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中文版
  English Version
  ISSN 2096-9228(online)
ISSN 1008-8830(print)
CN 43-1301/R
 
 
2014年 16卷 8期
刊出日期 2014-08-15

论著·临床研究
论著·实验研究
临床经验
病例报告
综述
论著·临床研究
779 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母发光, 何海兰, 李晶
目的 分析发生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防治IPFI 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12 年1 月至2013 年3 月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48 例符合IPFI临床诊断的患儿和同期住院的不符合IPFI 临床诊断的106 例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应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明确IPFI 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真菌感染组的平均年龄、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非真菌感染组(P<0.01);真菌感染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长于非真菌感染组(P<0.01);真菌感染组的营养不良、有创机械通气、体内留置导管使用、口咽部真菌感染、并发腹泻等的比率高于非真菌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有创机械通气、腹泻、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年龄、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发生IPFI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怀疑婴幼儿IPFI 而相关病原学检查困难,如果存在有创机械通气、腹泻、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低血清白蛋白血症等高危因素时,应及时考虑IPFI 的可能,尽早开展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2014 Vol. 16 (8): 779-782 [摘要] ( 5366 ) [HTML 1KB] [PDF 956KB] ( 1345 )
783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肺胸膜病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胡媛, 卢美萍, 滕丽萍, 郭莉, 邹丽霞
目的 探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患儿肺胸膜病变(PLD)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判断病情、及时处理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360 例JIA 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行胸部X 线影像学检查,将患儿分为合并PLD 组和无PLD 组,分析JIA 伴肺胸膜病变(JIA-PLD)患儿的临床、影像学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 360 例JIA 患儿中,JIA-PLD 共43 例(11.9%),其中有呼吸系统症状者9 例(21%)。胸部影像学异常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肺炎(53.5%),其次为胸膜炎和/或胸腔积液(38.1%)。43 例JIA-PLD 中胸片正常而胸部CT 异常者4 例(9.3%)。<3 岁或≥ 12 岁年龄组PLD 发生率较高。全身型JIA 患儿PLD 发生率较高。与无PLD 组比较,PLD 组患儿贫血、外周血白细胞及免疫球蛋白G 升高、类风湿因子或抗核抗体阳性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 JIA-PLD 多发生于全身型JIA;PLD 好发于年龄<3 岁或≥ 12 岁者;伴有贫血、外周血WBC 及免疫球蛋白G 升高、类风湿因子或抗核抗体阳性者PLD 发生率高。PLD 影像学多表现为间质性肺炎,但由于患儿多缺乏呼吸系统表现,建议常规高分辨率胸部CT 检查以便临床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2014 Vol. 16 (8): 783-786 [摘要] ( 6170 ) [HTML 1KB] [PDF 960KB] ( 1202 )
787 高原地区儿童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学分析
夏燕亮, 葛眉, 王珍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气候条件下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为防治VAP 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该院2011 年6 月至2013 年6 月PICU 中 94 例VAP 患儿的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94 例VAP 患儿中,单一细菌感染22 例(23%),72 例(77%)为混合感染,混合感染菌株中以肺炎克雷伯菌与鲍曼不动杆菌两种细菌最为常见(17 例,27%)。分离出17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G- 菌)139 株(78%),以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G+ 菌)次之(26 株,15%),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感染(13 株,7%)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大多数G- 菌耐药性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仅对头孢哌铜/舒巴坦、亚胺培南高度敏感。G+ 菌存在多重耐药(耐甲氧西林),万古霉素对其有效。结论 高原地区VAP 的病原菌多为G- 菌,具有混合感染和耐药性,这对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制定VAP 的重点防控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2014 Vol. 16 (8): 787-790 [摘要] ( 6175 ) [HTML 1KB] [PDF 931KB] ( 1355 )
791 多项无创或低创检查联合对痰菌阴性儿童肺结核的诊断价值
罗汶鑫, 黄英, 李渠北, 韩洁
目的 探讨多项无创或低创检查联合[ 肺部CT 扫描、PPD 试验、血沉(ESR)、C- 反应蛋白(CRP)] 对痰菌阴性儿童肺结核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69 例肺结核儿童的临床资料,包括痰菌阴性161 例,痰菌阳性108 例,对两组临床特征及多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痰菌阴性肺结核儿童临床表现不典型;典型或相对特异的影像学征象较痰菌阳性组少;PPD 试验、ESR、CRP 在菌阴组的阳性率分别为39.1%、44.1%、56.5%,在菌阳组的阳性率分别为55.6%、79.6%、59.3%,两组比较,PPD 试验、ESR 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3 项或4 项无创或低创检查在两组的阳性率均达80% 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菌阴性组中有46 例行支气管镜术,40 例(87.0%)镜下发现有诊断价值的形态改变和(或)获得病原学/病理学诊断依据。结论 对于痰菌阴性儿童肺结核的诊断,联合肺部CT 扫描、PPD 试验、ESR、CRP 多项无创或低创检查可明显提高诊断率;若仍未能提供有力证据时,支气管镜术是十分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2014 Vol. 16 (8): 791-794 [摘要] ( 5101 ) [HTML 1KB] [PDF 958KB] ( 1302 )
795 按哮喘预测指数分组治疗在5岁以下喘息儿童中的应用
李亚琴, 薛海燕, 陈伟, 曹兰芳
目的 观察按哮喘预测指数(asthma predictive index, API)分组治疗在5 岁以下喘息儿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39 例5 岁以下喘息患儿,API 阳性组126 例,API 阴性组113 例,分别随机分为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组(ICS 治疗组)及孟鲁司特钠治疗组(LTRA 治疗组)。治疗开始4 周内2 组所用药物种类和剂量相同,在疾病稳定期(第4 周后)ICS 治疗组仅使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LTRA 治疗组仅使用孟鲁司特钠口服治疗,评估记录各组患儿不同时间点哮喘症状评分。结果 API 阳性组及阴性组在治疗后的前4 周,ICS和LTRA 2 种方法均有效,哮喘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2 个治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4 周时,2 种治疗方法仍有效,但API 阳性组中LTRA 治疗组较ICS 治疗组更有效;在API 阴性组中,LTRA 治疗组与ICS 治疗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5 岁以下的儿童喘息,在疾病稳定期,可根据不同的API 分组,选择不同治疗方案,以达到更有效地控制喘息的目的。
2014 Vol. 16 (8): 795-799 [摘要] ( 6952 ) [HTML 1KB] [PDF 937KB] ( 1562 )
800 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在1~4岁儿童喘息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Hot!
韩文, 谢勇, 任淑颖, 尹丽明, 冯晓英, 邓小红, 海新霞

目的 探讨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在1~4 岁儿童喘息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4 岁喘息患儿141 例(哮喘41 例、喘息性支气管炎54 例、支气管肺炎46 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非呼吸道疾病患儿30 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并观察喘息患儿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肺功能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儿TBFV 环形态以阻塞性改变为主(65%),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EF/VE)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哮喘组支气管舒张试验后TPTEF/TE、VPEF/VE 较试验前明显改善(P<0.05)。以TPTEF/TE、VPEF/VE 任意一个改善率≥ 15% 作为支气管舒张试验的阳性标准,潮气呼吸支气管舒张试验诊断哮喘的灵敏度为47%,特异度为84%。哮喘组患儿舒张试验前TPTEF/TE ≥ 23% 者的阳性率28%,TPTEF/TE<23% 者的阳性率为65%(P<0.05)。结论 1~4 岁喘息患儿肺功能损害以阻塞性通气障碍为主;潮气呼吸支气管舒张试验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哮喘气道可逆性特征;在1~4 岁儿童中以潮气呼吸支气管舒张试验诊断哮喘的敏感性不高,但在阻塞程度重的患儿中诊断意义相对较大。

2014 Vol. 16 (8): 800-804 [摘要] ( 6072 ) [HTML 1KB] [PDF 1107KB] ( 1426 )
805 早期一氧化氮吸入对低氧性呼吸衰竭早产儿的疗效研究
韦秋芬, 潘新年, 李燕, 冯琳, 姚丽平, 刘桂良, 蒙丹华, 许靖, 郭小芳, 刘先知
目的 探讨早期吸入一氧化氮(NO)在改善早产儿低氧性呼吸衰竭(HRF)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2~2013 年收治的胎龄≤ 34 周患HRF 的60 例早产儿随机分为NO 组和对照组(n=30)。2 组均接受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或机械通气治疗,同时NO 组吸入NO 治疗。比较2 组血气、并发症及转归等资料。结果 NO 组在治疗后12 h 血气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此后(≥ 24 h)随治疗时间的变化2 组氧合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辅助通气总时间及氧疗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动脉导管开放(PDA)、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及气胸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NO 组脑室内出血(IVH)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分别7%vs 17%,3% vs 13%;P<0.05)。结论 早期吸入NO 能改善早产儿氧合状态,降低早产儿病死率,但不能降低BPD 发生率及机械通气或nCPAP 辅助通气总时间及氧疗时间;吸入NO 治疗可能对HRF 早产儿有脑保护作用,且未增加临床并发症发生。
2014 Vol. 16 (8): 805-809 [摘要] ( 5772 ) [HTML 1KB] [PDF 993KB] ( 1498 )
810 TGF-β1 和PAI-1 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中的表达及意义
张金凤, 黄润忠, 黄冠芬, 欧伟明, 李剑峰, 陈锦金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与转化生长因子-1(TGF-β1)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PAI-1)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 年1 月至2012 年12 月间胎龄≤ 32 周并存活28 d 以上极低出生体重儿96 例的临床资料,其中BPD 组21 例,非BPD 组75 例。采用ELISA 法测定2 组患儿血液中TGF-β1、PAI-1 的表达。结果 BPD 组TGF-β1 和PAI-1 在生后第7、14、21 天表达逐渐增高,且高于同时间点非BPD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非BPD 组在生后第7、14、21 天TGF-β1 及PAI-1 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D 组患儿血液中TGF-β1 及 PAI-1 表达增高,BPD 的发病过程可能与TGF-β1 及 PAI-1 高表达有关。
2014 Vol. 16 (8): 810-813 [摘要] ( 6218 ) [HTML 1KB] [PDF 1002KB] ( 1071 )
814 肠内营养开始时间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消化功能及生长速度的影响
于新颖, 范玲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适宜的肠内营养开始时间,观察不同肠内营养开始时间对VLBWI 消化功能、生长速度及院内感染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NICU 病区2012 年2~12 月入院的全部VLBWI,根据肠内营养开始时间,将其分为3 组,即≤ 3 d 组(116 例)、4~6 d 组(36 例)、≥ 7 d 组(26 例)。分析不同肠内营养开始时间对消化功能、生长速度及院内感染率等的影响。结果 ≤ 3 d 组生后1 周奶量明显高于另2 组,≤ 3 d 组及4~6 d 组生后2 周、3 周奶量明显高于≥ 7 d 组。3 组生长速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d 组中心静脉置管时间明显短于另外2 组,≥ 7 d 组达全肠内营养的时间明显长于另外2 组。≤ 3 d组院内感染率(13.8%)明显低于≥ 7 d 组(46.2%)。结论 肠内营养开始时间对VLBWI 生长速度无影响,但早期开始肠内营养能促进其胃肠功能成熟,利于奶量增长,能更快达到全肠内营养,缩短中心静脉置管时间,降低院内感染率。
2014 Vol. 16 (8): 814-819 [摘要] ( 4569 ) [HTML 1KB] [PDF 995KB] ( 1080 )
820 新生儿黄疸研究现状的共词分析
鲍珊, 杨晓燕, 唐军, 伍金林, 母得志
目的 将共词分析引入新生儿黄疸的现状研究,通过对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现状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目前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趋势。方法 在中国知网以“新生儿”“黄疸”为自由词,限定期刊年限为2009 年1 月至2013 年7 月,通过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收录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利用Excel 2013 进行关键词统计及分析,通过Ucinet 6.0 及Netdraw 描绘共现分析图,展示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共篇关系。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2 054 篇,提取高频关键词44 个,成功展示国内目前新生儿黄疸的研究热点,通过共现分析图的呈现,描绘了不同高频关键词的内在联系。结论 国内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表现及诊断的研究已比较深入,但病因机制和治疗措施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4 Vol. 16 (8): 820-823 [摘要] ( 6245 ) [HTML 1KB] [PDF 1671KB] ( 1594 )
824 儿童克罗恩病10 例临床分析
唐硕, 吴小平, 游洁玉
目的 探讨儿童克罗恩病(CD) 的临床特点,并对其治疗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间10 例确诊为CD 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其临床表现、内镜表现及内镜下黏膜活检病理特点、腹部B 超、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等。结果 患儿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便血为主,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生长发育障碍及营养障碍,肠外表现以发热为主。肠镜检查常见表现为非连续性阶段性黏膜充血、糜烂、黏膜呈鹅卵石样增生病变、黏膜溃疡等。腹部B 超检查示肠壁的不均匀阶段性增厚。病理表现主要为固有膜内较多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浸润,黏膜腺体部分萎缩。疾病缓解期CRP 明显低于急性发作期及疾病复发期(P<0.05);疾病缓解期ESR 低于疾病复发期(P<0.05)。疾病初期儿童CD 活动指数(PCDAI)评分为轻度的患儿,使用5 氨基水杨酸(5-ASA)联合肾上腺皮质激素口服治疗诱导缓解率为100%,维持缓解率为67%;PCDAI 评分为中/重度的患儿,使用5-ASA 联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部分缓解率为100%,但维持缓解效果欠佳,疾病复发率高。结论 儿童CD 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均缺乏特异性。ESR 及CRP 可作为疾病进展评估的指标。5-ASA 在儿童CD 的诱导和维持缓解中有一定的疗效。治疗转归与疾病初期PCDAI 评分的高低有一定的相关性。
2014 Vol. 16 (8): 824-828 [摘要] ( 5294 ) [HTML 1KB] [PDF 4641KB] ( 1387 )
829 左乙拉西坦联合短程氯硝西泮治疗儿童Rolandic良性癫癎睡眠中癫癎电持续状态的效果
苏堂枫, 徐三清, 陈玲
目的 探讨左乙拉西坦(LEV)联合短程氯硝西泮(CZP)治疗儿童Rolandic 癫癎(BECCT)睡眠中癫癎电持续状态(ESES)的效果。方法 采用24 h 便携式动态脑电(AEEG)或3 h 视频脑电(VEEG)监测,以非快速动眼(NREM)睡眠期出现持续广泛性棘慢波发放占整个NREM 期的85% 以上作为ESES 的诊断标准,回顾分析15 例(男9 例,女6 例)诊断为ESES 的BECCT 患儿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点。患儿在口服LEV[20~40 mg/(kg · d)] 基础上联合2 个月短程CZP,并随访6~18 个月。结果 15 例患儿早期给予LEV 单药治疗过程中复查EEG 无改善或同时有癫癎发作,继而给予联合治疗(LEV+ 短程CZP);治疗后第1、6 个月复查,14 例患儿EEG 放电明显减少(仅Rolandic 区少量放电)或消失,发作完全控制,1 例随访过程中ESES复发并癫癎发作2 次,重复上述联合治疗方案后第1、6 个月复查,EEG 正常范围,再次随访8 个月无发作。结论 LEV 联合短程CZP 对BECCT 患儿ESES 的控制相对理想、副作用少。
2014 Vol. 16 (8): 829-833 [摘要] ( 5835 ) [HTML 1KB] [PDF 2117KB] ( 1526 )
834 头颅磁共振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色念珠菌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胡惠丽, 胡冰, 陈荷英, 陈天明, 李绍英, 程华, 刘钢
目的 中枢神经系统白色念珠菌病(CNSC)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目前尚无快速、特异性诊断手段。该研究旨在探讨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在CNSC 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10 例CNSC 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0 例患儿中9 例在入院后8 d 内进行了头颅MRI 检查,其中5 例同时行增强MRI。9 例患儿中,8 例呈脑膜脑炎改变,6 例伴程度不等的脑萎缩改变,其中1 例出现脑积水伴脑脓肿改变,1 例伴有脑白质病变。6 例患儿在入院后MRI 初查时发现感染后脑血管炎表现,包括脑梗死(2 例)、静脉窦栓塞(3 例)及MoyaMoya 样改变(1 例)。3 例患儿经增强MRI 扫描证实存在感染性肉芽肿病变。结合临床,8 例患儿在MRI 检查后疑诊CNSC。7 例患儿在病原学检查结果回报前加用抗真菌治疗。6 例患儿抗真菌治疗3~4 周后上述MRI 病变好转。后经脑脊液培养10 例患儿均确诊为CNSC。结论 头颅MRI 检查,尤其增强头颅MRI,对CNSC 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开展病例对照研究。
2014 Vol. 16 (8): 834-839 [摘要] ( 5478 ) [HTML 1KB] [PDF 2111KB] ( 1171 )
840 中国山西人群中叶酸代谢基因MTRR 和MTHFR 与复杂先天畸形关联研究
张勤, 白宝玲, 刘晓真, 苗春越, 李会莉
目的 探讨叶酸代谢基因蛋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TRR)和5,10 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是否与复杂先天畸形相关,进一步研究其是否与三胚层发育来源的复杂先天畸形相关。方法 选取中国山西省250 例出生缺陷病例(包括先心病、神经管畸形和颅面畸形等复杂先天畸形)为研究对象,选择MTRR 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 rs1801394 和MTHFR 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801133,利用SNaPshot 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并与420 例正常对照人群进行比较。结果 rs1801394 和 rs1801133 分别与多个先天出生缺陷有关。在隐性模型下,rs1801394 GG 基因型和rs1801133 CC 基因型的个体发生先天缺陷的概率低, 为出生缺陷的保护性因素。rs1801133 隐性纯合作为保护性因素与外胚层和内胚层器官来源复杂先天畸形相关,rs1801394 隐性纯合作为保护性因素与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器官来源的复杂先天畸形相关。结论 中国山西人群中叶酸代谢基因MTRR 和MTHFR 与复杂先天畸形相关,并与胚层发育相关。
2014 Vol. 16 (8): 840-845 [摘要] ( 5671 ) [HTML 1KB] [PDF 1120KB] ( 1510 )
846 广州地区汉族儿童白细胞介素-6 基因174 位点及肿瘤坏死因子β 基因NcoI 位点多态性分析
韦艳丹, 曾华松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174)位点及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NcoI 位点多态性在广州地区汉族儿童中的分布特征,为IL-6(-174) 及TNFβNcoI 位点多态性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相关性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选取481 名广州汉族儿童,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多聚酶链(ASPCR)和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对IL-6(-174) 及TNFβNcoI 位点进行基因水平多态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了不同种族间的分析比较。结果 广州地区汉族儿童群体IL-6(-174)位点基因型均为G/G,广州地区汉族人群该位点变异不属常见变异或不存在变异;TNFβNcoI 位点有TNFβ1*1、TNFβ1*2、TNFβ2*2 3 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4.7%、49.7% 和25.6%,样本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 平衡,TNFβ1 等位基因分布频率较欧美白种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州地区汉族人群TNFβNcoI 位点多态性普遍存在,基因型分布特征与白种人存在差异。样本为Hardy-Weinberg 平衡群体,可进一步用于广州地区汉族儿童SIRS 的关联性分析。广州地区汉族人群IL-6(-174)位点多态性罕见或不存在,不宜选取该基因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作疾病的关联性分析。
2014 Vol. 16 (8): 846-850 [摘要] ( 4956 ) [HTML 1KB] [PDF 1107KB] ( 998 )
论著·实验研究
851 UCP2 基因siRNA 转染对脓毒症血清诱导心肌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陈志江, 宋远斌, 王惠丽, 王阳, 吕娟娟, 车頔, 曾其毅
目的 研究解偶联蛋白2 基因(uncoupling protein 2, UCP2)siRNA 干扰大鼠H9C2 心肌细胞株后对脓毒症血清诱导炎症反应的影响,探讨UCP2 在脓毒症心肌病可能的机制。方法 制备正常大鼠血清和脓毒症大鼠血清。体外培养大鼠心肌细胞株(H9C2),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正常大鼠血清、10%脓毒症大鼠血清刺激12 h 组(脓毒症血清组)、UCP2-siRNA 干扰+10%脓毒症大鼠血清刺激12 h 组(UCP2-siRNA+ 脓毒症血清组)、阴性siRNA 转染+10%脓毒症大鼠血清刺激12 h 组(阴性siRNA+ 脓毒症血清组)。RT-PCR 检测各组TNF-α mRNA,IL-1βmRNA 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磷酸化p38MAPK(p-p38MAPK)表达和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结果 UCP2-siRNA+ 脓毒症血清组 p-p38、NF-κB 表达量均较脓毒症血清组明显增高(P<0.05);UCP2-siRNA+ 脓毒症血清组TNF-α mRNA 表达量与脓毒症血清组相比明显增加(P<0.01),IL-1βmRNA 表达量与脓毒症血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UCP2 参与脓毒症血清诱导的H9C2 心肌细胞p38MAPK 活性和NF-κB 与下游炎症介质的表达调控。
2014 Vol. 16 (8): 851-855 [摘要] ( 5221 ) [HTML 1KB] [PDF 1028KB] ( 1175 )
临床经验
856 儿童感染性肺不张的临床分析
单玉霞, 崔振泽, 黄燕
2014 Vol. 16 (8): 856-859 [摘要] ( 4349 ) [HTML 1KB] [PDF 845KB] ( 1156 )
860 外用普萘洛尔凝胶在婴幼儿浅表血管瘤中的应用
祁敏, 陈翔, 谢红付, 丁劲松, 简丹, 张江林
2014 Vol. 16 (8): 860-862 [摘要] ( 5267 ) [HTML 1KB] [PDF 3343KB] ( 1441 )
病例报告
863 Phelan-McDermid 综合征1 例报告
张红运, 王曦
2014 Vol. 16 (8): 863-864 [摘要] ( 4279 ) [HTML 1KB] [PDF 848KB] ( 1256 )
865 以胼胝体损伤为主要MRI 表现的儿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1 例报告
闫佳秀, 张艳凤, 李树蕾, 杨立彬
2014 Vol. 16 (8): 865-866 [摘要] ( 4034 ) [HTML 1KB] [PDF 1267KB] ( 1077 )
867 幼儿皮肤型蝇蛆病1 例报告
张秀敏, 李湘津, 李宇宁, 刘丽君
2014 Vol. 16 (8): 867-868 [摘要] ( 3984 ) [HTML 1KB] [PDF 847KB] ( 1155 )
综述
869 MonoMAC 综合征
陈照龙, 安云飞, 赵晓东
MonoMAC 综合征为新近发现的一种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GATA-2 基因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MonoMAC 综合征有典型的免疫细胞异常,常伴有严重的感染,易转化为恶性血液系统疾病。该病目前主要依靠对症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该文对MonoMAC 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发病机制及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14 Vol. 16 (8): 869-873 [摘要] ( 8170 ) [HTML 1KB] [PDF 1099KB] ( 1752 )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杂志简介
编委成员
杂志订阅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平台

立文悉通 - 专业SCI论文服务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丁香客
中国新闻网
万方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美国PubMed
本刊参考文献的著录要求
版权所有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电话:0731-84327402  传真:0731-84327922 E-mail: cjcp1999@cs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湘ICP备170217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