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基因组学是指导常规用药的新兴工具,其目的是通过药物作用(药效学)和药物浓度(药代动力学)相关基因的分析来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需要将基因组数据整合到日常治疗的效益与风险评估之中,让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成为现实。同时走出尝试、观察和调整的传统框架,防止无效治疗,合理用量,规避药物不良反应。由于儿科患者的特殊性,药物基因组学对其影响更为广泛,并可加强医患之间的互信,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希望临床医生勇于接纳迅速发展的药物基因组学,深入研究与祖先相关的基因变异,推动针对特殊族群的精准医学发展。通过在临床一线的应用,让患者能尽早地、更多地享受药物基因组学发展的成果。
目的 探讨布拉氏酵母菌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 将2018年1~12月入院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n=61)和对照组(n=63)。观察组给予光疗+布拉氏酵母菌散,对照组给予光疗+安慰剂,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72 h后收集患儿粪便样本,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新生儿肠道菌群特征。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24、48、72 h后的总胆红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需要再次给予光疗的新生儿比例(12例,20%)显著低于对照组(47例,75%)(P < 0.05)。治疗72 h后观察组肠道内拟杆菌属丰度较对照组高(P < 0.05),大肠埃希菌属和葡萄球菌属丰度较对照组低(P < 0.05)。结论 光疗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对于降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及预防黄疸退而复现有较好的疗效。布拉氏酵母菌可能通过调节患儿肠道菌群改善治疗疗效。
目的 探讨胎龄≤32周早产儿出生后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86例胎龄≤32周低血糖早产儿作为低血糖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监测血糖正常的早产儿172例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早产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期间早产儿共计515例,其中低血糖86例(16.7%)。低血糖组小于胎龄儿(SGA)、剖宫产出生、孕母高血压、产前使用激素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而出生体重及血糖检测前已静脉使用葡萄糖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 < 0.05)。SGA(OR=4.311,95% CI:1.285~14.462)、孕母高血压(OR=2.469,95% CI:1.310~4.652)和产前使用激素(OR=6.337,95% CI:1.430~28.095)为早产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P < 0.05),静脉使用葡萄糖(OR=0.318,95% CI:0.171~0.591)为早产儿低血糖的保护因素(P < 0.05)。结论 SGA、孕母高血压和产前使用激素可增加胎龄≤32周早产儿早期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对胎龄≤32周早产儿,建议生后尽早静脉使用葡萄糖,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目的 评价白细胞(WBC)计数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OS)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WBC诊断的上限界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新生儿EOS患儿306例,以同期580例非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一般情况、WBC计数等。根据2003年《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简称2003年版诊疗方案)及《新生儿败血症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简称2019年版专家共识)标准分别对WBC计数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根据两种不同诊疗方案,WBC计数的阳性率均较低(分别为51.3%和32.0%),但特异度均较高(分别为93.3%和98.6%)。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2003年版诊疗方案WBC计数曲线下面积大于2019年版专家共识(P < 0.05)。结论 WBC计数在诊断EOS中的诊断上限界值以2003年《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中≥25×109/L更为合理。
目的 系统评价高流量鼻导管吸氧(HFNC)对比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4月1日的文献,收集HFNC对比nCPAP运用于新生儿RDS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5.3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RCT文献,包括2 861例新生儿,其中胎龄≥28周2 698例(94.30%), < 28周163例(5.70%)。在初始呼吸支持中,HFNC组治疗失败率高于nCPAP组(RR=1.86,95% CI:1.53~2.25,P < 0.001);两组有创机械通气率(P=0.40)、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P=0.77)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拔管后呼吸支持中,两组治疗失败率、重新插管率、总用氧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初始呼吸支持和拔管后呼吸支持中,HFNC组的鼻损伤发生率均明显低于nCPAP组(P < 0.001);HFNC组和nCPAP组病死率及气漏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基于现有临床证据,HFNC作为新生儿RDS初始治疗时失败率高于nCPAP,不建议在新生儿RDS初始治疗时使用;在胎龄≥28周RDS新生儿撤机阶段可以考虑使用HFNC作为拔管后辅助呼吸支持。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分析其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拟使用环磷酰胺、阿糖胞苷和6-巯基嘌呤巩固治疗的儿童ALL患者,化疗结束后注射PEG-rhG-CSF(PEG-rhG-CSF组)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组)。检测PEG-rhG-CSF血药浓度,同时观察两组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共纳入17例(PEG-rhG-CSF组9例,rhG-CSF组8例)ALL患儿。PEG-rhG-CSF组患儿峰浓度(Cmax)为348.2(范围114.7~552.0)ng/mL,达峰时间(Tmax)为48.0(范围12.0~72.0)h,半衰期(t1/2)为14.1(范围11.1~18.1)h。血药浓度曲线符合中性粒细胞介导清除机制。与rhG-CSF组相比,PEG-rhG-CSF组患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恢复正常的时间更早(P < 0.05)。两组患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最低点、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发生率、Ⅲ/Ⅳ度粒细胞缺乏发生率、Ⅳ度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骨骼、肌肉酸痛。结论 PEG-rhG-CSF在接受巩固化疗的儿童ALL患者中药代动力学特征符合中性粒细胞介导清除机制,半衰期短,中性粒细胞恢复更快。与rhG-CSF相比,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共患特定学习障碍(SLD)儿童的智力结构及其他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发育行为儿科门诊明确诊断的学龄期ADHD儿童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共患SLD分为单纯ADHD组(n=45)和ADHD共患SLD组(n=43)。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智力结构及其他临床特征。结果 ADHD共患SLD组患儿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及总智商(FIQ)得分均显著低于单纯ADHD组(P < 0.05),VIQ中的常识、类同、算数及背数得分显著低于单纯ADHD组(P < 0.05),PIQ的填图、排列、积木及拼图得分显著低于单纯ADHD组(P < 0.05);共患SLD的发生与FIQ、VIQ、PIQ及常识、类同、算数、背数、填图、排列、积木、拼图能力呈显著负相关(P < 0.05)。结论 ADHD共患SLD患儿FIQ、VIQ及PIQ表现差于单纯ADHD患儿,主要表现在大部分智力结构因子能力偏弱。需要进一步关注学龄期ADHD儿童共患SLD的管理与干预。
目的 研究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全面无反应性量表(FOUR)、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对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意识障碍患儿的预后评价作用。方法 选择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PICU 164例意识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n=111)和预后良好组(n=53)。收集两组患儿入院第1天及第5天的aEEG、FOUR及GCS结果,分析不同评估方法与预后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aEEG、FOUR、GCS对预后的预测作用。结果 第5天aEEG无改善或异常程度加重者,预后较差。aEEG与预后呈正相关(r=0.698,P < 0.001),FOUR、GCS与预后呈负相关(分别r=-0.655、-0.554,P < 0.001)。aEEG、FOUR、GC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4、0.903、0.840,3者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EEG联合FOUR的AUC为0.945,高于各单项指标预测的AUC(P < 0.05)。结论 aEEG及FOUR均可作为预测意识障碍患儿预后的有效工具,二者联合应用可提高预测价值。
目的 了解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营养状况,验证主观全面营养评估(SGNA)量表在脑瘫住院患儿营养评估中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9年4~10月住院的1~5岁脑瘫患儿208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其SGNA量表评估结果,并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Z评分法作为参照标准,验证SGNA量表评估脑瘫患儿营养状况的临床有效性。结果 SGNA量表和Z评分法对脑瘫患儿的营养不良检出率分别为42.3%、3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GNA量表的应用在不同评估者间呈高度一致性(κ=0.621,P < 0.001)。以Z评分法作为参照标准,SGNA量表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5%、82.5%、75.0%、86.7%,两种评估方法呈高度一致性(κ=0.622,P < 0.001)。SGNA量表与年龄别体重Z评分、年龄别身高Z评分均呈中度一致性(分别κ=0.495、0.478,P < 0.001),与身高别体重Z评分一致性低(κ=0.197,P < 0.05)。结论 脑瘫患儿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SGNA量表可以作为评估脑瘫患儿营养状况的工具。
目的 分析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B)的临床特点及影响生存率的因素,为进一步优化儿童NB诊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6年4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44例NB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 44例NB患儿初次就诊常见临床症状依次为发热(10/44,23%)、发现肿块(9/44,20%)、腹痛(8/44,18%)、咳嗽(7/44,16%)、面色苍白(3/44,7%)、跛行(2/44,5%)及活动异常(2/44,5%)。根据INSS分期,Ⅰ期2例(4%)、Ⅱ期5例(11%)、Ⅲ期5例(11%)、Ⅳ期32例(73%)。44例患儿平均随访时间为(15.3±1.5)个月,复发率为20%,总生存率为82%,其中无事件生存29例(66%),带瘤生存7例(16%)。病理类型为NB、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增高可降低NB患儿的总生存率(P < 0.05)。结论 NB患儿初诊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多以发热、腹痛、发现肿块最常见;初诊晚期患儿占比高;病理分型为NB、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增高可能与NB患儿总生存率降低有关。
目的 分析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的呼吸道病原体检出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门诊及住院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225例 < 14岁患儿的鼻咽拭子,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2种病原体,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鼻病毒(HRV)、流感病毒A(IFVA)、流感病毒B(IFVB)、副流感病毒1~3型(PIV1~3)、人偏肺病毒(HMPV)、腺病毒(ADV)9种病毒,以及百日咳杆菌(BP)、肺炎衣原体(CP)、肺炎支原体(MP)。结果 病毒总检出阳性率为46.2%(104/225),共检出7种病毒,依次为HRV(19.6%,44/225)、ADV(16.0%,36/225)、IFVB(5.8%,13/225)、RSV(4.9%,11/225)、IFVA(3.6%,8/225)、PIV3(1.8%,4/225)、HMPV(0.4%,1/225)。所有病原体中BP检出率最高,为28.4%(64/225),MP检出率为16.4%(37/225),CP检出率为0.4%(1/225)。哮喘轻度发作组BP检出率高于重度发作组(P < 0.05);重度发作组RSV和MP检出率高于轻度发作组(P < 0.05)。单纯BP感染、单纯病毒感染、单纯MP感染3组间阵发性咳嗽、痉挛样咳嗽、发热、肺部啰音的患儿比例及肺部影像阳性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为BP、HRV、MP;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病原体。不同病原体引起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及严重程度有一定差异。
目的 分析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CIT)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和/或变应性鼻炎的全身不良反应(SR)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儿科收治的支气管哮喘和/或变应性鼻炎患儿1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所有患儿SCIT过程中SR和局部不良反应(LR)的发生情况,分为SR组(n=31)及对照组(未发生SR及LR的患儿,n=142),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对发生SR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在对198例患儿的8 157次SCIT注射中,共有25(12.6%)例患儿发生31例次(0.38%)SR,其中Ⅰ级SR 18例次(58%),Ⅱ级SR 10例次(32%),Ⅲ级SR 3例次(10%),无Ⅳ级SR。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同时合并食物及吸入过敏原的多重过敏、尘螨sIgE 6级、总IgE 6级、既往LR发生史是SR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SCIT治疗哮喘和/或过敏性鼻炎的SR发生率低,安全性良好。对同时合并食物及吸入过敏原的多重过敏、高敏状态(尘螨sIgE 6级、总IgE 6级)、既往局部不良反应发生史者需警惕SR发生。
目的 观察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行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儿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发生情况,探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PICU住院治疗且需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儿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法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通过鼻饲管分别给予试验组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评估两组患儿的年龄别体重Z值、STRONGkids营养风险评分和小儿危重病评分。检测两组患儿入院时、出院前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水平,观察两组患儿的胃肠耐受性和临床治疗效果指标。结果 68例机械通气患儿中有26例(38%)存在营养不良,包括中度营养不良10例(15%),重度营养不良16例(24%);出院时有10例(15%)存在营养不良。63例(93%)患儿存在中、高营养风险,包括中度营养风险21例,高度营养风险42例,极危重组和危重组中的中、高营养风险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危重组(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缩短,血清PA水平和体重增长率增加,在胃肠道耐受性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情况及疾病转归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行机械通气肺炎患儿的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检出率较高。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有助于改善行机械通气肺炎患儿的治疗效果,更适用于需机械通气危重患儿的营养支持治疗。
目的 回顾性比较脓毒症与非脓毒症危重患儿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NTIS)的发生率,并初步探讨其发生与白细胞介素(IL)-6、IL-10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97例脓毒症患儿(脓毒症组)和80例细菌感染相关非脓毒症危重患儿(非脓毒症组)的基本资料及甲状腺功能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并将IL-6、IL-10与甲状腺功能指标三碘酪氨酸(T3)、四碘络氨酸(T4)、促甲状腺激素(TSH)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脓毒症与非脓毒症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脓毒症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率等均高于非脓毒症组(P < 0.05)。脓毒症组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IL-6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P < 0.05)。脓毒症组甲状腺功能指标T3、T4、游离T3、游离T4、TSH水平均显著低于非脓毒症组(P < 0.05)。脓毒症组NTIS发生率、低T3低T4及低TSH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P < 0.001)。相关分析发现脓毒症和非脓毒症患儿IL-6水平与T3、T4、TSH水平均无相关性(P > 0.05),但两组患儿合并分析显示,IL-6水平与T3、T4水平均存在负相关关系(P < 0.001)。结论 脓毒症患儿相比非脓毒症危重患儿更容易合并NTIS,且高水平IL-6可能是造成NTIS发生的重要原因。
目的 探讨不同孕期母亲Th1/Th2免疫水平与婴儿牛奶蛋白过敏(CMPA)之间的关联。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及青州市中医院就诊的单胎健康孕妇及其子代为研究对象。检测母亲孕中期、孕后期的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γ(IFN-γ)、IL-4和IL-10水平,并分别于出生后1年内进行CMPA问卷调查,对临床怀疑CMPA的婴儿进行食物回避及牛奶口服激发试验,将符合CMPA的48例婴儿纳入CMPA组,其余977例正常婴儿纳入对照组。对CMPA婴儿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泊松回归分析不同孕期母亲各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与CMPA之间的关联。结果 CMPA的检出率为4.68%,临床表现包括消化系统症状、皮肤表现、呼吸系统症状及其他表现。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MPA组母亲食物过敏、母亲过敏性疾病史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母乳喂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CMPA组的母亲IL-2(孕中期和孕后期)、IFN-γ(孕后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 0.05)。母亲孕后期低IFN-γ及孕中期、孕后期低IL-2与婴儿CMPA存在显著关联(P < 0.05);校正母乳喂养、母亲食物过敏及母亲过敏性疾病史等因子后发现,母亲孕后期低IL-2、低IFN-γ与婴儿CMPA仍存在显著关联(P < 0.05)。结论 孕后期母体的Th1型细胞因子水平下降,可能会导致胎儿的免疫改变,从而增加其子代出生后罹患CMPA的风险。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及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主办的国家级儿科专业学术期刊。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和国际权威数据库美国MEDLINE/PubMed/PMC、Scopus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EBSCO、荷兰《医学文摘》(EM)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收录期刊,同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评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评2016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2019年9月进入国家首批发布的临床医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目录T2区,这将推动同等水平的国内外期刊等效使用。 本刊内容以儿科临床与基础研究并重,反映我国当代儿科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最新动态。辟有论著(临床研究、罕见病/疑难病研究、病例分析、儿童保健、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临床经验、专家讲座、述评、综述及国外儿科动态等栏目。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儿科及相关学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者。 本刊为月刊,每月15日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欢迎全国各高等医学院校,各省、市、自治区、县医院和基层医疗单位,各级图书馆(室)、科技情报研究所及广大医务人员和医学科技人员订阅。每期定价20元,全年240元。邮发代号:国内42-188;国外3856(BM)。可通过全国各地邮局订阅或直接来函与本刊编辑部联系订阅。 向本刊投稿一律通过网上稿件处理系统(www.zgddek.com),免审稿费,审稿周期2~4周。欲详细了解本刊,请扫描下方杂志官方网址二维码或微信公众平台二维码。网站提供免费全文下载。
目的 初步探讨小胶质细胞焦亡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体外培养大鼠小胶质细胞系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模型,用Western blot法检测OGD/R后0、1、3、6、12及24 h焦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l(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Gasdermin D蛋白N端(GSDMD-N)的表达情况。用慢病毒构建的沉默Gasdermin D(GSDMD)序列转染小胶质细胞,使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法检测GSDMD转染效率。将小胶质细胞系分为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LV-sh_GSDMD组(慢病毒沉默GSDMD),使用CCK-8和LDH试剂盒检测沉默GSDMD对OGD/R后24 h小胶质细胞活性和毒性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沉默GSDMD对OGD/R后24 h小胶质细胞中caspase-1、GSDMD-N、IL-1β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 在OGD/R后0 h起小胶质细胞内焦亡相关蛋白caspase-1、GSDMD-N、IL-1β的表达水平即较OGD/R前发生了上调,并且在24 h达到高峰(P < 0.05)。成功地构建慢病毒沉默GSDMD转染小胶质细胞模型。OGD/R后24 h,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沉默GSDMD可提高细胞活性和降低细胞毒性(P < 0.05),降低小胶质细胞内caspase-1、GSDMD-N、IL-1β蛋白水平(P < 0.05)。结论 慢病毒沉默细胞焦亡关键底物蛋白GSDMD可减轻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提示小胶质细胞焦亡加重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目的 探讨罗汉果皂苷Ⅵ(MⅥ)对小鼠脓毒症致急性肝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MⅥ低剂量组(低剂量组,25 mg/kg)、MⅥ高剂量组(高剂量组,100 mg/kg)和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物1α(PGC-1α)抑制剂组(抑制剂组,100 mg/kg MⅥ+30 mg/kg PGC-1α抑制剂SR-18292),每组12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制备脓毒症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开始腹腔注射给药,每天1次,连续3 d。ELISA法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浓度;比色法检测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肝脏线粒体呼吸功能,计算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T-PCR检测肝组织线粒体DNA(mtDNA)的拷贝数及肝组织中PGC-1α、核呼吸因子1(NRF-1)、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PGC-1α、NRF-1和TFAM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ALT、AST水平及肝组织中MDA含量显著增加(P < 0.05),肝组织中GSH-Px和SOD活性显著降低(P < 0.05);肝组织病理学损伤严重;肝组织线粒体呼吸控制率和mtDNA拷贝数,以及肝组织中PGC-1α、NRF-1、TFAM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 < 0.05)。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ALT、AST水平及肝组织中MDA含量显著减少(P < 0.05),肝组织中GSH-Px和SOD活性显著增加(P < 0.05);肝组织病理学损伤得到改善;肝组织线粒体呼吸控制率和mtDNA拷贝数,以及肝组织中PGC-1α、NRF-1、TFAM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升(P < 0.05);低剂量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GC-1α抑制剂SR-18292可显著抑制高剂量MⅥ的干预效果(P < 0.05)。结论 MⅥ能有效减轻小鼠脓毒症致急性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增强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有关。
新生儿菌群受出生方式、喂养情况等复杂因素的影响,菌群的稳态或紊乱与新生儿多种疾病相关。早产儿出生时胎龄小于37周,与足月儿相比多方面发育未成熟,菌群定植也有差异,研究早产儿菌群特征与疾病的关系,可为临床上治疗新生儿疾病提供新思路。该综述对早产儿出生前宫内菌群、生后皮肤菌群、口腔菌群、胃部菌群、肠道菌群及环境菌群的特征与早产儿常见的各种疾病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