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中文版
  English Version
  ISSN 2096-9228(online)
ISSN 1008-8830(print)
CN 43-1301/R
 
 
2004年 6卷 03期
刊出日期 2004-03-15

其他
英文论著
论著
其他
161 Podocin在大鼠氨基核苷嘌呤霉素肾病中的表达与分布(英文)
沙玉根, 陈荣华, 徐茵, 黄松明, 张爱华

目的 观察 podocin在大鼠氨基核苷嘌呤霉素肾病模型中的表达和分布的改变 ,探讨其在蛋白尿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通过一次性腹腔注射氨基核苷嘌呤霉素 (PAN)建立大鼠肾病模型 ,分别于注射后 1,3,10 ,2 0d处死大鼠 ,每次 6只。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应用光镜、电镜观察肾脏病理改变 ,应用免疫荧光染色结合图像分析、半定量RT PCR的方法 ,检测肾组织的podocin的表达。结果 ①PAN注射后第 3天 ,大鼠 2 4h尿蛋白的排泄量逐渐增加 ,第 10天达高峰 ,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第 2 0天 ,模型组大鼠 2 4h尿蛋白排泄逐渐恢复 ,但仍高于对照组 (P <0 .0 5 )。②PAN肾病模型第 3、10天 ,透射电镜显示足细胞足突融合。③与对照组比较 ,肾小球podocin的表达在PAN注射后第 1天出现下调 ,第 3、10天显著下调 ,第 2 0天podocin的表达逐渐恢复 ,但仍低于对照组 (P <0 .0 1)。④Podocin在正常大鼠肾小球沿毛细血管襻 ,呈均匀连续的线样分布。肾病模型第 1天 podocin的分布变得不均匀 ,局部呈颗粒状分布 ;第 3天 podocin的分布呈现弥散性的颗粒状 ;第 10天podocin呈粗大的颗粒状分布。第 2 0天podocin的分布逐渐恢复为线样。⑤肾病模型第 1、3、10天PodocinmRNA水平较对照组表达略有增强 ,第 2 0天恢复

2004 Vol. 6 (03): 161-165 [摘要] ( 3917 ) [HTML 1KB] [PDF 1909KB] ( 1289 )
166 CLD早产鼠肺组织内TGF -β1的动态表达及其对细胞外基质的影响(英文)
富建华, 薛辛东

目的 近年来发现慢性肺疾病 (CLD)早产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及I型胶原等细胞外基质 (ECM )水平增高 ,但由于临床研究的局限性 ,缺乏与肺组织ECM的对照研究。因此探讨TGF β1在早产鼠CLD发生、发展中的变化规律及对ECM的影响对完善早产儿CLD的发生机制有重要意义。 方法 将 6 0例早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 ,于实验后 1,3,7,14和 2 1d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酶联免疫吸附法 ,分别观察及测定肺组织TGF β1分布、表达强度及I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 (FN)及透明质酸 (HA)的含量。 结果 正常肺组织TGF β1仅在支气管上皮细胞或血管内皮细胞有微弱表达 ;而模型组 1d和 3d时 ,TGF β1表达同正常对照组 ,7d时少量肺泡巨噬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及肺间质细胞开始表达 ,其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 ,14d时明显增强 ,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 ,2 1d达高峰 ;1,3和 7d时 ,两组肺组织I型胶原含量无差异 (P >0 .0 5 ) ,而 14d时 ,模型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2 1d时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 ;不同吸氧时间 ,两组肺组织FN及HA含量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模型组在 14d和 2 1d时 ,肺组织TGF β1表达与I型胶原含

2004 Vol. 6 (03): 166-170 [摘要] ( 4388 ) [HTML 1KB] [PDF 1627KB] ( 1490 )
184 体位改变对兔油酸型ARDS模型肺CT的影响
戢新平, 杨丽丽, 刘志

目的 国外近几年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肺进行CT研究后 ,发现病肺存在“重力依赖区” ,该文通过动物实验探讨ARDS发生时肺CT的变化以及体位变化对其的影响。方法 复制油酸型ARDS兔动物模型 ,模型制作成功后 ,随机分组将兔置于不同体位 ,然后进行螺旋CT肺扫描 ,分析不同体位下不同肺区CT值的变化。结果 ARDS时兔肺呈明显的重力依赖效应 ,体位的变化对肺CT的影响非常迅速 ,连续旋转后兔肺重力依赖作用减轻。结论 ARDS时出现重力压迫性肺不张 ,旋转体位能减轻压迫性肺不张的程度。

2004 Vol. 6 (03): 184-187 [摘要] ( 4789 ) [HTML 1KB] [PDF 1228KB] ( 1669 )
207 发作间隙期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偏头痛预防性治疗效果的影响
周克英, 文飞球, 王玉珍, 邝润娇, 陈霆, 杨春何

目的 部分偏头痛发作间隙期存在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但其对偏头痛治疗效果的影响尚不清楚 ,该文旨在探讨发作间隙期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偏头痛预防性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5 2例偏头痛患者在发作间隙期先进行经颅多普勒 (TCD)检查 ,分为TCD正常组与异常组 ,各组再随机给予西比灵或赛庚啶预防治疗 ,采用Bussone头痛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TCD异常患儿治疗 4个月后西比灵组头痛指数低于赛庚啶组 5 .6 9± 4 .15vs 15 .92± 10 .5 2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TCD正常的患儿治疗 4个月后赛庚啶组头痛指数低于西比灵组 6 .4 3± 6 .6 2vs 17.4 6± 11.6 2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结论 针对发作间隙期脑血流动力学改变选用不同药物预防偏头痛 ,可能起到提高疗效、减少副反应、降低成本的作用。

2004 Vol. 6 (03): 207-210 [摘要] ( 4149 ) [HTML 1KB] [PDF 1128KB] ( 1657 )
221 败血症危重患儿与血浆IL-6 TNF-α关系的探讨
肖政辉, 方亦兵, 祝益民, 赵蕊, 卢秀兰, 赵祥文

目的 败血症危重患儿在病原未明确前临床治疗有一定的盲目性 ,该文探讨败血症危重患儿与血浆IL 6 ,TNF α水平的关系 ,找到一个生化指标来协助败血症危重患儿病原菌未明确前的临床诊断 ,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 31例败血症危重患儿及 2 3例病毒感染危重患儿 ,2 0例健康体检儿童血浆IL 6 ,TNF α的水平。结果 败血症危重患儿组血浆IL 6 ,TNF α水平高于病毒感染危重患儿组和正常健康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病毒感染危重患儿组血浆IL 6 ,TNF α水平高于正常健康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血浆IL 6 ,TNF α水平升高提示感染存在 ,当血浆IL 6 ,TNF α水平升高明显时对败血症危重患儿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2004 Vol. 6 (03): 221-222 [摘要] ( 3499 ) [HTML 1KB] [PDF 539KB] ( 1370 )
223 脐血瘦素水平与婴幼儿体格发育指标的关系
黄永兰, 魏超平, 郑惠童, 郭彩娇, 刘运科

目的 瘦素参与儿童生长发育的调控 ,而宫内生长环境亦可影响生后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该文探讨新生儿出生时脐带血瘦素水平与婴幼儿体格发育指标的关系 ,评价出生时瘦素水平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 5 5例新生儿 (男 35例 ,女 2 0例 ,胎龄 31~ 4 1周 )脐血瘦素水平 ,并对其中的 2 5例进行了 1年 7个月至 2年 3个月的随访 ,观察脐血瘦素水平与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身长、体重 身长2 (BMI)以及生后 1岁 7个月时婴幼儿体重、身长净增长值、BMI的关系。结果 新生儿脐血瘦素水平与胎龄 (r =0 .4 0 9,P<0 .0 1)、出生体重 (r =0 .4 6 3,P <0 .0 1)、身长 (r =0 .36 0 ,P <0 .0 1)、BMI(r =0 .32 8,P <0 .0 5 )均呈正相关 ,与性别无相关性 (P >0 .0 5 )。脐血瘦素水平与 1岁 7个月时婴幼儿体重、身长的净增长值呈显著负相关 (分别为r =- 0 .5 31,P <0 .0 1;r =- 0 .4 4 8,P <0 .0 5 ) ,但婴幼儿BMI与脐血瘦素水平无相关 (P >0 .0 5 )。结论 脐血瘦素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BMI有关 ,并对婴幼儿体格发育指标的增长速度具有负性调节作用。早产儿出生时脐血瘦素低水平可能与生后的“生长追赶”现象有关。

2004 Vol. 6 (03): 223-224 [摘要] ( 3572 ) [HTML 1KB] [PDF 624KB] ( 1159 )
225 α干扰素治疗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评价
 照林, 向彩云, 覃尊祥, 王绒花

目的 轮状病毒肠炎又称秋季腹泻 ,是秋、冬季小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 ,呈散发或小流行 ,易致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轮状病毒亦可侵犯多个脏器 ,可产生神经系统症状。为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 ,该研究观察α干扰素治疗秋季腹泻的疗效。方法 秋季腹泻患儿 12 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 6 0例 ,予以病毒唑肌肉注射并口服思密达、促菌生片 ;治疗组 6 0例 ,给予α干扰素 ,年龄 <6个月 ,2 5万U d ,>6个月 ,5 0万U d ,肌肉注射 ,3~ 5d。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 80 % ,止泻时间 2 .5 0± 0 .6 5d ;对照组显效率 6 3.3% ,止泻时间3.80± 2 .33d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干扰素通过作用于组织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 ,阻断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 ,从而抑制病毒播散 ,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治疗秋季腹泻时能明显减少大便次数和水分 ,缩短病程。

2004 Vol. 6 (03): 225-226 [摘要] ( 3364 ) [HTML 1KB] [PDF 523KB] ( 1169 )
227 沐舒坦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疗效观察
郑艳梅

目的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MAS)目前治疗方法仍采取以改善通气为主的综合疗法 ,国内外近年研究认为沐舒坦在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方面有明显疗效 ,但对于MAS的治疗报道较少。该研究旨在观察静脉点滴沐舒坦对MAS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16 2例临床诊断为MAS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 86例和对照组76例进行观察 ,观察指标为机械通气的比例、机械通气时间、总氧疗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 ,统计学方法 :两组率的比较采用 χ2 检验 ,两组间均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两组患儿采用机械通气的比例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两组机械通气的时间、总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静脉应用沐舒坦 ,可以明显缩短MAS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及住院时间 ,而且该药使用方便 ,无明显不良反应。

2004 Vol. 6 (03): 227-228 [摘要] ( 3383 ) [HTML 1KB] [PDF 566KB] ( 1285 )
229 肥大细胞在大鼠慢性肾功能不全模型肾脏中的分布及意义
王若平, 张建江, 易著文

目的 进展中的肾脏疾病是以间质中炎症细胞的浸润及纤维化为主要特征 ,而作为炎症细胞中重要成员的肥大细胞目前国内研究较少。该研究旨在探讨肥大细胞在大鼠慢性肾功能不全模型肾脏中的分布及意义。方法 复制阿霉素肾病大鼠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模型 ,采用甲苯胺蓝染色和类胰蛋白酶抗体免疫组化的方法 ,观察肥大细胞及类胰蛋白酶在肾脏中的分布。结果 ①肥大细胞在皮质、髓质均可见到 ,以间质纤维化区域最为多见 ,肾小球内基本未见。类胰蛋白酶可在胞浆内发现 ,部分被释放在细胞外。②随间质纤维化程度的加重 ,肥大细胞数目明显增加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肥大细胞在慢性肾功能不全中参与间质纤维化 ,对肾小球的病理进展可能影响不大。

2004 Vol. 6 (03): 229-231 [摘要] ( 3310 ) [HTML 1KB] [PDF 1192KB] ( 1299 )
232 儿童阴囊急症的诊治分析
高莉娟, 赵玉玮

8

2004 Vol. 6 (03): 232-233 [摘要] ( 3148 ) [HTML 1KB] [PDF 542KB] ( 1237 )
234 214例儿童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分析
周政, 杨辉, 安宁, 刘俊, 刘海鹏, 黄其林
2004 Vol. 6 (03): 234-235 [摘要] ( 2948 ) [HTML 1KB] [PDF 604KB] ( 1408 )
236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2例临床分析
张雯, 宓越群, 嵇若旭
2004 Vol. 6 (03): 236-237 [摘要] ( 3377 ) [HTML 1KB] [PDF 557KB] ( 1160 )
237 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脑电图特征
周艳红

@

2004 Vol. 6 (03): 237-238 [摘要] ( 3157 ) [HTML 1KB] [PDF 580KB] ( 1170 )
239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芦惠, 薛辛东
2004 Vol. 6 (03): 239-240 [摘要] ( 3161 ) [HTML 1KB] [PDF 997KB] ( 1317 )
英文论著
171 川芎嗪对哮喘大鼠气道壁胶原沉积和TGF-β1表达的影响
王文建, 杨莉, 王西华, 李海浪

目的 上皮下胶原沉积及纤维化是哮喘气道重建的典型特征 ,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研究旨在观察川芎嗪对大鼠哮喘模型气道壁胶原及TGF β1含量的影响。 方法  4 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 (A)、哮喘组 (B)、激素干预组 (C)、小剂量 (D)和大剂量 (E)川芎嗪干预组 ,以卵蛋白致敏并长期吸入激发制备哮喘模型 ,C ,D ,E组分别在每次激发前腹腔注射地塞米松 0 .5mg 只 ,川芎嗪 4 0mg kg及川芎嗪 80mg kg。 4周后处死大鼠 ,收集肺组织标本观察病理改变 ,并采用免疫组化半定量测定气道壁I ,III型胶原和TGF β1的含量。 结果 B组气道壁III型胶原和TGF β1含量均显著高于A组 ,C ,D ,E组均较B组降低 ,差异有显著性 (均P <0 .0 1) ,E组与A组、C组含量接近 (均P >0 .0 5 ) ,D组III型胶原和TGF β1含量高于E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气道壁TGF β1表达与III型胶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rs =0 .70 6 3,P <0 .0 1)。各组间I型胶原含量差异无显著性 (均P >0 .0 5 )。结论 川芎嗪减少哮喘大鼠气道壁III型胶原沉积和TGF β1的表达 ,对III型胶原的抑制可能部分通过抑制TGF β1的表达而实现。

2004 Vol. 6 (03): 171-175 [摘要] ( 5105 ) [HTML 1KB] [PDF 1365KB] ( 1313 )
176 评价儿童青少年骨体重负荷的意义及指标选择(英文)
张红, 单鹏飞, 廖二元, 伍贤平, 曹行之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骨体重负荷对腰椎和髋部骨矿含量 (BMC)、骨密度 (BMD)的影响 ,并比较两指标的优次。方法 应用DXAQDR - 4 5 0 0A型扇形束骨密度仪测量长沙地区 5 4 7例 6~ 15岁儿童青少年腰椎前后位 ,仰卧侧位及髋部股骨近端的骨量。结果 不论男女 ,儿童青少年体重、体块指数 (BMI)、腰椎及髋部BMC和BMD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P <0 .0 5或 0 .0 1) ;体重与BMC的相关性较体重与BMD的相关性更密切 ;髋部及腰椎各部位体重标准化BMC随年龄增加而增大 ,而髋部和腰椎各部位体重标准化BMD随年龄增加反而减小。结论  6~ 15岁儿童青少年腰椎及髋部BMC指标判断骨强度优于BMD ,尤以髋部及腰椎侧位BMC为佳。

2004 Vol. 6 (03): 176-179 [摘要] ( 4935 ) [HTML 1KB] [PDF 1079KB] ( 1355 )
180 仰俯卧位对新生儿肺炎患儿肺功能的影响(英文)
赵诗萌, 单丽沈, 薛辛东, 吴春丽

目的 探讨仰、俯卧位对足月新生儿肺炎患儿肺功能的影响 ,寻求足月新生儿肺炎患儿的合理体位。方法 应用美国BicoreCP 10 0新生儿肺功能仪分别检测 3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仰、俯卧位时的呼吸频率、潮气量、每分通气量、气道阻力、动态肺顺应性和呼吸功。结果 俯卧位呼吸频率和气道阻力明显低于仰卧位 [(4 4 .3±9.2bpm min)vs (4 8.0± 10 .6bpm min) ;(15 3.1± 5 0 .4 )cmH2 O (L .sec)vs (2 11.9± 6 3.1)cmH2 O (L .sec) ,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俯卧位潮气量、每分通气量、动态肺顺应性和呼吸功明显高于仰卧位 [(2 .2 9±0 .4 6ml kg)vs (1.6 5± 0 .5 0ml kg) ;(0 .0 95± 0 .0 2 4 )L (min .kg)vs (0 .0 75± 0 .0 2 2 )L (min .kg) ;(0 .6 2 1±0 .2 14 )ml (cmH2 O .kg)vs (0 .389± 0 .115 )ml (cmH2 O .kg) ;(8.9± 3.5 )gm (cm .kg)vs (5 .9± 2 .7)gm (cm .kg) ,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俯卧位可改善新生儿肺炎患儿潮气量、每分通气量和动态肺顺应性 ,降低呼吸频率和气道阻力 ,提示俯卧位是改善新生儿肺炎患儿肺功能的适宜体位。

2004 Vol. 6 (03): 180-183 [摘要] ( 4590 ) [HTML 1KB] [PDF 1083KB] ( 1792 )
论著
188 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血清CRPPCT检测的临床意义
刘春峰, 梁丽, 蔡栩栩, 韩晓华, 尚云晓

目的 由于采集痰标本的困难及实验条件的制约 ,确定婴幼儿肺炎的病原相对困难 ,也制约了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该研究探讨血清C 反应蛋白 (CRP)及降钙素原 (PCT)测定在鉴别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方面的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及免疫荧光法测定 6 4例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血清CRP及PCT水平 ,同时进行血常规及部分病原学检查。结果 CRP或PCT阳性共 2 3例 ,其中CRP和PCT均阳性 18例 ,仅CRP阳性 3例 ,仅PCT阳性 2例。 6 4例中有 11例MP IgM(+) ,其中PCT或CRP阳性 8例 (7例PCT、CRP均阳性 ,1例CRP阳性 )。白细胞总数或中性分类增高 30例 ,其中CRP或PCT阳性 18例 ,白细胞总数或中性分类均不高 34例 ,CRP或PCT阳性 5例 ,其阳性率明显低于前者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14 .7%vs 6 0 .0 % ;P <0 .0 1)。结论 血CRP和PCT测定可作为鉴别婴幼儿肺炎细菌、肺炎支原体或病毒感染的重要辅助指标 ,对指导抗生素的使用及病情评估、疗效判断有重要参考意义。

2004 Vol. 6 (03): 188-190 [摘要] ( 4100 ) [HTML 1KB] [PDF 901KB] ( 1892 )
191 灭活卡介苗经皮接种治疗婴幼儿哮喘对IgE ECP IFN-γ IL-4水平的影响
何学华, 李云, 杨于嘉, 易红玲

目的 为进一步探讨灭活卡介苗治疗婴幼儿哮喘的免疫学作用机制 ,应用灭活卡介苗经皮接种 ,观察患儿机体IgE、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IFN γ、IL 4的水平变化及改变程度。方法 将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 (常规组 )与灭活卡介苗治疗组 (卡介苗组 ) ,进行 6个月的治疗后 ,观察患儿在治疗前后的IgE ,ECP ,IL 4 ,IFN γ的变化 ,另设 2 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①治疗前卡介苗组和常规组IgE ,ECP与IL 4均高于对照组 ,IFN γ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卡介苗组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②卡介苗组治疗后ECP与IL 4低于治疗前 ,IFN γ较治疗前有升高 ,其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IL 4和IFN γ呈明显负相关 ,且IFN γ与IL 4的变化各自均有明显的线性关系。IgE在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常规组治疗前后IgE ,ECP与IL 4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但IFN γ水平治疗后增加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灭活卡介苗治疗能刺激婴幼儿哮喘患儿IFN γ生成增多 ,下调IL 4水平 ,可能与干预治疗能诱导TH1细胞的优势分化 ,调节TH1 TH2平衡有关 ;同时 ,能降低ECP水平 ,减轻气道慢性炎症反应 ;但短期内对IgE水平未发现有显著影响。

2004 Vol. 6 (03): 191-194 [摘要] ( 4063 ) [HTML 1KB] [PDF 1160KB] ( 1306 )
195 αD_3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WT_1表达的影响
林小芹, 易著文, 吴小川, 何小解, 张建江

目的 该研究通过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 ,动态观察α骨化醇 (αD3)对肾组织肾母细胞瘤抑制基因(WT1 )表达及其对肾病大鼠蛋白尿的影响。方法  12 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肾病组、激素组、αD3组和联合组 (激素 +αD3) ,每组 2 4只。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制备阿霉素肾病模型 ,对照组一次性尾静脉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模型制备 2周后 ,激素组、αD3组和联合组分别每天灌服泼尼松、αD3及泼尼松与αD3,共 4周。对照组和肾病组分别灌服等量蒸馏水。于实验第 2 ,4 ,6周末各组随机抽取 8只大鼠 ,收集 2 4h尿标本后处死大鼠 ,分离肾组织 ,观察肾组织病变。用考马斯亮蓝法检测 2 4h尿蛋白含量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组织WT1 的表达。结果 第 2周末 ,肾病组、激素组、αD3组及联合组大鼠 2 4h尿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第 4周及第 6周末 ,肾病组大鼠尿蛋白逐渐上升 ,激素组、αD3组及联合组尿蛋白降低 ,均低于同时间点肾病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WT1 表达仅见于肾小球 ,肾小管几乎无表达。第 2周末 ,肾病组、激素组、αD3组及联合组大鼠WT1 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第 4及第 6周末 ,肾病组WT1 表达进一步减弱 ,激素组、αD3组及联合组WT1 的表达增加

2004 Vol. 6 (03): 195-198 [摘要] ( 3899 ) [HTML 1KB] [PDF 1262KB] ( 1339 )
199 宫内窘迫后胎鼠肾脏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及意义
吴捷, 杨丽, 魏克伦

目的 缺血缺氧性肾损伤的发生过程有炎症反应参与 ,而这种炎症反应的发生与细胞粘附分子有关 ,其中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可上游调节并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而致肾损伤。该文旨在探讨宫内急性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时ICAM 1在胎鼠肾脏炎症反应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钳夹孕 2 1日龄大鼠供应子宫的血管制备胎鼠宫内不同程度缺血缺氧模型和再灌注不同时间模型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动态观察ICAM 1的变化 ,同时应用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 ICAM 1在假手术组胎鼠肾组织即有少量表达 ,表达部位主要在近曲小管。比较肾皮质近曲小管ICAM 1的表达情况显示 :宫内缺血缺氧后 ,在 35min和 4 5min表达增强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与假手术组相比 ,宫内缺血缺氧 15min后再灌注 2h ,ICAM 1表达即明显增强 (P <0 .0 1) ,15h达高峰 ,再灌注 30h时表达仍强于假手术组 (P <0 .0 5 )。病理学改变 :缺血 15min再灌注 15h病理改变最明显 ,肾组织普遍充血和渗出 ,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 ,肾小管普遍空泡变性 ,伴细胞核模糊 ,细胞崩解 ,基底膜阶段性断裂 ,尤以近曲小管明显。结论 宫内急性缺血和再灌注后胎肾存在炎症反应 ;宫内急性缺血缺氧可以导致ICAM 1表达增强 ,其表达变化与病理学改变一致 ,提示ICAM 1

2004 Vol. 6 (03): 199-202 [摘要] ( 3912 ) [HTML 1KB] [PDF 1490KB] ( 1195 )
203 内毒素血症对新生鼠脑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王华, 杜秀华, 吴玉斌

目的 在脑的正常发育及一些病理条件下 ,一氧化氮合酶 (NOS)发挥一定作用 ,但不同亚型的NOS作用不同。该研究观察正常新生鼠脑以及内毒素血症时新生鼠脑 3种一氧化氮合酶 (NOS)亚型蛋白的表达 ,并探讨脂多糖 (LPS)和地塞米松 (DXM)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生后健康 7日龄Wistar大鼠 6 8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内毒素血症组 (腹腔内注射E .coliLPS 5mg kg)及DXM组 (LPS 5mg kg +DXM 10mg kg) ,分别于用药后2 ,4 ,6 ,2 4h取脑进行NO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正常对照组新生大鼠脑神经元型NOS(nNOS)明显表达 ,内皮型NOS(eNOS)微弱表达 ,诱导型NOS(iNOS)无表达。LPS腹腔注射后 4hnNOS表达开始增加 ;eNOS及iNOS表达于 6h开始增加 ,3者表达均于 2 4h时达高峰 ;3种NOS表达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脑皮质、海马、下丘脑、脑室旁核团、纹状体神经细胞。除此之外 ,nNOS在梨状皮质有较强表达 ,eNOS及iNOS在血管内皮细胞呈微弱表达。3种NOS亚型蛋白表达在DXM注射后 2~ 6h受到明显抑制 ,并持续至用药后 2 4h。结论 正常新生鼠脑表达nNOS及eNOS ,无iNOS表达 ;LPS诱导 3种NOS亚型的表达 ,其表达的部位及受诱导表达的程度亦不同 ,提示NOS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及LPS诱导的内毒素血症脑损伤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 ,DXM具有神

2004 Vol. 6 (03): 203-206 [摘要] ( 3725 ) [HTML 1KB] [PDF 1339KB] ( 1215 )
211 幼年性息肉病不典型增生分子机制研究
薛娟, 金宁, 冯振卿, 陈荣华, 张尉泽, 杨菱芳

目的 幼年性息肉病是一种少见疾病。目前认为其息肉局部可发生不典型增生改变 ,然而其不典型增生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该文旨在探讨幼年性息肉病不典型增生的病变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 5例幼年性息肉病的 2 4枚不典型增生息肉和 11枚无不典型增生息肉标本以及 5例小儿正常结肠粘膜、32例单发结、直肠幼年性息肉和 10例大肠癌标本的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P5 3蛋白 (DO 7)和P2 1waf1蛋白的表达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上述标本P5 3mRNA的表达。结果 PCNA标记指数均值、P5 3阳性表达率、P5 3阳性面积以及P5 3mRNA阳性表达率在幼年性息肉病不典型增生组均明显高于无不典型增生组 ;P2 1waf1阳性表达在上述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5 3蛋白、P5 3mRNA与PCNA表达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PCNA、P5 3基因异常与幼年性息肉病不典型增生的形成有关 ,P5 3基因参与诱导细胞增殖。

2004 Vol. 6 (03): 211-215 [摘要] ( 3609 ) [HTML 1KB] [PDF 1546KB] ( 1598 )
216 疑难病研究——全身性播散性隐球菌病
刘玲, 杨于嘉, 尹飞, 张国元, 郑湘榕

该文通过 1例全身性播散性隐球菌病的疑难病例分析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隐球菌病的认识。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深部真菌病 ,起病隐袭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易漏诊 ,误诊。诱因有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抗代谢药物、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慢性疾病和长期静脉插管、留置导尿管等。临床表现包括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及肝功能损害、皮肤、肺、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 ,取病灶组织或渗液作墨汁染色 ,可见特有形态的隐球菌 ,亦可作真菌培养或淋巴结活检找到隐球菌确诊 ;鉴别诊断主要与结核性脑膜炎、败血症和淋巴瘤等鉴别 ;治疗主要是在使用 2~ 3种抗真菌药物的同时加强支持治疗。

2004 Vol. 6 (03): 216-218 [摘要] ( 3804 ) [HTML 1KB] [PDF 1027KB] ( 1933 )
219 新生儿窒息血浆神经肽Y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周辉, 王浙东, 钱镜秋, 张金莲, 徐杰, 陈瑞新

目的 近年来神经肽在成人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但在新生儿窒息中的作用报道较少。该文探讨新生儿窒息血浆神经肽Y(NPY)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窒息新生儿 34例 ,其中轻度窒息 18例 ,重度窒息 16例及正常对照组 14例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NPY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NSE。结果 窒息新生儿NPY ,NSE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NPY为 16 6 .6 2± 15 .71ng L ,182 .4 1± 17.5 8ng L ;NSE为 16 .0 2± 1.93μg L,18.39±1.4 2 μg L。两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 (P <0 .0 1,P <0 .0 5 )。并且NPY与NSE呈正相关 (r =0 .6 5 5 ,P <0 .0 1)。结论 窒息新生儿NPY和NSE水平均显著升高 ,其水平高低与窒息程度密切相关 ,可作为判断新生儿窒息的参考指标之一。

2004 Vol. 6 (03): 219-220 [摘要] ( 3838 ) [HTML 1KB] [PDF 607KB] ( 1305 )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杂志简介
编委成员
杂志订阅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平台

立文悉通 - 专业SCI论文服务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丁香客
中国新闻网
万方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美国PubMed
本刊参考文献的著录要求
版权所有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电话:0731-84327402  传真:0731-84327922 E-mail: cjcp1999@cs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湘ICP备170217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