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中文版
English Version
ISSN 2096-9228(online)
ISSN 1008-8830(print)
CN 43-1301/R
期刊首页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投稿指南
期刊浏览
在线投稿
在线查稿
专家审稿系统
远程编辑系统
主编审稿系统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稿约
本刊英文摘要写作要求
关于作者署名问题
各阶段稿件状态说明
在线投稿无法点击子菜单问题
优先出版
最新期刊
过刊浏览
2012年 14卷 09期
刊出日期 2012-09-15
专家讲座
论著·临床研究
论著·实验研究
病例报告
综述
专家讲座
643
新生儿无创辅助呼吸支持介绍
Koravangattu SANKARAN, Manna ADEGBITE
随着新生儿微创辅助通气时代的到来及“开肺策略”的提出,新生儿的无创通气技术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NICU得到普及。该文复习了近年来新生儿无创通气技术的有关文献并作简要综述。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主要原理为在呼气末予以压力支持的一种通气模式,又称之为持续扩张压或呼气末正压通气,经过世界范围内多年的临床实践,CPAP已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对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新生儿实施呼吸支持的辅助通气模式。由于CPAP价格相对便宜,且易于在临床应用,因此更适合于在发展中国家推广。CPAP辅助通气,除可显著地改善患儿机体的氧合外,对有不同程度气道阻塞的患儿,它可以减轻气道塌陷,因此有助于减少患儿呼吸暂停的发生。文献研究表明,对于32周以下的早产儿,早期应用CPAP可减少患儿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机率。该文将试图介绍几种不同的CPAP应用装置和几种不同的CPAP应用方法。虽然对于早期应用CPAP是否能够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患病率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临床实践已经表明,与有创通气比较,CPAP对患儿的损伤小,是一种较为舒适的通气模式,早期应用CPAP还可减少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频率。另外,该文还介绍CPAP的应用指征、优点及其局限性,CPAP的衍生模式如经鼻间歇正压辅助通气以及infant flow CPAP装置等。
2012 Vol. 14 (09): 643-652 [
摘要
] (
9665
) [
HTML
1KB] [
PDF
890KB] (
3456
)
论著·临床研究
653
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清骨保护素改变及糖皮质激素对其的影响
李玉柳,王华
目的:观察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 NS)患儿骨保护素改变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对骨保护素的影响,探讨骨保护素在NS骨代谢改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NS患儿44例,其中NS初发患儿24例,糖皮质激素治疗减量过程中复发患儿20例,其糖皮质激素累积剂量为28327±5879 mg/m2;23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儿童设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骨保护素浓度,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骨钙素N-MID)含量。结果:初发NS组血清骨保护素、骨钙素N-MID含量分别为 211±55 ng/L、46±14 n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70±57 ng/L、73±9 ng/mL)(P<0.05)。NS复发组血清骨保护素、骨钙素N-MID含量均较NS初发组及对照组低,分别为176±42 ng/L、29±10 ng/mL(P<0.05)。结论:NS患儿本身即存在骨代谢异常,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后可进一步加重骨代谢改变,提示NS患儿骨保护素改变受疾病本身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双重影响,骨保护素有望成为预测NS患儿骨代谢改变的新型生化指标。
2012 Vol. 14 (09): 653-656 [
摘要
] (
5003
) [
HTML
1KB] [
PDF
951KB] (
1571
)
657
97例肾病综合征合并尿路感染患儿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
宋少娜,张碧丽,王文红,张瑄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合并尿路感染(UTI)患儿的菌群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特点,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对2011年1~12月住院的97例NS合并UTI患儿(初发53例,复发44例)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药敏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NS患儿合并UTI的发生率为36.5%,其中NS复发患儿UTI的发生率高于初发者(44.0% vs 31.9%,P<0.05),临床表现以无症状菌尿为主。病原菌分析示肠球菌比例最高(50.5%),其中屎肠球菌29.4%,粪肠球菌21.1%。其次为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15.6%)、肺炎克雷伯菌(14.7%)。肠球菌对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的敏感性较高,对四环素、莫西沙星耐药率高;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多重耐药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72%和17%(P<0.05)。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丁胺卡那霉素、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高。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革兰阴性菌的检出率为25%,产ESBLs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为100%,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及头孢曲松几乎无敏感性。结论:复发NS患儿较初发者更易发生UTI;肠球菌已成为NS患儿合并UTI的主要致病菌,且耐药现象严重,其中屎肠球菌多呈多重耐药。
2012 Vol. 14 (09): 657-660 [
摘要
] (
5648
) [
HTML
1KB] [
PDF
897KB] (
1900
)
661
绒毛膜羊膜炎对早产儿脑损伤的影响
许丽萍,任榕娜,朱少波,庄红梅,黄仲玲,杨鸿
目的:探讨绒毛膜羊膜炎与早产儿脑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出生的早产儿(28~34周)共88例。根据是否存在绒毛膜羊膜炎,分为病例组(41例)和对照组(47例)。所有的病例生后定期行头颅B超检查,生后3~7 d行颅脑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且于纠正胎龄 40 周时行颅脑MRI 检查,比较两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和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的发生情况。结果:病例组PVL的发生率为32%,对照组PVL的发生率为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PVH-IVH的发生率分别为27%和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绒毛膜羊膜炎与早产儿脑损伤有一定的关系,可使早产儿PVL的发生率增加,而对PVH-IVH的影响不大。
2012 Vol. 14 (09): 661-663 [
摘要
] (
5719
) [
HTML
1KB] [
PDF
885KB] (
1708
)
664
婴幼儿重症肺炎病情危重的预测指标
李丰,张园海,邵兰,陈其
目的:探讨婴幼儿重症肺炎病情危重的早期预测指标,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的411例1~36个月的重症肺炎患儿临床资料,将与病情相关的23项指标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411例患儿分为危重组和普通组。危重组包括死亡及病程中需要抢救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儿,共139例;普通组为除危重组外的病例,共272例。结果: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8个有统计学意义的病情危重预测指标,其优势比(OR)由高到低依次为低血Ca2+(11.488),窦性心动过速(7.506),先天性心脏病(5.977),脑功能障碍症状(5.182),早产(4.978),血K+异常(2.910),代谢性酸中毒(2.489),营养不良(2.048)。结论:婴幼儿重症肺炎病情危重的早期预测指标有低血Ca2+、窦性心动过速、先天性心脏病等8项,具备这些危险因素的重症肺炎患儿应加强监护,尽量转至儿科重症监护室治疗。
2012 Vol. 14 (09): 664-666 [
摘要
] (
6155
) [
HTML
1KB] [
PDF
878KB] (
2206
)
667
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分析
张慧芳,潘家华,李倩,周浩泉,倪陈
目的:研究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1年9月132例慢性咳嗽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慢性咳嗽的病因构成。结果:咳嗽变异性哮喘是慢性咳嗽最常见的病因(56例次),其次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44例次)、感染/感染后咳嗽(22例次)、变应性咳嗽(8例次)、胃食管反流性咳嗽(5例次),3例次为其他病因。感染/感染后咳嗽在婴儿组(<1岁)、幼儿组(1岁~)、学龄前儿童组(3岁~)、学龄期儿童组(6~14岁)间的病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38,P=0.001),其中<1岁的婴儿组感染/感染后咳嗽的比例高于其他3个年龄组(P<0.05)。感染/感染后咳嗽是婴儿组(<1岁)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咳嗽变异性哮喘和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是幼儿组(1岁~)、学龄前儿童组(3岁~)、学龄期儿童组(6~14岁)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变应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以及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患儿有较高比例的个人过敏史、不良外界环境接触史以及家族过敏/哮喘史。结论: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感染/感染后咳嗽是儿童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不同年龄组患儿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不同。具有个人过敏史、不良外界环境接触史以及家族过敏/哮喘史的慢性咳嗽患儿更易患变应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以及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2012 Vol. 14 (09): 667-670 [
摘要
] (
6569
) [
HTML
1KB] [
PDF
893KB] (
2155
)
671
哮喘儿童中止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原因分析
黄娅娜,黄英,代继宏,杨方方
目的:通过分析哮喘儿童中止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specific immunotherapy, SCIT)的原因,探讨如何提高SCIT依从性。方法:对2005年6月至2010年10月期间接受SCIT,但未完成3年疗程的哮喘患儿进行电话随访,了解中止SCIT原因,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共616例哮喘患儿接受SCIT,322例(52.3%)未完成3年疗程,其中127例(39.4%)配合完成电话随访。127例中,53例(41.7%)认为效果差而中止,29例(22.8%)因哮喘症状缓解而中止,12例(9.4%)因价格贵、10例(7.9%)因过程繁琐、10例(7.9%)因不良反应,9例(7.1%)因路程远、4例(3.1%)因没时间治疗而中止。127例患儿中,SCIT治疗的第一年内中止例数最多,占69例(54.3%),第二年内28例(22.0%),第三年内30例(23.6%)。目前,该127例患儿中,有85例(66.9%)达控制水平。中止SCIT后规律吸入糖皮质激素(ICS)组与不规律ICS组的哮喘控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哮喘儿童中止SCIT的主要原因有疗效差、症状缓解、价格贵、不良反应等。让患儿及其家长了解SCIT疗程及其起效较慢的特点,鼓励采用客观指标对病情进行评估,积极防治不良反应,对提高SCIT的依从性有重要意义。
2012 Vol. 14 (09): 671-674 [
摘要
] (
5140
) [
HTML
1KB] [
PDF
928KB] (
1366
)
675
有消化道症状儿童幽门螺旋杆菌现症感染的调查
张勇,李锦霞
目的:了解有消化道症状的儿童幽门螺杆菌(H. pylori)现症感染状态,并调查H. pylori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有上消化道症状的376例患儿进行胃镜检查,同时取3块胃黏膜分别作快速尿素酶及病理组织学检查。部分患儿行13C-尿素呼气试验。上述3种方法中2项或2项以上阳性者诊断为H. pylori感染。同时对患儿居住环境、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消化道疾病家族史进行问卷调查。结果:376例患儿中,H. pylori现症感染率为44.9%(169例)。男女H. pylori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岁~、8岁~、13~16岁年龄组H. pylori阳性率分别为39.5%(47/119)、41.0%(55/134)、54.5% (67/123),不同年龄组间患儿H. pylori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6,P<0.05)。儿童全托及中小学生寄宿、集体居住及用餐者H. pylori阳性率高于非集体居住及用餐者(53.6% vs 40.6%, P<0.05)。家庭经济收入高者H. pylori阳性率低于中低收入者(36.9% vs 48.3%,P<0.05)。父母文化程度高者H. pylori阳性率低于父母文化程度较低者(39.5% vs 50.8%,P<0.05)。有胃炎或消化性溃疡病家族史者H. pylori感染率高于无家族史者(52.9% vs 41.2%,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H. pylori感染率逐渐增加。集体居住、共同用餐、家庭低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低以及有上消化道疾病家族史的患儿有较高的H. pylori感染率,因此以上因素是儿童感染H. pylori的危险因素。
2012 Vol. 14 (09): 675-677 [
摘要
] (
6651
) [
HTML
1KB] [
PDF
878KB] (
1644
)
678
MYH9相关综合征家系临床和基因突变分析
史瑞明,曹晓琴,罗树舫,房夏玲,王荣花,刘志刚
目的:对MYH9相关综合征家系进行临床表现和相关致病基因分析,探讨其早期诊断的方法和发病机制。方法:对一个MYH9相关综合征家系3名患者及家族3代共11人进行外周血检查,采用PCR扩增、DNA直接测序技术进行MYH9基因突变分析。同时进行100名健康对照人群的MYH9基因检测。结果:外周血检测发现家系患者血小板减少,血小板体积增大,中性粒细胞中有包涵体。基因检测经PCR-DNA直接测序在先证者MYH9基因第30号外显子发现了碱基G/A错义突变,该突变导致GAC编码的第1424位天冬酰胺(D)突变为AAC编码的天冬氨酸(N),即D1424N突变。家系中患者检出与先证者相同的突变,而家系内健康人和家系外100名健康对照未发现这种突变。结论:MYH9相关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不一。MYH9基因突变是该综合征的分子发病机制,D1424N突变是国内未曾报道过的新突变。MYH9相关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有赖于家系调查和相关检查的早期开展。
2012 Vol. 14 (09): 678-682 [
摘要
] (
5766
) [
HTML
1KB] [
PDF
1294KB] (
1771
)
683
T 淋巴细胞毒相关抗原-4基因49位点多态性与儿童1型糖尿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
罗淑颖,谭利娜,卫海燕,张耀东,陈永兴
目的:评价T 淋巴细胞毒相关抗原-4(CTLA-4)基因49位点多态性与儿童1型糖尿病(T1DM)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EBSCO、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收集CTLA-4基因49位点多态性与儿童T1DM相关性的文献。用Meta分析的方法检测CTLA-4基因49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儿童T1DM组与对照组中是否有差异。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共有T1DM 1084例,对照组1338例。根据各项研究的异质性检验结果,均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CTLA-4基因49位点的AG、GG、GG+A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与T1DM相关性进行Meta分析,各项研究的合并OR值(95% CI)分别为1.13(0.97~1.33)、1.42(1.16~1.75)、1.20(1.03~1.40)、1.21(1.09~1.33),提示T1DM组CTLA-4基因49位点G等位基因和GG、GG+AG基因型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CTLA-4基因49位点G等位基因和GG、GG+AG基因型均与儿童T1DM的发生相关。
2012 Vol. 14 (09): 683-688 [
摘要
] (
9102
) [
HTML
1KB] [
PDF
1333KB] (
1407
)
689
深圳市小学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周克英,高美好,杨春何,张佳楠,陈言钊,宋金枝,庄艳云,张小园,张蔚,文飞球
目的:调查深圳市小学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患病情况和行为问题。方法:采用Conners行为量表对深圳市小学1~6年级10553名学生的家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经问卷调查为ADHD行为阳性的儿童进一步采用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 4版(DSM-Ⅳ)进行诊断。结果家长问卷和教师问卷均填写完整、合格的为 8193份。纳入研究对象年龄为7~13岁。由家长问卷量表得到ADHD行为发生率为 7.60%,由教师问卷量表得到ADHD行为发生率为5.59%。依据DSM-Ⅳ诊断ADHD 442例,总患病率为 5.39%;7~13岁各年龄组间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613,P<0.05),其中7~9岁各年龄组患病率较高,均在6%以上;男童患病率显著高于女童(6.65% vs 3.12%,P<0.05)。冲动多动问题(79.6%)、学习问题(60.6%)和品行问题(52.0%)是ADHD儿童较突出的行为问题,其中女童学习问题显著高于男童(83.5% vs 54.7%,P<0.01)。结论:深圳市小学儿童ADHD患病率为 5.39%,其中7~9岁儿童患病率较高;男童患病率显著高于女童;冲动多动问题、学习问题和品行问题是ADHD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
2012 Vol. 14 (09): 689-692 [
摘要
] (
6424
) [
HTML
1KB] [
PDF
892KB] (
2494
)
693
学龄期儿童近视进展的回顾性研究
曹燕娜,唐仁泓,李蓉蓉,谢艳,李巧莲,易军晖
目的:调查近12年学龄期儿童近视进展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进行验光的5~12岁儿童4569人次纳入研究,排除有高度近视家族史者及眼部疾病者。有1次或多次复查记录的儿童进入近视进展程度统计。所有儿童采用麻痹剂散瞳后规范验光。结果:2000~2011年间儿童的平均屈光度为-2.0 ±1.7 D;年平均屈光进展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5,P>0.05)。近视儿童平均年龄由2000年的10.1岁降至2011年的8.9岁(P<0.05)。2000~2011年间儿童平均进展屈光度为-0.6±0.7 D/年,其中5~8岁阶段屈光进展度数呈减慢趋势(P<0.05),而9~11岁期间近视进展加速,其中10、11岁组与7、8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基线近视度数与近视进展呈正相关。结论:近12年间学龄期儿童的平均近视进展程度无明显变化,但儿童近视发生的平均年龄下降。近视度数较高的儿童尤其是10岁以上的近视儿童是预防高度近视的重点对象。
2012 Vol. 14 (09): 693-696 [
摘要
] (
5435
) [
HTML
1KB] [
PDF
893KB] (
2216
)
697
脑红蛋白在小儿脑挫裂伤病理过程中变化的初步研究
李臻琰,邓征浩,李春涛,唐勇军,钟广伟,李炜,刘运生,刘景平
目的:初步探讨脑红蛋白(neuroglobin, Ngb)在小儿脑挫裂伤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二维凝胶电泳技术分离3例行脑室肿瘤切除患儿的正常额叶皮层组织和8例脑挫裂伤患儿额叶皮层组织总蛋白质,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识别差异蛋白质点,电喷雾串联质谱鉴定差异蛋白;免疫组化检测差异蛋白Ngb在正常脑组织和脑挫裂伤患儿的脑组织中的表达。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10例正常儿童和15例脑挫裂伤患儿血清中Ngb的表达变化。结果:建立了正常儿童和脑挫裂伤患儿脑组织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识别了6个差异蛋白质点,并鉴定了5种差异蛋白。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gb在脑挫裂伤患儿额叶皮层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额叶皮层组织(P<0.05)。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表明,脑挫裂伤后6 h、12 h、18 h、24 h及48 h 血清Ngb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Ngb可能在小儿脑挫裂伤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2 Vol. 14 (09): 697-702 [
摘要
] (
4584
) [
HTML
1KB] [
PDF
1189KB] (
1298
)
论著·实验研究
703
早期环境对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表达和脑发育的影响
Hot!
陈金兰,陈燕惠
目的:通过研究早期环境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表达的影响,探讨早期环境对发育期大鼠脑发育的影响及可能调控机制。方法:45只新生Sprague-Dawlely(SD)大鼠随机分为丰富环境组、隔离环境组及对照组,每组15只。丰富环境组处于丰富环境中饲养,隔离环境组大鼠在单调环境下成长,对照组大鼠在普通环境中常规饲养。大鼠生后28~29 d采用“Y”臂迷宫试验检测学习记忆功能。海马CA3区与额叶皮质区神经元数量及BDNF、TrkB表达水平分别采用尼氏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进行检测。结果:与隔离环境组及对照组相比,丰富环境组大鼠达到学会标准所需训练的次数减少(P<0.01),记忆保持百分率提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隔离环境组大鼠达到学会标准所需训练的次数增加(P<0.01),记忆保持百分率下降(P<0.01)。尼氏染色结果显示,3组间额叶皮质区及海马CA3区神经元数量以丰富环境组最高,对照组次之,隔离环境组最低(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丰富环境组大鼠海马CA3区及额叶皮质区BDNF及TrKB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和隔离环境组(P<0.01),且隔离环境组BDNF及TrKB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环境可通过影响海马与额叶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而影响发育期大鼠远期脑发育及脑功能。
2012 Vol. 14 (09): 703-707 [
摘要
] (
5714
) [
HTML
1KB] [
PDF
1473KB] (
1620
)
708
miRNA-126/miRNA-126*在大鼠正常胎肺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杨洋,阚清,邱洁,浦晓丹,张盼,张晓群,周晓玉
目的:探讨miRNA-126/miRNA-126*在大鼠胎肺发育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作用。方法:12只孕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3组仔鼠分别于胎龄16 d、19 d组和21 d时取出,运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在仔鼠胎肺发育的这3个关键时期对胎肺进行形态学观察,随后通过建立microRNA(miRNA)芯片,了解miRNA-126/miRNA-126*在3组仔鼠胎肺中的基本表达趋势,进而挑选出miRNA-126*并应用real-time PCR对其表达水平行进一步研究。结果:miRNA-126在3组芯片间表达无明显差异,而miRNA-126*随着肺发育进程表达量逐渐上升;采用real-time PCR对miRNA-126*表达进行进一步检测,结果亦显示miRNA-126*随着肺发育进程表达量逐渐上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NA-126*可能在大鼠胎肺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2012 Vol. 14 (09): 708-712 [
摘要
] (
5450
) [
HTML
1KB] [
PDF
1193KB] (
1358
)
病例报告
713
婴儿急性酒精中毒伴上消化道出血和高血糖1例
付蓉,钱新宏,成胜权,吴华杰,石曌玲,刘雨东
无
2012 Vol. 14 (09): 713-714 [
摘要
] (
3729
) [
HTML
1KB] [
PDF
922KB] (
1294
)
715
新生儿股骨化脓性骨髓炎1例报告
王儒法,楼跃
无
2012 Vol. 14 (09): 715-716 [
摘要
] (
4509
) [
HTML
1KB] [
PDF
988KB] (
1501
)
717
毛发低硫营养不良并发SIBI(D)S综合征1例
徐芳香,廖祥福,刘东海,何庆南
无
2012 Vol. 14 (09): 717-718 [
摘要
] (
5133
) [
HTML
1KB] [
PDF
908KB] (
1697
)
综述
719
重视母乳中的一种新成分:microRNA
余章斌,郭锡熔
Micro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存在于人类的多种体液中,近年来母乳中检测到多种miRNA,其中部分miRNA与婴儿免疫器官发育和免疫功能调节有关。本文阐述了母乳中microRNA的功能、临床循证证据及母乳与牛乳microRNA含量、种类的差异等。对母乳中新成分miRNA作用的解析,可以给儿童营养相关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值得儿科营养学者的重视。
2012 Vol. 14 (09): 719-723 [
摘要
] (
6199
) [
HTML
1KB] [
PDF
900KB] (
2189
)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杂志简介
编委成员
杂志订阅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平台
立文悉通 - 专业SCI论文服务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丁香客
中国新闻网
万方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美国PubMed
本刊参考文献的著录要求
版权所有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电话:0731-84327402 传真:0731-84327922 E-mail: cjcp1999@csu.edu.cn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
湘ICP备170217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