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中文版
  English Version
  ISSN 2096-9228(online)
ISSN 1008-8830(print)
CN 43-1301/R
 
 
2016年 18卷 8期
刊出日期 2016-08-15

论著·临床研究
消息
论著·实验研究
综述
论著·临床研究
677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伴发败血症的危险因素研究
安瑶, 刘利, 李秋宇, 冉亚林, 李禄全

目的 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 伴发败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73例NEC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伴发败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NEC伴发败血症的几率为32.2% (88/273)。Ⅲ期NEC伴发败血症的几率高于Ⅱ期 (69.0% vs 15.9%,P < 0.05)。62.5%的败血症发生在NEC诊断后3d内,37.5%发生在3d后。伴发败血症的NEC患儿与未伴发者相比,出生胎龄更小,出生体重更低 (P < 0.05)。硬肿症 (OR:9.75,95% CI:2.84~33.52,P < 0.001)、Ⅲ期NEC (OR:12.94,95% CI:6.82~24.55,P < 0.001) 及胃肠减压 (OR:2.27,95% CI:1.14~4.5,P=0.02) 为NEC伴发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硬肿症、Ⅲ期NEC及胃肠减压为NEC伴发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6 Vol. 18 (8): 677-682 [摘要] ( 3780 ) [HTML 1KB] [PDF 1305KB] ( 967 )
683 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神经发育结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琼, 吴运芹, 庄严, 曹婧, 高喜容

目的 评估超低/极低出生体重儿 (ELBWI和VLBWI) 在纠正年龄 (CA) 18月时神经发育结局,探讨影响神经发育结局的因素。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并存活出院的ELBWI和VLBWI病例,在CA40周、1、3、6、12、18月定期随访,评估神经发育结局。按神经发育状况分为神经发育正常组和神经发育异常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ELBWI和VLBWI神经发育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338例ELBWI和VLBWI纳入研究,15例在住院期间死亡。CA18月时,145例 (44.9%) 存活且随访资料完整,75例 (23.2%) 死亡,失访103例 (31.9%)。CA18月时,145例患儿中神经发育损伤71例 (49.0%),3例 (2.1%) 脑性瘫痪;未发现单眼或双眼失明的视觉损伤及需要助听器的听觉损伤。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PD和败血症是ELBWI和VLBWI神经发育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OR=3.530,P < 0.001;OR=2.528,P=0.035),BPD发生程度越重,神经发育异常的发生率越高。结论 败血症、BPD (尤其是重度BPD) 是ELBWI和VLBWI神经发育异常的危险因素。

2016 Vol. 18 (8): 683-687 [摘要] ( 4470 ) [HTML 1KB] [PDF 1201KB] ( 1011 )
688 极低出生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转归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陈红, 施丽萍, 马晓路, 罗芳, 陈正, 林慧佳, 杜立中

目的 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 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9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脏超声检查及治疗转归情况分为无PDA组,PDA自然关闭组、药物关闭组、手术关闭组,分析其临床及超声心动图特征。结果 PDA自然关闭率58.7%。自然关闭组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比例均大于药物和手术关闭组,药物及手术关闭组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及肺表面活性物质 (PS) 应用比例高于自然关闭组 (P < 0.05)。不同时间段自然关闭组的动脉导管直径均明显小于药物和手术关闭组 (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出生胎龄、PS应用及48h动脉导管直径与PDA转归显著相关。自然关闭组PDA分流类型均以关闭型为主,而药物及手术关闭组在48h以肺高压型及进展型为主,在4d、7d时均以进展型为主。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PDA自然关闭率较高,出生胎龄越小以及应用PS的患儿自然关闭率越低;动脉导管直径越大且分流类型为进展型或脉冲型的PDA不易自然关闭。

2016 Vol. 18 (8): 688-693 [摘要] ( 3788 ) [HTML 1KB] [PDF 1308KB] ( 896 )
694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治疗后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
吉玲, 马莉雅, 杨赟, 黄娜娜

目的 探讨不同胎龄以及不同程度的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 新生儿经治疗后肺功能的情况。方法 107例RDS新生儿分为小于34周早产儿组 (65例),晚期早产儿组 (21例) 及足月儿组 (21例),同时选取121例非RDS患儿作为对照组。根据RDS程度将RDS新生儿分为轻度RDS (1、2级) 及重度RDS (3、4级)。于纠正胎龄44周时行潮气呼吸肺功能测定。结果 不同胎龄RDS新生儿的肺功能参数未见明显差异;RDS组的达峰时间比 (TPEF/tE)、达峰容积比 (VPEF/VE) 较同胎龄对照组小 (P < 0.05);两组不同程度RDS新生儿于纠正胎龄44周时TPEF/tE、VPEF/VE也低于对照组 (P < 0.05),且随着RDS程度加重,其值呈下降趋势。结论 RDS新生儿纠正胎龄44周时肺功能水平明显低于非RDS新生儿;RDS新生儿纠正胎龄44周时潮气呼吸肺功能水平与胎龄无关,主要与RDS严重程度有关。

2016 Vol. 18 (8): 694-697 [摘要] ( 3525 ) [HTML 1KB] [PDF 1194KB] ( 637 )
698 宁夏地区160046名新生儿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筛查与治疗随访分析
毛新梅, 井淼, 田海燕

目的 了解宁夏地区新生儿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CAH) 的发病率和随访治疗情况。方法 对宁夏地区所有助产机构 (136家) 2014年7月至2016年3月出生的160046名新生儿进行CAH筛查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60046名接受CAH筛查的新生儿中,筛查阳性70例 (0.044%);确诊CAH 11例,CAH发病率为1/14550 (0.069‰),其中失盐型9例 (死亡2例),单纯男性化2例。9例患儿一经确诊,立即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患儿生长发育良好。结论 宁夏地区新生儿CAH发病率为1/14550;在宁夏地区开展CAH筛查是非常必要的,对确诊患儿给予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

2016 Vol. 18 (8): 698-701 [摘要] ( 3314 ) [HTML 1KB] [PDF 1170KB] ( 891 )
702 安徽省104例苯丙酮尿症患儿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李松, 孙巧玲, 周怡, 张悦, 胡迅嘉, 洪为胜, 计国平

目的 了解苯丙酮尿症 (PKU) 患儿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安徽省三家主要妇幼保健机构诊治的104名PKU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PedsQLTM 4.0普适性核心量表评价患儿的生活质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调查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104名PKU患儿生活质量总评分及其3个维度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的得分均低于一般在校学龄儿童 (P < 0.01),由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和角色功能构成的心理领域得分也低于一般在校学龄儿童 (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儿年龄较大 (≥4岁) 是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 (OR=8.569,P < 0.01),监护人就职于企事业单位等是生活质量的保护因素 (OR=0.206,P < 0.05)。结论 PKU患儿生活质量水平较低,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患儿年龄和监护人职业。

2016 Vol. 18 (8): 702-706 [摘要] ( 3510 ) [HTML 1KB] [PDF 1298KB] ( 739 )
707 1082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鼻咽部携带卡他莫拉菌状况及其耐药性分析
唐萍, 史伟, 曾海玲, 丁维, 王诚, 姚开虎, 文德年
目的 了解呼吸道感染儿童鼻咽部卡他莫拉菌的携带情况及分离株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采集108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拭子并分离卡他莫拉菌,采用E-test法和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对11种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合3种判读标准解读检测结果。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法检测分离株是否产β-内酰胺酶。结果 108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鼻咽部卡他莫拉菌携带率为7.12% (77/1082)。所有菌株均产β-内酰胺酶。无论使用哪种判读标准,所有菌株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均敏感;对环丙沙星和四环素的敏感率>95.0%。根据EUCAST和CLSI标准,分离株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敏感率高达98.7%,对所检测的3种头孢菌素的敏感率均超过80%。但根据BSAC标准判读时,菌株对头孢呋辛的敏感率仅为2.6%,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81.8%。依据CLSI判读时,分离株对红霉素的不敏感率为79.2%,根据EUCAST或BSAC判断时,其不敏感率高达90.9%,且超过三分之一的菌株 (27/77,35.1%) MIC值>256mg/L。结论 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部卡他莫拉菌分离株均产β-内酰胺酶,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全部敏感,对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敏感率高,但多对氨苄青霉素、头孢呋辛和红霉素耐药。
2016 Vol. 18 (8): 707-712 [摘要] ( 4046 ) [HTML 1KB] [PDF 1356KB] ( 745 )
713 无基础疾病儿童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研究
李伟然, 邓思燕, 舒敏, 朱渝, 温杨, 郭琴, 廖琼, 万朝敏
目的 探讨无基础疾病儿童侵袭性真菌病 (IFD) 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无基础疾病侵袭性真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无基础疾病侵袭性真菌病儿童的病原检出率为76% (37/49),其中新型隐球菌 (17例,46%)、白色假丝酵母菌 (10例,27%)、曲霉菌及近平滑假丝酵母菌 (各3例,均占8%) 为最常见的病原。真菌性肺炎最多见 (17例,46%),病原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 (9例,53%)。49例患儿均存在至少一项感染高危因素,主要为抗生素使用、长时间住院以及侵袭性操作。行G试验检查的24例中17例阳性 (71%)。49例患儿均接受抗真菌治疗,37例 (75%) 治愈,3例 (6%) 仍在治疗中,5例 (10%) 死亡,4例 (8%) 失访。结论 对于无基础疾病的IFD患儿,新型隐球菌、念珠菌为其主要病原,肺部感染最为多见。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是较突出危险因素。无基础疾病的IFD患儿对于抗真菌药物敏感,预后较好。
2016 Vol. 18 (8): 713-717 [摘要] ( 3601 ) [HTML 1KB] [PDF 1226KB] ( 860 )
718 婴幼儿腹泻相关腺病毒的基因型研究
张秋丽, 王洪波, 王燕玲, 周建生, 蔡娟, 贺瑞荣
目的 探讨婴幼儿腹泻患者腺病毒 (AdV) 的分布情况及基因型特点。方法 选取3岁以下腹泻患儿380例,提取粪便基因组DNA进行腺病毒PCR检测,并对检测阳性的进行克隆测序和基因型分析。结果 在380例样本中,共检出24例腺病毒,检出率为6.3% (24/380)。阳性病例中以2~3岁患儿为主。阳性标本病毒序列分析显示,肠道腺病毒41型检出率为4.2% (16/380),非肠道腺病毒检出率为2.1% (8/380):其中AdV1型2例,AdV2型2例,AdV7型1例,AdV12型2例,AdV31型1例。结论 婴幼儿腺病毒腹泻常见于2~3岁的婴幼儿,AdV41是主要流行优势株。
2016 Vol. 18 (8): 718-720 [摘要] ( 3953 ) [HTML 1KB] [PDF 1210KB] ( 619 )
721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外周血Th9细胞与细胞因子IL-9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孙瑞丽, 朱淑霞, 张燕燕, 武艺飞, 王行健

目的 探讨辅助性T细胞9 (Th9) 及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9 (IL-9) 在川崎病 (KD) 患儿急性期外周血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7月45例急性期川崎病患儿进行研究,并且对其进行恢复期随访;另取健康体检儿童4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9水平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血清IL-9水平。结果 KD患儿急性期Th9及IL-9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 (P < 0.05);而恢复期患儿与对照组的Th9、IL-9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急性期的Th9与CRP、PCT、ESR、PLT及球蛋白水平呈正相关 (r=0.324、0.402、0.382、0.467、0.386,均P < 0.05),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 (r=-0.306; P < 0.05);IL-9水平与CRP、PCT、ESR、PLT、球蛋白水平呈正相关 (r=0.365、0.456、0.403、0.423、0.453,均P < 0.05),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 (r=-0.343;P < 0.05)。结论 KD患儿急性期外周血Th9细胞及其细胞因子IL-9水平明显升高,恢复期降至正常;且Th9表达及IL-9水平与急性期指标密切相关。推测Th9细胞与IL-9在KD的发病及转归过程起重要作用。

2016 Vol. 18 (8): 721-725 [摘要] ( 3129 ) [HTML 1KB] [PDF 620KB] ( 670 )
726 哮喘患儿外周血中CD4+LAP+调节性T细胞比例及功能变化研究
罗景华, 杨良安, 李国林
目的 测定哮喘患儿外周血中CD4+LAP+调节性T细胞 (CD4+LAP+Treg细胞) 比例和功能的改变,探讨CD4+LAP+Treg细胞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确诊为哮喘的患儿75例为研究对象,依据病情将哮喘患儿分为哮喘急性期组 (n=40) 和哮喘缓解期组 (n=35);另选取行健康体检儿童3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儿童外周血CD4+LAP+Treg细胞百分比;采用3H-脱氧胸腺嘧啶苷法检测各组CD4+LAP+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情况。结果 哮喘急性期组患儿体内CD4+LAP+Treg比例 (2.0%±1.0%) 较缓解期组 (4.1%±2.4%) 及健康对照组 (4.6%±3.0%) 均降低 (P < 0.05);哮喘急性期组患儿体内CD4+LAP+Treg细胞免疫抑制率 (21%±4%) 较缓解期组 (55%±9%) 及健康对照组 (62%±11%) 均降低 (P < 0.05)。结论 哮喘患儿外周血中CD4+LAP+Treg数量降低和抑制功能减弱可能参与了哮喘的急性发病过程。
2016 Vol. 18 (8): 726-730 [摘要] ( 3345 ) [HTML 1KB] [PDF 1366KB] ( 710 )
731 电子支气管镜在儿童重症监护室脱机困难患儿中的应用
龚露, 胡兰
目的 探讨电子支气管镜术在儿童重症监护室 (PICU) 脱机困难患儿病因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入住PICU的脱机困难患儿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和/或治疗的9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2例脱机困难患儿中,基础疾病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 (39例)。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发现87例异常 (95%),以大量气管内分泌物和气道结构异常多见。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显示脱机困难的先天性心脏病 (CHD) 患儿 (n=19) 和无脱机困难的CHD患儿 (n=9) 气管支气管狭窄或软化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气管支气管狭窄或软化对预测CHD患儿脱机困难的灵敏度为68.4%、特异度为66.7%。36例因大量分泌物或痰栓堵塞气道的肺不张患儿,经支气管灌洗和/或单肺通气治疗后,23例完全或部分复张。结论 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PICU脱机困难的患儿尽早明确脱机困难的原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支气管镜下干预治疗。对于CHD患儿,通过电子支气管镜发现气管支气管狭窄或软化不应纳入作为患儿预测脱机的指标。
2016 Vol. 18 (8): 731-735 [摘要] ( 3926 ) [HTML 1KB] [PDF 1598KB] ( 650 )
736 陕南农村地区6~12月龄婴儿贫血的风险因素分析
罗仁福, 梁夏, 刘承芳, 张林秀, 岳爱
目的 探讨陕南农村地区6~12月龄婴儿的贫血发生情况及其风险因素。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陕南农村地区6~12月龄婴儿的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喂养行为信息,并测定血红蛋白含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婴儿贫血发生的风险因素。结果 共有1802例婴儿及其家庭参与该调查,有效样本1770例。婴儿贫血检出865例 (48.87%,865/1770)。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生后一直母乳喂养 (多未科学添加辅食) 增加婴儿患贫血的风险 (OR=1.768,P < 0.01);辅食添加符合WHO推荐的最小进餐频率标准 (OR=0.779,P < 0.05) 及使用配方奶喂养 (OR=0.658,P < 0.01) 是婴儿贫血的保护因素。结论 在陕南农村地区6~12月龄婴儿贫血依然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喂养不当会增加婴儿贫血的风险,减少婴儿贫血的关键是科学添加辅食。
2016 Vol. 18 (8): 736-741 [摘要] ( 3826 ) [HTML 1KB] [PDF 1461KB] ( 702 )
742 范可尼贫血患者临床转归与基因突变关系分析
常丽贤, 任媛媛, 杨文钰, 张家源, 万扬, 刘天峰, 张丽, 陈晓娟, 朱帅, 阮敏, 陈霞, 刘晓明, 戚本泉, 张然然, 邹尧, 陈玉梅, 竺晓凡
目的 初步探讨范可尼贫血 (FA) 基因突变与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严重程度及治疗均相同的6例FA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及丝裂霉素C (MMC) 诱导的染色体断裂试验进行诊断,并采用先天性骨髓衰竭性疾病的基因检测试剂盒或互补实验进行基因分型,最后综合分析FA患者治疗3、6、9、12个月的临床转归与基因突变的关系。结果 6例FA患者中,5例为FANCA型、1例为FANCM型,4例患者携带2种及以上FA基因突变。临床严重程度相同的FA患者中,携带FA突变基因较多的患者发病年龄较小,对药物反应较差,更易发展为重型。结论 同时携带两种以上FA突变基因的患者临床预后较差,应尽早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2016 Vol. 18 (8): 742-745 [摘要] ( 3782 ) [HTML 1KB] [PDF 1245KB] ( 723 )
746 1例Bartter综合征的家系基因突变分析和产前诊断
李珑, 马娜, 李秀蓉, 龚斐, 杜娟
目的 对1例Bartter综合征的家系进行相关致病基因突变分析和产前诊断。方法 应用高通量捕获测序技术、PCR-Sanger测序法从基因组水平对先证者进行Bartter综合征相关致病基因的检测及家系分析;明确遗传学病因后进一步对已妊娠5个月的先证者母亲抽取羊水进行产前诊断。结果 先证者编码氯通道蛋白CLC-Kb的CLCNKB基因存在c.88C > T (p.Arg30*) 和c.968+2T > A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88C > T (p.Arg30*) 为已报道的致病突变,c.968+2T > A为新突变。家系分析显示这两个突变分别源自其母亲和父亲。产前诊断结果显示胎儿未遗传其父母的突变,为两个位点均正常的健康个体,随诊显示出生的婴儿健康,证实了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的准确性。结论 CLCNKB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c.88C > T (p.Arg30*) 和c.968+2T > A为先证者的病因,产前诊断可以预防该家系Bartter综合征的再发风险。
2016 Vol. 18 (8): 746-750 [摘要] ( 3003 ) [HTML 1KB] [PDF 1861KB] ( 696 )
751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1型1例临床特点和ATP8B1基因突变分析
程映, 郭丽, 宋元宗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1型 (PFIC1) 是一种ATP8B1基因突变导致的以进行性胆汁淤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文报道1例经ATP8B1突变分析证实的PFIC1患儿临床和遗传学特征。患儿为1岁2个月的男孩,因发现皮肤黄染10月余就诊。发病后先后在多家医院诊治,病因不详,疗效不佳。体查发现皮肤巩膜黄染,肝右肋下4cm,剑突下2cm,脾左肋下2cm可触及。肝功能检查发现血清胆汁酸、胆红素、转氨酶等均升高,而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未见异常。诊断为遗传性胆汁淤积症,但病因不明。1岁8个月时经胆囊结肠Roux-en-Y吻合术,之后患儿黄疸迅速消退。5岁1个月时经全基因组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发现患儿为ATP8B1基因突变c.2081T > A (p.I694N) 的纯合子,最终确诊为PFIC1。电话随访至6岁,黄疸未再反复,但远期预后有待观察。
2016 Vol. 18 (8): 751-756 [摘要] ( 3136 ) [HTML 1KB] [PDF 1925KB] ( 744 )
消息
706 2016年《中国当代儿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2016 Vol. 18 (8): 706-706 [摘要] ( 1259 ) [HTML KB] [PDF 823KB] ( 301 )
712 2016年第一届全国儿童神经修复学术会议暨第四届儿童神经康复论坛会议征文通知
2016 Vol. 18 (8): 712-712 [摘要] ( 1183 ) [HTML KB] [PDF 830KB] ( 287 )
725 本刊关于实验动物样本数的规定
2016 Vol. 18 (8): 725-725 [摘要] ( 1520 ) [HTML KB] [PDF 832KB] ( 299 )
论著·实验研究
757 经口食物过敏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Hot!
朱庆龄, 李锋, 王俊丽, 马静秋, 盛晓阳

目的 采用卵清蛋白 (OVA) 经口灌胃,在无佐剂条件下激发建立挪威棕色 (BN) 大鼠食物过敏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评价。方法 20只3周龄雄性BN大鼠随机分为过敏组和对照组 (n=10)。过敏组每日给予OVA 1mg/只灌胃,连续41d;第42天过敏组给予OVA 100mg/只灌胃激发;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测量两组大鼠第7、14、21、28、35和42天身长、体重、进食量的差异;ELISA法检测第42天激发后两组大鼠血清OVA-IgE水平和血浆组胺水平,并观察两组大鼠外观和粪便性状的变化;根据血清OVA-IgE含量≥对照组大鼠血清OVA-IgE含量均数+3标准差判定食物过敏模型建模成功。结果 过敏组和对照组大鼠各时间点身长和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第21天时对照组大鼠进食量大于过敏组 (P < 0.05)。第42天激发后,过敏组大鼠血清OVA-IgE和血浆组胺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致敏率 (建模成功率) 为90%。两组大鼠粪便性状未观察到有明显差异。结论 采用全程OVA经口灌胃,且不使用佐剂诱导的BN大鼠食物过敏模型建立成功,且成功率较高;OVA所引起的食物过敏短期内有可能会引起进食量的减低,但尚未发现对大鼠的身长和体重增长造成影响。

2016 Vol. 18 (8): 757-761 [摘要] ( 3150 ) [HTML 1KB] [PDF 1435KB] ( 734 )
762 发育期慢性铅暴露对大鼠血浆、脑脊液和海马中瘦素表达的影响
史雪梅, 付雅雯, 黄来荣, 杨惠

目的 研究发育期铅暴露对大鼠血浆、脑脊液和海马中瘦素表达的影响,探索瘦素是否和铅暴露引起的认知损伤机制有关。方法 通过在大鼠饮水中添加醋酸铅建造慢性铅暴露后大鼠认知损伤模型,根据饮水中醋酸铅的浓度可分为对照组 (0 ppm)、低铅组 (50ppm)、中铅组 (200ppm) 和高铅组 (1000ppm),每组16只。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脑脊液和海马中铅含量;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和脑脊液中的瘦素水平;免疫组化法观察瘦素在海马组织中的分布;Western blot法对大鼠海马中瘦素蛋白水平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铅暴露组大鼠血浆、脑脊液和海马中铅含量均升高,而血浆和脑脊液中瘦素水平均下降 (P < 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瘦素主要分布于海马CA区锥体神经细胞胞浆中。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3个铅暴露组大鼠海马中瘦素蛋白表达水平略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 铅暴露可使大鼠血浆和脑脊液瘦素水平降低,这可能与铅暴露引起大鼠认知能力损伤的机制有关。

2016 Vol. 18 (8): 762-769 [摘要] ( 3100 ) [HTML 1KB] [PDF 2203KB] ( 691 )
770 miRNA-210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水肿中的作用
赵莉, 周晓玉, 周晓光, 程锐, 李勇, 邱洁

目的 探讨miRNA-210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水肿中的作用。方法 将80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miRNA-210表达抑制组及miRNA-210过表达组,每组20只;各组大鼠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及缺氧缺血 (HI) 组,每组10只。HI组新生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置于8% O2和92% N2的混合气体缺氧舱中持续2h;假手术组仅游离左侧颈总动脉,但不予结扎和缺氧处理。HI或假手术术后,分别向生理盐水组、miRNA-210表达抑制组和miRNA-210过表达组大鼠颅内注射生理盐水 (2.5mg/kg),miRNA-210 incubitor (2.5mg/kg) 和miRNA-210 minic (2.5mg/kg),对照组大鼠不予任何处理。3d后断头,取左侧脑组织,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iRNA-210的表达;采用干湿质量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各组HI新生大鼠脑组织中miRNA-210的表达较相应假手术组均显著下调,脑组织含水量显著上调 (P < 0.05)。与生理盐水HI组比较,miRNA-210表达抑制HI组中miRNA-210的表达显著下调,脑组织含水量显著上调 (P < 0.05);miRNA-210过表达HI组中miRNA-210的表达显著上调,脑组织含水量显著下调 (P < 0.05)。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提示miRNA-210表达抑制HI组水肿改变明显;miRNA-210过表达HI组水肿改变明显改善。结论 新生大鼠脑HI后miRNA-210表达下调,可能参与了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水肿的发生发展。

2016 Vol. 18 (8): 770-774 [摘要] ( 4182 ) [HTML 1KB] [PDF 2111KB] ( 652 )
775 磷酸肌醇4磷酸对人脑胶质瘤U87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
金明卫, 玄承敏, 安琪, 王磊

目的 了解磷酸肌醇4磷酸 (PI4P) 对人脑胶质瘤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探索PI4P在人脑胶质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包装慢病毒,构建U87-GFP (过表达PI4P细胞系对照组)、U87-GFP-PI4P (过表达PI4P细胞系实验组)、U87-Scramble (沉默PI4P细胞系对照组)、U87-shPI4P (沉默PI4P细胞系实验组) 细胞系。应用Werston blot检测各组PI4P的表达水平,应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 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出U87-GFP-PI4P细胞系中外源性PI4P表达,而U87-shPI4P细胞系中PI4P表达较对照组U87-Scramble细胞系减少。过表达PI4P的U87-GFP-PI4P细胞迁移能力较对照组U87-GFP细胞增强 (P < 0.01);沉默PI4P后迁移能力较对照组减弱 (P < 0.01)。过表达PI4P的U87细胞侵袭能力强于对照组 (P < 0.05),沉默PI4P后侵袭能力减弱 (P < 0.05)。结论 PI4P可促进脑胶质瘤细胞的侵袭迁移,为脑胶质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2016 Vol. 18 (8): 775-780 [摘要] ( 3649 ) [HTML 1KB] [PDF 3227KB] ( 917 )
综述
781 PINK1与相关疾病
黄阳, 母得志

PINK1作为一种线粒体膜蛋白,具有蛋白激酶活性。PINK1参与了许多生物代谢过程。自发现PINK1蛋白与帕金森病相关以来,研究者一直在探究其生物学功能。PINK1位于线粒体外膜,可以通过磷酸化细胞中多种蛋白,调节细胞功能。同时PINK1与线粒体关系密切,可通过多条通路调控线粒体的形态、功能及自噬,但具体的调控方式尚未完全阐明。由于PINK1表达广泛,特别是在高能耗组织中高表达,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因此其可能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调控。最初发现其基因型的突变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帕金森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近期发现其可能还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肿瘤、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深入研究PINK1的功能将有助于揭示其生物学功能,为寻找干预PINK1相关疾病的靶点奠定基础。该文就近年来PINK1生物学功能及与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6 Vol. 18 (8): 781-786 [摘要] ( 3615 ) [HTML 1KB] [PDF 1725KB] ( 806 )
787 儿童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研究进展
刘京, 秦炯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是一种临床神经影像学综合征。临床特点包括头痛、意识障碍、癫癎发作及视觉障碍。影像学特征为大脑后部白质或 (和) 灰质病变。该病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内皮损伤机制可能是关键因素。基础疾病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也是临床诊断的关键线索。大多数病例预后良好,临床和影像学异常可恢复。但严重病例如合并急性脑出血或大面积后颅窝水肿,导致梗阻性脑积水或脑干受压者可出现严重神经系统损害,常遗留后遗症,甚至导致死亡。早期识别,积极、恰当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6 Vol. 18 (8): 787-791 [摘要] ( 3564 ) [HTML 1KB] [PDF 1429KB] ( 1065 )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杂志简介
编委成员
杂志订阅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平台

立文悉通 - 专业SCI论文服务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丁香客
中国新闻网
万方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美国PubMed
本刊参考文献的著录要求
版权所有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电话:0731-84327402  传真:0731-84327922 E-mail: cjcp1999@cs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湘ICP备170217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