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中文版
  English Version
  ISSN 2096-9228(online)
ISSN 1008-8830(print)
CN 43-1301/R
 
 
2014年 16卷 3期
刊出日期 2014-03-15

消化系统疾病专题
论著·临床研究
论著·实验研究
临床经验
病例报告
消化系统疾病专题
22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结节性胃炎组织病理学表现的关系
张娟, 李在玲, 隋静, 崔荣丽, 金珠, 周丽雅

目的 探讨儿童结节性胃炎的病理学特征以及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213 例具有上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的儿童纳入研究,按镜下表现分为结节性胃炎组和非结节性胃炎组。应用改良悉尼标准评估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特征。比较两组间Hp 感染、胃炎程度和淋巴滤泡形成的发生率。结果 共38 人(17.8%)诊断为结节性胃炎。与非结节性胃炎组相比,结节性胃炎组Hp 感染率(86.8% vs 14.3%,P<0.01)、胃黏膜中-重度炎症比率(81.6% vs 15.4%,P<0.01)和淋巴滤泡形成比率(52.6% vs 10.3%,P<0.01)均增高。结节性胃炎对诊断Hp 感染的特异度为96.8%,阳性预测值为86.8%。在Hp 感染的58 人中33 人(56.9%)存在结节性胃炎,而Hp 阴性155 人中仅5 人存在结节性胃炎(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 感染与非Hp 感染患儿相比,胃黏膜中-重度炎症表现(86.2% vs 5.2%,P<0.01)和淋巴滤泡形成(84.2% vs 14.9%,P<0.01)比率更高。不同部位胃组织的Hp 定植量、炎症程度、活动程度在结节性胃炎组和非结节性胃炎组中均不相同(P<0.01)。结论 结节性胃炎为儿童Hp 感染的一种特殊征象,其病理多呈中-重度炎症改变,是提示Hp 感染的内镜指标,应考虑Hp 根除治疗。

2014 Vol. 16 (3): 225-229 [摘要] ( 5478 ) [HTML 1KB] [PDF 1114KB] ( 1044 )
230 三联疗法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Hot!
赵红梅, 欧阳红娟, 段柏平, 徐斌, 陈志勇, 唐娟, 游洁玉

目的 探讨以质子泵抑制剂(PPI)为基础的三联疗法联合布拉氏酵母菌对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和副作用的影响,以寻求更有效且副作用小的Hp 根除方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确诊为Hp 感染的患儿240 例,随机分为三联疗法组和益生菌组,每组120 例。三联疗法组给予阿莫西林[40 mg/(kg·d),Tid]、克拉霉素[15 mg/(kg·d),Bid]和奥美拉唑[0.7~0.8 mg/(kg·d),Qd]进行治疗,益生菌组在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增加布拉氏酵母菌(250 mg,Bid),疗程均为14 d。治疗过程中由患儿家长记录不良反应。停药4 周后复查13C 呼气试验评估Hp 根除情况,比较两组根除率及副作用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三联疗法组Hp 根除率为75.8%(91/120),益生菌组为85.0%(102/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副反应发生率比较:恶心、呕吐、腹痛在益生菌组稍低于三联疗法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口腔炎、便秘、腹泻在益生菌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三联疗法组(均P<0.05)。结论 三联疗法联合布拉氏酵母菌并不能显著提高Hp 的根除率,但能明显降低治疗过程中口腔炎、便秘及腹泻的发生率。

2014 Vol. 16 (3): 230-233 [摘要] ( 6731 ) [HTML 1KB] [PDF 1102KB] ( 1851 )
234 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法治疗过敏性紫癜患儿的预后分析
蔡华波, 李永柏, 赵辉, 周少明, 赵晓东

目的 分析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对过敏性紫癜(HSP)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153 例HSP 患儿分为Hp 感染治疗组(22 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1 周“三联”根除Hp 方案治疗;Hp 感染对照组(21例)及Hp 感染阴性组(110 例),均给予常规治疗。随访3 组患儿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6%(19/22),对照组有效率为90%(19/21),阴性组有效率为85%(94/110),3 组患儿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SP 复发率为14%(3/22),对照组复发率为24%(5/21),阴性组复发率为31%(34/110),3 组患儿复发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36%,40/110)和对照组患儿(33%,7/21)紫癜性肾炎(HSPN)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治疗组(5%,1/22)(均P<0.05),而对照组与阴性组间HSPN 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Hp 感染的HSP 患儿予1 周“三联”根除Hp 方案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HSPN 的发生率。

2014 Vol. 16 (3): 234-237 [摘要] ( 5592 ) [HTML 1KB] [PDF 1091KB] ( 1161 )
238 幽门螺杆菌在小儿梅克尔憩室中的检出率及临床意义
周诗琼, 梅红, 段栩飞, 叶国刚, 王宝香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梅克尔憩室(MD)患儿MD 组织中的检出率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5 例MD 并出血组和36 例MD 并非出血组患儿MD 组织和胃组织Hp 的检出率,比较其在两组组织中及不同临床特征出血患儿的MD 组织中的检出率差异。结果 出血组MD 组织Hp 阳性检出率76%(34/45)高于非出血组47%(17/36)(P<0.05);出血组胃组织Hp 阳性检出率[87%(39/45)] 与非出血组[67%(24/36)]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 并出血患儿MD 组织中Hp 检出率与患儿年龄、性别、术前出血次数、每次出血量、MD 长度、MD 基底直径和病理类型无关(均P>0.05),与MD 位置、是否伴有溃疡及溃疡深浅有关(均P<0.05)。Spearman 相关分析显示出血组患儿MD 组织与胃组织中Hp 阳性检出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Hp 在MD 并发出血患儿MD 组织中有较高的检出率,Hp 感染在MD 并出血患儿的出血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2014 Vol. 16 (3): 238-241 [摘要] ( 4602 ) [HTML 1KB] [PDF 1382KB] ( 854 )
242 紧密连接蛋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的关系研究
李炜, 江米足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原因,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紧密连接结构和功能受损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在Hp 相关性胃病发病中的作用近年来受到关注。紧密连接由多种蛋白及分子组成,包括3 种完整的膜蛋白(咬合蛋白、闭合蛋白、连接黏附分子)和1 种胞浆蛋白(闭合小环蛋白)。该文主要阐述各种紧密连接蛋白的组成及功能,Hp 感染所致紧密连接蛋白功能的变化及其与相关胃病发病的关系,以及增强紧密连接蛋白功能在Hp 相关性胃病防治中的意义。
2014 Vol. 16 (3): 242-247 [摘要] ( 5179 ) [HTML 1KB] [PDF 1168KB] ( 1280 )
248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新思考
叶国钦
幽门螺杆菌(Hp)是具有高感染率的慢性感染性致病菌。Hp 感染了全球半数以上的人口,大部分成人Hp 感染在儿童期获得。虽然儿童患消化性溃疡并不多见,但是Hp 感染是儿童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并与儿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慢性腹泻和复发性腹痛等的发病密切相关。Hp 感染还可能参与某些胃肠外的疾病,如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特发性自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荨麻疹等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与成年后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心脑血管疾病、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等有关。Hp 感染可给儿童一生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也会带来许多经济社会问题。该文针对儿童Hp 感染流行病学、胃Hp 感染与口腔Hp 的相关性、Hp 感染的检测方法及Hp 预防与治疗等的进展予以综述。
2014 Vol. 16 (3): 248-254 [摘要] ( 6944 ) [HTML 1KB] [PDF 1210KB] ( 2006 )
论著·临床研究
255 儿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XIAP基因突变筛查
欧丹艳, 罗建明, 袁媛

目的 了解X 连锁凋亡抑制因子(XIAP)基因突变和序列变异在儿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中的发生情况。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直接测序方法,对2009 年1 月至2012年12 月诊断为HLH 的65 例患儿(病例组)及70 例健康儿童(对照组)XIAP 基因外显子(1-1、1-2、2~6)编码区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在HLH 患儿XIAP 基因外显子编码区未发现突变;仅在XIAP 外显子5 发现1 个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5956583,但此SNP 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由XIAP 基因突变导致的儿童HLH 可能比较罕见;XIAP 基因SNP 位点rs5956583 可能与儿童HLH 发病关系不大。

2014 Vol. 16 (3): 255-258 [摘要] ( 4830 ) [HTML 1KB] [PDF 1168KB] ( 863 )
259 宁夏苯丙酮尿症患儿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外显子7突变分析
毛新梅, 何江, 刘媛, 李晓强, 余伍忠, 高治会, 蔡晶

目的 探讨宁夏地区苯丙酮尿症(PKU)患儿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外显子7 突变类型及频率,为该地区PKU 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PCR 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对宁夏73 例经典型PKU 患儿(回族39 例,汉族34 例)的146 个PAH 等位基因外显子7 及其旁侧内含子区域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共检测出6 种突变基因型,分别是R243Q(14.4%)、R241C(6.8%)、IVS7+2T → A(2.7%)、L255S(0.7%)、G247V(0.7%)和G247R(0.7%)。外显子7 突变基因总频率为26.0%(38/146),包括错义突变和剪接位点突变两种。回族患儿R241C 等位基因突变检出率高于汉族(10% vs 3%,P<0.05)。结论 宁夏地区PKU 患儿PAH 基因外显子7 突变频率最高的是R243Q,其次为R241C;回族和汉族PKU 患儿R241C 等位基因突变率不同。

2014 Vol. 16 (3): 259-262 [摘要] ( 5186 ) [HTML 1KB] [PDF 1194KB] ( 1141 )
263 直立倾斜试验受试儿童心理恐惧的评估
储卫红, 吴礼嘉, 王成, 林萍, 李芳, 祝立平, 冉静, 邹润梅, 刘德宇

目的 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T)的不同倾斜角度及不同试验反应对受试儿童心理恐惧的影响。方法 不明原因晕厥或先兆晕厥儿童107 例,年龄5.5~17.8(12.0±2.8)岁,男52 例,女55 例,随机选取60°、70°或80°进行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BHUT 阴性者保持同一倾斜角度进行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倾斜试验(SNHUT)。采用Wong-Baker 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在试验结束时让受试儿童对HUTT 过程中心理恐惧程度进行自我评定。结果 倾斜角度为60°、70°、80°的3 组受试儿童HUTT 阳性率、血流动力学改变、反应类型分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60°、70°、80° 3 种倾斜角度对受试儿童心理恐惧程度的影响呈递增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UTT 阳性儿童(n=76)心理恐惧程度明显高于HUTT 阴性儿童(n=31)(P<0.01)。结论 HUTT 可引起受试儿童心理恐惧;60°、70°、80° 3 种倾斜角度受试儿童心理恐惧呈递增趋势,但差异不显著;HUTT 阳性反应可显著增加受试儿童心理恐惧。

2014 Vol. 16 (3): 263-267 [摘要] ( 4204 ) [HTML 1KB] [PDF 1291KB] ( 725 )
268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患儿左心室功能的评价
陈晓旭, 张玲, 王鲲, 符颖, 周鹏翔, 周欣彤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全容积成像技术在评价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左心室整体和局部收缩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3 例KD 患儿(无冠状动脉病变33 例、冠状动脉病变40 例)与35 例正常对照儿童进行M 型超声及RT-3DE 全容积成像技术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计算左室容积-时间曲线和节段的速度-时间曲线,比较无冠状动脉病变组、冠状动脉病变组及正常组间的各项指标。结果 常规M 型超声测量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组LEVF 低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和对照组(P<0.05),而无病变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3DE 测量的LEVF 3 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冠状动脉病变组最低,无病变组次之,正常组最高。RT-3DE 室壁节段性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组Tmsv16-SD、Tmsv12-SD 均较无冠状动脉病变组和正常组增高(P<0.05),且Tmsv6-SD 高于正常组(P<0.05);无冠状动脉病变组Tmsv16-SD 较正常组增高(P<0.05)。结论 应用RT-3DE 全容积成像技术可以定量评价KD 患儿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功能;此技术可为临床定量评价左心室整体、局部功能及心室协调性提供一种可行且准确的新方法。
2014 Vol. 16 (3): 268-271 [摘要] ( 4976 ) [HTML 1KB] [PDF 1627KB] ( 755 )
272 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张会平, 王丽, 钱继红, 蔡康, 陈颖虹, 张庆立, 俞慧菊

目的 评价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119 例轻症HFMD 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59 例)和对照组(60 例)。试验组应用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首次使用1 h 内喷4 次,以后每隔1 h 喷1 次;2 日以后,一日4 次,每次2~3 揿,连续用药7 d。对照组采用安慰剂,用法同试验组。两组均加用“抗病毒口服液”口服。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口腔溃疡、皮疹、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发热等临床症状评分,评价治疗效果;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5~7 d 取咽拭子,用RT-PCR 法检测病毒载量以评价两组阴转率。结果 完成研究报告表规定内容的受试者试验组有57 例,对照组56 例。用药5~7 d 后,试验组肠道病毒总阴转率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综合疗效评价总显效率分别为89%、29%,总有效率分别为89%、43%,试验组的总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用药后两组均无头晕、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外周血三系指标均无明显下降。结论 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轻症HFMD 疗效确切,用药剂量小、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 Vol. 16 (3): 272-276 [摘要] ( 5348 ) [HTML 1KB] [PDF 749KB] ( 1221 )
277 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哮喘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细胞功能的影响
辛丽红, 王静, 王贞, 程玮, 张雯
目的 评价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哮喘患儿急性期、稳定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 细胞功能的影响,探讨MP 感染与哮喘的关系。方法 71 例患儿(支气管炎、肺炎、哮喘),分为无MP 感染对照组(无MP 感染的肺炎、支气管炎)、无MP 感染的哮喘组、MP 感染的哮喘组;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各组患儿急性期、稳定期BALF 中CD3+、CD4+、CD8+T 细胞和CD4+/CD8+ 水平。结果 哮喘患儿无论在急性期还是稳定期,BALF 中CD3+、CD4+、CD8+ 和CD4+/CD8+ 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急性期,CD3+、CD4+ 较对照组有所降低,CD8+ 上升,而CD4+/CD8+ 则有明显降低(P<0.05);稳定期,CD3+、CD4+及CD4+/CD8+ 低于对照组,CD8+ 稍有上升(P<0.05)。MP 感染哮喘患儿与非感染哮喘患儿相比较,急性期CD3+、CD4+ 显著下降,CD8+ 升高(P<0.05)、CD4+/CD8+ 显著下降(P<0.05);稳定期CD3+、CD4+、CD8+ 无明显差异(P>0.05),CD4+/CD8+ 明显下降(P<0.05)。结论 MP 感染的哮喘患儿在急性期和稳定期可使气道T 细胞功能明显降低,进而引起免疫紊乱,提示MP 可能与哮喘发病有关。
2014 Vol. 16 (3): 277-280 [摘要] ( 5219 ) [HTML 1KB] [PDF 1256KB] ( 1171 )
281 儿童反复咯血的病因及临床诊治分析
陈和斌, 陆小霞, 蒋鲲
目的 分析儿童反复咯血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以提高儿科医师对小儿反复咯血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收集1996 年1 月至2013 年2 月39 例反复咯血患儿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对其起病年龄、病因、咯血量、影像学改变、治疗方法及随访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 例反复咯血患儿中,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16 例(41%),肺血管畸形8 例(21%),肺动静脉瘘7 例(18%),支气管扩张症3 例(8%),肺结核和肺囊性纤维化各2 例(5%),肺肿瘤1 例(3%)。肺部增强CT 扫描和肺动脉-支气管动脉造影发现35 例患儿肺部有不同程度的影像学改变。反复咯血患儿以Ⅰ度(51%)和Ⅱ度(28%)咯血为主,Ⅲ度(21%)咯血少见。39 例患儿根据不同病因经相应的治疗后咯血均得到有效控制,随访0.5~5 年,除3 例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患儿失访外,其余患儿均未再次发生咯血。结论 反复咯血患儿的病因以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为主,肺部增强CT 扫描和肺动脉-支气管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反复咯血患儿病因的重要方法,应根据患儿不同的病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2014 Vol. 16 (3): 281-284 [摘要] ( 5783 ) [HTML 1KB] [PDF 1285KB] ( 1243 )
285 早期应用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
周文莉, 周琪, 李丛, 武辉

目的 观察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按照不同时间和不同剂量气管内应用PS 对胎龄≥ 35 周及氧合指数(OI)在10~20的RDS 患儿的有效性。治疗1 组(n=58)入院6 h 内应用PS 50 mg/kg,治疗2 组(n=58)在入院6 h 内应用PS70 mg/kg,对照组(n=59)在入院6 h 内不给予PS,入院6 h 后若单纯应用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后病情无缓解应用PS 50 mg/kg,各组用药后观察12 h 无缓解可以给予第二剂PS 50 mg/kg。结果 3 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 组住院费用及机械通气时间低于治疗1 组和对照组,且治疗1 组低于对照组;治疗2 组住院时间和呼吸机相关肺炎比率低于治疗1 组和对照组;治疗1 组和治疗2 组的PS 2 次及以上应用率、最高OI 值、CPAP 应用时间及气漏综合征、肺动脉高压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足量应用PS 可减少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PS 2 次应用、住院费用及RDS 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

2014 Vol. 16 (3): 285-289 [摘要] ( 5353 ) [HTML 1KB] [PDF 1322KB] ( 1315 )
论著·实验研究
290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新生大鼠感染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增生与凋亡的影响
徐发林, 郭佳佳, 庄方莉, 张彦华, 王彩红, 安蕊
目的 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新生大鼠感染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增生与凋亡的影响。方法 2 日龄新生大鼠26 只随机分为3 组:对照组(腹腔注入等量生理盐水)、脂多糖(LPS)组(腹腔注入0.6 mg/kg LPS)及EPO 干预组(腹腔注入0.6 mg/kg LPS + 5 000 U/kg EPO),各组均连续注药5 d,同时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50 mg/kg,Qd,连续5 d),最后1 次用药24 h 后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BrdU 和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 EPO 干预组、LPS组脑组织海马齿状回单位面积内神经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EPO 干预组与LPS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PO 干预组BrdU 阳性表达较LPS 组显著增多(51±9 vs 29±6),但仍较对照组(67±12)减少(P<0.05)。EPO 干预组活化的Caspase-3 阳性表达较LPS 组显著减少(27.9±1.5 vs 34.0±1.3),但仍多于对照组(21.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O 可促进感染性新生大鼠脑损伤后海马区新生神经细胞的增生并减轻神经细胞的凋亡。
2014 Vol. 16 (3): 290-294 [摘要] ( 4359 ) [HTML 1KB] [PDF 3563KB] ( 933 )
295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远期焦虑行为的影响 Hot!
汤琴, 刘芙蓉, 罗娅丽, 黑明燕

目的 了解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恢复期大鼠焦虑行为的变化,并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干预来探讨IGF-1 对HIBD 大鼠远期焦虑行为的影响和相关机制。方法 将90 只新生7日龄(P7)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HIBD 组和HIBD+IGF-1 组,每组30 只。Rice 法制作新生大鼠HIBD 模型,HIBD+IGF-1 组于缺氧缺血(HI)后即刻腹腔注射IGF-1(0.2 mg/kg),其余两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各组于P21 和P28 时采用高架十字迷宫检测动物的焦虑行为,并于P14、P21、P28 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结果 P21、P28 时,HIBD 组和HIBD+IGF-1 组的开放臂停留时间和开放臂停留时间比率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但HIBD 组与HIBD+IGF-1 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这两个时间点开放臂进入次数比率在3 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14 时各组的TH免疫染色阳性面积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21 和P28 时,HIBD 组和HIBD+IGF-1 组的TH 免疫染色阳性面积百分比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但HIBD 组与HIBD+IGF-1 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围产期HI 损伤可使大鼠青春期焦虑行为发生改变,其机制可能与脑黑质TH 表达的减少相关;初生时给予IGF-1 干预对大鼠HIBD 远期焦虑行为的异常不产生作用,且IGF-1 不影响脑黑质TH 的表达,大鼠青春期焦虑样行为的改变可能不受IGF-1 调控。

2014 Vol. 16 (3): 295-300 [摘要] ( 4593 ) [HTML 1KB] [PDF 2790KB] ( 935 )
301 1,25-(OH)2D3对哮喘小鼠肺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及Toll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谷惠茹, 栾斌, 乔俊英, 王亚哲, 李倩

目的 观察1,25-(OH)2D3 对哮喘小鼠气道重塑、肺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及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 30 只雌性BALB/c 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和1,25-(OH)2D3 干预组。采用卵清蛋白腹腔注射致敏联合雾化吸入激发建立哮喘小鼠模型,干预组于每次激发前0.5 h 给予腹腔内注射1,25-(OH)2D3,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鼠气道结构变化;采用RT-PCR 法从mRNA水平及免疫组化法从蛋白质水平检测HMGB1 及TLR4 表达的变化;同时对相关变量进行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 哮喘组气道壁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厚,干预组较哮喘组气道壁增厚程度明显减轻(P<0.05)。哮喘组HMGB1、TLR4 的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增高(均P<0.05);而干预组HMGB1、TLR4 的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哮喘组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均P<0.05)。肺组织内HMGB1 蛋白与TLR4 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HMGB1 mRNA 及TLR4 mRNA 的表达亦呈正相关(P<0.01)。结论 在哮喘气道重塑模型中,HMGB1 及TLR4 可能参与哮喘气道重塑过程;1,25-(OH)2D3 可改善哮喘小鼠气道重塑,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哮喘小鼠肺内HMGB1 及TLR4 的表达有关。

2014 Vol. 16 (3): 301-305 [摘要] ( 4886 ) [HTML 1KB] [PDF 2623KB] ( 1086 )
临床经验
306 纤维支气管镜在新生儿呼吸道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张爱民, 徐俊, 王娟梅, 黄芙蓉, 钟礼立, 林琳, 岳少杰
2014 Vol. 16 (3): 306-308 [摘要] ( 3330 ) [HTML 1KB] [PDF 1251KB] ( 830 )
309 儿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2例临床分析
常健, 张语桐, 冯丽华, 钟晓丹, 王立哲
2014 Vol. 16 (3): 309-312 [摘要] ( 3444 ) [HTML 1KB] [PDF 1219KB] ( 922 )
病例报告
313 心脏结构正常的胎儿心房扑动2例报告
鲁珊, 韩彤妍, 常艳美, 崔蕴璞, 陈小凤
2014 Vol. 16 (3): 313-314 [摘要] ( 3518 ) [HTML 1KB] [PDF 1005KB] ( 767 )
315 托吡酯治疗儿童Sturge-Weber综合征继发癫癎后并发青光眼1例
杨诺, 张波, 郝云鹏, 张艳凤, 陈银波
2014 Vol. 16 (3): 315-316 [摘要] ( 3622 ) [HTML 1KB] [PDF 958KB] ( 984 )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杂志简介
编委成员
杂志订阅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平台

立文悉通 - 专业SCI论文服务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丁香客
中国新闻网
万方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美国PubMed
本刊参考文献的著录要求
版权所有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电话:0731-84327402  传真:0731-84327922 E-mail: cjcp1999@cs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湘ICP备170217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