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中文版
  English Version
  ISSN 2096-9228(online)
ISSN 1008-8830(print)
CN 43-1301/R
 
 
2002年 4卷 06期
刊出日期 2002-06-15

专家讲座
论著
其他
临床研究
临床经验
病例报告
疑难病例研究
综述
专家讲座
431 儿科急诊补液中的低钠血症问题
虞佩兰, 曹励之
2002 Vol. 4 (06): 431-432 [摘要] ( 3747 ) [HTML 1KB] [PDF 16KB] ( 2580 )
433 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影像学诊断的意义
周丛乐

影像学检查是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临床诊治及研究不可缺少的手段 ,最常用于颅内疾病诊断的方法是B超 ,CT ,MRI。诊断基础是疾病的病理过程 ,可在活体上直观地了解脑结构的变化 ,包括脑损伤的类型、部位、程度及病变过程。损伤早期脑水肿为主要病理变化 ,B超和CT影像特征分别为强回声和低密度。 7~ 10d后 ,B超检查强回声持续不退 ,分布不均匀并伴脑室形态变化 ,预示脑内可能遗留病变。后遗病变期 ,影像检查显示出不同部位的脑萎缩及囊性变。小儿出生后即显示脑损伤晚期变化影像特征 ,意味损伤发生在胎儿期。MRI检查对脑白质发育问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脑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新型影像检查技术为脑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2002 Vol. 4 (06): 433-435 [摘要] ( 4459 ) [HTML 1KB] [PDF 75KB] ( 1856 )
论著
436 黄芩甙对H2O2诱导星形胶质细胞NF-κB/IκBα表达的影响
宋元宗, 杨于嘉, 贾延
目的:研究黄芩甙和H2O2对星形胶质细胞中NF-κB/IκBα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分别应用H2O2、黄芩甙及两者联用处理,应用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NF-κB分子P65亚基核移位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IκBα表达变化。结果:在星形胶质细胞中,H2O2可使P65由胞浆向胞核移位,并降低IκBα的表达水平;黄芩甙自身不会导致P65核移位及影响IκBα表达水平,但可减少H2O2所致P65亚基胞核移位及细胞内IκBα降低的程度。结论:黄芩甙能减轻H2O2所致星形胶质细胞IκBα异常降低及NF-κB异常活化
2002 Vol. 4 (06): 436-438 [摘要] ( 4777 ) [HTML 1KB] [PDF 243KB] ( 2069 )
439 幼年大鼠反复热性惊厥脑损伤的研究
常杏芝, 秦炯, 吴希如
目的:观察反复热性惊厥在幼年大鼠引起的脑损伤。方法:65只16d 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热对照组和热性惊厥组,利用热水浴诱导惊厥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方法检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尼氏染色、TUNEL染色和电镜方法观察神经元损伤情况。结果:热性惊厥组大鼠寻找平台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8.33±9.83) s vs (4.00±2.96) s],差异有显著性(P<0.01);尼氏染色未见明显异常;TUNEL染色显示惊厥组大鼠海马区阳性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和高热对照组增加(9.67±5.52 vs 5.08±4.12,9.67±5.52 vs 3.17±3.35),差异有显著性(P<0.05);电镜观察惊厥组大鼠可见线粒体肿胀、嵴模糊或断裂、空泡形成等。结论:在未成年大鼠,反复热性惊厥可引起脑损伤
2002 Vol. 4 (06): 439-442 [摘要] ( 4843 ) [HTML 1KB] [PDF 240KB] ( 1569 )
443 地塞米松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水平的影响
肖建武, 吴小川, 易著文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XM)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s)增生作用的影响。方法:培养大鼠GMCs细胞,分空白对照组、LPS组和DXM组。DXM选用3种浓度,分别为250 ng/孔、1 000 ng/孔和4 000 ng/孔。LPS终浓度为5 mg/孔。采用MTT掺入方法,于 24 h 和48 h观察3组中GMCs增生水平。结果:DXM组在浓度为4 000 ng/孔时48 h的增生水平为(0.251±0.056) ng/L,低于LPS组和GMCs组[(0.787±0.110),(0.678±0.101) ng/L],差异有显著性(P<0.05)。DXM浓度为4 000 ng/孔时GMCs增生水平于48 h抑制最为显著。结论:DXM能抑制大鼠GMCs增生。
2002 Vol. 4 (06): 443-444 [摘要] ( 4638 ) [HTML 1KB] [PDF 79KB] ( 1628 )
445 正常新生大鼠及缺血缺氧性损伤后脑组织铁的组织化学改变
黑明燕, 旷寿金, 殷萍
目的:应用大鼠HIE模型了解正常情况下及缺血缺氧损伤后脑组织铁的组织化学改变。方法:实验分正常对照组和HIE组。正常对照组分别于 8 d,10 d,14 d,21 d 龄处死(每时间点3只),HIE组分别于 7 d 龄大鼠(HIE)模型制成后观察 12 h,24 h,3 d,7 d,14 d 处死(每时间点3只)。各组脑组织切片,进行铁Perl's染色和光镜观察。结果:正常大鼠脑组织铁染色阳性细胞较少且主要见于扣带及胼胝体、脑室周围、内囊及外囊的尖部。形态学上铁染色阳性细胞主要与少突神经胶质细胞和小神经胶质细胞相似。HIE组缺血缺氧损伤后 12 h 脑组织铁染色情况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缺血缺氧损伤后随时间推移铁染色逐渐增强,1周时为甚,以皮质、内囊及海马回处最明显,铁染色阳性神经胶质的增多程度大于铁染色阳性细胞的增多程度,有明显的傍血管现象。结论:铁染色可作为判断脑组织缺血缺氧中晚期损伤程度的指标之一。
2002 Vol. 4 (06): 445-447 [摘要] ( 4540 ) [HTML 1KB] [PDF 204KB] ( 1662 )
448 与ATP7B基因紧密连锁的微卫星DNA单体型在汉族Wilson病的多态性分析
刘晓青, 张雅芬, 顾学范, 王蕾, 鲍克容
目的:了解与ATP7B基因紧密连锁的微卫星DNA(D13S314,D13S301和D13S316)单体型在正常人、Wilson病(WD)患者及其杂合子的分布特点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标记3个短串联重复标记(D13S314,D13S301和D13S316),测序定位和Genotype TM 软件技术分析71例WD患者和123位父母的单体型。结果:在D13S314,D13S301和D13S316位点分析中得到71例WD患者和123位携带者及54例正常个体等位基因片段;片段大小分别为134~157 bp,128~156 bp 和136~154 bp;获得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9,20和15个;3个位点的杂合率分别是 0.79,0.82 和 0.23。D13S314,D13S301和D13S316位点的等位基因分布在WD患者和正常人群之间明显不同,其中D13S314和D13S301位点显示各有9个等位基因片段存在明显差异(P<0.05),D13S316位点显示有4个等位基因片段存在明显差异(P<0.01);显示的81种单体型中以 12-6-5,15-10-5,6-10-5和6-14-5最多见,分别占 5.2%,4.5%,4.5% 和 3.7%,其次为12-8-5,12-9-5和6-16-5,各占 3.0%,13-10-8,6-13-5,6-14-13和6-9-5各占 2.2%。结论:单体型的类型较多可能和基因突变的类型多样化相关,D13S314-D13S301-D13S316的单体型分析对WD的诊断,尤其是症状前或产前诊断都有重要的意义,是有效及可行的方法之一。
2002 Vol. 4 (06): 448-452 [摘要] ( 4555 ) [HTML 1KB] [PDF 87KB] ( 1423 )
453 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与病理研究
杨晓苏, 丁华新, 肖波, 张丽芳, 张宁, 杨欢, 梁静慧
目的:总结42例儿童型(I~III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临床与病理特征,以探讨儿童型SMA临床与病理学特征及其意义。方法:收集42例做过肌活检的SMA I~III型病例,进行临床、肌肉病理学(常规组织学及组织化学方法)分析。结果:不同型SMA临床各有特点,主要是病情轻重和起病年龄有关。起病越早者,病情越重。肌活检显示SMA I型为大组分布的圆形萎缩肌纤维,而非角形纤维,呈不完全同型肌群化,常累及整个肌束;SMA II型少见大组萎缩肌纤维,同型肌群化突出;SMA III型病理变化多样,以同型肌群化为主。结论:临床表现结合肌电图、肌活检可协助诊断儿童型脊肌萎缩症。
2002 Vol. 4 (06): 453-455 [摘要] ( 5739 ) [HTML 1KB] [PDF 235KB] ( 2007 )
456 国产房间隔缺损堵塞装置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李奋, 周爱卿, 陈名武, 高伟, 余志庆, 张忠德
目的:评价国产房间隔缺损(ASD)堵塞装置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选用乳猪6头(平均体重7.5 kg),利用穿刺针和 Rashkind球囊房隔造口术,建立大小不等ASD动物模型,选择适当大小的国产房间隔缺损堵塞装置进行封堵,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分别将小猪处死(每次2只),通过肉眼观和光镜检查。结果:肉眼观:所有装置表面均没有发现赘生物、血栓形成、支架断裂及被腐蚀,术后3月装置大部分已被组织包埋,术后6月完全被包埋。光镜检查:术后1月,装置表面被胶原纤维和散在内皮细胞所覆盖,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装置边缘有小灶性炎症细胞浸润;术后3月,装置表面被大量成熟胶原纤维覆盖,局部见上皮样细胞,炎症细胞较1个月时明显减少,装置边缘心肌细胞浸入;术后6月,装置表面被心内膜和纤维组织所覆盖,炎症反应明显消散,但仍有少量慢性炎症细胞存在,纤维组织内有新生的血管、淋巴管长入,装置内被增生的纤维组织填塞伴胶原化。结论:国产房间隔缺损装置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2002 Vol. 4 (06): 456-458 [摘要] ( 4402 ) [HTML 1KB] [PDF 231KB] ( 1464 )
459 冠心病家族史儿童脂质三角的研究
向伟, 陈炽, 赵水平, 符生苗, 熊正东, 郭德兴, 王福利, 王海枫, 周宏年, 吴小川, 刘建华
目的:了解有冠心病(CHD)家族史儿童脂质三角[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脂(TG)]有无异常。方法:对83例有冠心病家族史的儿童检测血浆TG,LDL-C和HDL-C浓度,计算LDL-C/HDL-C,以无CHD家族史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有CHD家族史的儿童血TG,LDL-C浓度明显增高[(1.46±0.63) mmol/L vs (0.84±0.43) mmol/L,(2.09±1.13) mmol/L vs (0.96±0.87) mmol/L],HDL-C水平降低[(1.48±0.48) mmol/L vs (1.72±0.53) mmol/L],LDL-C/HDL-C升高(1.71±1.29 vs 0.96±0.68)(P<0.01);TG>1.7 mmol/L及LDL-C/HDL-C>2.5的发生率明显增高(20.5% vs 1.2%)(P均<0.01)。有CHD家族史的男童与女童比较,脂质三角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早发CHD家族史的儿童血TG,LDL-C水平[(1.86±0.63),(3.12±1.32) mmol/L]高于无早发CHD家族史儿童[(1.34±0.58),(1.79±0.87) mmol/L]及对照组[(0.84±0.43),(0.96±0.87) mmol/L]。有早发CHD家族史者LDL-C/HDL-C(2.85±1.21)高于无早发家族史组(1.37±1.11)和对照组(0.96±0.68)(P均<0.01),HDL-C水平[(1.11±0.26) mmol/L]低于无早发家族史者[(1.59±0.47) mmol/L]和对照组[(1.72±0.53) mmol/L]。脂质三角异常发生率(52.6%)高于无早发家族史组(10.9%)和对照组(1.2%)(P<0.01)。结论:有CHD家族史的儿童存在脂质三角异常,以有早发CHD家族史儿童明显。提示儿童期脂质三角异常与CHD家族史关系密切,有CHD家族史儿童成年后发生CHD的危险性显著增高。
2002 Vol. 4 (06): 459-461 [摘要] ( 4588 ) [HTML 1KB] [PDF 86KB] ( 1551 )
462 早期药物干预对围生期重度窒息新生儿脑损伤程度的影响
周伟, 赖剑蒲, 吕回, 陆玲, 赵宁, 黄晓虹
目的:探讨纳洛酮、肝素和复方丹参注射液等联合早期干预对围生期重度窒息新生儿脑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180例重度窒息复苏后的新生儿随机分为4组:常规治疗组(A组)45例,即在对症支持处理的基础上使用脑活素和胞二磷胆碱治疗;纳洛酮治疗组(B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丹参治疗组(C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多药联合治疗组(D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尽早(生后6 h内)应用纳洛酮、肝素和复方丹参注射液等联合治疗。观察和比较各组惊厥的发生和病死率,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分度和行为神经评分测定。结果:D组与A组或B,C组比较,前者的惊厥及重度HIE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后者(惊厥发生率A,B,C,D组分别为 66.7%,44.4%,53.3%,35.6%,P<0.05;重度HIE发生率A,B,C,D组分别为 53.3%,37.8%,42.2%,26.7%,P<0.05)。生后7~8 d和12~14 d行为神经评分<35分者所占百分比前者亦明显低于后者(生后7~8 d A,B,C,D组分别为 74.3%,50.0%,47.5%,25.6%,P<0.05;生后12~14 d分别为 57.1%,35.0%,32.5%,14.0%,P<0.05),前者的病死率亦较低。结论:对围生期重度窒息的新生儿,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尽早使用纳洛酮、肝素和复方丹参注射液等,能显著减轻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程度。
2002 Vol. 4 (06): 462-465 [摘要] ( 4741 ) [HTML 1KB] [PDF 83KB] ( 1529 )
466 人肺表面活性相关蛋白A1在甲醇酵母的胞内表达
王霞, 封志纯, 兰和魁, 任大明, 杜江
目的:研究人肺表面活性相关蛋白A1(SP-A1)在甲醇酵母中的胞内表达。方法:将编码正常人肺表面活性相关蛋白A1基因的cDNA克隆至甲醇酵母的胞内,表达载体pPIC3.5K,构建了重组质粒pPIC3.5K/SPA1,电穿孔方法转化至酵母宿主菌GS115和KM71,用PCR方法筛选阳性转化子,并用斑点印迹法、G418方法筛选多拷贝转化子,经甲醇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印迹法鉴定表达产物。结果:SP-A1基因在甲醇酵母中成功的表达了蛋白质,SDS-PAGE分析证实目的蛋白分子量为32 kD,可被SP-A多克隆抗体特异识别。结论:人组织特异SP-A1蛋白可在甲醇酵母中高效表达,表达产物具有免疫源性。
2002 Vol. 4 (06): 466-469 [摘要] ( 4500 ) [HTML 1KB] [PDF 187KB] ( 1428 )
470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及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变化的研究
周文斌, 聂琳, 欧阳艳琼
目的:探讨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及血栓调节蛋白(TM)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中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3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12例合并肾脏损害)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GMP-140及TM浓度,并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急性期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浆GMP-140及血浆TM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87.35±21.74) μg/L vs (38.43±19.16) μg/L;(4.53±1.33) μg/L vs (2.90±0.19) 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血浆GMP-140浓度恢复期较急性期明显下降[(41.06±12.38) μg/L vs (87.35±21.74) μg/L](P<0.05)。血浆TM浓度恢复期较急性期变化不明显[(3.77±0.68) μg/L vs (4.53±1.33) μg/L],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3.77±0.68) μg/L vs (2.90±0.19) μg/L](P<0.05)。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浆GMP-140及TM浓度较未合并肾脏损害的过敏性紫癜患儿明显升高[(90.21±22.03) μg/L vs (63.70±17.44) μg/L; (4.69±0.22) μg/L vs (4.01±0.37) μg/L],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或 0.05)。血浆GMP-140与TM浓度二者呈正相关(r=0.713,P<0.01)。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和血小板活化是HSP发病机制的二个重要环节。测定血浆GMP-140及TM浓度有助于了解病情轻重及是否合并肾脏损害。动态测定有助于观察病情演变、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2002 Vol. 4 (06): 470-472 [摘要] ( 4665 ) [HTML 1KB] [PDF 141KB] ( 1320 )
473 黄芪注射液对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粒-单系祖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刘文君, 张迎春, 郭渠莲, 郭勇, 王琼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粒—单系祖细胞(CFU-GM)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用黄芪干预HCMV感染的CFU-GM,观察计数CFU-GM的产率,大小,峰期及维持时间。结果:①黄芪组每2×105个细胞中CFU-GM簇和集落的产率分别为 333.33±12.69 和81.23±4.93,病毒组每2×105个细胞中簇和集落的产率分别为 167.80±16.63,53.70±1.67,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黄芪组大集落的比例占(9.5±0.8)%,明显高于病毒组(2.7±1.0)%,P<0.01。③黄芪组大集落峰期出现早,集落和大集落维持时间长。结论:在体外黄芪注射液可以促进HCMV感染的CFU-GM增殖。
2002 Vol. 4 (06): 473-475 [摘要] ( 4688 ) [HTML 1KB] [PDF 77KB] ( 1587 )
476 哮喘儿童生活质量评定结果的分析
李劲松, 高纪蓉, 韩汝棠
目的:评价支气管哮喘患儿的生活质量。方法:根据儿童哮喘生活质量访谈问卷,采用交谈的方式,对近1周有哮喘发作的患儿进行评分,并计算频度、均分、总均分和因子总均分。结果:哮喘组各因子总均分在哮喘症状、活动受限、对刺激原反应、心理功能状态及对自身健康关心等方面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 或 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损害儿童生活质量。
2002 Vol. 4 (06): 476-477 [摘要] ( 4810 ) [HTML 1KB] [PDF 76KB] ( 1813 )
其他
478 儿童髓母细胞瘤显微手术治疗
陈立华, 刘运生, 袁贤瑞, 方加胜, 马建荣, 杨治权, 奚健, 秦天森
目的:探讨儿童髓母细胞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及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四脑室顶部切开联合四脑室正中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小儿髓母细胞瘤27例。结果:手术全切除22例(81.5%)、次全切5例(18.5%)。术后26例颅高压症状消失,临床体征改善,1例恶化,无与手术有关的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亡。肿瘤位于小脑蚓部6例,四脑室内9例,小脑蚓部和四脑室内者11例,小脑半球1例。肿瘤供血来源于双侧小脑后下动脉分支19例。术中打通导水管26例,1例术中同时行枕大池分流。术后25例病人随访5个月至3年4个月,并接受放疗。其中23例未见复发或转移,1例转移至骨髓,3例原位复发。结论:正确认识小儿髓母细胞瘤的病理解剖结构及其周围组织结构有利于肿瘤切除,采用显微手术全切除肿瘤组织, 妥善保护好小脑后下动脉及分支,避免伤及脑干和四脑室底的结构,术中解除导水管梗阻,是降低复发和转移率、延长生存期的关键。
2002 Vol. 4 (06): 478-481 [摘要] ( 4481 ) [HTML 1KB] [PDF 86KB] ( 1472 )
482 儿童先天性冠状动脉心腔瘘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刘建平, 汪钢, 王伟宪, 易定华, 俞世强
目的:探讨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全组22例术前均经心电图、X线、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B超检查确诊,并施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本组19例术前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7例行B超检查,对照符合率 94.2%。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与手术对照符合率 99.8%。21例术后恢复顺利,出院时心前区杂音消失。术后(19/21例)随访15月至23年,心功能I级。死亡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综合征。结论:近年来随着超声心动图检查经验的积累及技术提高,冠状动脉瘘的诊断并不困难,但确诊目前仍依赖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或核磁共振心脏扫描。手术难度不大,但应注意修补瘘口,避免残余分流,如冠状动脉瘘远端仍有血管分支时,应注意冠状动脉远端的血液供应。
2002 Vol. 4 (06): 482-484 [摘要] ( 4478 ) [HTML 1KB] [PDF 78KB] ( 1725 )
临床研究
485 危重患儿血清酶学的测定及意义
王丽杰, 邢艳琳, 刘春峰, 柏静
目的:通过危重患儿血清酶学的测定,探讨其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SIRS/MODS)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165例危重患儿根据小儿SIRS诊断标准分为SIRS组(n=119)和非SIRS组(n=46),SIRS组根据其分别符合SIRS诊断标准2项、3项分为S1组(n=73)、S2组(n=46);MODS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根据MOF诊断标准分为MODS组(n=80),非MODS组(n=85),MODS组中根据其分别累及2、3个器官分为M2组(n=23)、M3组(n=57);死亡组(n=23),非死亡组(n=142)。于入院第1天测定其血清酶学。结果:SIRS组与非SIRS组、S2组与S1组、MODS组与非MODS组、M3组与M2组、死亡组与非死亡组,各组之间相比,前者血清酶学中各项均明显升高(P<0.05),且血清酶学升高的项目(个数)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酶学不只是心肌损伤的指标,它可作为危重患儿SIRS/MODS的辅助诊断指标,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2002 Vol. 4 (06): 485-486 [摘要] ( 4167 ) [HTML 1KB] [PDF 78KB] ( 1297 )
487 新生儿黄疸与胃肠激素水平观察
田鸾英, 张水堂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的高胆红素血症与胃肠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利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9例无黄疸新生儿、27例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及23例不明原因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浆中的胃动素(MOT)、胃泌素(GAS)、血管活性肽(VIP)水平。结果: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组3种激素水平均明显低于无黄疸组(P<0.05=,生理性黄疸组的GAS亦明显低于无黄疸组(P<0.05。结论:部分高胆红素血症的产生与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有关。
2002 Vol. 4 (06): 487-488 [摘要] ( 4321 ) [HTML 1KB] [PDF 70KB] ( 1254 )
489 机械通气对新生儿血浆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刘咏梅, 封志纯, 王斌, 黄为民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对新生儿血浆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统称抗氧化酶(AOE)活性的影响。方法:用酶活性测定法检测72例新生儿机械通气前后血浆CAT,GPX和SOD的活性。结果:机械通气前,早产儿与足月儿血浆GPX和CAT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SOD早产儿低于足月儿,分别是(78±11),(91±11) kU/L (P<0.01)。机械通气后,各组GPX,CAT和SOD均随通气时间增长而下降,但足月儿下降幅度较小,而早产儿下降幅度较大。通气后 3 d,早产儿与足月儿GPX分别是 (72±47),(102±49) kU/L(P<0.05);CAT (51±33),(78±37) kU/L(P<0.01);SOD (53±9),(87±11) kU/L(P<0.01)。通气后7 d,早产儿共测31例,足月儿共测5例,分别是GPX (59±51),(93±57) kU/L;CAT (42±27),(73±24) kU/L,SOD (38±5),(84±7) kU/L。结论:机械通气可降低新生儿血浆中AOE活性,并对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影响较大。
2002 Vol. 4 (06): 489-490 [摘要] ( 3950 ) [HTML 1KB] [PDF 71KB] ( 1605 )
491 川芎嗪对肾病综合征血脂及载脂蛋白变化的临床研究
杨巧芝, 吕学云, 于爱菊, 魏金凤, 梁君, 布月青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肾病综合征(NS)患儿血脂及载脂蛋白的影响。方法:将42例NS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1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激素+对症处理)基础上,加用大剂量川芎嗪(每日8~10 mg/kg)静脉点滴,对照组只给常规治疗,不用川芎嗪。两组患儿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两周取晨空腹静脉血2 ml监测血脂及载脂蛋白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H)、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载脂蛋白B(apoB)均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具有调节肾病综合征患儿血脂及载脂蛋白的作用,可以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载脂蛋白B,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载脂蛋白A-1;大剂量川芎嗪配合激素治疗NS患儿脂代谢紊乱是一种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的方法。
2002 Vol. 4 (06): 491-492 [摘要] ( 4303 ) [HTML 1KB] [PDF 81KB] ( 1312 )
493 早期干预对促进HIE患儿智能发育的影响
宋健辉, 杨于嘉, 黄榕, 刘静, 罗贞
目的:了解早期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探求早期干预的最佳时间。方法:门诊确诊的未行早期干预的HIE患儿36例为对照组,已行早期干预的32例随访的HIE患儿为干预组,分别行婴幼儿智能发育测验(CDCC)。结果:干预组智能发育指数(MDI)在临界水平者1例,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在临界水平者2例,其余患儿MDI和PDI检测结果均在中等范围以上;对照组36例患儿均为智能缺陷患儿。智能发育两者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01 )。结论:早期干预能够促进HIE患儿智能发育。
2002 Vol. 4 (06): 493-494 [摘要] ( 4005 ) [HTML 1KB] [PDF 70KB] ( 1361 )
495 超声多普勒监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动脉压力的动态变化
李玖军, 李革, 魏克伦
目的:研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肺动脉压力的动态变化。方法:用脉冲超声多普勒动态监测实验组RDS患儿(n=13)、对照组正常新生儿(n=20)生后2,12,24,48,72 h,7 d 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TPV)及右心室射血时间(RVET),以TPV/RVET间接反映肺动脉压力。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肺动脉压力在生后 12 h 内无明显差异,生后 24 h 至 7 d 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实验组为 0.277±0.076(24 h)、 0.278±0.027(48 h)、 0.329±0.048(72 h)、 0.311±0.071(7 d),对照组为 0.321±0.051(24 h)、 0.329±0.062(48 h)、 0.375±0.066(72 h)、 0.389±0.044(7 d)。实验组RDS患儿死亡者TPV/RVET为0.25±0.02,存活者为0.28±0.03,P<0.05。结论:新生儿RDS患儿肺动脉压力较正常儿高,持续时间长,易合并肺动脉高压并导致死亡。
2002 Vol. 4 (06): 495-496 [摘要] ( 4459 ) [HTML 1KB] [PDF 70KB] ( 1296 )
497 新生儿重度酸血症的病因及预后分析
谢小飞, 黄玫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度酸血症的病因及预后有关因素。方法:对72例血气分析 pH<7.20 的新生儿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病死率为 26.4%,其中pH ≤ 6.80 病死率为 83.3%、6.80~为 76.9%、7.00~为 11.1%、7.10~7.20 为 6.8%;原发疾病中病死率的前3位分别为:先天畸形、败血症、中重度新生儿窒息和/或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症依次为肺出血、胃肠功能受损、心功能受损、脑损伤。病死率与器官系统受损数目成正比,1~5个器官系统受损数的病死率分别为 3.7%,27.3%,50%,80%和100%。结论:pH ≤ 7.00、败血症、中重度新生儿窒息和/或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肺出血、胃肠功能受损、多器官障碍综合征均是酸血症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
2002 Vol. 4 (06): 497-498 [摘要] ( 4529 ) [HTML 1KB] [PDF 78KB] ( 1301 )
499 哮喘患儿吸入丁地去炎松治疗前后痰液IL-8水平变化的临床研究
姜毅, 牛轶, 艾志龙, 邢富强, 李祥民
目的:通过观察吸入丁地去炎松(普米克)治疗前后哮喘患儿痰中IL8水平的变化,评价此种疗法对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对19例年龄在5~14岁之间哮喘患儿,分别于首次就诊和吸入丁地去炎松治疗两周时,两次进行取痰检测和病情评价。结果:哮喘发作期患儿经吸入丁地去炎松治疗两周后,痰中IL8水平显著下降,呼气峰流速(PEF)占预计值百分比也有显著改善(P<0.01);且PEF改善率与其痰液IL8水平下降呈正相关P<0.01)。结论:丁地去炎松对哮喘患儿症状及其气道炎症指标有显著改善作用,对控制哮喘的炎症疗效肯定。
2002 Vol. 4 (06): 499-501 [摘要] ( 4537 ) [HTML 1KB] [PDF 79KB] ( 1221 )
502 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和诊断探讨
邹商群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地总结分析符合慢性咳嗽诊断标准的患儿112例。结果:11 例中明确诊断102例,确诊率为 91.1% ,未能确诊10例( 8.9% )。确诊疾病中,肺炎支原体感染35例,咳嗽变异性哮喘31例,反复呼吸道感染26例,鼻咽部疾病7例,胃食道返流2例,结核感染1例。结论:根据临床经过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可以明确慢咳嗽患儿中大多数病例的病因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咳嗽变异性哮喘及反复呼吸道感染是该组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
2002 Vol. 4 (06): 502-503 [摘要] ( 4121 ) [HTML 1KB] [PDF 132KB] ( 1249 )
504 婴幼儿初次下呼吸道感染与血清IgG亚类缺陷
戴继宏, 陈坤华, 黄英, 王莉佳
目的:研究婴幼儿初次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血清IgG亚类变化情况。方法:随机抽取185例初次下呼吸道感染病儿,用ELISA法检测血清IgG及IgG亚类浓度。并与该地区健康小儿血清浓度进行比较。以低于参考值下限(-1.96s)者为IgG或IgG亚类缺陷,而高于(+1.96s)者视为IgG亚类增高。结果:185例共检出43例IgG缺陷,均有IgG亚类缺陷,而余下的142例IgG正常者,发现IgG亚类缺陷120例,检出率高达 84.5%。其中0~3月4项、3项缺陷合计29例,占该年龄段缺陷总数的 85.3%,在各年龄段中为最高比例。而IgG亚类缺陷中以IgG3缺陷最高,占 47.6%。结论:婴幼儿初次下呼吸道感染伴有IgG亚类缺陷。年龄越小,越易出现IgG亚类联合缺陷。因而在检测Ig时,除注意总IgG外,还应注意IgG亚类水平。
2002 Vol. 4 (06): 504-505 [摘要] ( 3935 ) [HTML 1KB] [PDF 78KB] ( 1317 )
506 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剂对中枢性性早熟女童生长和成年终身高预测的影响
陈少科, 郭先鸣
目的:观察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剂(GnRHa)对中枢性性早熟女童生长和成年终身高指标的影响。方法:对13例中枢性性早熟女童给予GnRHa 50~80 μg/kg,4周注射1次,治疗6~15个月(平均治疗9.6个月)+适量有氧运动和/或生长激素(rhGh)。对比治疗前后身高、骨龄、预测身高及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FSH)等指标变化。结果:身高由(137.64±9.35) cm增至(148.0±6.1) cm (P<0.01)。骨龄由(11.24±1.50)岁增至(12.15±0.87)岁,(P>0.05)。最高身高预测值从(149.53±4.66) cm增至(157.2±1.98) cm (P<0.01)。LH,FSH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GnRHa可明显抑制第二性征发育使骨龄的生长延缓,辅以适量的有氧运动和/或rhGh,能有效改善终身高。
2002 Vol. 4 (06): 506-508 [摘要] ( 5461 ) [HTML 1KB] [PDF 78KB] ( 1640 )
509 脑性瘫痪儿童中枢神经组织内环境变化及临床意义分析
江志雄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CP)儿童的大脑组织内环境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设CP组27例,正常对照组20例,分别测脑脊液(CSF)气体分析及生化电解质指标,CP组综合治疗病情好转后再复测。结果:CP组CSF的pH值为7.25±0.02,HCO3-浓度(21.31±2.55) mmol/L;对照组pH值为7.31±0.02,HCO3-浓度(25.42±1.69) mmol/L,两组比较显示脑瘫组患儿脑细胞处于偏酸环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0.05)。CP组治疗前CSF的PO2为(5.28±1.59) kPa,治疗后为(7.67±3.04) kPa,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pH值、HCO3-浓度、BE浓度等指标亦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1)。脑脊液生化、电解质未见显著变化。结论:脑瘫儿童存在脑组织缺氧问题且酸碱平衡失调,脑脊液气体分析可用来判断病情与预后并作为临床疗效的直接客观指标,采取措施纠正脑瘫儿童脑脊液pH值及氧分压能够改善病情。
2002 Vol. 4 (06): 509-510 [摘要] ( 4088 ) [HTML 1KB] [PDF 108KB] ( 1483 )
511 托吡酯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研究
郭渠莲, 刘文君, 王成才, 朱红枫, 唐章华, 朱正芳
目的:观察托吡酯(TPM)添加或单一治疗小儿癫痫部分性发作及继发性全身性发作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开放性试验的方法进行添加及首诊单药的托吡酯治疗。8周加量期及12周稳定观察期,治疗剂量由每日0.5~1 mg/kg开始,每周增加 0.5~1 mg/kg,有效剂量为每日(5.8±2.3) mg/kg,按常规计算发作减少百分比。结果:托吡酯治疗小儿癫痫32例,疗程均在6个月。总疗效:发作减少≥50%者为 26例(81.3%),≥75%者20例(62.5%),减少100%者13例(40.6%)。就发作类型而言,癫痫发作频率减少≥50%者中,复杂部分性发作(CPS)为81.8%,单纯性部分性发作(SPS)为87.5%,部分发作继发全身发作(SGTCS)为76.9%,未出现严重的副作用。结论:TPM对癫痫部分性发作伴或不伴有继发性发作者有效,口服安全。
2002 Vol. 4 (06): 511-512 [摘要] ( 3915 ) [HTML 1KB] [PDF 71KB] ( 1558 )
513 小儿惊厥300例临床分析
刘海燕, 崔其亮
目的:探讨300例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及预后情况。方法:对300例热性惊厥患儿的病因、性别、初发年龄、初发体温、惊厥分型、家族惊厥史、脑电图、血糖及电解质变化、复发和转为癫痫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该组患儿的原发病主要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0%);男性发病较女性稍高,男/女为1.76∶1;初发年龄为1~6岁(70%);初发体温>38.5℃者占89%;热惊厥分型中单纯型占60%;39%的患儿有复发;热惊厥后血钠、氯、镁平均值偏低,复杂型患儿的血镁均值显著低于单纯型及正常小儿,而血糖均值明显高于单纯型及正常小儿;有23例(7.7%)转为癫痫,转为癫痫者与热惊厥复发及分型有关。结论:对1~6岁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当体温≥38.5℃时应尽快采取降温措施;对热惊厥患儿应监测血糖、钠、氯、镁的变化;对反复热惊厥及复杂型患儿,应采取适当干预,以防转为癫痫。
2002 Vol. 4 (06): 513-514 [摘要] ( 4574 ) [HTML 1KB] [PDF 135KB] ( 1232 )
515 婴儿急性白血病MIC分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王忠, 何海龙, 何军
目的:探讨2岁以下婴儿急性白血病(IAL)形态学(M)、免疫表型(I)、细胞遗传学(C)分型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30例IAL患儿按FAB分型标准作形态学分型,8例用流式细胞仪、单克隆抗体检测其免疫表型,10例用骨髓细胞直接法和短期培养法作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30例IAL中急性髓系白血病17例占56.7%,并以M4,M5占多数;4例被检免疫表型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3例呈B系表达占75%;10例作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中9例被检出异常核型,异常检出率为90%。30例IAL其临床特征为高白细胞数,肝脾肿大及中枢神经系统浸润明显,预后较差。结论:婴儿急性白血病与年长儿相比,有其鲜明的MIC分型特点及预后意义。
2002 Vol. 4 (06): 515-516 [摘要] ( 4440 ) [HTML 1KB] [PDF 70KB] ( 1653 )
517 肾病综合征患儿维生素D代谢变化
徐青, 田秀巧, 安肃英, 张玉华, 乔丽敏, 张会丰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 (nephroticsyndrome,NS)患儿维生素D代谢变化。 方法:采集 4 5例NS患儿及 2 0例对照组患儿血、尿标本进行检测 ,定量测血清钙、磷、2 5 (OH)D3 、1,2 5 (OH) 2 D3 浓度及 2 4h尿蛋白。结果:NS患儿血清钙、2 5 (OH)D3 及 1,2 5 (OH) 2 D3 低于对照组 [(1.92± 0 .4 7)mmol/Lvs (2 .2 6± 0 .2 3)mmol/L ,(6 .0 8± 9.15 )ng/mlvs (43.12± 15 .0 4 )ng/ml,(13.0 0± 6 .2 9) pg/mlvs (2 3.78± 11.16 ) pg/ml](P <0 .0 1) ,差异有显著意义 ;而血清磷与对照组相比 [(1.84± 0 .6 7)mmol/Lvs (1.87± 0 .87)mmol/L],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NS患儿血清 2 5 (OH)D3 水平与 2 4h尿蛋白呈负相关关系 (r =- 0 .5 6 3,P <0 .0 5 ) ,血清 1,2 5 (OH) 2 D3水平与 2 4h尿蛋白呈明显负相关 (r =- 0 .6 96 ,P <0 .0 1)。结论:肾病极期体内存在维生素D代谢紊乱 ,其为骨代谢异常的重要原因

2002 Vol. 4 (06): 517-518 [摘要] ( 3894 ) [HTML 1KB] [PDF 71KB] ( 1662 )
519 小儿沙门菌感染649例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冯慕仁, 李波
目的:探讨遵义地区小儿沙门菌感染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分析1979~2001年沙门菌感染住院病例临床资料。结果:确诊沙门菌感染649例中,伤寒466例、副伤寒62例(其中甲型55例)、鼠伤寒121例。伤寒、副伤寒发病年龄绝大多数>3岁,鼠伤寒新生儿多见。结论:沙门菌感染发病在经济贫困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多见,治疗必须以药敏为依据。
2002 Vol. 4 (06): 519-520 [摘要] ( 4000 ) [HTML 1KB] [PDF 74KB] ( 1248 )
临床经验
521 小儿狼疮性肾炎误诊9例临床分析
蔡丽萍, 肖丽云, 叶小玲
2002 Vol. 4 (06): 521-522 [摘要] ( 3631 ) [HTML 1KB] [PDF 69KB] ( 1211 )
523 尿微量白蛋白联合尿酶检测对早期肾损害的诊断意义
黄穗, 陈福雄, 陈涛, 蓝淑玲
2002 Vol. 4 (06): 523-524 [摘要] ( 3600 ) [HTML 1KB] [PDF 70KB] ( 1577 )
525 儿科留观15008例分析及启迪
郑成中, 张军, 孙玉平, 牛杰, 武小娟, 杜惠珍
2002 Vol. 4 (06): 525-526 [摘要] ( 3773 ) [HTML 1KB] [PDF 68KB] ( 1405 )
527 96例哮喘儿童规范治疗的研究
吴曙粤, 潘革, 王淑萍, 陈惠文, 凌明, 苏惠娴, 陶志华, 钟薇, 赖春华, 彭月桂
2002 Vol. 4 (06): 527-528 [摘要] ( 3792 ) [HTML 1KB] [PDF 71KB] ( 1232 )
529 小儿慢性咳嗽与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的关系
何奎华
2002 Vol. 4 (06): 529-530 [摘要] ( 4251 ) [HTML 1KB] [PDF 176KB] ( 1342 )
531 低体重婴幼儿先心病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
孙兰英, 许蓼梅, 何争鸣, 胡萍
2002 Vol. 4 (06): 531-532 [摘要] ( 3443 ) [HTML 1KB] [PDF 69KB] ( 1150 )
病例报告
疑难病例研究
综述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杂志简介
编委成员
杂志订阅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平台

立文悉通 - 专业SCI论文服务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丁香客
中国新闻网
万方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美国PubMed
本刊参考文献的著录要求
版权所有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电话:0731-84327402  传真:0731-84327922 E-mail: cjcp1999@cs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湘ICP备170217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