显著升高,可做为新生儿细菌感染的参考标志物,而IL-8和IL-10的变化有助于评估新生儿感染的治疗效果。[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 6(5): 365-368]
目的: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可能影响瘦素的分泌和代谢。该研究探讨甲状腺功能减低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对血清瘦素水平和脂肪瘦素mRNA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他巴唑和优甲乐人工造成大鼠甲状腺功能减低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状态,分别于用药10天、停药10天检测用药组、停药组和正常对照大鼠血清瘦素、T3、T4、TSH浓度、体重和脂肪瘦素的mRNA水平。结果:甲减用药组、甲亢用药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血清瘦素与体重均有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分别0.84、0.83、0.94。去除体重因素,甲亢用药组、停药组血清瘦素和脂肪瘦素mRNA水平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而甲减用药组血清瘦素(0.68±0.07 ng/ml)和脂肪瘦素mRNA水平(0.39±0.02)显著低于停药组(1.98±0.09 ng/ml)(0.87±0.05)和正常对照组(2.14±0.46 ng/ml)(0.95±0.03)(P<0.05)。结论:甲状腺素可能对血清瘦素的稳定分泌起一定的作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 6(5): 369-372]
目的: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血浆与脑脊液(CSF)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与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及与HIE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检测 38例HIE患儿轻度(16例,中度13例,重度9例)早期 (生后 2 4h内 )血浆与CSF中VEGF与NO含量 ,并与 13例非神经系统疾病对照组比较。分析VEGF与NO的相关性及其意义。结果:中、重度HIE组CSF中NO含量 (12 .6 5± 1.4 4 μmol/L,14 .82± 1.91μmol/L)与对照组 (8.11± 1.33μmol/L)及轻度HIE组 (9.2 1± 1.74 μmol/L)相比显著升高 (均P <0 .0 1),且重度HIE组NO的含量大于中度HIE组(P <0 .0 1),而轻度HIE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轻、中、重度HIE患儿CSF中VEGF含量 (12 .30± 1.2 4 pg/ml,13.6 0± 0 .85 pg/ml,14 .79± 1.6 3p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0 .94± 1.4 8pg/ml)(P <0 .0 1) ,且VEGF含量随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HIE患儿CSF中VEGF与NO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 =0 .6 17,P <0 .0 1)。HIE各组血浆中VEGF与NO含量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VEGF在早期HIE患儿CSF中明显升高,检则CSFVEGF水平将可能有助于HIE的早期诊断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
目的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一种与白细胞介素 13(IL 13)相关的以气道炎症为特征的疾病。研究表明 ,IL 13所诱导的基因中鳞状细胞癌抗原 (SccAg)表达最多 ,因此推测SccAg在咳嗽变异性哮喘中的发病中也起重要作用。本文旨在评价IL 13、SccAg及免疫球蛋白E(IgE)在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中的检测价值。 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检测 5 1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2 6例哮喘患儿、33例正常儿童血清IL 13、SccAg及IgE水平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①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发作期血清IL 13(2 38.88± 4 0 .0 7ng/L)、SccAg (2 .81± 0 .38ng/ml)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 (85 .15± 17.98ng/L,2 .2 9± 0 .31ng/ml)及正常对照组 (77.2 7±18.16ng/L,2 .2 9± 0 .34ng/ml) (均P <0 .0 1) ,但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②咳嗽变异性哮喘发作期患儿血清IgE (6 2 2 .4 8± 2 95 .0 1KU/L)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 (373.81± 15 7.92KU/L) ,两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10 2 .99± 38.81KU/L) (均P <0 .0 1) ;③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发作期血清IL 13、SccAg及IgE水平与哮喘患儿发作期 (2 6 3.12± 4 9.99ng/L ,3.0 1± 0 .37ng/ml,717.0 4± 314 .0 1KU/L)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IL 13、SccAg及IgE水
目的 瘦素在抗感染免疫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该文探讨小儿败血症时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炎性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 (CRP)、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细胞介素 6 (IL 6 )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 17例败血症患儿入院后 2 4h内空腹血清瘦素、CRP、TNF α、IL 6的水平 ,并与 15例健康儿童空腹血清瘦素水平比较 ,同时分析患儿血清瘦素水平与CRP、TNF α、IL 6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①在败血症急性期 ,患儿的血清瘦素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②在败血症患儿中血清瘦素水平与CRP水平显著相关 (r =0 .6 4 7,P <0 .0 1)、与TNF α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 (r =0 .5 96 ,P <0 .0 5 ) ,而在瘦素与IL 6之间无相关性 (r =0 .2 5 0 ,P >0 .0 5 )。结论 瘦素作为一种细菌感染的急相反应物可能参与了败血症患儿的抗感染反应。
目的 探讨癫痫 (EP)和热性惊厥 (FC)病儿血清和脑脊液 (CSF)一氧化氮 (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含量及其与EP和FC的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硝酸还原酶法、酶测定法测定EP和FC病儿惊厥发作后 2 4h内血清和CSFNO和NOS的含量。结果 EP组和FC组CSFNO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EP组和FC组血清NO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FC组CSFNOS活性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EP和FC病儿CSFN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提示NO可能与阻止惊厥发作有关 ,并可能有抗惊厥作用。FC病儿CSFNOS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 ,与FC病儿CSFNO水平下降一致 ,进一步支持NO在FC中可能有抗惊厥作用 ,这一结果可为EP的临床药物治疗和研制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目的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PHP) ,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甲状旁腺疾病。其临床特点是手足搐搦 ,低血钙、高血磷、高甲状旁腺素血症 (PTH) ,周围靶组织对PTH生物活性不敏感 ,甲状旁腺可以增生肥大 ,常伴先天遗传性骨发育畸形。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 ,终生补充钙及维生素D制剂是防止急性发作和阻止病情进一步进展的有效方法。并发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甲低 )等内分泌腺功能减退时 ,则需终生服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
目的 近年来抗癫痫药物导致癫痫症状加重已引起临床上的重视 ,但对儿童的研究较少。该文目的是研究抗癫痫药物加重儿童癫痫发作的特点及其处理方法。方法 总结 4 5例服用抗癫痫药物后临床发作加重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4 5例中服用卡马西平所致症状加重者最多 (35 .6 % ) ;次之为苯妥英钠 (2 4 .4 % )、苯二氮类 (13.3% )、苯巴比妥 (13.3% )、合并用药 (8.9% )、丙戊酸 (4 .4 % )。其中原发作类型发作频率增加 36例 ,出现新发作类型 9例。经换用其他抗癫痫药物或减少药物剂量后 38例发作得以控制 ;7例未完全控制。结论 抗癫痫药物可致癫痫发作加重 ,应密切观察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换用其他药物。
目的 对该市儿童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探讨儿童Hp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对Hp阳性者作产细胞毒幽门螺杆菌IgG(CagA Hp IgG)检测。 方法 对 833名 (男 349人 ,女 4 84人 )市、县、区幼儿园、小学、社区散居的相应年龄段儿童 ,采静脉血 (1.5ml)作Hp IgG检测 ,随机抽取 4 3例Hp IgG阳性者检测Ca gA Hp IgG。 结果 该市儿童Hp感染率为 2 7.1% (2 2 6 / 833)。托幼机构的集体儿童Hp感染明显低于散居儿童 ,感染率分别为 17.9%和 31.2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男童感染率高于女童 ,分别为 35 .2 %和 2 1.3%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儿童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 ,学龄组高于学龄前组 ,分别为 31.8%和 2 2 .5 %(P <0 .0 1) ;有消化道症状者Hp感染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 ,分别为 36 .4 %和 2 4 .9% (P <0 .0 5 )。对Hp感染者做CagA Hp IgG的进一步检测阳性率为6 5 .1% (2 8/ 4 3)。Hp感染母婴间无垂直传播 ,感染途径为后天消化道感染。结论 该研究中儿童Hp感染率为 2 7.1%。儿童期及时检测和治疗Hp感染 ,可减少成人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
目的 为了探讨儿童异位性皮炎的发病机制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了解异位性皮炎患儿血清IL 4 ,IL 5及IgE水平。 方法 运用ELISA方法测定 2 0例异位性皮炎及 2 0例正常儿童血清IL 4 ,IL 5及IgE水平。 结果患病组IL 4 ,IL 5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患病组IgE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异位性皮炎患儿外周血TH2类淋巴细胞因子增高。
目的 新生儿胸腺退化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国内研究较少。该研究探讨了新生儿胸腺意外性退化的可能因素 ,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 对该院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3年 10月尸检证实为胸腺意外性退化的 15例新生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新生儿中胸腺重度退化 10例 ,中度退化 2例 ,轻度退化 3例。胸腺重量 3.82± 1.86 g,最小重量仅 1.4 6 g,平均死亡时间为生后 7.6d。 15例中早产儿 11例 ,呼吸窘迫综合征 9例 ,重度窒息 7例 ,肺出血 8例 ,先天性心脏病 3例 ,化脓性肺炎 5例 ,深部真菌感染 4例。其中 13例使用过地塞米松。结论 新生儿胸腺意外性退化并不少见 ,缺氧、重症感染、使用过地塞米松等因素可能是造成胸腺意外性退化的主要原因。
目的 了解支原体感染对呼吸系统以外的全身各脏器的损害及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5例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 ,且EB病毒抗体检测阴性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5例均有淋巴结肿大和咽峡炎 ,发热 4例 ,肝大 4例、脾大 1例 ,咳嗽2例 ,鼻塞 2例 ,皮疹 2例 ,肺部X线改变 2例 ,大部分患儿有心、肝功能损害 ,全部患儿采用阿奇霉素静脉用药及阿奇霉素口服序贯治疗 ,15~ 2 3d治愈。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 ,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高者病情严重。阿奇霉素治疗效果确切 ,预后良好。
目的 调查湘潭地区 0~ 7岁小儿脑性瘫痪 (cerebralpalsy ,CP)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为CP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严格按照课题设计要求完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调查时间为 2 0 0 2年 8~ 10月。结果 调查 0~ 7岁儿童 179895人 ,确诊CP为 385例 ,发病率 2 .14‰。其中男 97984人 ,CP为 2 5 0例 ,发病率2 .5 5‰ ;女 82 0 11人 ,CP为 135例 ,发病率 1.6 5‰。城市 5 82 77人确诊CP为 94例 ,发病率 1.6 1‰ ;农村 12 16 18人确诊CP为 2 91例 ,发病率 2 .39‰。高危因素以新生儿窒息、低出生体重、早产为前 3位。孕妇嚼食干果制槟榔(以下简称槟榔 )组低出生体重率为 6 2 .30 % (4 8/77)、早产率为 36 .36 % (2 8/77) ,孕妇不嚼食槟榔组小儿低出生体重率为 2 3.37% (72 /30 8)、早产率为 2 1.4 3% (6 6 /30 8) ,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结论 湘潭地区CP发病率为 2 .14‰ ,其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高危因素主要为新生儿窒息、早产和低出生体重。该研究结果还表明 :孕期嚼食槟榔可引起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提示孕期不嚼食槟榔有可能达到降低CP发病率的目的。至于孕期嚼食槟榔与CP有无直接关系 ,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 讨论及评估前会阴入路治疗先天性无肛前庭瘘、后天性直肠前庭瘘及会阴Ⅲ°裂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 2 14例前会阴入路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中先天性无肛前庭瘘组 4 1例 ,后天性直肠前庭瘘组 16 6例 ,会阴Ⅲ°裂伤组 7例。前会阴入路先天性无肛前庭瘘手术方法 :完整游离瘘口及充分游离直肠 ,在电刺激仪引导下 ,将游离之直肠置于横纹肌复合体中心 ;利用瘘口和两侧的耻尾肌分别成形肛门和重建会阴体。后天性直肠前庭瘘及会阴Ⅲ°裂伤前会阴入路手术仅需游离直肠前壁及两侧壁 ,前者切除瘘管和在无张力情况下修补直肠前壁缺损 ;后者在电刺激仪引导下确定外括约肌断端并原位修复外括约肌。结果 先天性无肛前庭瘘组 4 1例及会阴裂伤组 7例患儿会阴部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 3个月及半年常规复诊 ,患儿会阴及肛门外观正常 ;采用肛门功能临床评分标准评估其排便功能 ,两组总评分均为优。后天性直肠前庭瘘组 16 6例 ,术后痊愈15 6例 (94 % ) ;瘘管复发患儿经 3%硼酸液坐浴后 ,6 0 %瘘口自行愈合。结论 前会阴入路手术治疗先天性无肛前庭瘘、后天性直肠前庭瘘及会阴Ⅲ°裂伤是一种合理、可靠的手术方法 ,效果满意。
目的 通过对不同组别婴幼儿肺炎患儿血清乳酸脱氢酶 (LDH)及同工酶 (LD1~LD5)的检测 ,探讨其在心肌、肝脏受累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指导临床治疗 ,提高重症肺炎的抢救及治愈率。方法 117例婴幼儿肺炎患儿根据小儿肺炎诊断标准分为普通型组 (n =5 5 )、心肌受累组 (n =32 )和肝脏受累组 (n =30 )。于入院第 1天测定其血清LDH及LD1~LD5及心肌酶 (CK ,CK MB)、转氨酶 (ALT ,AST)等。结果 心肌受累组LDH ,LD1,LD1/LD2 ,CK ,CK MB及AST值均较对照组和普通型组值明显增高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肝脏受累组LD5及AST ,ALT值较对照组及普通型组值增高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P <0 .0 1)。结论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灵敏度高 ,在婴幼儿急性支气管肺炎中检测同工酶含量能早期判定是否存在心肌受累及肝脏受累 ,有利于判断病情及预后 ,指导治疗。
目的 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 (curosurf)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肺氧合功能和呼吸机参数的改变 ,探讨其疗效。方法 对 35例NRDS患儿早期足量使用curosurf,配以综合治疗措施 ,与对照组(地塞米松组 )进行比较 ,观察其在使用curosurf前和使用后呼吸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治疗组存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用药后PaO2 ,FiO2 ,OI ,MAP ,PIP ,RR较用药前以及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改善 ,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本组死亡率 5 .2 % ,并发症发生率 :肺炎 2 9%、颅内出血 2 .6 %、无1例并发气胸、肺出血。结论 使用curosurf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功能有明显的改善。综合治疗是发挥curosurf应有疗效必不可少的措施。
目的 依据沐舒坦具有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和分泌的作用 ,该文探讨早期应用沐舒坦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的效果及其对呼吸系统特殊的保护作用。方法 观察对比治疗组 (n =4 9)与对照组 (n=4 9)RDS的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①治疗组RDS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②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早产儿产后立即给予沐舒坦对预防RDS、保护肺功能具有较好效果。
目的 血尿的定位对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该文通过测定尿α2 巨球蛋白 (α2 MG)的含量来区分肾小球性及非肾小球性血尿。方法 采用双夹心酶免疫测定法 (ELISA法 )测定 18例正常对照组 (A组 )、2 1例非肾小球性血尿 (B组 )及 2 3例肾小球性血尿 (C组 )的尿α2 MG的含量。结果 B组尿α2 MG 0 .2 12±0 .132mg/L 明显高于A组 0 .0 17± 0 .0 16mg/L 和C组 0 .0 2 4± 0 .0 15mg/L,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 ,而A ,C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尿α2 MG可作为区分肾小球性与非肾小球性血尿的有效指标。
目的 非典型川崎病 (KD)的报道日益增多 ,由于认识不足 ,往往失去早期诊治的时机。该文探讨了非典型KD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 1999年 1月至 2 0 0 3年 9月住院治疗的 15 4例KD病例资料作回顾分析。结果 其中 12 5例 (81.2 % )为典型KD ,2 9例 (18.8% )为非典型KD。两组比较 :①非典型KD组平均年龄 1.5 2± 1.2 5岁 ,较典型组小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②非典型KD组常见的临床症状依次是发热、口咽粘膜弥漫性充血皲裂、指趾端硬肿脱皮、皮疹和结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可仅表现其中之三、四项 ;③实验室资料 (包括心脏超声冠状动脉病变率 )两组基本一致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④非典型KD组在病程 9.4± 3.9d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 ,住院天数为 17.1± 8.8d ,均较典型组延长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非典型KD更多见于小年龄的婴幼儿 ,虽症状有缺如 ,但冠脉病变的发生率与典型KD一致。对疑似病例应尽早明确 ,及时干预。
目的 比较分析病毒感染与细菌感染患儿血清降钙素原 (PCT)水平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测定在细菌感染中的诊断意义 ,为临床抗生素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共 85例患儿 ,平均年龄 8.9岁 (10月至 12岁 ) ,其中病毒感染 5 3例 ,细菌感染 32例。采用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法测定患儿血清中的PCT ,PCT水平分为 <0 .5 μg/L,0 .5 μg/L~ ,2 .0 μg/L~ 和≥ 10 μg/L 4个等级。进行 χ2 检验和Ridit分析。结果 细菌感染组患儿血清PCT水平高于病毒感染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若以血清PCT≥ 0 .5 μg/L为阳性则诊断小儿细菌感染的敏感性为 87.5 % ,特异性为 92 .1% ,阳性预测值为 73.7% ,阴性预测值为 91.5 % ,阳性拟然比为 4 .6 5 ,阴性拟然比为 0 .15 ,诊断符合率为 83.5 %。结论 血清PCT是小儿细菌感染的敏感标志物之一 ,血清PCT检测有助于细菌感染的诊断 ,并可作为抗生素的使用依据。
目的 近代医学研究证实免疫功能异常参与了部分癫痫及惊厥性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该文通过观察反复热性惊厥 (FC)患儿免疫功能的异常情况 ,探讨热性惊厥复发的高危因素 ,为防治反复热性惊厥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散射速率比浊法 ,流式细胞法及双抗体夹心间接ELISA法分别测定了热性惊厥组和正常对照组患儿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 (Ig)、T细胞亚群及血清可溶性白介素 2受体 (sIL 2R)浓度。 结果 热性惊厥组 :IgG 5 .32± 2 .2 1g/L ,IgA 0 .6 3± 0 .16g/L均降低 ;CD4+ 36 .6 1%± 5 .39%降低、CD8+ 30 .80 %± 7.36 %增高、CD4+ /CD8+ 1.2 2± 0 .11降低 ;sIL 2R 70 5± 2 84U/L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反复热性惊厥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的紊乱 ;这一紊乱的机制可能参与了热性惊厥的发生 ,也可能是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提示免疫调节剂的治疗对改善FC的预后和防止其复发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应用国产双盘状封堵器及国产球囊经导管治疗房间隔缺损 (ASD)并肺动脉瓣狭窄 ,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全组 2 0例 ,年龄 2~ 17岁 ,平均 8.4± 6 .2岁。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测 ,ASD直径为5~ 2 1mm ,平均 14± 6mm ,同时测肺动脉瓣狭窄程度及经超声心动图估测肺动脉压及跨瓣压 ,所有病例均在透视及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 (PBMV)及置入国产双盘封堵器封堵ASD。全部患儿于术后 4 8h、1~ 3月及 1年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均无重要并发症发生 ,PBMV术后即刻右室收缩压由 84± 2 5mmHg降至 4 0± 10mmHg ,肺动脉至右室跨瓣压由 6 7± 2 6mmHg降至 13.0± 11.5mmHg (P <0 .0 1) ,ASD 1例存在微~少量残余分流 ,19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术后2 4h、术后 1月及 1年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 应用双盘状封堵器及国产球囊经导管治疗房间隔缺损并肺动脉瓣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操作简便 ,成功率高 ,近期疗效可靠 ,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目的 目前国内外缺乏对急性感染性脑水肿 (感脑 )模型的发生过程的研究 ,该文为了解大鼠注射百日咳菌液后 4h内脑水肿的形成情况 ,为急性感染性脑水肿的研究及治疗提供基础。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 (C组 ) ,生理盐水组 (NS组 )和百日咳菌液脑水肿模型组 (PB组 )。分别检测C组和各时间点NS组、PB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 (WC)、钠、钾含量、伊文思蓝 (EB)含量及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C组、NS组大鼠WC、钠、钾和EB含量基本稳定。PB组大鼠注菌液后 30 ,6 0 ,12 0和 2 4 0minWC(% )分别为 79.7± 0 .5 ,81.0± 0 .9,81.1±0 .8,82 .2± 0 .3。EB(μg/g)含量分别为 2 .4± 0 .3,2 .9± 0 .4 ,3.1± 0 .2 ,4 .4± 0 .4。与C组和相应时间NS组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同时电镜发现随注菌液后时间增加 ,PB组大鼠脑水肿病变逐渐加重。结论 大鼠百日咳菌液脑水肿模型系一混合性弥漫性脑水肿 ,注菌后 2 4 0min脑水肿病变最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