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中文版
  English Version
  ISSN 2096-9228(online)
ISSN 1008-8830(print)
CN 43-1301/R
 
 
2001年 3卷 05期
刊出日期 2001-05-15

其他
专家讲座
病例报告
论著
儿童保健
临床研究
临床经验
综述
其他
0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稿约
x
2001 Vol. 3 (05): 0-0 [摘要] ( 2180 ) [HTML 1KB] [PDF 0KB] ( null )
专家讲座
487 小儿哮喘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及其对策
杨锡强
2001 Vol. 3 (05): 487-490 [摘要] ( 3521 ) [HTML 1KB] [PDF 85KB] ( 2713 )
491 常规机械通气及儿科临床应用
孙波
2001 Vol. 3 (05): 491-496 [摘要] ( 3264 ) [HTML 1KB] [PDF 96KB] ( 1940 )
病例报告
496 不典型川崎病1例
袁泉, 李长钢, 李成荣
2001 Vol. 3 (05): 496-496 [摘要] ( 3258 ) [HTML 1KB] [PDF 62KB] ( 1526 )
528 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报告
王秀霞, 吕彦双
2001 Vol. 3 (05): 528-528 [摘要] ( 3516 ) [HTML 1KB] [PDF 63KB] ( 1489 )
550 Weber-Christian综合征1例
郑杰, 刘海燕, 冯殿芹
2001 Vol. 3 (05): 550-550 [摘要] ( 3138 ) [HTML 1KB] [PDF 63KB] ( 1249 )
554 婴儿气管异物手术治疗1例报告
李良学, 付军科
2001 Vol. 3 (05): 554-554 [摘要] ( 3430 ) [HTML 1KB] [PDF 64KB] ( 1278 )
609 重型β地中海贫血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2例报告
刘莎, 孙新
2001 Vol. 3 (05): 609-610 [摘要] ( 3538 ) [HTML 1KB] [PDF 33KB] ( 1633 )
论著
497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免疫状况的研究
许波, 郝芳之, 张纪芸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 (VMC)患儿在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自身免疫方面的改变,从而指导免疫治疗。方法:用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测定 30例急性期、2 2例迁延期VMC患儿及30例对照的血清CD2 3,CD3/HLA DR,用比浊法测IgG,IgA和IgM。 结果:VMC患儿急性期、迁延期的CD2 3,IgG ,IgA ,IgM及CD3+ /HLA -DR+,CD3-/HLA -DR+ 细胞比例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1)。VMC患儿CD2 3和IgG ,IgA ,IgM呈正相关 (r分别=0.30,0.17,0.40,P<0.0 5),而急性期、迁延期VMC患儿的CD3+ /HLA DR-细胞表达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 (P均 >0 .0 5 )。迁延期患儿的各项指标和急性期相比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急性期、迁延期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均处于增强状态,提示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可能参与了VMC患儿的心肌损伤。

2001 Vol. 3 (05): 497-500 [摘要] ( 3752 ) [HTML 1KB] [PDF 83KB] ( 1668 )
501 Phadiatop和sIgE检测在儿童哮喘诊断中的应用
雷其洪, 葛传生, 季纯珍, 姚劲, 赵德育, 赵维美

目的:探讨CAP过敏原检测系统中吸入性过敏原过筛试验(Phadiatop)检测和特异性IgE(sIgE)检测在小儿哮喘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荧光酶联免疫法,对153例小儿哮喘、40例支气管肺炎进行Phadiatop,sIgE和血清总IgE检测。结果:哮喘患儿Phadiatop和尘螨sIgE阳性率分别为 66.01%和59.48%,而支气管肺炎患儿两者阳性率分别为 12.5%和7.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Phadiatop,sIgE灵敏度分别为0.66和0.59,特异度分别为0.88和0.93,两种检测的一致性高。结论:Phadiatop检测是哮喘病因诊断简便、可靠的体外过筛试验,Phadiatop阳性患儿应进一步作sIgE检测。

2001 Vol. 3 (05): 501-502 [摘要] ( 5202 ) [HTML 1KB] [PDF 72KB] ( 2061 )
503 血清心脏肌钙蛋白I在儿童川崎病中的诊断价值
吴蓉洲, 陆文文, 张园海, 陈其, 项如莲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在川崎病(KD) 治疗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 KD组 (n=58) 及对照组 (n=23) 患儿血清 cTnI、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 LDH)与谷草转氨酶(GOT)的浓度。结果:KD组血清cTnI浓度为(0.62±1.08) 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0.06±0.06) μg/L,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KD组血清CK,LDH,GOT浓度分别为(122.48±37.65) IU/L,(178.56±68.73) IU/L和(30.49±13.52) IU/L,与对照组比较[(112.66±39.55) IU/L,(165.33±55.88) IU/L,(32.17±12.70) IU/L]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IVIG治疗后cTnI浓度为(0.08±0.15) μg/L,明显低于治疗前(0.62±1.08) μg/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IVIG治疗后血清CK,LDH,GOT浓度分别为(119.62±32.15) IU/L,(194.25±69.45) IU/L和(26.47±13.41) IU/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TnI是一项早期诊断 KD患儿急性心肌损伤的有价值的方法,可为早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减少心血管病变提供依据,并可作为 IVIG疗效观察指标。
2001 Vol. 3 (05): 503-505 [摘要] ( 3926 ) [HTML 1KB] [PDF 78KB] ( 1670 )
506 血清心脏肌钙蛋白I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和转归监测价值
田杰, 朱静, 张渝美, 陈华琼, 吴晓芸, 钱永如
目的:评价心脏肌钙蛋白I(cTnI)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探讨其与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程、病情演变等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层析法和速率法测定38例病毒性心肌炎和24例非心肌炎患儿血清cTnI,CK-MB。间接ELISA法测定柯萨基病毒B1-6IgM(CVB1-6-IgM)。结果: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cTnI和CK-MB阳性率分别为 89.5%,60.5%,明显高于非心肌炎组(8.3%,29.2%)和对照组(0)(P<0.05)。82.4% 的血清cTnI阳性出现在病程1周以内。CVB 1-6 IgM阳性与阴性组的cTnI和CK-MB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清cTnI反映心肌细胞损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CK-MB,有较宽的诊断时间窗,是一项极具临床价值的心肌炎诊断和转归监测新指标。
2001 Vol. 3 (05): 506-508 [摘要] ( 4348 ) [HTML 1KB] [PDF 78KB] ( 1501 )
509 糖皮质激素对肾病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
于力, 卓美瑛, 杨小苏, 翁志媛, 钟志敏, 张又祥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肾病综合征(NS)患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 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24例NS患儿分为激素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IL-1,IL-6,IL-8和TNFα的水平。结果:NS患儿激素治疗前后血清中IL-1[(195±25) ng/L vs (120±25) ng/L],IL-6[(355±62) ng/L vs (200±23) ng/L],IL-8[(286±55) ng/L vs (178±32) ng/L]和TNFα[(265±36) ng/L vs (110±40) ng/L]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糖皮质激素可能对NS患儿血清中多种细胞因子有抑制作用。
2001 Vol. 3 (05): 509-511 [摘要] ( 3998 ) [HTML 1KB] [PDF 76KB] ( 1969 )
512 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研究
杨静薇, 陆权, 张慧燕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痰细菌培养、痰支原体培养、APAAP法、酶联免疫法(ELISA)等对246例下呼吸道感染病儿进行多病原学研究。结果:单纯病毒感染占 50.4%,细菌感染 4.1%,支原体感染 5.7%,混合感染 27.2%,病原不明 12.6%。毛细支气管炎组中无单纯细菌或支原体感染;而支气管炎组中无1例是单纯细菌感染。<1岁组的混合感染率 37.6%高于1岁以上年龄组(16.53%)(P<0.05)。CRP的升高在细菌与病毒感染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病毒感染和混合感染构成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婴儿中混合感染率高,而CRP的升高有助于早期判断细菌感染。
2001 Vol. 3 (05): 512-514 [摘要] ( 4168 ) [HTML 1KB] [PDF 76KB] ( 1415 )
515 儿童I型糖尿病青春发育前及青春期血清IGF-I和IGFBP-3水平监测
方昕, 沈水仙, 杨毅, 罗飞宏, 支涤静, 曾纪骅
目的:研究儿童Ⅰ型糖尿病青春发育前及青春期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变化,探讨生长激素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H-IGF-I)轴与血糖控制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ELISA和免疫放射法测定63例Ⅰ型糖尿病患儿和47例正常对照血清IGF-I,IGFBP-3水平,用胶乳凝集法测定Ⅰ型糖尿病患儿的糖化血红蛋白(HbAIC)。结果:①青春发育前糖尿病患儿血IGF-I为(75.4±26.6) ng/ml,IGFBP-3为(2 756.1±763.8) ng/ml,与对照组[(103.9±46.5) ng/ml,(2 717.1±480.2 ng/ml)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青春期糖尿病患儿血IGF-I和IGFBP-3[(178.2±65.9) ng/ml,(2 956.0±847.6) ng/ml]均低于对照组[(229.6±54.5) ng/ml,(3 393.2±748.9) ng/ml]]P<0.05。②新发病的I型糖尿病患儿胰岛素治疗后血IGF-I为(143.0±67.5) ng/ml,IGFBP-3为(2 740.0±449.8) ng/ml,较治疗前[(54.8±44.3) ng/ml, (2 233.8±336.2) ng/ml]明显升高(P<0.05)。③糖尿病组HbA IC与血IGF-I,IGFBP-3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32,-0.29,P<0.01或0.05)。④糖尿病组青春期HbAIC为(9.0±1.8)%,每日胰岛素用量为(0.86±0.30)U/kg,均高于青春期前[(7.8±1.8) %,(0.64±0.38) U/kg](P<0.05)。结论:儿童Ⅰ型糖尿病血IGF-I,IGFBP-3水平较正常儿降低,尤其青春期患儿比正常同龄儿降低的程度更为显著,提示此类患者青春期存在GH IGF-I轴的严重紊乱,可能是导致这一时期血糖控制不良的重要原因。
2001 Vol. 3 (05): 515-518 [摘要] ( 4688 ) [HTML 1KB] [PDF 86KB] ( 1704 )
519 野百合碱诱导大鼠肺高压时韧粘素mRNA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
沈捷, 周爱卿, 秦玉明, 梁瑛, 李奋
目的:观察野百合碱(MCT)所致肺高压大鼠肺组织和肺动脉中韧粘素(TN)mRNA的动态表达水平,探讨其与肺高压肺血管重建的关系。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MCT组和正常对照组(CON),采用野百合碱皮下注射法诱导建立大鼠肺高压模型,并通过快速竞争性RTPCR技术检测不同时间点(给药后第7,14,21,28天)大鼠肺组织和肺动脉中TN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TN mRNA水平在给药后第7天即有上调,CON组肺组织TNmRNA为0.29±0.04,MCT组为0.56±0.08,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CON组肺动脉TN mRNA 为0.30±0.04,MCT组为0.57±0.0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TN mRNA水平上调早于肺动脉压的升高,随压力上升和时间延长TN mRNA继续增高。结论:TN参与了肺高压肺血管重建过程,在肺高压发病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2001 Vol. 3 (05): 519-521 [摘要] ( 5175 ) [HTML 1KB] [PDF 79KB] ( 1464 )
522 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研究
张桂林, 傅万海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GM1)对缺氧缺血(HI)新生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生后第7天的SD大鼠,制备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模型。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Bax/Bcl-2的表达。结果:新生大鼠HI后脑细胞存在凋亡。GM1治疗能减少细胞凋亡。治疗组皮质凋亡细胞数为55.75±6.71,较HI组75.25±4.94下降(P<0.01);治疗组海马凋亡细胞数较对照组也有下降(47.25±6.6 vs 32.14±4.88),P<0.01。各组Bax和Bcl-2表达皆为阳性,但在HI对照组,Bax表达更强,而Bcl-2表达较弱。结论:应用GM1治疗HI脑损伤可减少脑细胞凋亡,GM1治疗对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表达有一定的影响,HI脑损伤后细胞凋亡可能与这两种基因相关。

2001 Vol. 3 (05): 522-524 [摘要] ( 4448 ) [HTML 1KB] [PDF 83KB] ( 1384 )
525 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大鼠高氧肺损伤的影响
全裕凤, 常立文, 张国风, 马丽亚
目的:探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早产大鼠高氧肺损伤的影响。方法:生后 3 d的早产鼠随机分为Ⅰ.空气对照组,Ⅱ.高氧对照组,Ⅲ.高氧+rhEpo组,Ⅳ.空气+rhEpo组。高氧组持续暴露于 ≥90%氧(O2)中,rhEpo 组自生后 3 d开始皮下注射 rhEpo 800 U/kg,隔日1次。分别于暴露3 d,7 d检测各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还原型谷光甘肽(GSH)、总蛋白、丙二醛(MDA)、非血红素铁含量,并比较肺湿重/干重(W/D)及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①与空气组相比,高氧组高氧3 d时 MDA 含量显著增加[(1.39±0.60) nmol/ml vs (0.35±0.22) nmol/ml](P<0.01);肺组织呈急性肺损伤病理改变。与空气组比较,高氧组7 d时非血红素铁、MDA、总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109.31±7.86) μg/dl vs (94.95±10.83) μg/dl,(1.53±0.39) nmol/ml vs(0.30±0.13) nmol/ml,(0.47±0.02) g/L vs (0.25±0.04) g/L](P<0.01);肺W/D值升高(5.54±0.41 vs 5.00±0.15)(P<0.05),肺病理改变加重出现肺纤维化趋势及结构紊乱。②高氧+rhEpo组 3 d时BALF中MDA为(0.69±0.19) nmol/ml;7 d时非血红素铁、MDA、总蛋白含量、肺W/D值分别为(99.60±8.21) μg/dl,(0.80±0.24) nmol/ml,(0.36±0.02) g/L,5.08±0.21,较高氧组显著下降(P<0.05 或 0.01);3 d,7 d时GSH含量分别为(130.85±7.62) mg/L和(136.69±5.90) mg/L,较高氧组显著升高(P<0.01)。肺病理改变减轻。结论:高氧暴露3 d即可造成早产鼠急性肺损伤,7 d时加重。rhEpo 对早产鼠高氧肺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001 Vol. 3 (05): 525-528 [摘要] ( 3826 ) [HTML 1KB] [PDF 87KB] ( 1262 )
儿童保健
529 广州市区两幼儿园2~6岁健康儿童肺炎链球菌携带状况调查
吴本权, 唐英春, 朱家馨, 谈淑卿, 张扣兴, 毕小刚
目的:了解广州市区两幼儿园2~6岁健康儿童肺炎链球菌携带状况及其对青霉素的药物敏感性。方法:对广州市区两家幼儿园220例健康儿童,用咽拭子从鼻咽部采集标本接种至血平板,35℃ 5% CO2 条件下孵育24 h,Optochin纸片确诊;琼脂板对倍稀释法测定青霉素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220例健康儿童鼻咽部分离到肺炎链球菌53例,阳性率为 24.1%,49株对青霉素敏感(敏感率 92.5%),4株中等度耐药(耐药率 7.5%),其MIC依次为 0.125 mg/L,0.25 mg/L,0.25 mg/L和1 mg/L。肺炎链球菌分离阳性率与年龄关系较大:2~3岁及~4岁带菌率分别为 47.1%和 43.5%,~5岁带菌率为 21.4%,~6岁为 17.1%,不同年龄儿童带菌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2.216,P<0.01)。不同班级分离阳性率亦存在差异,分离阳性往往集中出现在同一幼儿班。结论:2~6岁健康儿童肺炎链球菌带菌率较高,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不高(7.5%),为避免共同居住儿童交叉感染,对高带菌儿童实施疫苗接种是必要的。
2001 Vol. 3 (05): 529-531 [摘要] ( 4584 ) [HTML 1KB] [PDF 79KB] ( 1406 )
532 淮阴市城区0~4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症情况的调查
鲁兰, 季金陵, 刘晓红, 王福德
目的:了解淮阴市城区0~4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症患病情况。方法:对该市两个区的428名儿童采用微量荧光光度法检测血清维生素A含量。结果:血清维生素A值<0.7 μmol/L 58人,发病率为13.6%,其中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症为45人,发病率为10.5%。结论: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症发病率高于临床维生素A缺乏症,一般无临床表现,应早期防治。
2001 Vol. 3 (05): 532-533 [摘要] ( 3648 ) [HTML 1KB] [PDF 69KB] ( 1739 )
临床研究
534 体表面积纠正的冠状动脉内径测量在川崎病随访中的意义
惠慰, 桂永浩
目的:探讨体表面积纠正的冠状动脉内径在川崎病随访中的意义。方法:58例川崎病患者发作期和随访期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其左右冠状动脉内径,比较体表面积纠正的冠状动脉内径及冠状动脉内径绝对值的变化。结果:按传统标准全组发作期无冠状动脉扩张,与发作期相比随访期平均冠状动脉内径无显著变化。随访期平均体表面积纠正的左右冠状动脉内径显著缩小,(sLCA:4.73±1.40) mm/m2 vs (3.88±1.28) mm/m2,P<0.01;sRCA:(4.51±1.28) mm/m2 vs (3.71±1.10) mm/m2,P<0.01),缩小率与随访时间和发病年龄显著相关。结论:体表面积纠正的冠状动脉内径是反映川崎病发作期后冠状动脉内径动态变化的敏感指标。
2001 Vol. 3 (05): 534-536 [摘要] ( 3634 ) [HTML 1KB] [PDF 73KB] ( 1493 )
537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动态变化观察
张园海, 褚茂平, 吴蓉洲, 陈其, 项如莲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PLT)、白细胞(WBC)和血红蛋白(Hb)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2例KD患儿病程第1~4周每周检测外周血PLT,WBC,Hb,32例患儿在入院次日及入院第3~4周时作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KD患儿病程第1周时WBC明显高于其后阶段,Hb明显低于其后阶段;病程第2~3周时PLT明显升高。冠脉病变组最高WBC,PLT明显高于无冠脉病变组(P<0.01),其最低Hb也明显低于无冠脉病变组(P<0.05)。结论:在病程中动态观察PLT,WBC,Hb的变化,对KD的诊断、预后判定及冠状动脉并发症的监测有重要价值。
2001 Vol. 3 (05): 537-538 [摘要] ( 4328 ) [HTML 1KB] [PDF 71KB] ( 1577 )
539 流式细胞技术在诊断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应用
张宁, 宋淑嫒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技术在诊断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细胞分化抗原19(CD19),统计循环B细胞数量,从而使XLA的临床诊断更可靠。结果:8例IgG<2 g/L 的男性患儿中5例(62.5%)CD19<1%而确诊为XLA者。结论: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9可提高诊断XLA的准确率。
2001 Vol. 3 (05): 539-540 [摘要] ( 3566 ) [HTML 1KB] [PDF 68KB] ( 1362 )
541 血清SIgE和ECP在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检测的临床意义
陈德晖, 孙宝清, 关镜明, 赖永洪
目的: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复感儿)血清特异性IgE(SIgE)和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法玛西亚公司的试剂盒检测47例复感儿、3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支哮儿)、32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过敏咳儿)及10例正常对照儿童的血清SIgE和ECP水平。并对复感组、过敏咳组追踪观察6~12个月。结果:①支哮组、过敏咳组、复感组的血清SIgE和EC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分别<0.01 或 0.05=。②复感组和过敏咳组继发哮喘患儿的血清SIgE和ECP水平均高于同组未发展为哮喘者(P<0.05 或 0.01=。结论: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有形成高水平SIgE和ECP的基础,它引起的气道炎症与随后发生的哮喘关系密切。
2001 Vol. 3 (05): 541-542 [摘要] ( 4081 ) [HTML 1KB] [PDF 71KB] ( 1641 )
543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过程及临床意义
蒋玉红, 张忠国, 王成
目的:检测肺炎支原体(MP)肺炎患者免疫功能并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过程。方法:T淋巴细胞亚群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球蛋白采用免疫比浊法,细胞凋亡用吖啶橙溴化乙锭染色法。结果:MP肺炎患者IgG,CD4+,CD4+/CD8+与正常相比明显降低,均P<0.05;IgM,CD8+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MP肺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并且体外培养时间越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越高,通过t检验,与正常对照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过度是该组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2001 Vol. 3 (05): 543-544 [摘要] ( 4120 ) [HTML 1KB] [PDF 68KB] ( 1611 )
545 支气管肺炎患儿CD23水平的研究
谷小华, 金雅磊, 陈新煜, 张渝侯, 马红英
目的:探讨肺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D23阳性值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间接玫瑰花结法测定了2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A组)及9例毛细支气管炎并心衰的重症肺炎患儿(B组)PBL的CD23阳性值,并用ELISA方法测定了B组血清总IgE水平。结果:A组CD23阳性值增高,其中A组急性期(17.70±1.95)高于恢复期(10.50±1.36),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CD23阳性值(23.21±2.65)增高更明显,且B组血清总IgE水平亦明显增高。结论:PBL的CD23阳性值的变化可作为肺炎急性期以及重症肺炎的一项监测指标。
2001 Vol. 3 (05): 545-546 [摘要] ( 3864 ) [HTML 1KB] [PDF 69KB] ( 1732 )
547 支原体肺炎血清急相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价值
董琳, 温怀凯, 李昌崇, 吴荣熙
目的:探讨急相蛋白(APP)在支原体肺炎(MPP)时水平变化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检测30例MPP急性期和19例恢复期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α1酸性糖蛋白(α1-AGP)、触珠蛋白(HP)和铜兰蛋白(CP)水平。结果:急性期CRP,α1-AGP和HP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1.97±11.90) mg/dl和(2.06±1.11) mg/L,(1771.2±511.7) ml/L和(795.4±211.4) mg/L,(2187.0±615.8) mg/L和(821.9±373.1) mg/L,均P<0.01,CP仅轻微升高(509.1±60.5) mg/L和(469.8±80.5) mg/L,P<0.05。恢复期4种APP均明显下降,其中CP已降至正常(P>0.05),其余3种APP仍高于正常。急性期CRP与α1-AGP及HP之间均呈正相关(r=0.56,0.38,P<0.01,0.05);HP与α1-AGP及CP亦呈正相关(r=0.47,0.42,P<0.01,0.05)。结论:APP是反映MPP急性期炎症的敏感指标,动态检测其水平变化对于判断疗效有价值。
2001 Vol. 3 (05): 547-548 [摘要] ( 3591 ) [HTML 1KB] [PDF 71KB] ( 1654 )
549 肺炎患儿血清β_2-微球蛋白及白细胞介素-2水平变化
胡红兵, 夏维, 刘芳, 罗振芳, 吴友胜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时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128例肺炎患儿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及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并与38例健康儿童相比较。结果:轻、重型肺炎血β2-MG水平分别为(3.08±0.72) mg/L,(3.56±0.53) mg/L,明显高于对照组(1.83±0.57) mg/L,P<0.01;IL-2水平分别为(2.13±0.84) ng/L,(1.95±0.79) ng/L较对照组(5.31±1.24) ng/L显著降低,P<0.01。结论:肺炎患儿细胞免疫功能较健康儿童低下。
2001 Vol. 3 (05): 549-550 [摘要] ( 3668 ) [HTML 1KB] [PDF 69KB] ( 1268 )
551 哮喘知识教育和吸入激素对儿童哮喘的治疗作用
郑桂芬, 谢晓恬, 黄国华, 傅相容, 周晓迅
目的:探讨哮喘知识教育和吸入激素对儿童哮喘的作用。方法:将哮喘患儿分为规范治疗组和非规范治疗组(对照组),对规范治疗组进行哮喘知识教育,按GINA方案吸入激素治疗。对照组仅作发作时的处理,未进行系统教育及吸入激素,两组均记录病情变化、峰流速(PEF)、急诊次数。结果:经半年随访,规范治疗组总有效率 87.0%明显高于对照组 40.7%(P<0.05);规范治疗组PEF值为(251±44) L/min,明显高于对照组 (217±36)L/min(P<0.01);规范治疗组急诊就诊次数为(2.0±1.0)次,显著低于对照组(3.3±1.2)次(P<0.01)。结论:哮喘知识教育和吸入激素治疗有助于提高患儿的依从性,改善患儿的病情。
2001 Vol. 3 (05): 551-552 [摘要] ( 3708 ) [HTML 1KB] [PDF 68KB] ( 1536 )
553 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在毛细支气管炎病程中的变化
倪莉, 邵美娟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毛细支气管炎病程中的变化。方法:应用瑞典法码西亚公司UniCAP100变应原检测仪检测,荧光酶标法测定ECP值。结果:病人组血清急性期ECP为(2.45±0.97) μg/L,恢复期为(2.19±0.38) μg/L,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正常对照组血清ECP(2.68±1.19) μg/L相比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而痰液标本急性期ECP含量为(464.56±206.05) μg/L,比恢复期(165.9±88.7) μg/L有显著性增高(P<0.01)。结论:毛细支气管炎病人ECP含量在呼吸道有明显变化,可以提示疾病进程。
2001 Vol. 3 (05): 553-554 [摘要] ( 4025 ) [HTML 1KB] [PDF 68KB] ( 1351 )
555 溴化异丙托品联合肝素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
舒玲, 龙珍, 皮桂秀
目的:评定溴化异丙托品(爱喘乐)联合肝素雾化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98例小儿毛细支气管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雾化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雾化治疗组加用溴化异丙托品和肝素雾化吸入。结果:雾化治疗组治愈率92%(46/50),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 64.6%(31/48),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联合应用溴化异丙托品和肝素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是常规综合疗法外的一种有效方法。
2001 Vol. 3 (05): 555-556 [摘要] ( 3876 ) [HTML 1KB] [PDF 68KB] ( 1934 )
557 较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小儿重症哮喘(附18例分析)
张儒谊
目的:观察短期较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小儿重症哮喘的疗效。方法:将32例小儿重症哮喘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n=18),予甲基强的松龙 2~4 mg/kg,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连用3 d。对照组(n=14),予地塞米松0.5~0.75 mg/kg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连用3 d。结果:治疗组治疗3 d后,咳嗽、喘息、哮鸣音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1,0.05,0.05。PEFR,PaO2,PaCO2,pH均显著改善,均P<0.01。对照组治疗3 d后呼气峰流速(PEFR),PaO2,PaCO2,pH无显著改善,均P>0.05。结论:短期较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小儿重症哮喘取得较好疗效,对哮喘症状、体征的缓解及动脉血气、PEFR的恢复较地塞米松组快。
2001 Vol. 3 (05): 557-558 [摘要] ( 3746 ) [HTML 1KB] [PDF 70KB] ( 1285 )
559 小儿肺炎血渗透压改变与合理输液的临床研究
刘超, 杨拳, 蒲友华, 呙德, 银平, 李琴, 刘定远, 唐蓉华
目的:观察支气管肺炎血渗透压改变,确定有无并发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SIADH),并根据其变化进行合理的液体疗法。方法:采静脉血作电解质、血糖、尿素氮等测定,以公式计算出血渗透压。根据血渗透压的高低确定输液量和张力。结果:200例患儿中重症肺炎32例,病程极期有14例发生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43.8%),普通肺炎中8例血渗透压降低(4.8%)。均采用适当限制入量、提高液体张力而获治愈。结论:支气管肺炎极期常并发SIADH,应合理调整输液成分和液量。
2001 Vol. 3 (05): 559-560 [摘要] ( 3972 ) [HTML 1KB] [PDF 71KB] ( 1470 )
561 肺炎衣原体肺炎34例临床分析
秦铭, 季纯珍, 匡玉莲
目的:了解肺炎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肺炎衣原体抗体和取痰液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肺炎衣原体抗原。结果:34例住院患儿于病程2周测血清肺炎衣原体IgM抗体均阳性,其中有5例病初取痰液做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为阳性。临床表现咳嗽较为突出,肺部阳性体征有41.2%,X线胸片都有不同程度的肺炎表现,多为单侧病变(70.6%),发病年龄以年长儿居多(72.6%)。结论:肺炎衣原体是一重要的呼吸道病原体,应予重视。
2001 Vol. 3 (05): 561-562 [摘要] ( 4706 ) [HTML 1KB] [PDF 71KB] ( 1505 )
563 婴儿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24例临床分析
温志红, 谢庆玲, 杜华, 农生洲
目的:探讨婴儿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杆菌)肺炎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手段。方法:对24例根据病原学检查确诊的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婴儿肺炎杆菌肺炎具有起病急骤、进展快、并发症多(占50%)的特点;红色或白色胶冻状痰对诊断有意义。深部痰或血培养出的肺炎杆菌菌株多数对头孢噻肟钠、头孢三嗪、丁胺卡那、阿莫西林+棒酸、乙基西梭霉素或环丙沙星敏感。全部病例均治愈。结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尽早作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早期足量使用敏感抗生素及积极治疗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注意患儿隔离及其器具、空气、医护人员手的消毒是避免感染传播或流行的有效措施。
2001 Vol. 3 (05): 563-564 [摘要] ( 3703 ) [HTML 1KB] [PDF 70KB] ( 1551 )
565 希舒美治疗小儿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疗效判断
金雅磊, 熊英, 王红玲, 张渝侯
目的:评价希舒美治疗小儿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总结分析159例分别应用希舒美口服治疗、红霉素静脉滴注、希舒美口服+红霉素静脉滴注3种方案治疗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疗效。结果:三方案对支原体非肺炎感染的临床症状改善及支原体的清除作用无明显差异,而对支原体肺炎组,红霉素静脉滴注、希舒美口服+红霉素静脉滴注方案亦无明显差异。结论:在轻症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希舒美可替代红霉素静脉注射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而在支原体肺炎组,亦能部分替代红霉素静脉注射。
2001 Vol. 3 (05): 565-567 [摘要] ( 6764 ) [HTML 1KB] [PDF 75KB] ( 2102 )
568 新生儿肺炎与血磷的关系
柯丹红, 苏志强, 高璇璇
目的:为了进一步明确新生儿肺炎与血磷的关系。方法:采用磷液体试剂,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血磷,对86例新生儿肺炎患者与62例非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清磷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肺炎组急性期血磷平均值为(2.64±0.38) mmol/L,对照组为(1.81±0.26) mmol/L,经统计学处理,二组血磷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53,P<0.01);肺炎恢复期血磷(2.12±0.30) mmol/L,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t=2.11,P<0.05)。结论:新生儿肺炎急性期血磷较对照组及恢复期的血磷明显升高。新生儿高磷血症可引起心律不齐、腹胀,还可因出现低血钙、低血镁而发生惊厥、呼吸暂停等。故新生儿肺炎时如血磷明显升高时,即可适当补充钙剂,以降低血磷,恢复血钙浓度,以免加重病情。
2001 Vol. 3 (05): 568-568 [摘要] ( 3770 ) [HTML 1KB] [PDF 41KB] ( 1525 )
569 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脑血流变化的影响
张燕宏, 张凤仙, 王树岩, 周明
目的:了解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颅内脑血流速度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TCD)检测3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和25例正常新生儿的颅内血管脑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将观察组再分为两组后统计测量值发现,观察组Ⅱ(血胆红素浓度>272 μmol/L)与对照组及观察组Ⅰ(血胆红素220.6~272 μmol/L)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当血胆红素浓度大于272 μmol/L(16 mg/dl)时可使颅内血管脑血流速度显著增快,推测其可影响血脑屏障的开放,增加脑内胆红素水平。
2001 Vol. 3 (05): 569-570 [摘要] ( 4474 ) [HTML 1KB] [PDF 46KB] ( 1656 )
571 缺铁性贫血患儿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及“铁维生素C叶酸速溶冲剂”的疗效观察
李占魁, 杨玉凤, 刘韧, 李雪红, 郑纯礼, 王文广
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IDA)儿童胃泌素水平的变化,观察“铁、维生素C、叶酸速溶冲剂”对IDA的治疗作用。方法:34例IDA患儿每天口服1包“铁、维生素C、叶酸速溶冲剂”(含元素铁10 mg),共12周,治疗前后检测Hb,ZPP,SF及血清胃泌素并与对照组作比较。结果:IDA患儿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值(P<0.01),治疗后Hb,SF均显著升高(P<0.01),胃泌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34例患儿治疗后精神食欲明显改善,无1例中途停药,所有患儿均未出现胃肠道副作用。结论:IDA患儿胃泌素水平增高可能与铁缺乏引起的胃粘膜萎缩有关,“铁、维生素C、叶酸速溶冲剂”治疗IDA具有依从性好、疗效确切、无副作用、服用方便等特点。
2001 Vol. 3 (05): 571-573 [摘要] ( 4017 ) [HTML 1KB] [PDF 62KB] ( 1330 )
574 58例大血管错位儿童临床分析
李涛, 李渝芬, 徐宝元, 区曦
目的:探讨儿童大血管错位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对58例大血管错位儿童进行比较、观察。结果:彩超显示卵圆孔未闭8例,心血管造影显示3例;心血管造影显示肺动脉分支狭窄4例,左肺动脉缺如1例,彩超未能显示;降主动脉侧支循环9例,彩超显示4例,1例生后用前列腺素E1持续静脉滴注,1例行房隔造口术,2例行肺动脉环缩术,治疗后血氧饱和度均有改善。结论:彩超顺序分段诊断,大大提高了诊断率,但不能代替心血管造影。采用前列腺素E持续静脉滴注、房隔造口术及肺动脉环缩术能增加血氧饱和度,促进左室发育,对提高根治术成功率可能有重要意义。
2001 Vol. 3 (05): 574-576 [摘要] ( 3941 ) [HTML 1KB] [PDF 47KB] ( 1218 )
临床经验
综述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杂志简介
编委成员
杂志订阅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平台

立文悉通 - 专业SCI论文服务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丁香客
中国新闻网
万方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美国PubMed
本刊参考文献的著录要求
版权所有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电话:0731-84327402  传真:0731-84327922 E-mail: cjcp1999@cs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湘ICP备170217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