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该研究旨在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患者人源性噬菌体抗体库,搭建人源性抗体制备的技术平台,解决鼠源性单克隆抗体临床应用的不足,为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发病机制的研究、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有效途径。方法:从52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提取总RNA,并逆转录为cDNA。用PCR扩增轻链和重链Fd段(即重链的可变区和第一恒定区)基因,并将扩增的轻链和重链基因片段克隆于pComb3x噬粒载体,电转化XL1-Blue大肠杆菌,经辅助噬菌体M13K07超感染后构建成Fab段噬菌体抗体库。对此抗体库双酶切进行鉴定,并用呼吸道合胞病毒颗粒作抗原进行初步筛选。结果:经过重轻链基因的重组,成功构建一免疫噬菌体抗体基因库,共有2.08×107个不同的克隆菌,其中70%的克隆均含有轻链和重链Fd 基因。因此,所构建的噬菌体抗体库的库容量为1.46×107,经过滴定,原始抗体库的滴度为1.06×1012 pfu/mL。经初步筛选,抗体库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富集。结论: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和噬菌体展示技术,成功构建了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患者人源性Fab噬菌体抗体库,为人源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亦将有益于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目的:在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的发起下,国内十余家大型医院于2005年1月始进行了为期近两年的《早产儿脑损伤》多中心协作研究。该文报告我国10家三级甲等医院近两年对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发生率的调查结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期间,各参加单位对所有胎龄<37周的早产儿在生后7 d内常规进行初次床边头颅B超检查,以后每隔3~7 d复查一次,直至出院。结果:10单位共出生或收住早产儿4 933例,总PVL发生率为2.3%(112/4 933),囊性PVL发生率为0.3%(16/4 933)。分别为I级PVL 85.7%(96/112),II级PVL 12.5%(14/112),III级PVL 1.8%(2/112),无IV级PVL。4家妇婴医院的早产儿PVL总发生率非常显著低于6家综合性或儿童专科医院(1.4% vs. 2.8%)(χ2=10.284,P<0.01)。与发生囊性PVL相关的可能高危因素为阴道分娩和机械呼吸。结论:该调查数据基本可以反映我国主要大城市早产儿PVL发生率的情况。提高对PVL尤其是非囊性脑室周围白质损伤的超声识别率,是今后临床要大力加强的重点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ACE水平、危重病评分的关系。方法:确定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早产儿ACE基因型,生后第1天、3天、7天分别检测ACE水平并进行危重病例评分。结果:85例早产儿中,DD基因型19例,ID基因型34例,II基因型32例,临床特征差异无显著性。第1天DD基因型和ID 基因型ACE水平分别为33.42±7.93 U/L和31.53±7.56 U/L,显著高于II基因型的25.53±7.56 U/L(P<0.01);第3天和第7天,三者ACE水平逐渐下降,但仍是DD高于ID,两者显著高于II。比较危重病评分,生后第1天 DD 基因型为87.37±8.30,低于ID基因型的95.82±5.85和II基因型95.88±6.85,差异有显著性,ID和II间差异无显著性;第3天,DD基因型显著低于ID基因型(92.95±7.10 vs 96.94±5.85,P<0.05),与II无差异,ID和II间也无差异;第7天,三者间无差异。结论: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新生儿危重症有相关性,DD基因型携带者的病情相对重,血清ACE水平相对高,虽然疾病会对血清ACE水平有所影响,但决定ACE水平的根本因素是个体间基因型的差异。
目的:通过研究窒息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异常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相关性,探讨NSE对早期了解窒息患儿听神经损害的临床意义和应用前景。方法:选择该院窒息足月新生儿52例作为研究组,根据Apgar评分以及是否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分为单纯轻度窒息组23例、单纯重度窒息组15例和窒息合并HIE组14例。采用双盲试验在生后7 d同一时间检测BAEP和NSE,初次BAEP检测异常者在生后3个月同一时间进行第2次BAEP和NSE检测。正常足月新生儿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窒息患儿两次听力损伤检出率分别为50.0%,21.2%。BAEP两次检出异常率,重度窒息组(63.3%,26.3%)与轻度窒息组(36.9%,5.9%)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HIE组(57.1%,31.3%)与重度窒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各研究组NSE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重度窒息组为26.70±2.34 μg/L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的17.18±3.16 μg/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HIE组为27.00±2.01 μg/L,与重度窒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BAEP异常组NSE水平为25.69±4.12 μg/L高于BAEP正常组的17.15±3.09 μg/L(P<0.01),NSE水平随着V波反应阈值的增高而增高(P<0.05)。结论:血清NSE水平与BAEP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评估窒息患儿听神经损害和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目的:研究早产儿胼胝体生长率与神经运动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2007年3~8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胎龄小于34周早产儿50例,于生后0~6周接受经前囟门矢状位颅脑超声探查,胼胝体长度测量为从膝部至压部。所有早产儿于校正胎龄3月时接受52项神经运动检查, 分析胼胝体生长率与神经运动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早产儿出生时的胼胝体平均长度为39.16 mm,生后头6周,胼胝体生长率平均1.05 mm/周;神经运动检查异常组早产儿(n=14)和神经运动检查正常组早产儿(n=36)0~2周胼胝体生长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但神经运动检查异常组早产儿2~3周和4~5周胼胝体生长率(0.68 mm/周和0.86 mm/周)慢于正常组早产儿(1.17 mm/周和1.12 mm/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合并2~6周总的生长率,异常组仍然慢于正常组(0.91 mm/周比1.15 mm/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床旁超声监测早产儿胼胝体生长发育切实可行,早产儿于校正胎龄3月时神经运动发育迟滞可能与2~6周龄时胼胝体生长率低下有关。
目的:探讨新生儿真菌性肺炎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将260例院内感染性肺炎分为真菌性肺炎组和非真菌性肺炎组。分别对每组病例一般情况、抗生素的应用、原发病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在住院天数、是否早产、体重方面两组差异显著。②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酶抑制剂、半合成青霉素+酶抑制剂、碳青酶烯类,联合使用两种广谱抗菌药物和抗生素总的使用天数在医院获得性真菌性肺炎组使用时间较细菌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新生儿真菌性肺炎的原发病多为医院获得性细菌性肺炎,二者有高度的相关性。结论:早产儿、低体重儿、住院时间长、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包括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物、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或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可增加医院感染性真菌性肺炎发生的危险性。新生儿真菌性肺炎的发生和新生儿医院获得性细菌性肺炎有相关性。
目的:体外循环(CPB)术造成全身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机械通气可能对其水平有一定影响。该文探讨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小儿CPB术后炎症因子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60例CPB术后小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术后接受高潮气量-低PEEP机械通气,B组接受低潮气量-高PEEP机械通气,比较两组血浆中IL-6,IL-10及TNF-α的水平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炎症因子在CPB结束时显著增高,在术后1 h达到峰值。术后1 h和6 h,A组炎症因子水平均高于B组。结论:不同的机械通气模式对CPB术后全身炎症因子水平有一定影响,低潮气量-高PEEP模式显著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目的:评价左乙拉西坦(LEV)单药治疗小儿癫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该院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LEV单药治疗的32例癫癎患儿进行开放性自身对照随访研究,起始量每日10 mg/kg,每1周增加上述剂量1次,3~4周增加至维持剂量每日20~60 mg/kg,平均剂量为每日35 mg/kg。结果:LEV 单药治疗32例,失访1例,其余随访均在3个月以上。 80.6%(25/31)患儿发作减少≥50%,70.9%(22/31)患儿无发作,16.1%(5/31)患儿因发作控制不满意或者加重而停药。不良反应包括情绪异常19.4%(6/31),乏力6.5%(2/31),嗜睡6.5%(2/31),皮疹3.2%(1/31)。上述不良反应均为一过性,在1~4 周内自然消失或者减量后消失,未导致停药,未发现过敏以及血液、肝、肾功能异常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LEV用于癫癎患儿(包括<4岁的婴幼儿)的部分性发作及全身性发作的单药治疗,疗效肯定、安全性好,是一个很有希望的用于儿童单药治疗的广谱抗癫癎药。
目的:了解儿童急性胰腺炎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临床特点,探讨SIRS发生与胰腺炎病情轻重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5月至2007年6月该院儿科收治的71例胰腺炎患儿进行研究,全部病例分为SIRS组30例、非SIRS组41例;SIRS组中符合小儿SIRS诊断标准2项者为S1组(19例),符合3项者为S2组(6例),符合4项者为S3组(5例)。通过统计学方法总结急性胰腺炎合并SIRS时的临床特点,寻找能预测病情轻重的指标。结果:①重症胰腺炎(SAP)时SIRS发生率为100% ,SIRS组患儿临床症状多以剧烈腹痛和发热为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 CRP升高、血钙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S3组CRP平均值(120.40±10.04) mg/L>S2组(75.78±9.50)mg/L>S1组(28.51±8.51)mg/L>非SIRS组(7.98±2.82) mg/L,CRP分界点在110 mg/L时诊断SAP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都是最高,分别是50%和96.8%;③SIRS组CT改变较重。结论:SIRS组患儿临床症状多以剧烈腹痛和发热为主,CRP、血钙水平、CT可作为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的辅助参考指标,CRP值随着SIRS诊断指标符合项目的增多而升高,当SIRS诊断指标符合项目多于3条时应警惕SAP的发生,CRP≥110 mg/L时SAP存在的可能性增加。
目的:早期识别重症支原体肺炎,并且把握治疗时机进行合理的治疗,是支原体肺炎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课题。该文探讨了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和转归规律。方法:对79例支原体肺炎患儿(69例轻症,10例重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了随诊。结果:与轻症组相比,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入院前发热天数、总发热天数明显增多,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血沉明显增快,IgM和IgE水平明显增高,而IgG和IgA水平无明显差异。10例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中,急性期4例表现肺实变,4例表现肺实变合并中-大量胸腔积液,2例表现肺部病变进展迅速。9例重症患儿治疗除应用抗生素治疗外,加用糖皮质激素,疗效满意。恢复期有5例患儿肺部病变迁延不愈,需行纤维支气管镜灌洗。结论:对于病情重、进展快、肺实变、中-大量胸腔积液、炎性指标明显升高、单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反应不佳及病变迁延不愈的支原体肺炎应高度考虑重症支原体肺炎的可能性。一旦确诊,除抗生素治疗外,应积极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对于病情稳定后仍有肺实变者,应尽早行纤维支气管灌洗。
目的:地方性氟中毒对病区儿童的身心发育和智力的危害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该研究旨在探讨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高氟对儿童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国内外1995~2007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按一定标准筛选文献,得到有关研究地方性氟中毒与儿童智力发育之间关系的符合标准的13篇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的RevMan 4.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该次Meta分析的13篇研究地方性氟中毒与儿童智力发育关系的文献中,高氟组儿童2 508例,对照组儿童2 330例,经 Meta分析一致性检验,各研究结果不同质(χ2=268.05,P<0.01),支持随机效应模式,计算的OR为-7.14,其95%CI为(-9.90,-4.37)。Meta分析提示高氟区地方性氟中毒儿童的智力发育落后于对照组儿童。结论:长期高氟摄入对病区儿童的智力发育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目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性疾病,在完成认知任务时脑电慢波(θ)活动增强,快波(β)活动减弱。该研究通过观察θ/β比值的变化、结合整和视听连续执行测试(integrated visual and auditory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IVACPT)进行评估,探讨脑电生物反馈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ADHD儿童进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抑制4~8 Hz的θ波,强化16~20 Hz的β波,观察θ/β比值的变化,采用IVA-CPT进行评估。结果:30例ADHD儿童经2个以上疗程的治疗,治疗后较治疗前脑电θ/β比值显著下降(P< 0.01),综合反应控制商数、听反应控制商数、视反应控制商数,综合注意力商数、听注意力商数、视注意力商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 0.01)。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降低θ/β比值,提高注意力,减少多动,是治疗儿童ADHD的一种有效方法。
目的:对早产儿和足月儿母亲生活方式和疾病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早产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早产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严格配对的病例和对照共6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母亲进行生活方式、疾病因素和膳食(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 KAP)等的问卷调查,对新生儿的一般资料进行收集,用条件logistic回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早产儿母亲身高、孕前体重和孕前体重指数均低于足月儿母亲,早产儿出生身长、体重、Apgar评分总和均低于足月儿(P<0.05);②早产儿母亲的KAP以及总评分都明显低于足月儿母亲(P<0.05);尤其是早产儿母亲的膳食行为不合理、不科学尤其突出。③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早产的危险因素有反复流产病史和此次妊娠有胎膜早破;保护因素有母亲膳食KAP总评分和母亲孕前体重(P<0.05)。结论:早产的高危人群为孕前体重低、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评分低、有反复流产史及此次发生胎膜早破者。应强调定期产前检查,加强营养教育,在孕前和孕期尽量避免或消除以上危险因素。
目的:细菌培养、组织学、免疫学及普通PCR方法等在病原菌的检测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探索快速可靠的败血症和化脓性脑膜炎等细菌性感染疾病诊断的新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方法:分析细菌16S rRNA 基因序列,在高度保守区自行设计通用引物和探针,以及革兰阳性和阴性分型探针,对12种标准菌株、23种临床培养分离株、乙型肝炎病毒、新型隐球菌及白色念珠菌、人基因组DNA等进行了荧光定量检测, 分析三种探针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细菌16S rRNA基因荧光定量PCR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低能检测到10个拷贝的16S rRNA基因,即相当于2个细菌,与病毒、真菌及人基因组DNA等无交叉阳性反应;12种标准菌株、23种临床培养分离株均进行三种探针的荧光定量检测:通用探针均为阳性,18株革兰阳性菌株通过革兰阳性探针(G+Probe探针)检测为阳性,17株革兰阴性菌株通过革兰阴性探针(G-Probe探针)检测为阳性,反之均为阴性,吻合率100%。结论:建立了用通用引物和分型双荧光探针的细菌荧光定量PCR定量、分型方法。其检测方便,快速、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符合率好,同时进行定量和分型,在病原菌检测方面具有推广及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基因转移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技术构建Ad-VEGF腺病毒重组载体。7日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n=20)、HIBD组(n=25)、病毒缓冲液移植组(Buffer组,n=20),Ad-VEGF移植组(Ad-VEGF组,n=25)。使用Rice法制成HIBD模型,Ad-VEGF移植组和Buffer组在HIBD后3 d于大鼠左侧感觉运动皮层区分别立体定位注射2 μL重组体腺病毒悬液或病毒缓冲液;移植后7 d采用RT-PCR法检测鼠脑VEGF165 mRNA的表达;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鼠脑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VEGF蛋白表达及CD34表达计数大脑皮质微血管密度;30日龄时采用放射型迷宫觅水试验进行行为学测试,35日龄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鼠脑组织病理学。结果:Ad-VEGF组VEGF165基因表达较HIBD组及Buffer组明显增高(P<0.05);Ad-VEGF组脑细胞凋亡数目较HIBD组及Buffer组减少(P<0.05);Ad-VEGF组平均大脑皮质微血管数及VEGF蛋白表达较HIBD组及Buffer组明显增多(P<0.05); Ad-VEGF组行为学测试成绩较HIBD组及Buffer组改善(P<0.05); Ad-VEGF组鼠脑皮层神经元变性坏死较HIBD组及Buffer组减轻。结论:腺病毒载体介导的VEGF165基因转移可增加新生鼠脑组织VEGF165 mRNA及VEGF蛋白的表达,减少脑细胞凋亡、增加新生脑血管形成,减轻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改善远期学习记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